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形势下大学生心理危机干预工作的开展

  文/广东江门中医药职业学院梁枝贤李淋倍

  随着我国经济实力的不断提升,各个行业之间的竞争日益加剧,大学生在学习生活中普遍面临着家庭经济压力、学习压力、人际关系压力等情况,这给很多大学生带来了较大的心理负担。因此,在新的社会形势下,高校以及教师有必要重视和关注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并且根据实际情况,及时地对他们的心理危机进行干预,从而为他们未来学习和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对此,本文就新形势下大学生心理危机干预工作的开展进行分析,希望为广大读者提供一些借鉴和参考。

  一、新形势下大学生心理干预的原则

  (一)思政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相结合

  长期以来,高校思政教育的重点主要是对学生开展思想政治理论课,通过这样的方式,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思想观念以及价值认知,而对他们心理素质培养方面的重视程度不够。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进步,当代大学生存在的问题不仅仅是思想问题和道德问题,还包含心理健康问题。为了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有必要将思想政治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进行有效融合,做到思政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相互作用,相互补充,相互促进,只有这样,才能够既有效提升高校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又能够培养他们的思政素养。因此,将思政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进行有机融合,不仅是大学生实现全面发展的必然要求,同时也是高校思政教育工作的必然要求。

  (二)建立学校、家庭以及社会协同的育人体系

  大学生生活的主要环境就是家庭、社会以及学校三个系统。而家庭、学校构建了一个有利于高校学生健康成长的环境。校外危机干预系统也被称为社会危机干预系统,主要是指除了家庭、学校之外的对大学生心理危机进行有效疏导和干预所有系统的集合。它有着复杂性、客观性等特点,与学校、家庭教育系统存在着千丝万缕的关系,因此,我们有必要建立家庭、学校以及社会协同育人体系,形成三方合力,多途径、多渠道、多层次地对大学生心理危机进行干预和疏导,从而提升他们的心理健康水平,实现大学生的全面发展。

  二、新形势下大学生心理危机干预工作思路(一)加强人才队伍建设

  1.提升专业水平,增强工作实效

  当前,很多高校将心理危机处理工作交给了辅导员,但是大部分辅导员在心理健康教育方面专业素养欠缺,相关知识和技能储备不足,导致心理危机干预效果不尽如人意。因此,高校有必要加强辅导员培训工作,建设一支高质量心理健康教育队伍。例如,高校可以将辅导员定期送到心理培训中心等相关培训机构进行专项培训,以此提升他们的专业素养;引导辅导员参加全国心理咨询师专业考试,提升他们的健康教育意识和危机预警能力。

  2.培训骨干学生,打好工作基础

  高校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在心理咨询中心的基础上,在各个学院建立心理辅导站,对骨干学生进行专项教育,提升他们的心理健康教育水平和危机意识,并且要求他们积极宣传心理健康知识,深入班级学生内部,发现问题及时汇报班主任和辅导员,之后,再由班主任和辅导员对相关存在心理健康问题的学生进行甄别和干预,通过这样的方式,为心理危机干预效果的提升奠定坚实的基础。

  3.运用多种方式,传授心理知识

  首先,高校有必要对传统的课程体系进行优化和改革,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并且以此为媒介,对学生传授心理健康知识和心理调适技能,提升他们的心理健康教育水平,鼓励他们正视心理健康问题,及时采取有效手段,消除心理健康问题,提升大学生心理危机预警意识,使他们学习和了解一些基础的情绪调节办法,以此提升他们的心理健康水平。在心理健康课程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将网络信息技术与心理健康教育进行融合,通过这样的方式,突破传统心理健康教育的限制,摆脱时间和空间的束缚,借助网络资源的优势,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提升他们的心理素养。例如,在实际的心理健康教育过程中,教师可以借助大数据技术的优势,统计好现代大学生存在的心理问题,并针对他们存在的问题进行针对性教育和帮助,通过这样的方式,更好地对大学生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提升教育实效。此外,高校教师还可以借助网络技术,打造心理健康教育精品课程,不仅可以尝试申报校级、省级、国家级精品课程奖励,同时还能将心理健康教育精品课程通过网络渠道分享给学生,通过这样的方式,拓展教育覆盖面,更好地满足高校学生的需要。例如,教师可以将打造好的精品心理健康教育课程通过高校官方公众号、官网、官方微博等渠道进行上传,通过这样的方式,可以使更多的学生享受到心理健康教育,从而更好地促进学生发展。

  其次,为了提升心理健康教育实效,拓展育人覆盖面,高校除了开设单独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之外,还应该根据实际情况,将心理健康教育与专业教学进行融合,根据专业学科特点,构建协同育人渠道,通过这样的方式,不仅能够帮助教师以及高校及时发现存在心理危机的学生,及时采取有效措施进行处理,而且还能够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思想观念和价值认知,使他们形成优秀的品格,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例如,在开展数学课程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根据教学内容进行深度挖掘,将一些励志故事分享给学生,比如说数学家陈景润、大数学家欧拉等人的励志故事,通过这样的方式,将一些正向、积极、健康的精神传递给学生,以此帮助他们顺利解决心理危机,促进他们全面发展。

  4.构建良好氛围,促进全面发展

  健康、和谐的校园文化生活对于高校学生心理健康有着重要的作用。对此,高校以及教师有必要积极营造良好的校园氛围,通过这样的方式,丰富学生校园生活,优化校园体验,从而培养学生积极的学习态度。例如,高校可以依托大学生社团,组织和开展如健康知识竞赛、心理趣味测验、心理健康讲座等活动,加深学生心理危机认识,培养他们积极的学习态度,消除心理问题给他们带来的影响。

  5.针对不同个体,开展针对性辅导

  高校学生因为家庭背景、所处的环境、学习情况等不同,他们存在着差异性。因此,他们面临的心理危机也各有各的不同。对此,高校心理健康辅导机构有必要结合自身的实际情况,开展针对性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在实际的工作过程中,针对不同学生面临的问题,比如说学习问题、交际问题、就业问题等,开展针对性的辅导和干预,通过多种手段和方式,以此促进学生全面成长。

  (二)完善危机干预系统

  根据危机理论,若当事人面临危机时能够直接对其进行干预,受助者很大可能会改变自己的初衷。及时的心理干预不仅能够有效对学生心理进行疏导,防止个体出现精神崩溃,还能够为他们提供一个成长契机。因此,针对大学生心理危机,如何采取有效的危机干预机制以及有效的预警机制,已经成为重要的研究课题之一。

  1.建立四级预警系统

  心理危机预警机制主要是心理危机形成、爆发前的预测以及有效干预,它是一种超前的干预机制。在大学生心理危机干预实践过程中,有必要组建一支心理危机预警队伍,这支队伍要分工明确,形成有效的工作机制,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建立自己的预警系统:第一级系统为大学生寝室,第二级系统为学生班级,第三极系统为院系,第四级系统为学校,对重点预警学生进行重点关注,定期了解他们的情况,对他们进行心理评估,并将相关信息上传至心理危机预警和干预机构,以此便于高校统一安排和部署。同时,危机预警系统还需要得到家庭以及社会等各方面的大力配合。在学校、家庭以及社会三方的共同努力下,确保预警系统发挥出应有功效,确保大学生和谐发展。

  2.心理健康教育从新生做起

  每一位新生都是对大学生活有着美好的憧憬和向往,他们怀揣着激动、兴奋的心情来到大学,然而经过新生军训、大学规章制度学习等一系列活动之后,他们逐渐发现理想与现实间存在着巨大的差距。经历过艰辛、枯燥的军训之后,接踵而来的繁重学习任务,每天需要在寝室、教室、食堂三点一线进行单调生活,这会使刚刚步入高校的新生们感受到疲惫和无趣。同时学习环境、学习方式以及人际关系等方面发生的变化会使大一新生感到无所适从。因此,一些心理素质较差的学生,会产生较大的失落感,情况严重者甚至会出现精神压抑、情绪紧张的情况。此外,一些新生踌躇满志、满心欢喜地进入到大学校园之后,他们会逐渐发现,自己的那些优势在人才济济、群英荟萃的大学校园显得无足轻重。在大学阶段,实行的是素质教育,不仅关注学生的考试成绩,同时也会注重学生其他方面的能力和素养。因此,一些进校成绩并不突出的学生,由于性格开朗、活泼,交际能力强,能够迅速地建立自己的生活圈子,结交更多的朋友,这无疑给过去那些高中阶段的好学生带来巨大的压力,使他们的自豪感和优越感遭受打击,在此情景下,他们会逐渐产生自卑、焦躁等不良情绪。若这些负面情绪并没有及时得到疏导和缓解,将会使他们逐渐产生心理问题,导致他们丧失信心,变得自我封闭,产生多种认知偏差,从而产生心理危机,对他们大学学习和发展造成严重的影响。对此,高校以及教师有必要重视和关注新生心理健康问题,可以结合特定的时间节点开展心理排查工作,比如说在开学季、期末考试前夕、春秋季等重要时间节点,通过约谈、问卷调查以及侧面观察等多种方式,及时对他们开展心理普查,建立心理健康档案,及时发现潜在的危机因素,对其进行科学评估,根据评估结果,采取科学有效的防范措施,降低危机发生的概率。

  3.建立定期反馈制度

  心理危机干预得越早,越能够有效化解学生的心理危机。高校应该以心理辅导站为基础,围绕四级预警系统,及时了解学生实际情况。针对班级中存在的危机事件要及时上报,坚持“事不过夜”原则,针对存在的危机,要及时采取干预制度,避免延误,从而耽误干预时机。

  4.推进同伴教育

  同伴教育主要是指通过与高校学生年龄、知识背景、性格特点相近的人分享信息,从而实现心理健康教育目的。对此,高校以及教师可以积极开展同伴教育,安排经过专业训练的同龄人开展同伴教育,通过这样的方式,提升心理健康教育实效。

  (三)危机干预程序

  1.发现以及监护

  通过四级预警系统,在第一时间发现危机信息后,学校以及教师应该第一时间与家长进行沟通和交流,并且逐级上报。根据实际情况,统筹各种资源,组织专家、专业教师等,对心理危机学生进行“会诊”,了解学生的情况,对心理危机程度进行甄别和评估,针对那些危机程度较轻的学生,高校可以成立以学生干部、室友为主体的监护小组,及时关注学生情况,并且对其进行心理疏导。针对危机程度较高者,在原有监护基础上,应该向卫生机构进行转介,以此确保学生能够得到更为科学、专业的心理治疗。

  2.及时干预,预防危机事件发生

  危机事件的最佳干预时间是事件发生前的24~72小时。在该段时间内对危机学生进行有效的干预,能够有效地帮助他们缓解心理问题,从而减少危机事件发生的概率。对此,高校以及教师应该及时发现学生心理危机情况,并及时采取必要的干预手段,通过组织专业教师、专家等人员对心理问题学生进行会诊和评估,并且针对学生实际情况,采取行之有效的干预手段,从而有效防止学生发生自伤以及伤人等过激行为的发生。对于可调控引发学生心理危机的人、事以及情景等刺激物,教师应该与有关部门进行协调,并采取相关措施进行阻断,消除危机个体的持续不良刺激;收集可能被用于自伤、伤人的工具。

  3.建立完善转介系统

  转介系统需要学校与相关卫生机构建立良好的协作关系。请专家对处于危机中的学生进行心理评估,将评估程度严重的学生转介到卫生机构,以便他们能够受到更为科学、专业的心理治疗。一旦发生学生存在过激行为的企图,要立即采取相关手段对其进行监护,确保学生身心安全,并且第一时间通知家长,在家校合力下,采取有效的干预手段。

  4.建立跟踪系统,帮助康复

  在心理危机发生后,高校以及教师可以通过班级辅导、个案咨询等方法,与协助处理危机的学生、家长以及教师进行沟通和交流,积极总结此次危机中的问题,汲取相关教训,并且对学生进行跟踪调查,重点关注网络舆情,针对实际情况,采取有效方式,减少网络负面影响。针对心理危机而休学的学生,应该对其学习生活进行妥善安排,在家校合力下,帮助学生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引导他们与友人进行深入沟通和交流;辅导员、班主任每月至少应该与其谈话一次,密切关注学生的实际情况,了解学生的心理动态;定期组织学生去心理咨询中心进行心理评估和咨询;针对情绪不稳定的学生,要对他们基于特殊的关系和照顾,可以安排相关学生对其进行密切监护,制定危机干预预案,防止危机事件的发生。

  结束语

  高校大学生心理危机事件受到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和重视,高校以及教师应该针对实际情况,采取有效的手段和方式,对危机事件进行及时的干预和处理,从而为学生全面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在新形势下,大学生心理危机干预工作面临着诸多挑战和机遇。通过不断完善工作机制、加强心理健康教育、提供专业的心理咨询服务等措施,我们可以有效预防和应对大学生的心理危机。同时,我们也要清醒地认识到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持续改进和创新工作方式方法。展望未来,我们将继续努力推进大学生心理危机干预工作的发展和完善,为大学生的心理健康保驾护航。

  参考文献:

  [1]沈莉.缓解大学生就业压力和青少年心理健康危机——安徽拟向全国输出公益新方案[J].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2023(31):73-74.

  [2]刘聪,吴玲琴.大学生心理问题早期发现和科学干预机制[J].百科知识,2023(30):43-45.

  [3]李宁,沙爱军.心理危机干预视角下“学校——家庭——社会”协同合作的困境与对策[J].科教文汇,2023(20):18-21.

  [4]石木荣.大学生心理危机特点及预警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J].国际公关,2023(20):155-157.

  [5]杨钰莹.“互联网+”时代高校二级学院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探析[J].成才之路,2023(30):45-48.

  [基金项目:广东省普通高校青年创新人才类项目(项目编号:2022WQNCX 225),通讯作者:李淋倍。]

  责任编辑何丽华

……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
阅读完整内容请先登录:
帐户:
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