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文化街区慢行空间优化策略研究——以成都市宽窄巷子历史文化街区为例
- 来源:建筑与文化 smarty:if $article.tag?>
- 关键字:慢行空间,优化策略,空间句法 smarty:/if?>
- 发布时间:2024-10-13 14:33
文/李涛西南交通大学硕士研究生
周航航西南交通大学硕士研究生
摘要:历史街区代表着一个城市的过去,它承载着城市的历史底蕴与地域文化,是城市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城市公共交通的快速发展以及历史街区旅游吸引力的不断提高,成都宽窄巷子历史文化街区成为外地游客感受成都历史底蕴、体验成都文化特色的重要场所,带来了大量的人流。文章以空间句法为基础,提出成都宽窄巷子历史街区慢行空间的问题,实施具体的优化设计和策略研究。
关键词:历史文化街区;慢行空间;优化策略;空间句法
引言
随着我国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城市机动化进程的加快,城市交通拥堵问题逐渐加剧,成为大城市面临的共同难题。发展地铁等大运量的公共交通,已经成为解决城市交通问题的有效途径之一。[1]慢行交通是城市对公共交通的有效补充,更是随着城市轨道交通和城市共享单车的发展而再次兴起。在历史街区内,交通的效率要求不高,慢行交通在历史街区区域内的地位可以进一步回归,对慢行空间进行优化,能够激发历史街区的活力,并通过完善慢行空间网络,提高慢行空间质量,实现历史街区的可持续发展,同时也能保持城市的传统风貌。
宽窄巷子是一片具有悠久历史的街区,人们常说“宽窄巷子是最成都的地方”。本文拟以宽窄巷子历史街区为例,深入分析其慢行交通与慢行空间特性,探索它们在新的时代条件下所发生的变化及所面临的挑战,以求深入探究其背后的原因及解决方案。并以此为基础,以问题为导向,有针对性地提出慢行空间优化策略,从而引导良性、完整的慢行网络体系的形成,改善慢行空间环境,提升慢行交通服务质量,使其与其他交通体系之间形成有效的协同,从而达到营造“和谐、可持续”的目的。
1宽窄巷子历史街区慢行空间环境分析
通过对宽窄巷子历史街区慢行交通环境和使用者体验的实地调研,发现了如下突出问题:过街设施严重匮乏、隔离设施特色不足、停车设施布置混乱、景观设施主题设计不明确、休憩空间数量不足且品质不佳、标识标志系统位置不当且观赏性差,以及无障碍设施利用率低等。这些问题造成了历史街区慢行空间体验上的尖锐矛盾,亟待解决。
1.1过街设施严重匮乏
在人流高峰期,过街设施的严重匮乏,不仅仅恶化了历史街区的交通状况,更会给慢行空间的体验带来负面影响。历史街区在原有的环境条件下,没有考虑或未充分考虑城市单元与历史街区的边界衔接,造成了历史街区周边交通混乱的情况。
宽窄巷子历史街区的下同仁路,过街矛盾尤为凸显,该街道宽度14.5m,慢行空间宽度7m,由于道路宽度有限,并未设置专用的自行车道。且该街道处于成都地铁4号线宽窄巷子站B口与宽窄巷子景区之间,直接连通宽窄巷子的宽巷子、窄巷子和井巷子等主要步行街巷,几乎没有缓冲地带。在节假日等旅游高峰期或旅游高峰时段,大量连续的人流需要从地铁口穿过下同仁路,到达宽窄巷子,由于缺少过街设施,且交通信号灯的转换需要一定的时间,这就造成了该区域的拥堵,常常需要交警现场指挥交通。该地段的30m范围内,还设置有两个主要的景区停车场,因而下同仁路的机动车道上,也是车辆众多,庞大人流与巨量车流汇集在该地段,造成了一系列的复杂问题,大大降低了人群在该区域的慢行体验。
1.2隔离设施特色不足
宽窄巷子历史街区的长顺上街街道宽度37m,慢行空间宽度12m,有专用的自行车道。在机非隔离上,采用了分隔护栏的形式,但该隔离设施同城市其他区域的护栏别无二致,严重缺少城市历史街区的特色,吸引力不足,实用性达到了而观赏性欠缺。支矶石街为单行道,但是自行车专用道内存在单车逆行的情况,缺少机非隔离,缺少行道树绿化等的分隔,存在安全问题,应合理设置分隔护栏,营造安全舒适的慢行空间环境。
1.3停车设施布置混乱
宽窄巷子历史街区的下同仁路人流较大,且未明确划定自行车和电瓶车的停车区,乱停乱放的现象屡见不鲜,造成了原本就不充裕的慢行空间更加狭小。停车设施的混乱也带来了交通效率的低下,让原本就拥挤的街道雪上加霜。支矶石街的街道宽度为11.5m,慢行空间宽度为6m,且为机动车单行道,骑行和步行体验都比较好。经过街道改造和界面修复,其环境品质也得到了提升,但是该街道的停车设施严重不足,带来了自行车、电瓶车停放的不便。支矶石街距宽窄巷子景区较近,增加该街道上的停车设施,可有效缓解景区的停车压力。
1.4景观设施主题设计不明确
宽窄巷子历史街区的下同仁路上,住宿酒店及其地下停车场入口占据了大面积的地面空间,导致了街道景观数量缺少,环境的友好性不足。并且该街道是传统地域文化展现的重要载体,景观设施的缺失,给人们对于历史街区的特征感受带来了负面影响。长顺上街位于宽窄巷子景区东侧,是重要的交通性街道,按道理说,其景观设施的设计应遵循“效率优先”的原则。但是现实情况是,长顺上街的景观设施零零散散,不成体系,慢行空间的通行效率一般,主题设计不明确,再加上其位置分布和布局形式不适宜,景观设施不能够起到引导性作用和分流作用。
1.5休憩空间数量不足且品质不佳
宽窄巷子历史街区的下同仁路和宽巷子人流较大,通行速度也比较快,人群有短暂停留的需求,但是这两条街道上的休憩空间数量不足且品质一般,因而产生了空间矛盾。在休憩空间开放程度的选择上,两者根据其特点,应增加设置半开放性的休憩空间,在保证通行效率的同时,让疲劳的或是腿脚不便的人能够短暂休息,片刻停留。井巷子在宽窄巷子景区里属于通行效率要求较低的街道,该街道上的休憩空间虽然存在,但是其属性不贴合实际,质量参差不齐。
2宽窄巷子历史文化街区空间优化设计
2.1设计原则
2.1.1慢行交通先行的原则
要保证逐渐改变人们的出行对机动车交通过度依赖的现状,确立慢行交通先行的原则,创造出能够吸引慢行交通出行的交通环境,保障慢行交通的路权。慢行交通并不等于通行效率的下降,如果使用人工驱动的话,与机动交通或公共交通比较起来,前进平均速率是比较低的,但是与机动交通比较起来,人们的自由度会有一定的提升。慢行交通通常出现在起点和起点的数公里之内,它是承接公共交通和机动交通不可或缺的一种交通方式。因此,优化慢行空间并不是要求限制机动化交通,而是要和机动交通共享城市空间,发挥自身优势,与公共交通相辅相成,共同构筑完整、和谐的交通体系。
2.1.2以人的慢行行为为导向的原则
在进行慢步行体系的设计时,要充分考虑到各种群体的差异化需要,通过人性化的、差异化的设计来对城市的慢步行体系进行完善(图1),从而提高慢步行的质量,最终达到城市的绿色、健康、高质量发展的目的。在规模层次上,慢行的规模应满足“人”的需求,使其更好地与人类的日常活动相融合。从微观角度来看,城市家具的种类繁多,街道拐角处有适当间隔的开放空间,还有令人愉悦的风景标识,这些都增加了城市慢步行的层次性和趣味性,让人更喜欢慢步行(图2)。此外,还要将它与整个城市的交通计划相结合,与其他的交通系统相联系,让人们能够更好地进行换乘,推动慢行交通的发展。
2.1.3“历史与现代”统筹发展的原则
成都既是一座具有丰富多元内涵的城市,又是一座具有鲜明特色的城市。在保持传统文化特色的前提下,对城市慢行空间进行改造,使其具有新的功能。以最大限度地保留原有的空间为前提,对整个区域的空间环境进行有机的改造,保留其原有的文化内涵,既能传承城市的历史文化,又能适应当代的社会生活需要,从而实现可持续的渐进式发展。
2.1.4“慢行+公交”的可持续原则
当前,在我国,机动车的数量一直处于高位,在这种情况下,由于资源分配的不公平,交通的拥堵,还有排放出来的大量废气,对城市的环境品质和人民的身体健康造成了很大的影响。因此,应该将以步行和自行车为主的绿色出行作为慢行生活方式,转变过去对机动车出行的过分依赖。
宽窄巷子历史街区公共交通站点多位于外围,以维护历史街区建筑结构与特征的完整,避免大规模建设对其造成的损害。为此,在街区内营造适宜居民休闲的慢行空间,以绿色的步行、单车等为主,强化街区内慢行路径与周边公交站场的衔接,推动和发展“步行+公交”“单车+巴士”等多种交通模式,不仅可以补充城市公交系统的功能不足,提升城市慢行的可达性,还可以有效地控制城市的过度拥堵,实现城市慢行空间的绿色低碳化。
2.2历史街区慢行空间优化总体方案
2.2.1宏观层面——高标准结合成都城市空间发展
(1)采用适度开放城市结构
开放的城市结构对机动车行车安全和通行效率有利,在交叉路口设置的红绿灯会对机动车的车速进行限制,降低机动车车速过快对于交通安全性的影响。[2]十字路口数目的增多,可为车辆提供多条路径,从而达到分流交通、改善交通的目的。适当调整城市布局,放开部分相对封闭的土地,形成一种开放式的城市慢行空间发展模式。街区尺度是影响居民出行方式选择的重要因素,而适合居民慢行行为的城市构筑物,则能引发居民的慢行交通需求。
(2)老城区功能优化提升
在已初步形成老城功能格局的基础上,针对大范围城市功能不能调整的现状,通过慢行空间网络的优化与调整,结合“线上+线下”的管理模式,进而实现慢行空间的功能多元化。历史街区轨道交通站点周边人群的停留时间较短,为了在短距离内满足大量连续人流通行的需要,应该对慢行空间的网络构架进行调整,提高其空间承载力,提升空间连续性。新增节点空间,加设可移动式的文化展示墙、互动装置,展示城市的历史文化和地域特色,使外地人能更好地了解成都的生活和民俗文化。充分利用现有慢行空间网络体系外的零碎空间,将其整合成为慢行空间网络里的一部分,可分时段设置宣传展览、娱乐休闲等活动。再结合具体活动内容,布置相匹配的设施,提高慢行空间里城市家具的利用率,从而改善慢行空间的整洁程度,优化慢行空间网络。老城区慢行系统的合理布局和差异化的空间用户需求是TOD发展的根本,同时,TOD发展与历史街区慢行空间的特色发展并不矛盾,TOD差异化的空间功能,也能保证历史街区慢行空间的健康和活力。
2.2.2微观层面——高品质协同街道一体化建设
(1)在交通特征上
将历史街区和公共交通站点作为核心,按照TOD理念,来打造并形成慢行片区,利用便利、完善的轨道交通网络来分担客流,并将慢行空间返还出去,从而构建出一个完善的慢行系统。连接站点、地面、长廊、空中长廊和历史街区,形成一套完整的地面与地面相衔接的新型步行网,从而达到区域慢行交通系统的衔接。
(2)在安全保障上
对慢行区域进行了界定,并通过设置隔离设施等方式来保证慢行区域的优先性,保证慢行交通的安全性。分时进行共享,采取相应的慢行交通组织方式,创造出一条有活力的慢行共享街区。地面慢行空间与人行桥、地道相结合,形成以地面过街为辅助,以地下为主体,以地面过街为辅助的立体过街方式,提高整个慢行区域的连通度和可达性。
(3)在空间界面上
街道整体设计,以实现慢行优先的理念,对道路两侧的建筑界面、道路设施等进行细致的规划,以确保街道的整体景观和美观度。成都的三大历史街区具有较强的旅游属性(足够的慢行空间、精细的景观设计等),对游客来说,在陌生的城市中游览,最需要的就是一个清晰、明确的标识系统,这也是它与生活性慢行系统最大的不同之处。在此基础上,设置了一个醒目的标识系统,为游客提供了更好的出行指导,同时也保证了骑车的安全。在不与城市道路相连的封闭的旅游性路段中,可以通过优化慢行环境、设置文物及历史建筑介绍牌、清理慢行空间中的障碍设施等方式,对自行车专用道路系统进行升级,以增加慢行系统的功能。
2.3宽窄巷子历史街区慢行空间网络优化
2.3.1重塑街道两侧慢行空间环境
宽窄巷子历史街区慢行空间主要有两种类型:一种是道路两旁的慢行空间,另一种是单独的慢行空间。道路两旁的慢行空间主要是由非机动车道以及景观带、人行道和建筑前的空地组成。单独的慢行专用空间是指它是一个单独的、独立的、在时间或空间上与其他出行方式分开设置的慢行空间,它的内容主要包括了步行街、自行车专用道等。在此基础上,针对不同类型的慢行空间,分别给出了不同类型的改造方案。
宽窄巷子历史街区的外围为城市主干道,形成了数量庞大的机动车辆快速流动;同时,道路横截面以单板为主,慢行空间狭小,道路两侧的非机动车道被路边停车所占据。为此,需要根据“多板式”的设计要求,减少汽车车道的数目、宽度,并在道路上增设园林绿地,采用机械-非隔离装置或绿色植物将汽车与汽车之间分割开来,通过行道树、路缘石等高差将汽车与汽车、行人与汽车分割开来,实现行人与汽车之间各行其道,避免汽车与汽车之间的相互影响,将“灰色街道”变为“绿色街道”。
2.3.2改善独立的慢行专用空间
宽窄巷子商业步行街由于街道空间的局限性,无法承载大规模、高集散度的人流,无法满足现代都市生活的发展需要。结合前期调研所总结出的慢行空间的主要影响因素,来优化慢行空间环境。
(1)街道长度
街道过长会让人产生疲劳,过短则会影响慢行活力,为此,应当在原有历史街区的空间形态基础上,采用分段的方法,通过对沿街建筑的不同类型、不同功能,或通过对道路空间节点的塑造,营造出不同的主题环境,并将其组织成一个合理的道路空间,从而从视觉上、心理上缓解行人的疲劳。
(2)空间尺度
在线性距离尺度上,扬·盖尔与芦原义信都指出25m为人类互相感知的极限距离,但在此过程中,又要考虑到空间过于狭窄的问题,慢行空间系统的空间形式比较复杂,尤其是在空间尺度方面,它包含了一维、二维和三维尺度对应的直线距离、高宽比和建筑体量等因素[3]。针对宽窄巷子空间尺度D/H过大的问题,可以采取栽种较高的绿植,设置树荫与绿地结合的方法,来减少D/H比。
(3)空间层次
历史街区的最大优点是慢行空间的结构已经基本形成,可以在原有的基础上直接对其进行改造,从而节省了主要的建设成本。比如,在原有的慢行空间中增加现代化的3D全息投影技术,提升环境吸引力和慢行体验。在平台上增加了多段的阶梯和平台,在增强慢行空间流线的同时,还可以利用高差来创造出一些具有丰富层次的景观。
对于历史街区新拓展的区域,在进行设计的时候,可以采取下沉和抬高的方式,增加空间的层次性和适宜的休闲性,让空间变得更有生气,更具有吸引力。
2.3.3优化提升慢行空间品质
宽窄巷子历史街区周边主要是住宅区,沿街分布着为当地居民提供的公共服务设施。要求街道安静、安全,创造适宜于散步的街区环境,以满足人们的交流需要。根据人与人之间的交流需要,构建适当规模的封闭空间,展示成都地域文化。室外环境宜人、亲切,富有感染力,室内的陈设和设备等都充满了人文关怀,与周围环境融为一体。鼓励本地人参与到街道的设计中来,突出慢行空间的文化特色。要充分考虑老年人、儿童等特殊人群的活动需要与特点,为老年人、儿童等特殊人群提供适宜的活动空间。
过街设施的安全设计。过街设施之间的距离不应超过250米,慢行空间应部分提高,与斜坡相结合,使慢行人群过街时部分提升;提升整个路口;使用特种材料或路面铺面进行整体性提升(图3)。
结语
习近平总书记曾多次强调指出:“历史文化是城市的灵魂,要像爱惜自己的生命一样保护好城市历史文化遗产。”本文通过空间句法的研究方法,对宽窄巷子历史街区慢行空间环境进行重新解读与探讨,揭示了在城市公共交通快速发展和街道一体化建设中,慢行交通的兴起以及对于成都历史街区慢行空间的影响。对历史街区的保护,既要深入理解其历史,又要深入理解其空间功能和其最重要的地域文化特色,更要深入研究其慢行空间的优化设计。
参考文献:
[1]刘皆谊.城市立体化发展与轨道交通[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12.
[2]卢江林.慢行网络导向的城市设计方法研究及实例评价[D].重庆:重庆大学,2015.
[3]付诗云.城市街道步行空间的人性化设计研究[D].武汉:湖北工业大学,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