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面手孙毓修
- 来源:书屋 smarty:if $article.tag?>
- 关键字:编辑,商务,印书馆 smarty:/if?>
- 发布时间:2024-08-29 21:13
王建辉
《中国雕板源流考汇刊》近由中华书局出版,作者孙毓修,是早期商务印书馆的重要编译人员,从1907年进入商务印书馆,到1923年1月逝世于任上,做了约十五年的编辑,做编辑的时间不算太长,但成就很大。
从做编辑的角度说,他最具做编辑的特性。我在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写过一篇文章,称孙毓修为“编辑师傅”,因为他是沈德鸿(即沈雁冰、茅盾)从事编辑工作最初的带路人。我今天则说他是编辑工作的多面手,简称“多面手”。
要成为编辑乃至编辑大家,要有三个基础性的条件,也就是符合多面手的条件。第一个是要有学问,这种学问不一定是最好的,但却要有一定的高度或根基,能赢得作者的尊重。孙毓修是有学问的,他的学问是结合工作而来的。这是编辑做学问的特点。今天我们来讨论的便是他的版本学这一门学问。《中国雕板源流考》这本书算得上版本学分支版刻学的有价值的最早的著作,胡道静说是“第一本”,叶新说是“之一”。关于这一书的版本系统,也值得好好地考辨一下。由叶新等人校点整理成《中国雕板源流考汇刊》一书,于前言(述略)中说得很详尽。书名“汇刊”的意思是说此书收入三个版本,一是《小渌天丛钞》的未完稿本,二是商务刊本,三是商务《图书汇报》的连载本。其实每一个版本都还可以细考一下,叶新等做了初步的工作。还可以更进一步,如商务刊本就有多个版本,还可一议。其一,胡道静将1918年5月这一版称为“文艺丛书”,其实准确地说是《文艺丛刻·乙集》,叶新书采此并说明此版署名“留庵”。其二,此版出版后三年就有四版,湖北省图书馆图书目录第一期(1928年)有著录,此后可能还有印次。其三,之后按胡道静的说法,还有收入《国学小丛书》《万有文库·初集》的本子。按叶新前言似为合一,收入《国学小丛书》时署本名。其四,1949后两岸的版本,叶新前言说得比较清楚。新中国成立后大陆有四个版本:一是《出版史料》重刊本(1990年第三、四两期连载),胡道静为之写《重印〈中国雕板源流考〉题跋》。二是1990年9月,上海新四军历史研究会印刷印钞分会编《雕版印刷源流》收入此书,书名改了一个字,“雕板”变“雕版”,据《文艺丛刻·乙集》1924年第四版排印。三是2008年2月,上海古籍出版社合刊本,叶新书说“大失原本之面貌”。四是2023年中华书局的由叶新等整理的本子。台湾则有两个版本,即1964年重印的《国学小丛书》本,1974年收入《人人文库》本。
第二个是要有广博的知识和学问,也就是我说的多面手的要义。叶圣陶曾说,编辑应该是“富有经验的教育家和精通各种科学的学者”。这两个方面孙毓修都算得上,尤其是后者,孙毓修是一个学问的多面手。孙毓修的时代是新旧学问体系并存的时代,从旧体系来说,孙毓修曾协助张元济编印《四部丛刊》《涵芬楼秘笈》等大型古籍。“四部”是古代学问体系,能拿得下,学问无疑是很渊博的。
按新体系来说,孙毓修通外语,有旧学又通外语是他进入商务印书馆的自身优势。他也翻译著作,尽管可能翻译得不是很好。他还是好几门新学问的开创者,如图书馆学等。他还是中国现代儿童文学的开山人(茅盾便称他为“中国童话的开山祖师”)。新文化运动正在兴起的年代,儿童文学出版物成为一个新生的事物。此前的中国文化当中只有传统蒙学读物,新出版根据新文化的内在理路,形成了儿童文学出版物。孙毓修因为编《少年杂志》需要适宜儿童的作品,遂开始创作童话,编写《无猫国》《大拇指》等儿童读物。从孙毓修的童话,过渡到叶圣陶的《稻草人》,被认为是新儿童文学的奠基。叶圣陶的这部作品,鲁迅在写于1935年的《表·译者的话》一文中曾评价说:“《稻草人》是给中国的童话开了一条自己创作的路的。”此外,还有沈雁冰、郑振铎等编辑的《童话》丛书第三集。1922年,两份重要的儿童文学刊物创刊,被认为是中国儿童文学里程碑式的刊物。郑振铎在商务印书馆办《儿童世界》,黎锦晖在中华书局办《小朋友》,后者创刊号即发行二十万份,最高时甚至达到一百八十万册。这样一些出版物共同垒起了一个儿童文学诞生的伟大时代。
第三个是要有办事能力。做编辑光有学问还不行,还要有实际操作能力。孙毓修具备这样的能力。例子很多,比如他协助张元济搞大的古籍项目,没有操作能力不行。还有一个例子人们注意不多,孙毓修是创立涵芬楼的实际操盘手。1904年,张元济在主持编译所工作中,意识到图书资料对于编译所同人参考、使用的重要性。因为孙毓修旧学根底深,精于古籍版本鉴定,又懂英文,对东西学都有造诣,张元济特命孙来主持为商务印书馆建一所图书馆的事情。1908年4月,孙毓修开始受命购书,主持“涵芬楼”。孙毓修做了三件事,第一件事是命名,出于对张元济的敬仰,孙曾提议以张元济先祖藏书处“涉园”作为图书馆的正式名称。张元济认为不妥,“用意甚善”,“惟以公众之物,而参以私家之号,究属不妥,还祈别选一名为宜”。孙毓修又提出以“涵芬楼”为名,取善本书香、知识芬芳之意。第二件事是扩容,在前几年积累图书资料的基础上,不出半年,涵芬楼规模、条理即具,张元济十分欣赏。“图书馆事本不易办,创始尤艰,我兄经营半年,渐有端绪,感荷之至。”第三件事是编目,孙毓修编印出版了《涵芬楼藏书目录》,目录只收古籍,共计七千七百四十二种,卷数十万以上,并制定了《借阅图书规则》十条。事情大致办成后,张元济觉得对孙未免大材小用,“似可仍请专意翻译”,“以余力办图书馆,亦只能持其大纲,不可躬亲琐屑”。于是,张元济又调整了孙毓修的工作。
孙毓修在这三个方面都很突出,这也是我说他最具做编辑的特性的原因。
附带说,本书的附录三《世界怪物之发明及其进步》,文中将书籍称为“世界怪物”,颇有创意。这篇文章也体现了作者在书籍方面的世界性眼光,后面三小节论及欧洲人的活字、欧洲第一部印板书、今世印刷术之大进步,中外结合,对近代外国的先进印刷术做了介绍,1911年发表在《少年杂志》,向少年普及印刷术知识,体现了对那个时代的印刷认知的水平。
孙毓修年寿不永,仅得中寿,不然成就或会更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