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花的更多可能性

  • 来源:创作评谭
  • 关键字:青花,可能性,阅读
  • 发布时间:2024-09-21 13:34

  干道甫

  二十年前,我的硕士研究方向是“现代青花”,当时研究的人非常少。我先从传统青花入手,通过大量阅读和临摹古瓷片来认识青花绘画的本体语言。这项工作一直持续到现在,习惯如每日吃饭喝茶一般。

  在熟悉传统青花的相关媒材之后,我开始在题材、绘画工具、原材料、青花画料、烧成等方面进行了大量试验,同时研究其他艺术门类的成果并在思想观念上进行提升。我的作品中慢慢出现了个人青花作品表象特征和风格。

  在青花创作实践中取得了一点经验后,我开始从理论角度对青花绘画进行梳理。

  真正意义上的青花绘画虽然我们定义从元代开始,但事实上,青花绘画的背后指向的是中国陶瓷绘画。这是源头,是主流。在元青花颜料(苏麻离青)的参与之下才出现了青花绘画这一新品种,青花料的出现从中国陶瓷绘画的颜色角度而言作出了重大贡献。

  对于青花而言,“花”字指的是绘画,是陶瓷上的绘画表现,是和中国思想文化、精神审美一脉相承的东西,也是我们东方艺术的根和魂。

  青花之美

  中国古代先辈们发明创造了瓷器,在其雄厚而独特的技术和美学基础上,青花作为景德镇瓷器品种之一,在元代中后期突然出现并迅速成熟,经明代、清代直至今天一直都在发展流传。青花瓷器因在实用与艺术方面具有独特优势,已成为被国内外艺术家们研究和再创造的传统文化特色资源。

  “青花的魅力搅动了全世界。不管是青花瓷本身,还是青花瓷的历史、制作、价值观和流通,使它成为全世界主要文化的共同记忆。”[1]

  元青花一诞生,就具有国际范,多种文化的基因混合使其具有国际化的语言形式,可以被全世界进行解读。在跨文化研究的基础上,从传统绘画资源的当代性转换为前提从理论到实践,全方位地建构当代青花的话语体系成为必然。

  青花在当代依然很“美”。这种“美”不仅在于青花材料的独特性,更在于其背后那个可感知却无法言说的神秘力量的存在。从目光所及,从触感等一系列因素引发心理的反映,呈现出由质感至神韵,由表象及内涵,由意象转入“道”的幻化,从而引发出对生命、自然、宇宙的思考。青花之美是一种永恒的美,“既古亦新”之美。这种美是一种精神,一种力量,一种信任。这种美既近又遥远,既平静又深邃,给观者带来沉思、冥想,可以让我们的灵魂长出翅膀,飞向遥远的过去和未来。

  青花之美在于“妙”。这种奇妙之处在于它的变化性、偶然性和神秘性,不易被控制和不可重复性。这些特质中产生了自由与放任,产生了无限的可能与奇迹。

  每一次创作都是一次全新的体验,在坯体上绘制痕迹后,你不知道烧出来的是什么样的效果,只能在时间的维度中等待惊喜。这种妙不可言的悬念贯穿整个创作过程,像是在另一个平行世界的镜像中进行。

  作品出窑后,站在陌生而熟悉的青花面前,回想创作时的点点滴滴,想着青花料入泥坯的瞬间,想着笔尖带着水珠在画面上的游走,想着绘好的纹饰在喷釉过程中时如同被小雪、中雪、大雪覆盖而渐隐的模样,想着线条、墨韵在火中披着青衣走出的神采—如今,她立在我面前,静静地和我对视。是我创造了她,她带着我强烈的基因,熟悉而陌生。顿时,我知道了她活得将比我久远。到底是她在活下去,还是我通过她活下去,我糊涂了,这就是谜一样的青花。

  青花之新

  “80 后”“90 后”“00 后”, 跨度虽只有三十年,但代际的成长经历、领悟力、艺术观念等方面的差异化,使得艺术家们在对青花媒介、材料和技法的实验性不同,他们尝试对各种形式语言的探索,以新的技法开启思维,创造了观念和令人耳目一新的青花形象。

  这种突破得益于青花绘画创作群体的数量增大,以及新的工具材料和表现技法的不断完善。这些都在推动艺术观念的更新,扩大青花绘画表现的可能性。

  青花媒材目前表现出探索性和试验性多样化的特征,这为青花绘画在当代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青花绘画从可视的角度而言,一是表现突出“青”。从色彩表现的目的出发,注重材料本身和色彩语言的突破,追求颜色上的纯粹性,以直接的方式表现年轻人的情绪,不拘形式,或满或简,或热烈,或平静,试图以此唤起人们的共同情感。强调色彩表现的直接性,强调青花“青”色在画面中的变化,使色阶和色值成为画面中心内容和表现目的。在表现时让大片青蓝色域布满画面,或用混水技法或用流淌法、喷绘法,画面中的青花颜色从浓至淡或从淡至浓,造成微妙的对比和渗透,进而产生画境。此时青花的“青”色成为画面的主角。

  其二表现突出“花”。在青花绘画中的“花”更多指向的是绘画,是指艺术家们利用各种工具、媒介、材料、技法在画面上留下痕迹。在传统的青花绘画中,主要形式是借助毛笔的表现力在坯体上留下纹饰。在当代青年艺术家们看来,这只是其中的一种表现方式,他们不满足于此,于是大胆地试验了多种可能的表现方法,创造出令人耳目一新的青花绘画视觉效果。

  在传统的青花绘画过程中,往往是在素洁的泥坯上进行装饰绘画,当代青年艺术家在坯体表面进行了新的尝试与表现,比如在泥坯上刷上泥浆制作出肌理的底子,当青花水料在这个有肌理的底子流淌、晕散之时表现出斑驳丰富的效果。

  第二种在泥坯上喷上几层青白釉,产生一种均匀的磨砂肌理,在这样的表面进行绘画时会产生一种沙沙的感觉。对坯体表面做文章的探索还有很多可贵的经验,比如用桃胶水、木工胶、可撕胶、酒精等,都会使之产生不同的表现效果。

  现代窑炉的发展为艺术家们的创作提供了多种烧成的试验,对泥坯进行素烧是其中之一。一般意义上的素烧是指运用大约九百度左右的温度对泥坯进行脱水,硬化处理。这时候的坯体未进入瓷化,并有一定的致密度,具有较强的吸水性。因而在青花绘画创作时,艺术家利用此肌底的性能创作出其所需要的效果。

  当然,也有艺术家在已成瓷器的底子上进行青花绘画。由于坯体完全玻化,因而吸水率极低,在这样的底子上绘画的感觉很像是用颜料在玻璃上作画的感觉一样。无论在哪种底子上作画都丰富了当代青花的表现空间,因而产生出新的效果。

  新的表现还体现在青花料、釉料的尝试和使用上。有的艺术家不满足单一青花料的使用,在同一画面中运用了多种青花颜料。由于每一种青花料的发色不同,会造成丰富的色阶和色相的差异,由此产生新的效果。

  即使同一种青花料也有了新的尝试,比如运用不同的媒介来调和青花料,用水调,用胶调,用油调,用酒精调,都会产生不同效果。还有的把青花料制成粉笔形状,直接在坯体上作画,此时青花料既是颜料也是绘画工具。还有的把青花料制成干粉,直接撒落在坯体之上,由于落下来的厚薄不同,也会产生新的效果。

  关于釉料上的创新使用,早在元青花诞生之初,先民们在泥料、青花料、釉料上进行了可喜的探索,故而才有元青花这一新的品种出现。当代青年艺术家从多角度对覆盖在坯体和青花料之上的透明釉进行实验,比如改变使用透明釉的习惯,用乳浊釉或颜色釉来代替,这样的青花颜色会在面釉的作用下呈现蓝绿紫黑色等多种颜色。

  也有的艺术家在坯体上完成青花绘画创作之后,干脆不上面釉,结果出来的效果也很新颖。在施展上釉的工艺上,也有艺术家作出新的尝试,即在淋釉的过程中,有意保留一部分青花纹饰不施釉。这样一来釉面不光是体现了青花颜色的发挥,同时也参与丰富作品的语言表现。

  对青花瓷相关材料,媒介和技法的思考、试验、探索让我们对青花有更多的期待,尤其年轻艺术家的探索,运用材料与技法,使青花在泥与瓷两种物质转换过程中呈现更深层次的艺术性。传统与当代,形式与内容,材料与技法,具象与抽象,感性与理性—丰富的元素构成了当代青花绘画的主要特征。

  注释:

  [1] 陈光辉:《青花,全世界的共同记忆》,美国《今日家具》中文版2016 年3 月刊。

  (作者单位:景德镇陶瓷大学)

……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
阅读完整内容请先登录:
帐户:
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