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以全面深化改革的生动实践,持续提升人民群众的获得感

  • 来源:中国报道
  • 关键字:改革,生动,实践
  • 发布时间:2024-10-05 20:24

  近年来,陕西以全面深化改革引领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打造向西开放的重要基地,以激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活力培育现代文旅产业,着力推动高质量发展,三秦大地呈现出一派生机勃勃的发展图景。

  文 | 李洋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明确了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对新时代新征程各领域改革提出新要求。

  近年来,陕西深刻领悟“坚持人民至上”的内涵要义,自觉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锚定谱写陕西新篇,争做西部示范目标,激活高质量发展的澎湃动能,全面深化改革多点开花、成效显著。

  科技改革不断深化,新质生产力加速培育

  7月26日,陕西省科技大会暨科技成果转化“三项改革”推进会召开。大会为2023年度陕西省科学技术奖获奖个人和项目代表颁奖,共有9人和300个项目获得陕西省科学技术奖励。获奖成果聚焦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充分彰显了陕西的雄厚科研实力。

  西北工业大学副教授罗剑的科技成果从“书架”走上“货架”,中间不到一年时间。2022年3月,陕西启动“三项改革”试点,解决“不敢转”“不想转”“没钱转”的科技成果转化难题,让“好技术有了好出路”,充分释放了陕西科技创新的强大潜能。如今,罗剑研发的薄膜铂电阻芯片已顺利投产,今年产能预计达到800万个。

  在陕西,有很多像罗剑这样的科研工作者奋斗在创业前沿,陕西的高精尖科技成果成功转化。

  丰硕的科创成果,离不开陕西深化科技领域改革的不懈努力。陕西科教资源雄厚,拥有百余所高校、千余家科研机构、上百万名专业技术人才。如何将科教和科研实力转化为区域发展的强大动力?陕西从“改”字起笔、在“转”上聚力,激活创新潜能,助力科教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

  改革,让科技创新更好地赋能高质量发展。截至今年6月底,陕西“三项改革”试点单位增至156家,单列管理职务科技成果9.3万项,完成成果转移转化2.5万项,科研人员领办创办企业1572家,576人凭借成果转化贡献晋升职称。近日,陕西出台《关于全面深化科技成果转化“三项改革”的若干措施》,进一步释放改革红利,让科创的种子在三秦大地上生长出更丰硕的果实。

  2021年3月,陕西启动建设秦创原创新驱动平台,将其打造为全省最大的孵化器和科技成果转化“特区”,众多科创“种子”找到了沃土。西安交通大学微电子学院教师胡光亮在秦创原总窗口成立西安锐磁电子科技有限公司,他和团队多年前研发的高端软磁材料也顺利推向市场。秦创原平台集聚创新要素、优化创新生态,促转化、育企业、聚产业,为12万余家创新主体提供全方位服务,逐渐成为陕西乃至西北的创新高地、创业热土。

  科技成果转化“三项改革”的持续深入和秦创原创新驱动平台的打造,使得陕西的科技创新工作取得了喜人的成绩:10多年来,全社会研发经费投入强度提高0.31个百分点、达到2.34%,技术合同成交额增加3500多亿元、突破4100亿元,综合科技创新水平指数达到71.72%、提高15个百分点。

  创新的主体是企业。前不久,延长石油首席科学家王香增因在低渗致密油气开采方面作出突出贡献,荣获第十五届光华工程科技奖。这个奖项被誉为中国工程界最高奖。

  企业科技创新的主体地位正在不断提升。2023年10月以来,陕西实施国企改革深化提升行动,强化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今年以来,着力改善创新环境,加快科技成果转化应用,破除体制机制藩篱,激发企业和员工活力,提升企业自主创新能力,推动国企改革“走深走实”,为科技创新提供更好的土壤。

  在陕西,支持全面创新的体制机制正在加速构建。不断深化的科技领域改革,使得三秦大地上的科创潜能不断释放,为新质生产力集聚了强劲的发展势能。

  生态环境质量“顶格”,绿水青山如诗如画

  8月7日,陕西省发展改革委发布消息:2023年,秦岭陕西段生态环境优良等级面积达99.3%,生态环境质量指数为82.20;秦岭野生动植物种群数量不断增加,分布持续恢复;水质指示物种尖头大吻鱥近日首次被发现……秦岭生态环境质量达到最高类别。

  《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中指出,中国式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必须完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协同推进降碳、减污、扩绿、增长,积极应对气候变化,加快完善落实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的体制机制。

  秦岭和合南北、泽被天下,是我国重要的生态安全屏障。陕西牢记“国之大者”,全力筑牢秦岭生态安全屏障,坚决当好秦岭卫士,健全常态长效管控机制,推进生态系统修复治理。

  在“护秦岭青绿”之外,陕西在“守黄河安澜”“保一泓清水”方面下狠功夫,筑牢三大生态屏障。组织开展黄河流域高风险历史遗留矿山污染状况详查治理,大力开展“清废行动”;召开黄河干流保Ⅱ类工作会议,开展黄河流域生态环境监督执法和黄河保护法执法检查;全力推进白河硫铁矿污染治理,有序展开“举一反三”重点区域治理项目。

  今年以来,围绕美丽陕西建设,陕西坚持以顶层设计高位统筹推进,起草全面推进美丽陕西建设行动方案,落实《黄河生态保护治理攻坚战行动方案》工作任务;制定《陕西省空气质量持续改善行动实施方案(2024—2025)》,在全国率先推动将加强生态环境监测服务监督管理纳入年度立法工作计划;持续规范生态环境损害赔偿制度,积极推进生态环境系统深化改革工作。

  汉江、丹江干流出境断面水质连续10年稳定保持Ⅱ类及以上,流域内7个国控断面水质达到Ⅰ类;陕西绿色版图向北推进400余公里,森林覆盖率稳定在45%以上;今年上半年,陕西11个市(区)环境空气质量综合指数平均为4.25,同比改善7.6%……近年来,陕西坚定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不断厚植高质量发展生态底色。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陕西坚持保护与发展共同推进,出台《关于加强秦岭区域生态环境保护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意见》,推动“两山转化”与绿色产业发展。商洛成为首批“国家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试点城市;瀛湖枇杷、镇安板栗、洛南核桃等一大批“秦岭山珍”走出国门远销海外;39座小水电站创建为国家绿色小水电示范电站;27个矿山入选全国和省级绿色矿山名录;12个县(区)被命名为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县(区)……秦岭的好山好水,是陕西的“绿色名片”,也是当地群众的“金山银山”。

  守护绿色,守住三秦大地的和谐与美丽;借力绿色,让产业“生金”,推动地方经济再升级……陕西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正在不断完善,生态文明体制改革持续深化,绿色生态逐渐成为陕西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推动力。

  营商环境向新向优,市场活力持续增强

  良好的营商环境是发展之基、活力之源,是区域形象的“金名片”。抓好营商环境,就抓住了区域高质量发展的关键。

  7月底,陕西印发营商环境“小切口”改革创新试点三年行动计划,推出162项“小切口”改革,围绕政务服务、监管执法、市场竞争等10个领域开展“小切口”改革创新试点,推动营商环境持续优化。在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发布的《2023城市营商环境创新报告》中,西安入选“2023城市营商环境创新城市”,这是西安连续第三年获此殊荣。

  8月份,陕西出台《精准高效推进营商环境优化的二十条举措》,巩固提升营商环境“高、低、好、快、强”五方面优势,加快打造“投资中国·选择陕西”品牌。相比“小切口”改革,《二十条举措》更聚焦、更有针对性、见效更快,围绕进一步增强营商环境优势展开,包括五方面20条举措:在“高”上下功夫,明确强化用工保障、加快紧缺人才引育、引进培育高水平人才、提高企业职工忠诚度4条举措;在“低”上做文章,明确持续降低运行成本、降低工业企业用地成本、降低企业用工成本、优化公积金领域服务4条举措;在“好”上加把劲,明确加快推进“高效办成一件事”、持续改善生活环境、建设宜居美丽陕西、保护弘扬历史文化4条举措;在“快”上动脑筋,明确优化跨境物流体系、提升跨境贸易便利度、便利人员进出支付、提高要素集聚能力4条举措;在“强”上上台阶,明确推动产业链协同发展、促进产业链延伸、加强核心技术攻关、完善科技创新体制4条举措。

  近年来,陕西纵深推进改革开放,持续提升政务服务质效,营商环境不断提升突破。截至今年6月底,陕西实有经营主体584.37万户,同比增长5.12%;今年前6个月,全省进出口贸易总值同比增长12.5%,陕西外贸稳健“走”出上扬曲线。

  国家市场监管总局公布的2024年第一批“行风建设助力优化营商环境”优秀实践案例中,《陕西西安:细化行政处罚裁量基准 维护经营主体合法权益》案例成功入选。为提升经营主体创业信心、优化营商环境,陕西打破传统惯性思维,探索行政执法标准化建设,推行“一支队伍执法、一套标准规范、一套程序办案、一套机制管理”的执法模式,规范执法人员行为、压缩自由裁量空间、健全行政执法程序。

  下一步,陕西将全力推动《二十条举措》落细落实,加快建设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营商环境,构建完善“1+10+N”营商环境改革创新体系,打造政府最诚信、企业最舒心、办事最高效“三张名片”,助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科技成果竞相涌现,生态环境持续向好,营商环境向新向优。在陕西,全面深化改革的步伐坚定而有力,改革硕果不断显现。新征程上,陕西正奋楫扬帆、不断进取,以高效的改革实践为高质量发展打开新天地,奋力谱写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陕西新篇章。

……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
阅读完整内容请先登录:
帐户:
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