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技术背景下交通运营服务能力中高企联合培养实践研究

  文/广州市交通运输职业学校陈纯珊张毅

  我国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主要由中职学校(高中阶段)、专业高职教育(专本阶段职教)、本科生职教(研究生阶段职教)等各层次职业教育机构组成,以社会公共服务为主旨,以就业市场为导向,工学融合、顶岗实践教学模式,面向企业一线培训高素质劳动力和技术型管理人才。

  我国职业教育体系中,中等职业教育一直是职业教育的主体,是为社会输出初、中级技术人员的主要渠道。中职教育在整个教育体系中仍处于基础性的地位,也是我国经济发展的最重要的基础。目前职业教育作为我国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是衡量国家经济发展和现代化程度的一个重要标志,大力、有效发展中等职业教育,优化中等职业教育办学模式,将对职业教育体系的建立和发展有着极大的促进作用。

  我国职业教育体系的主要部分是中职和高职教育,是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基础,为社会培养高素质的技能型人才是职业教育发展目标。目前越来越多的学生选择升学,需要解决中高职专业衔接过程中存在的人才培养等问题,需要进一步健全中高职专业的衔接方案、创新衔接方式,完善中高职教育体系的功能,进一步增强职业教育体系对人才的吸引力。

  一、交通运营服务专业对应职业岗位(群)新变化及人才需求情况调研分析显示,中等职业学校交通运营服务专业学生的主要岗位是面向交通运输领域,从事客运服务员、货运业务员、安全员、收费及监控员等工作。除了这些传统的工作岗位,新经济、新技术又催生新的岗位,原有的岗位群要求也发生了变化。

  1.新经济、新技术产生新的岗位需求

  (1)以物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为代表的现代信息技术和共享经济形态已经深入社会经济生活各个方面,在新技术引领下,交通运输行业深化改革是大势所趋。公路运输正进入新的发展阶段。定制客运、网络货运、快速客货运输、公路管理服务、应急保障系统实施等成为交通运输行业的新的岗位需求。

  (2)道路运输企业对安全岗位需求增多。以健全完善安全体系为主线,将安全发展的理念贯穿于交通运输的全领域和全过程,行业企业对安全非常重视,相应岗位需求也会增加。

  (3)城市客运服务和快速客运服务岗位增加。伴随着城乡交通一体化趋势,部分城市公路客运转型发展城乡公共交通,对城市公共交通运营人员的需求有所增加,特别是智能调度岗位需求增加。

  2.新经济、新技术带来企业服务岗、技术岗等岗位群管理方式的变化

  (1)新形势下,传统的公路客运、货运服务人员减少。共享经济下的定制客运、定制公交、网络货运服务人员和智能调度人员增多,并且市场对于智能化、智慧化管理和质量保障都有了较高的要求,对相关技术人才的需要也进一步扩大。

  (2)技术型岗位的主要变化是需要对接客户的个性化需求,并且在技术中更注重安全的需要,以及产品跨界融合,利用新媒体进行产品设计等特点。

  3.复合型人才需求增加

  目前,我国道路运输行业实现信息化过程中,既懂IT、又能掌握交通运营服务以及管理、又懂营销的复合型人才十分匮乏。

  二、中高职专业衔接中存在的问题

  1.人才培养的总体目标存在差距

  我国中职教育人才培养目标更多体现在为基层培养技能型人才,强调培养学生的实践与操作技能、基础岗位的适应能力,但存在注重基本操作、忽略理论掌握;注重实际能力、忽略文化基础;注重专业技能、忽略强化基础知识等现象。然而,我国高职教育的目标则是培养高级技术型人才,即不但要求培养专门人才的实践与操作技能,还要求提高其文化理论和文化素养。目前现有中高职教育之间的人才培养方案目标相互独立、存在明显差异、缺乏连贯性。中职学生进入高职院校,可能无法较快适应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方式,影响学习效率,目标不明确,从而不利于实现中高职专业的高效高质量衔接。

  2.课程设置契合度较低

  在我国现有的中高职专业衔接课程设置中,存在着两种比较极端的现象,一种是课程设置重叠严重。中高职之间为了制定统一的中高职专业衔接授课教材与课程标准,造成双方在内容和难度的设置上出现较为严重的重复现象,学生在中职阶段学习过的知识,在高职阶段又重新学习一次,降低了学生的积极性,不利于实现中高职专业衔接的教学目标。第二种是对于交通运营这样的行业覆盖面非常广的专业,中高职选择的方向完全不一致,课程存在明显差异,造成学生在高职阶段无法利用在中职学习时打下的专业基础,需要完全重新学习。

  3.技术技能等级的连接并不畅通

  目前职业教育在交通运营服务技术技能等级鉴定方面,多年来一直存在标准不明确、企业认可度低、等级衔接不清等问题。部分高职学校由于受到国家政策、企业资金投入等方面的制约,同时又以偏重理论知识的学习课程为主,因而在实习实训基地的建立以及技术技能的应用操作培训上,无法适应行业企业的实际需要。经济发达地区的中职学校,特别是部分省级重点中职学校,与地区交通企业有着较长期的技术合作,实习实训的开展让学生在专业技能提升上相比高职具备了更强的竞争力。虽然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立了“1+X”证书制度,但在行业内并未完成覆盖,特别是在打破校企的共同认证上,仍然困难重重,这造成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职业教育与企业在职业能力方面无法进行有效的衔接。

  三、中、高、企联合培养的优势和形式随着各类新技术的快速发展,企业对掌握前沿技术人才的需求日益增加。这种需求不仅体现在数量,更体现在质量。为了满足这种需求,需要培养更多掌握科学知识、经过系统专业教育的新型劳动者。然而,仅仅依靠过往的中职、高职、个人成长或企业培养等“单打独斗”的方式已经无法满足现代企业的发展需求。因此,中高企联合培养的重要性日益凸显。

  1.该培养模式能够更好地承担起培养高技术群体的任务,为现代企业培养实用型人才

  在这个过程中,产教合作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企业为学校提供用人需求和用人规范,而学校则根据这些需求和规范制定“中高职长学制”教育计划和培养方案。这种供需关系构成了产教合作的基础。同时,中高职教育的衔接模式作为职业教育中一种重要的培养方式,不仅在学制上实现了连接,更重要的是在培养过程中系统地体现了产教合作。在课程体系中融入企业的特色课程,岗位需求与学生能力应如何“匹配”和“升级”,应以用人企业的发展和需求为标准。教学过程中,企业派导师到学校现场教学和指导,学生到企业沉浸式学习(如参加交通志愿者服务);在课程实施过程中,学校协助企业团队,企业根据学生能力递进式进行企业管理、服务规范等业务流程教学,学生成为企业各岗位师傅的实习生、学徒工,企业也是实施组织教学和评价的重要一员。

  2.明确各自学段的培养目标、教学内容和教学管理,提高教育效率

  通过制定中高企联合培养标准,可以更加明确各自学段的培养目标、教学内容和教学管理,从而有效地避免在两个教育阶段之间出现不必要的重复,提高教育效率。这种培养模式还有助于改变人们对职业教育的传统认知,使人们意识到职业教育同样是一个可以持续发展和进阶深化的过程。此外,中高企联合培养能够更好地满足企业对高技能型人才的需求。通过企业及时输送技术更新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可以培养出更多具备高技能、创新能力和良好文化素质的职业人才,为企业的结构优化和竞争力提升提供有力支持。企业具备实际运营的现场生产条件,为职业院校的建设、师资队伍培养提供了设施完备的条件。学校把学生实习实训的基地设置在校外企业里,企业把员工培养培训的基地建设在学校里。在产教合作过程中,组建专兼结合的双师型教师团队,编写“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核心专业课程、订单班教材;把企业部分真实业务延伸进校,建设企业校内实战基地。校企共同组队参加教育系统的教师教学能力比赛,以便企业专家了解教学业务,教师组队参加行业企业比赛,以便教师了解真实的行业岗位现状等,双方互为人力资源池,形成以提高业务技能和教学有效性为核心的中高企师资队伍建设模式。

  3.积累了丰富的教育资源和经验

  中高企联合培养可以充分利用这些资源,包括优秀的师资队伍、完善的基础设施和实验设备等,为培养高技术、高水平人才提供有力保障。这种资源共享和优势互补的方式,更有助于提升职业教育的整体质量和水平。

  [课题来源:广州市教育科学规划2022年度课题;课题类别:教育科研创新 团队项目;课题名称:“智能交通”跨学科协作教学创新的实践研究(课题编号202213870)。]

  责任编辑朱守锂

……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
阅读完整内容请先登录:
帐户:
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