数智化背景下多学科交叉融合的金融人才培养现状及提升策略

  • 来源:营销界
  • 关键字:金融,人才,培养
  • 发布时间:2024-08-27 19:47

  文/田敏 陈青山

  数智化已逐渐成为金融科技发展与创新的重要方向,新时代金融业发展迫切需要掌握数智核心技术、通晓金融理论的优秀商科人才。然而,当前我国传统金融人才培养模式存在人才培养教学方式单一、人才培养与需求脱节以及培养模式同质化等困境和难题。这无疑对高校经管类专业,特别是新金融人才的培养提出了新要求。

  就专业性质而言,金融专业属于典型的应用型专业,其受到以数字化、信息化和智能化为特征的数字经济的影响更为突出。为服务国家发展战略、顺应社会人才培养需求,持续为金融业输送跨领域、复合型人才,高校应积极打造“新商科+新工科”的创新教育模式。实现金融、管理与人工智能的融合与碰撞,培养适应智能化与数字化浪潮的新金融人才,以实现教育事业实现高质量发展成为亟须研究的崭新课题。

  相关研究

  传统的人才培养模式大多以“通识教育+专业教育+个性化发展”为主线,以专业教育为核心,学校或教育部主管部门负责确定通识教育课程和个性化发展课程的内容与结构(王庆安)。在课程设置方面也多注重理论课教学,对于专业实验、专业实习、专业实训等内容重视不够,不能实现应用型的人才培养的目标。传统金融人才培养面临与行业发展脱节难题,一是金融人才所拥有的知识储备与行业前沿发展存在差距、理论创新和实践教学内容不足(贾君怡和于明哲);二是金融人才技能无法满足社会人才需求,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不够明确(齐岳,等);三是传统金融人才所拥有的单一方面知识储备无法满足数字化时代背景下跨领域、跨部门及多联动的特点。

  近年来,金融人才的需求也出现了新的变化。一是数字化转型属于根本性的跨体系变革,对内导致企业组织结构、市场基础及价值实现等均产生系统性改变,对外则引起商业模式、竞争模式、新型人力资本和制度的多层面变革(肖静华)。面对这一复杂的社会和经济变革,仅深耕于某一领域并不能完全解决实际难题,交叉多学科知识能有效提升效率。二是金融领域前沿发展对科学技术的要求并不高,重点还是在于数据分析和信息处理的能力,包括解析公司财报数据、证券数据和宏微观市场数据等,而数字技术的突出优势正在于可以便捷快速地处理海量数据,金融人才的培养愈加趋向于国际化和工程化(刘春阳)。数字技术的进一步发展,使得金融的数字化改变了金融服务和渠道特征,也赋能高校金融教育向更高效、专业方向发展。

  数智化背景下多学科交叉融合的金融人才培养现状

  一、教师队伍的数字化资源使用和数字教育培训情况

  本文以湖南工商大学的部分教师作为访谈对象,了解当前部分高校教师队伍的数字化资源使用情况。根据相关访谈结果可知,在大力提倡专业课程与数字资源融合的情况下,80%的高校教师都在专业课程讲授过程中使用了数字技术。其中,女性教师在数字化资源使用情况方面做得更好,包括图书馆数字文献资源、网络课程资源、视频及音频资源等方面的使用程度会更高,但高校教师普遍反映,应当辩证地看待数字技术在高校专业课程建设过程的作用,不能盲目追求数字技术,以防止高校教育陷入信息茧房。

  相关访谈结果显示,不同数字技术在湖南工商大学教学过程中的使用频率存在一定的差异,其中视频和音频类资源使用程度最高使用3次以上的概率高达89%,其次是对于网络课程资源的使用高达85.8%,而对于数字文献资源的使用频率相对较低,这可能是因为被调查学生暂时涉及的专业课程和知识体系还不够完善,教师在授课的过程中对相关数字文献资源涉及较少。

  近年来,为不断适应人才需求的变化,实现教育数智化和多学科交叉融合目标,各大高校对教师数字教育的培训强度显著增强。主要是通过利用学习管理系统、在线教学平台、云课程和互动工具等来提升教师对数智化和新兴技术的认知能力。同时,部分高校为帮助教师更好地理解和应对学生的学习需求,还会进一步强调数字媒体的使用,如借助教育平台进行在线资源的整合。部分高校会根据自身学科优势,开展跨学科的研讨和培训,旨在提高教师的数字素养,使他们能够在数字化的教育环境中更有效地工作。

  当前教师数字教育培训正在不断发展,但仍然存在不足之处。一方面,不同地区和不同类型的学校之间存在着培训资源的不均衡分配问题,特别是一些偏远或资源有限的地区和高校可能无法获得有效的培训资源,这使得不同地区和高校的数智化人才培养出现分化。另一方面,缺乏对不同学科背景教师的分类指导和培训,特别是部分文科专业的教师缺乏技术背景,难以快速适应和掌握新技术,还有部分高校的培训内容过于偏重数据分析和技术操作,将数字技术与专业课程强制融合,出现学生难以适应的状况。

  二、数智化背景下金融人才培养目标调整情况

  随着各大高校不断调整金融人才培养目标,新金融人才的培养也逐步开始适应市场需求。一方面,高校开始强调不同学科的交叉融合,在课程目标建设中会将金融、数据科学和人工智能等多学科领域的知识进行交叉融合,并起到了一定的效果。另一方面,部分高校在培养目标的调整过程中开始强调实践技能的强化,重视如何结合数字化资源和人工智能技术对专业知识和技能进行有效应用,这将有助于学生在实际生活中将所学知识进行合理的应用。

  近年来,虽然各大高校已经在不断修正金融人才培养目标,但仍然存在一些可以改进的地方。首先,是数字技术、数字资源的快速变化带来的适应性问题,各大高校已经开始不断调整自身的数字化目标,但课程设计与市场需求之间的不匹配问题突出,这会使得当前金融人才培养与市场需求出现脱节。其次,大部分金融专业学生缺乏实际操作和实习经验,培养目标与实践操作的匹配性不强,而这一特点在数智化背景下更为明显。再次,即便部分高校已经开始逐步融入交叉学科的课程体系,但大部分学生在数据分析和人工智能等新兴技能的培养方面存在不足或难以适应的情况一直出现。最后,在数智化背景下还容易忽视学生的“数字思政教育”,即对加深学生对核心价值观的认识和实践能力重视不足。数字教育应该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保持一致性,尤其是在数据科学和人工智能应用日益广泛的情况下,这一点尤为重要。

  三、数智化背景下多学科交叉的金融课程体系建设情况

  当前,各大高校在数智化背景下进行多学科交叉的课程体系建设步伐愈发加快。一方面,金融专业的课程设计更加符合当前的市场需求,部分高校为适应教育数智化背景,在不断探索和开发一些交叉型新兴专业,如碳管理、碳金融、金融工程与大数据科学等交叉课程建设。另一方面,加强了产教融合特色和终身学习相关内容,这部分课程的学习不限于理论方面,也包括实践系列,通过加快实践课程与实习实训的融合来丰富学生的行知,例如加强对金融数据处理、区块链金融应用以及金融产品营销技巧训练和上链场景设计等,课程体系正在逐步实现多学科的融合,尤其是将金融学与数据科学、人工智能等领域进行了有效结合。

  事实上,数智化背景下多学科交叉的金融课程体系建设中也存在一些挑战。首先,“学而不用”,即教育者在教学中过分强调知识的传递,却忽视了学生关键素养的发展,这种倾向导致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仅仅获得知识,而未能学会如何应用这些知识。其次,“用而不学”,这通常是因为教师对跨学科学习的核心理解不足,这种做法往往导致表面化的实践活动,缺乏深入的知识理解和应用。最后,“先学后用”,这种方法虽然包含知识学习和实践应用的元素,但无法有效地将二者结合,这种学和用割裂导致了学习内容和实践活动之间的脱节,影响了学生在跨学科主题学习中的全面发展。

  数智化背景下多学科交叉融合的金融人才培养提升策略

  一、全面提升高校教师数字资源利用与技术融合能力

  为有效应对当前教师数字教育培训中存在的诸多挑战,可以从以下几个层面着手改进:一是提升教师对数字资源的使用频率,为鼓励教师多使用数字资源,可以定期组织培训和教师创新大赛,鼓励教师增加针对数字工具的培训,以提高教师的技能和使用意愿。二是通过提供在线培训平台和远程教学资源解决培训资源分配不均的问题,对于偏远地区和资源有限的学校,可以提供捐赠设备和专门的培训计划来帮助他们提升数字化素养。此外,针对不同学科背景的教师,可以进行设计分类并定制相应的培训课程,尤其对于一些没有技术背景的专业,可以提供更多基础技能培训和设备支持。三是要注意培训内容与教师的实际教学需求相吻合,避免过度偏重技术操作。

  二、以培养既懂金融专业知识又精通数字技术的复合型人才为目标

  面对数字技术和资源的快速变化,高等院校在金融人才培养方面还正面临着诸多挑战。一方面,高校教师需要及时调整教学内容和方法以适应数字化教育目标,紧跟行业发展趋势以确保人才培养目标与市场需求之间的紧密匹配,避免人才培养与市场需求之间的脱节。另一方面,应强化金融专业学生的实际操作和实习经验,高校可以通过建立与金融机构的密切联系,提供更多的实践机会,也可通过加强数据分析、人工智能等新兴技术领域的教学,鼓励学生利用这种新兴技术来参与科研项目,将这种多学科交叉的知识体系运用到科研领域。此外,应当对“数字思政教育”给予充分重视,金融人才培养过程中,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数字教育非常重要,这不仅涉及技术能力的提升,也包括培养学生的价值观和责任感。利用数字媒体可以不断挖掘金融类课程所蕴含的思政元素,比如可以用大数据技术搜索相关视频和案例,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和责任担当,通过加强专业思政与实践教学环节的设计规划,充分利用实体及大数据所提供的虚拟资源将课程思政教学进一步延伸。

  三、注重课程体系建设的交叉融合和实用性

  在构建数智化背景下多学科交叉融合的金融人才培养体系时,需要特别强调课程体系的适用性和实用性。在多学科交叉的课程体系建设过程中,要努力做到“知而学”“学而用”和“边学边用”教育模式。具体来看,要从以下三个方面着手:一是要为学生的学习、认知搭建一个完整有效的认知框架,这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帮助学生形成结构化的知识体系,促进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运用。二是要强调课程学习与实践相结合,以确保学生能将所学知识应用于现实生活中,让学生在自己所了解和熟悉的情境中实践。案例研究是一种有效的方法,它可以帮助学生更加真实地感受到金融学的应用和作用,增加他们的学习兴趣和动力。三是以研究项目的形式来推进跨学科学习的任务,例如在高校每年所组织的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活动中,可以组建跨学科的团队来进行项目申报和结题,这是学生对所学知识进行运用和实践的过程,能够有效提高金融人才的综合素养。

  参考文献

  [1]贾君怡,于明哲.金融科技专业建设与人才培养的实践探索[J].科学决策,2021(12):145-150.

  [2]齐岳,吕良,罗锐.大数据智能优化背景下的金融教学模式创新探究[J].金融教育研究,2021(2):66-74.

  [3]肖静华.企业跨体系数字化转型与管理适应性变革[J].改革,2020(4):37-49.

  [4]王庆安.“双一流”高校金融学专业教育教学改革研究:基于逻辑思维能力提升的探讨[J].湖南财政经济学院学报,2023(3):107-114.

  [5]刘春阳.大数据广泛应用背景下的大学英语教学创新策略[J].山西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20(1):74-77.

  基金项目:湖南省普通高等学校教学改革研究项目“数智时代‘新工科+新商科’融合的新金融人才培养模式研究”(HNJG-20230811);湖南工商大学校级教改项目(数字化赋能“大思政课”建设的实践策略—以“金融市场学”为例)(校教字〔2023〕24号)。

  作者简介:田敏,博士,讲师,研究方向为宏观经济学和教育经济学。

  (作者单位:湖南工商大学财政金融学院)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