粤港澳大湾区科普融合发展的价值、困境及路径

  文/华南理工大学王功敏

  《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提出到2022年粤港澳合作更加深入广泛,区域内生发展动力进一步提升,其中提及“融合”17次,可见其重要性。中国科学技术协会主席万钢在2023年大湾区科学论坛上提出,“期待大湾区能够建立践行共商、共建、共享的理念,建立跨界多元有效的交流机制……促进科学技术与文化艺术的相互渗透、协同发展”,加快粤港澳大湾区科普融合发展势在必行。

  一、科普在粤港澳大湾区融合发展中的价值意蕴

  1.在湾区良好的科技创新基础上开展科普,有助于建设国际科技创新中心

  “科技创新、科学普及是实现创新发展的两翼。没有全民科学素质普遍提高,就难以建立起宏大的高素质创新大军,难以实现科技成果快速转化”。科技发达国家非常重视科普教育相关制度的制定与落实。粤港澳大湾区科技创新资源密集,已进入全球科技创新集群的十强,被国家赋予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国际科技创新中心”的使命。利用湾区既有的基础,聚焦基础研究、科技前沿开展针对性科普,促进公众理解和支持科技创新,能为加快建设国际科技创新中心提供支撑。

  2.科普领域意识形态融入有限,有利于率先开展湾区规则衔接和政策创新

  制度壁垒、规则冲突是制约湾区融合发展的首要难题。科普相当部分工作是普及科学知识,意识形态融入有限,且科普与生活关联越来越密切,易得到公众的关注和支持,可成为率先推动湾区制度创新的抓手,实现更多科普制度机制创新,为其他领域融合发展提供借鉴。《广东省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规划纲要实施方案(2021—2025年)》也因应提出“推进粤港澳大湾区的公民科学素质建设融合发展和交流合作”“破除制约科普高质量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的任务。

  3.科普的本质是文化,发挥湾区文化同源的优势有助于建设人文湾区

  科普是带有科学属性的文化,科普的意义不仅在于普及科学知识,而是从“知识补课”转向“价值引领”,突出科学精神的弘扬、科学思想的倡导、科学方法的培育,是一种文化传承和传播。科普的一个重要目标是提升公民科学素质,帮助解决科学疑惑,抵制伪科学、反科学,推动社会文明进步。某种程度上讲,公众科学素质表征文明水平。《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提出“共建人文湾区”目标,提高公民科学素质是题中应有之义。尤其是粤港澳地域相近、文脉相亲,将科普与文化结合,能为人文湾区建设提供长远的滋育和支撑。

  二、粤港澳大湾区科普融合发展面临的困境

  1.湾区整体意识与各城市利益博弈、软硬实力博弈的困境

  科技创新是硬实力,科普是软实力,导致科普的实际定位并不高,存在重科技创新、轻科学普及现象。科普是一项涉及面广的公益事业,《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普及法》规定国家机关、社会团体、企业事业单位等都有科普责任,但人人有责易变为互相推诿、人人无责。虽然湾区整体意识逐步深入,但“9+2”城市有自己的定位特色,易陷入科普交流合作范围窄、浮于表层等。

  2.湾区科普融合发展政策设计不完善、制度协同难的宏观管理困境

  据统计,2019年2月至2021年4月,中央和地方各级政府陆续出台231部湾区相关政策文件,前三位是就业创业、财税支持、科技创新领域,分别占23%、13%、11%;省级层面出台的66部政策文件,广东省61部、香港2部、澳门3部,主要分布在科技创新、就业创业、现代产业领域。涉及科普领域的较少,科普融合的更是鲜见。当前湾区在科普活动举办、科普场馆参观、科普组织建设等层面交流合作多,在科普政策对接、科普人才资历互认等深度合作不足。据《粤港澳大湾区协同发展指数(2021)》,制度协同安排主要在广佛、深莞、深惠、港深、广深和澳珠之间,香港、澳门协同能力受到较大限制。湾区合作指向仍局限于粤港或粤澳双方,粤港澳三方协调力度小。

  3.湾区内公民科学素质发展不平衡、与国际知名湾区差距大

  据第十三次中国公民科学素质抽样调查结果,2023年我国公民具备科学素质的比例达到14.14%,广东16.13%,超全国总体水平,居全国第六,但与美国2018年28.3%差距明显,且湾区内部城市间差异大。据《粤港澳大湾区人才发展报告》,湾区接受过高等教育的人口占常住人口的比例17.47%,其中香港26.18%、深圳25.19%,而旧金山湾区46%、纽约湾区42%、东京湾区36.7%;据2021年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公报,深圳、广州拥有大学文化程度的人口比例为28.85%、27.28%。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较晚,要跻身世界一流湾区,亟须补齐公民科学素质短板。

  三、粤港澳大湾区科普融合发展的具体路径

  1.主体融合:构建湾区科普共同体

  湾区科普工作分散在11个城市,科普融合并非各地科普工作的简单叠加和独自运作,也不是一方带动另一方,而是科普诸要素相互融合、相互作用形成整体。鉴于此,首要是以大湾区一体化理念加强科普工作统筹,打通管理壁垒,打造科普共同体。

  一是强化政策完善和突破。粤港澳大湾区建设领导小组和三地政府加强统筹协调,围绕资金、人才、技术、信息等关键要素加强政策规则衔接和创新,破除不必要的要素管制,逐步推进湾区科普工作一体化。二是基于知识生产模式的变革和知识经济发展需要,完善科普政策需在政府—大学—企业的基础上加上社会公众,构建政府统筹推动,党政部门协作,高校、科研院所、企业、媒体等共同参与的大科普格局,以平衡各参与群体的利益。三是科普基本特点是社会性、群众性和持续性,需健全科普社会化动员和激励机制。高校、科研院所等有相对丰富的科技资源应成为科普供给的主力,越来越多的研究机构将科技研发与科普一体化,湾区应激励科技创新主体开展科普,加强咨询委员会、智库联盟、学会联盟等建设,发挥已成立的粤港澳大湾区科普联盟、粤港澳大湾区科技馆联盟等作用,发挥知识生产者的资源与能力优势,提升科普服务能力。

  2.机制融合:创新协同发展机制

  湾区拥有四个中心城市,各地科普工作在融合过程中难免出现利益冲突等,为实现“9+2>11”效应,可在三个方面加强探索:

  一是政府层面通过建立联席会议制度等方式,加强湾区科普工作的领导和统筹协调,推动科普活动组织开展、科普人才交流、科普产品研发、场馆建设运营、科普传播等全方位合作,减少资源浪费、恶性竞争。可借助举办活动受众广、关注度高等特点,探索“一赛三地”“一规三地”等新做法,优先在食品药品安全、环境保护等共识度高的领域率先科普合作,创造可复制推广的举措经验。二是湾区内存在跨区域多方利益博弈,单靠政府政策调控不够,可依托各类科普组织,搭建多形式的沟通平台,利用自身特点优势协调利益、化解矛盾。三是四大中心城市应率先促进科普协同。港澳的科普场所在对公众服务、传播等经验丰富,广州的科普场馆在建筑、设施和展览方面有优势,深圳在科普产业化、科普教育学分制等方面有特色,可着力加强科普政策创新、科普资源共建共享等,形成优势互补、紧密互动局面。如广东省成立了广东粤科普集团,对提高全省科普资源配置效率、促进科普产业融合作用显著。

   3.技术融合:优化网络科普供给

  《中国互联网发展报告2023》蓝皮书评估全国互联网发展总体情况,广东位居第一。粤港澳大湾区是全国乃至全球范围内互联网产业基础最雄厚的地区之一,是最能接受新事物新技术的地方,可将网络优势转化为科普优势,优化网络科普供给。

  首先,以科普中国落地应用等为抓手,加强湾区科普信息化建设,将5G、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等新技术应用于科普,健全全媒体科普传播体系,针对特定人群、特定事件、生活息息相关的知识等,采取云课堂、虚拟展厅、短视频等新形式,提供智慧、精准、个性的科普服务。其次,借助数字湾区建设、数字政府建设等契机,推进湾区科普融合数字化改革,推动三地尤其是粤与港澳之间在数据采集、流通、共享和安全保障等创新机制,提升跨地域、跨单位的科普协同效率,共建安全有序的数字科普生态。再次,加强科普与互联网企业、科研院所等跨界合作,聚焦数字科普创新研究转化,共建数字化科普体验展厅、数字科普联合实验室等,开发数字科普资源,拓展数字科普应用新场景等。

  4.文化融合:构建科普文化生态

  粤港澳大湾区在文化、语言等方面具有同一性,但各地文化有存在较明显差异,科普文化生态构建需整合文化资源、强化公众参与、增进文化认同。

  一是整合强化湾区科普文化资源共建共享。发挥粤港澳大湾区科技馆联盟、粤港澳大湾区广电联盟、粤港澳大湾区文化产业联盟等组织作用,开展科普活动,培育大湾区科学论坛等有影响力的湾区传播品牌和交流平台;文化馆、图书馆、博物馆等公共文化设施拓展科普教育功能,建设体现科技进步和科学精神的公共文化科普活动场所或展品,建设既懂历史文化又擅长科普的科普讲解员等队伍宣传解读文化和科普知识。二是以文化为纽带强化公众参与。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根本,以岭南文化为依托,以实施“粤港澳大湾区文化圈”建设重点工程、湾区人文精神“同心圆”工程、岭南文化“双创”工程等为抓手,在传承发展文化中推动科普交流合作。三是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爱国主义教育融入科普实践,通过湾区基层一线杰出科学家、优秀工程师、科普志愿者等典型选树、组织科普研学等途径,讲好湾区故事。尤其是国家“十四五”规划纲要首次将香港的文化地位写入规划,开展粤港澳青年文化之旅、香港“青年内地交流资助计划”等项目,紧抓传统节日等时间节点,开展人文交流,增进香港青年对中国、湾区科技文化进步的认知认同。

  [基金项目:本文系广州市哲学社会科学发展“十四五”规划2022年度课题“广州推动共建大湾区国际科技创新中心研究:基于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科技创新与科学普及‘两翼’理论的思考”(2022GZQN29)。]

  责任编辑朱守锂

……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
阅读完整内容请先登录:
帐户:
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