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岁传奇马识途

  • 来源:书屋
  • 关键字:传奇,马识途,作品
  • 发布时间:2024-08-29 21:11

  邵红能

  2024年3月28日,著名革命家、作家、书法家马识途逝世,享年一百一十岁。马识途,本名马千木,中国现代作家、诗人、书法家,曾担任过四川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四川省作家协会名誉主席、四川省文联名誉主席。他与巴金、张秀熟、沙汀、艾芜并称“蜀中五老”,其代表作品为《夜谭十记》《清江壮歌》《沧桑十年》《在地下》等。

  马识途1915年1月17日出生于四川省忠县(今重庆忠县)涂井乡的一个书香世家,马识途的父亲马玉之,在四川刘湘时代,曾出任过三任县长,其中两任在洪雅县,一任在大邑县。洪雅地处川西边区,丛林茂密,山高路险,为土匪经常出没之地。马识途从小就喜欢吟诗作文,六岁发蒙上私塾,主要读“四书”和古诗词。教书的老夫子要求学生把“四书”背下来,学作对句,还读《诗经》《千家诗》《古文观止》等,为马识途后来作传统诗词和写文言文打下了基础。后改读新学,进的是一所乡村初级中学,校长是陶行知的学生,倡导“生活即教育”,学生进行自我管理,住的宿舍叫“新村”。初中时,马识途接触了一些新学杂志和讲富国强兵的进步书籍,同时也嗜读一些《江湖大侠传》《蜀山剑侠之孽海情天》之类的新小说。其间,学校从武汉黄埔军校分校聘来几位教员,在他们的宣传教育下,马识途萌发了革命的意识,他参与了诸如发动农民、打倒庙里的菩萨之类的革命行动。

  1931年,初中毕业后,遵循“本家子弟十六岁必须出峡”的教诲,马识途乘船东出三峡,去往北平。船过三峡夔门,马识途写了一首《出峡》诗:“辞亲负笈出夔关,三峡长风卷巨澜。此去燕京磨利剑,国仇不报誓不还。”同年,他考入北平大学附属高中学习,“九一八”的炮声击碎了他的“强国梦”,从而卷入了抗日救亡的学生运动中。1933年,日军进逼平津,在危难中他逃到上海,后在浦东中学读完高中。1935年,他以“马质夫”的笔名,在叶圣陶主编的《中学生》杂志发表散文《万县》,获该杂志征文奖。

  1938年,马识途对着两本书中的党旗图案和马克思画像,举起右拳庄严宣誓,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并把原名“马千木”改为“马识途”。这一年,马识途二十三岁,从此走上“职业革命家”之路。后来,他在自传《百岁拾忆》中说:“从入党的这天起,我改名了。我以为我已经找到了自己的道路,老马识途了。”

  1941年,他将高中毕业证书的“马千木”添一笔改名为“马千禾”,考入西南联合大学,先后在外文系、中文系学习四年,担任西南联大党支部书记,从事学生运动。其间,马识途以学生身份与罗常培、楚图南、李广田、吴晗等教授往来,以党员身份与闻一多联系,并得到闻一多的积极支持。

  1942年,马识途与张光年、齐亮等创办文艺刊物《新地》,与张彦主编《大路周刊》,以宿莽、劫余、孑一等笔名发表小说、诗歌、杂文及时事评论等。入党后至入学西南联大前一段时间的农村工作,对于马识途后来的文学创作至关重要。正如他在《我怎样写起小说来的》一文中所说,他时时刻刻所面对的就是生与死的搏斗、血与火的战争。他后来的小说《老三姐》《回来了》《小交通员》及长篇《清江壮歌》等,都取材于这一时期的革命生活。

  文学其实就是人学、美学,是人类用文字为自己寻找灵魂的家园,安放自己的精神。“文学是有用的,对世道人心起作用……能让读者的灵魂升华、净化。”

  新中国成立后,马识途担负着繁重的行政工作。因为偶然写了一篇小说《老三姐》,被全国作协书记处的领导发现了“富矿”,于是半推半就地写起小说,不为出名图利、在艺术殿堂占一席之地,只为服务革命、教育青年。一个个短篇,都是他加班“开夜车”,抓开会时的会前会尾,一点点写成的。1960年夏天,马识途开始创作长篇小说《清江壮歌》,一连开了一百八十多个“夜车”,回家面对桌上的稿纸就开始头疼。主人公柳一清、贺国威的原型,即是刘惠馨、何功伟两位烈士。马识途写出了革命者的钢铁意志,也不回避他们作为普通人的夫妻爱、骨肉情、父子恩。

  2010年,电影《让子弹飞》上映,改编自马识途《夜谭十记》中的《巴陵野老:盗官记》。发布会上,姜文笑言:“马老是我的保护神。古人有言‘信马由缰(姜)’嘛!”这一年,马识途九十五岁,坐着姜文的“子弹”再度飞入大众视野,尘封多年的《夜谭十记》也被发掘出来,成千累万册地赶印。

  作为享誉中国文坛的著名作家,马识途数十年笔耕不辍,他的作品记录了中国革命的斗争历史,绘就了百年中国的革命历史画卷,是中国革命文学、中国现当代文学史上一笔丰厚的宝贵财富。2014年,在百岁之际,马识途给自己写了一首四言诗,诗的末尾,他回看了自己的一生:“不耐沉默,胡乱说话。君子坦荡,乃大傻瓜。阎王发令,小鬼来抓。大限一到,跟他去吧。”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