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怕”的“驾照”考试
- 来源:奇妙博物馆 smarty:if $article.tag?>
- 关键字:驾照,考试,必修课 smarty:/if?>
- 发布时间:2024-09-13 13:58
文/ 梁佳馨 图/ 朱梦瑶
驾车:古代君子的必修课
早在西周时期,《周礼》中便规定了君子六艺,也就是古代君子的六门必修课——礼、乐、射、御、书、数。其中“御”指的就是驾车技术,驾车的人被称为“御者”。
在现代社会,我们要学习理论知识、场地驾驶技能、道路驾驶技能、文明驾驶等很多知识,还要通过相应的考试才能取得驾照,合法驾驶。在古代想要驾驶马车,也需要经过十分严格的考试,而且还是五项——鸣和鸾(luán)、逐水曲、过君表、舞交衢(qú)、逐禽左。每项考试都有不同的侧重点,谁能全部掌握并通过考试,才能成为合格的御者去“策马奔腾”。
科目一:鸣和鸾——考查驾驶者对车速的控制能力
古时候,乘客登上马车,御者开始驾车,马车上挂着的铃铛就会响起来,大家想一想,是不是只有在保持稳定、匀速驾驶时,铃铛才能发出和谐悦耳的声音呢?这声音也能从侧面证明驾驶者的技艺高超。所以,如果铃音的节奏紊乱,说明驾驶者的技术不合格,还需继续提升。
科目二:逐水曲——考查驾驶者控制方向的能力
水曲的意思就是弯曲的水岸,原来,这项考试一般在弯曲的水岸边进行,要求驾驶者能够控制车辆随着水岸的弯曲而调整方向,要是不熟练,一直沿着水岸方向行驶,那马车很有可能坠入水中哟。
我们现代社会的汽车的方向盘可以很“听话”地被司机控制,但要控制马,就难得多了,因此这项考试不仅对驾驶者控制方向的能力提出了很高的要求,更需要驾驶者和马配合默契。
科目三:过君表——驾驶者的礼仪不可少
这里的君,指的是君臣的君。相对其他科目来说,这个科目并不考查驾驶者的驾车技艺,而是考查他们驾车经过君王面前时的礼仪。每个驾驶者在经过君王面前时都需要放慢车速,如果戴着头盔或帽子还要摘下来以示敬意。
科目四:舞交衢
这个科目考核的是,驾驶者驾驶马车在交叉路口等地方调整方向或掉头时,车辆行驶所发出的声音要符合乐舞的节拍。
咦,听起来这个科目考核的内容和“鸣和鸾”有点儿相似呀?没错,这两个科目确实有些相似,不过“舞交衢”强调的是驾驶者对节奏感的把握,特别是驾驶马车转弯时,驾驶者不仅需要将精力放在控制减速和顾及周围行人的安全上,还要分出心神注意车辆本身行进的节拍。能做好这一项可不容易,这样的驾驶者必须给个“优秀”!
科目五:逐禽左
这项考核具体考什么呢?有很多不同的说法。有人认为,这项考核要求驾驶者驾车从左边驱逐禽兽,与驾车在后的君主互相配合,一同狩猎。既要在君王面前淡定自然地发挥,又要展现出高超的御车技艺,不简单,不简单啊!
通过以上五项严苛的考核,一名合格的驾驶者就“诞生”啦!
车马礼仪不可少
古代在正式场合乘坐车驾时,什么人坐在什么位置,也同样有讲究。
先秦的乘驾之礼主要分五个部分。一是驾车速度要适中,该快则快、该慢则慢,不同场合下的行进速度,应该遵循不同礼乐的节奏;二是乘车人和驾车人都要有端庄的仪表和标准的姿势;三是乘车时座位讲究左尊右卑,尊者在左,御者在中,还需一人在右陪乘;四是在古代只有地位高的人可以乘坐带座椅的车,其他人只能乘坐站着的车;最后,君子乘车时,遇到老人要行礼,进入市区不能飞奔疾驰……
古代也有“交通法”
古代社会对驾驶者的日常行为也有要求,统治者制定了严格的“交通法规”。比如,古代“驾考”通不过,可不是再考一次那么简单,早在秦朝的《除吏律》中就规定,“驾考”连考四次都不及格,除了会被取消考试资格,还要去做四年苦役!
另外,我国很早就制定了有关交通的规则——唐太宗时期的《仪制令》,其中设置的一些“交通管理条令”延续了一千多年,比如“四让”,即“贱避贵,少避长,轻避重,去避来”;比如出入城门必须左进右出。
唐朝时还规定了标准车速、车载最大重量等,并安排专人检查,如果无故在大街上超速、超载行驶,铁定会挨一顿板子。
无论是严格的“驾考”,还是各种乘车礼仪、交通法规,都说明古人对乘车出行非常重视,这也影响到了近现代汽车时代到来后中国人的出行观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