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天堑”变“通途”

  • 来源:奇妙博物馆
  • 关键字:便利,方便,出行
  • 发布时间:2024-09-13 14:03

  文/ 唐郦薇

  有车,就一定要有路,那道路又是怎么来的呢?

  传说黄帝造车之后,随着车辆的行驶,自然形成了道路。人们不断开辟新路,架设桥梁,最终有了现在纵横交错的陆路交通网络。

  四通八达的“大动脉”

  道路是国家发展的大动脉,它方便了人们出行,也为运输物资提供了便利。在甲骨文中,“行”字的字形就是十字路口的样子。

  早在3000 多年前的西周时期,为了方便控制东方,统治者就在都城镐京(今陕西省西安市)和东都洛邑(今河南省洛阳市)之间修建了一条宽阔平坦的大道,叫作“周道”,这差不多就是我国历史上第一条国道了。

  到了战国时期,各国的马车大小不同,车道有宽有窄。试想一下这个国家的大马车到了那个国家的小路上,是不是就走不了了呢?因此,秦始皇统一六国后,就下令要“车同轨”,规定马车两个轮子间的距离一律改为六尺,所有的马车都统一大小,车道自然也变成一样宽窄,这不是大大方便了各地的交通往来吗?此外,秦始皇还下令修建了以都城咸阳(今陕西省咸阳市)为中心、连接各地的驰道,很像今天的高速公路。

  又过了很多年,到了唐宋时期,城市的道路建设得更好。唐朝的都城长安(今陕西省西安市)成了当时世界上规模最大、建筑最宏伟、布局最规范的都城。长安城左右对称,大街上熙熙攘攘,非常热闹。位于城市中轴线上的朱雀大街,道路宽度接近130 米,被称为天街,是当时世界上最宽的街道。

  明清时期,我国的道路建设得更加完善。清朝末年,铁路登上中国的历史舞台,1909年建成的京张铁路就是第一条由我们自己筹款、设计和施工的铁路,它的建成揭开了中国道路交通史上崭新的一页。

  修路也有“黑科技”

  古代科技还不够发达的时候,修路肯定会遇到很多难题。比如,遇到高山怎么办?没有炸药,古人就发明了“火烧水激”的方法,工匠们先用大火将山体加热,然后把冷水或醋泼到上面,让坚硬的山体变软后再用锤子凿,一点点地凿出长长的隧道。位于陕西省汉中市的汉朝褒斜道石门,是迄今发现的我国最早的人工穿山隧道。

  古代的道路大多是土路,不过修建标准可一点儿都不低呢。例如2000 多年前的秦驰道就规定,路面要宽五十步(约69 米),路基要高出两侧地面,方便排水;沿路每隔三丈(约7 米)要种一株青松,用来标记里程……为了避免土路上长出杂草阻碍交通,修建秦驰道用的黄土必须加入盐碱在大锅中翻炒,用高温杀死土中的幼虫和草籽。铺路时,工匠还要反复夯实路面,让沙土之间没有空隙,这样就无法为植物提供养分,从而抑制植物生长。

  后来,古代有了用土砖铺成的砖路。不过,砖块间有缝隙,容易松动,有安全隐患。为了解决这个问题,聪明的古人就把煮烂的糯米与黄土、河沙、杨桃藤汁液等混合制成“黏合剂”,把砖石牢牢地黏合在一起。南京的明城墙和西安的城墙几百年都屹立不倒,就是使用了这种特殊的黏合材料。

  千姿百态的“中国桥”

  除了道路,陆上交通的主要设施还有桥梁。早在原始社会时,人们就会把木头架在河两岸做成独木桥。后来,逐渐出现了梁桥、浮桥、索桥、拱桥等各种桥。

  梁桥

  梁桥也叫平桥,外形又平又直。大家来看看,这座连接福建省晋江市和南安市的安平桥,建于南宋时期,距今已经有800 多年,它全长2255 米,有361 座桥墩,是我国现存最长的石梁桥。

  浮桥

  浮桥,顾名思义就是浮在水面上的桥,是用小船连接而成的。

  广东省潮州市有一座始建于南宋年间的广济桥十分有意思,竟然是梁桥与浮桥的结合体。

  大家看,广济桥的中间和其他桥有什么不一样?它中间是不是有一段将近百米的浮桥?浮桥由18 只木船相互连接,船中央铺设木板,这就是桥面。遇到有大型船通过时,浮桥就会打开一道缺口,等船通过再关闭。广济桥被茅以升称为“世界上最早的启闭式桥梁”。

  索桥

  索桥是用绳索和铁链连成的吊桥。

  根据历史记载,早在2000 多年前的战国时期,秦国的蜀郡郡守李冰,在成都建了一座名为笮(zuó)桥的索桥。

  拱桥

  拱桥一般有一个或多个弧形的桥洞,看上去十分像一条横跨在水面上的彩虹。大名鼎鼎的赵州桥就是一座石拱桥,它是由隋朝的李春设计建造的。赵州桥的精妙之处在于桥的大拱两肩上还各有两个小拱,不仅节约了石料,减轻了桥体重量,还大大缓解了洪水对桥体的冲击,增强了桥身的稳定性。

  逢山开路,遇水架桥,古人用自己的智慧将天堑变成通途。那么,在水路上,我们的祖先是不是也有“独特”的出行妙招儿呢?

……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
阅读完整内容请先登录:
帐户:
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