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自信视角下传统界画对新时代建筑学专业课程改革效用探析

  • 来源:建筑与文化
  • 关键字:建筑学,审美,课程
  • 发布时间:2024-10-13 14:40

  文/王继栋 福州大学建筑与城乡规划学院 讲 师 硕 士

  摘要:传统界画兼具建筑和绘画双重属性,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其在当代建筑学专业课程改革和创新上有着重要价值。这些价值主要体现在界画为当代建筑学专业课程思政、教学成果导向和审美素养的提升提供了启发。文章通过分析界画文化内涵及其价值,结合当下建筑学专业的基本特征,探讨其对新时代建筑学专业课程改革的效用。

  关键词:界画;建筑学;审美;课程

  引言

  近年来,有关建筑学专业课程的设置及改革的讨论在学术界日渐增多,主要围绕着如何在建筑学专业的培养过程中融入更多的本土文化元素,以实现对传统建筑学专业课程体系的改造,并在此过程中彰显文化自信的基本立场。这种从文化自信视角出发的课程改革则暗含着明确的指向,即要求课程的创新必须建立在本民族文化的基础之上。因此,传统文化也成了当下建筑学专业课程改革的重要切入点之一,而与建筑相关的传统界画便为课程改革提供了重要的文化基础。传统界画作为古代以楼阁建筑为主体的绘画,有着明确的建筑学属性,蕴含着鲜明的民族审美色彩,因此,有着强烈的民族文化特征。可以说,传统界画的功能及其文化特质对新时代建筑学专业课程的改革有着多维度的功用,推动着当下建筑学课程内容及构建思路的转化和创新。为此,我们将从课程思政建设、教学成果导向和专业美学素养等方面阐述传统界画对新时代建筑学专业课程改革所具有的效用。

  1课程思政建设

  首先,传统界画为新时代建筑学课程思政的建设与创新提供了关键路径。课程思政建设是包括建筑学专业在内的诸多课程所面临的一项重要的时代任务,其实质仍然是课程维度文化自信、制度自信的确立。当代大学生在接受高等教育的过程中,其价值观和专业事业的构建在很大程度上通过专业课程的学习得以实现。[1]因此,作为建筑学专业相关课程的设置及创新就需要考虑到思政维度,要求课程内容在构思过程中能够充分借助传统文化来提升学生的文化自信,将建筑学专业知识的构建建立于本民族文化的基础上。例如,宋代界画不但存世数量多,而且绘制严谨,艺术水平较高,体现了我国古代界画的整体艺术水平。宋代界画的题材虽以建筑为主,却涵盖了当时社会的多个方面,较为生动地反映了宋代城市、水利、交通等诸多领域的建设面貌,直观地呈现出宋代社会经济、文化和科技的繁荣与先进。可以说,以此类界画作为建筑专业课程思政建设的切入点,不仅有助于学生了解我国古代建筑的发展成就,还能潜移默化地构建起文化自信,从而为建筑学专业课程思政建设提供思路。

  其次,传统界画能够将思政元素贯穿于建筑学专业人才培养的整个过程,为构建育人专业体系提供思路。建筑学专业作为一门具有高度融合属性的专业,不但涉及力学、材料学和数学,还关涉美学思维,兼具人文美学色彩。传统界画作为古代传统绘画的一个重要门类,其对建筑结构的精确描绘实际上已经蕴含了力学、材料和美学等领域,能够为建筑学专业的人才培养提供多种要素,在专业知识学习的同时,还涉及了德育、美育等方面。例如,明代仇英的《汉宫春晓图》以严谨的手法描绘了古代宫殿的建筑形制,楼台屋舍、回廊栏杆以及建筑的结构表现得准确生动,其中也蕴含了丰富的思想内涵。这幅作品在呈现古代建筑专业知识的同时,更重要地体现了古代宫廷女性的生活、劳动境况,涉及女性教育、服饰、起居等诸多方面,生动再现了我国古代女性的生活图景。[2]可以说,将此类界画纳入专业课程的教学实践中,更能够有效将思政元素贯穿于建筑专业人才培养的全过程。

  再者,传统界画能够为当代建筑学专业提供一种全方位的育人思路。传统界画对全方位育人思路的创新效用主要体现在课程育人、实践育人和科研育人三个层面,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其一,可以通过设立相应的传统界画鉴赏课程,邀请古代绘画的相关学者向学生讲解古代界画绘制的基本技法、艺术观念、绘制工具,引导学生对相应界画作品进行深层次学习,在传统文化的情境下构建自身对建筑学的专业兴趣;其二,在实践育人方面可以引导学生观察、临摹传统界画,剖析其绘制思路,引导学生在临摹传统界画细节之处的同时,结合现存古代建筑进行对比,以此加深对古代建筑形制的认识;其三,强化研究型学习的效用,引导学生对具有代表性的传统界画进行研究,探讨这些界画所蕴含的丰富的历史知识,鼓励学生以建筑专业视角考察界画,最终可以通过经典案例的学习、研究,构建起中国古代建筑的基本认知,并将古代建筑作为审视古代文化的切入点,以此强化学生对古代建筑和古代文化的认识,增强文化自信。[3]另外,在研究学习的同时,还鼓励学生将本专业的新思想、新视角用于传统界画的学习,以此丰富自身的专业知识,最终实现专业课程与思政教育的深度融合。换言之,传统界画所蕴含的丰富的文化内涵为其参与当下建筑学专业课程思政的构建提供了优势。

  2教学成果导向

  基于教学成果导向教育(0BE)的理念近年逐渐在我国建筑学专业教育中得到重视。OBE观念的盛行与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及城市化程度的提升密切相关。近年来,我国城市化进程的不断提升,对各类建筑人才提出了迫切需求,尤其是城市建筑的设计更是对我国建筑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提出了更高要求。因此,建筑学专业课程设置过程中必然要回应社会的实际需求,要着重思考建筑设计人才的培养方向。我们知道,城市化不断加速的过程中涌现出许多具有地标性的建筑,这些建筑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我国当代设计的趋向及建筑设计水平。当然,在此过程中也出现了一些为公众所诟病的建筑,引起了学术界的关注和反思,最终引发了建筑设计对本民族文化属性的反思。这种观念也直接影响了当下建筑学专业课程的反思,从而为传统文化融入建筑学专业教育提供了现实依据。那么,传统界画与OBE观念融合又在建筑学课程改革和创新中发挥了哪些效用呢?概括来说,二者的融合对当下建筑学专业课程设计的效用体现在了以下几个方面:

  其一,构建起以社会现实需要的课程体系。我们知道,成果导向教育(OBE)作为一种基于学习成果产出为导向的教学理念,早在20世纪90年代就已成为欧美工程教育学科的主流教学指导思想。OBE以成果为教育依据,规定了培养目标、教学内容的设计要围绕社会需求展开,其本质是一种以社会需求为导向的教学理念。[4]在此理念的影响下,我国建筑学专业课程的设置着眼于近年来城市化进程的需要,为社会培养了众多优秀的建筑领域人才。但是,随着近年来我国综合国力的不断提升,社会各界对建筑设计的文化身份、文化自信进一步提出了要求。因此,在建筑学专业的课程教学中,如何在建筑学专业的课程教学中提升学生对本民族的文化认同,加深学生对我国古代建筑的认识,树立文化自信,进而设计出具有鲜明民族文化属性的建筑,已成为迫切需求。

  也正是基于此,以界画为代表的传统文化开始受到了建筑学界的重视,逐渐被引入到建筑学的课程教学之中,并且在课程实践过程中进一步与OBE教学理念相融合,不断推动着当下建筑学专业课程体系的构建与改革。

  其二,构建起具有鲜明民族文化属性的建筑学课程体系。长期以来,建筑学作为一门兴起于欧美的高等教育学科,无论是在学科属性,还是在文化特质上,均有着鲜明的欧美特点。不可否认的是,尽管我国有着悠久的建筑历史,并且产生了举世闻名的古代建筑,但是现代建筑学的发端却在欧美。在这种情境下,我国以往建筑学专业的教育更多的是聚焦于西方建筑学教育的发展,西方相关的建筑理论、设计理念和教学观念也自然成为我国建筑学专业教育所遵循的基本原则。[5]但是,建筑学科并非全然的自然科学,其具有科学、工程和艺术的多重属性,甚至可以说,建筑最终更多地呈现为一种视觉象征和文化符号。因此,片面地追求西方建筑学课程体系而忽略了本民族文化特征会导致建筑设计呈现出一种“不中不洋” “水土不服”的情况,最终也导致了公众对相关建筑设计的诟病。因此,如何回归本民族文化传统,根植于本土文化土壤,成为新时代建筑学课程设计和改革所考虑的首要目标。同样,界画作为一种具有交叉学科性质的绘画在很大程度上契合了当下建筑学课程改革和创新的时代需求,其文化属性也为当代建筑的设计提供了丰富的历史素材,赋予了当下建筑设计人才培养以深厚的历史渊源。

  另外,界画所具有的历史文献属性,也为我国建筑学科史、建筑设计史的构建提供了基础。我们知道,界画与传统绘画不同,其以界笔、直尺为基本工具,以宫室、楼台、屋舍为描绘对象,讲究建筑与自然环境的关系,追求建筑的准确再现。就其工具而言,界画已经具备了现代建筑设计的基本元素,其再现的观念也与当代建筑画不谋而合。因此,我们不但可以在建筑学课程中借鉴界画,将其作为一种历史文献辅助说明古代建筑的基本形态、细节结构及其与自然环境之间的关系,并且可以追溯界画背后相关建筑的历史意涵。此外,不同时期的界画也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当时工匠对建筑绘画的态度及观念,具有建筑学学科史的价值,因此,界画可以为我国古代建筑史及其学科史的构建提供重要的历史文献。[6]

  其三,界画还对建筑学专业课程的创新有着重要的推动作用。具体来说,以界画为代表的传统建筑绘画在某种程度上为当代建筑学专业课程内容设计、教学方法创新以及课程评价提供了富有启发性的创新路径。以OBE为导向的建筑学专业课程在教学内容的设计上有着明确的结果导向,而成果导向必然暗含着价值趋向。[7]那么,当代建筑学专业课程的成果导向遵循何种价值也直接决定了课程方法的设计与创新,并且对课程评价体系提出了新要求。我们将界画纳入教学内容之中,不但可以丰富日常教学内容,还可以借助界画的文化价值来启发学生的学习,构建学生建筑历史观,为其此后的建筑学专业的学习提供指导。例如,传统界画中有关宫殿、楼宇的高层场景可以启发学生思考当下高层建筑如何构建与环境的和谐共处,而传统的界画中有关庭院、走廊的描绘可以作为教学中有关乡村振兴农村整体环境与村民屋舍设计和建设的历史依据。另外,界画中对环境的整体描绘也可为当下城市设计、居民小区、公园改建提供重要启发,为构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整体环境提供路径。可以说,界画作为一种有着悠久历史传统的文化载体,记录了我国古代社会的诸多维度,蕴含了古人宝贵的哲学观念,可以为当下建筑学专业的教学提供富有启发性的思路。

  传统界画可以进一步丰富当下建筑学专业课程思政路径。专业课程的思政教育并非抽离的思想灌输,需要教育者将思政课程与相应的专业知识相融合,将思政课程作为专业技能的思想内核。传统界画绘制技法蕴含着丰富的人文气息与工匠精神,其创作观念与当下工匠精神不谋而合。例如,传统界画在绘制时使用的工具有着明显的工匠性质,而绘制的基本手法、规范也与常规绘画有着明显不同,需要绘制者遵循严格的绘制规则,以严谨的精神绘制出建筑的各个细节。因此,当下建筑学专业课程可以将界画作为一种教学内容,在探讨其人文精神、专业价值的同时,挖掘其创作过程中所蕴含的匠人精神,以此将当下建筑学专业的人才培养与匠人精神相结合,从而树立学生的国家观、专业观、工匠观,充分地展现工匠精神在我国古代建筑发展史中的价值,最终实现将工匠精神与思政教育相融合。

  最后,传统界画有利于构建具有本民族特色的建筑学专业。建筑专业人才的培养与课程内容的设计息息相关,决定着专业人才培养的趋向。当代中国的城市化进程对建筑人才培养提出了新的要求,需要建筑人才既具备超前的视野,又能够根植于本民族的文化土壤。[8]换句话说,当代建筑专业人才既要有广阔的国际视野,又要精通本民族的建筑文化,能够创作出具有本民族特征的建筑作品,彰显中华民族悠久灿烂的历史文化。界画在当下建筑学专业课程中的引入,可以启发相关课程的改革,赋予当代建筑学专业教育以强烈的民族属性。因此,从成果导向的立场出发,界画作为一种教学元素,有助于推动传统建筑学专业课程的改革与创新,从而使其顺应当下社会发展和文化需求。也可以说,界画作为一种新的教学元素用来构建当代我国建筑学专业课程,从而培养出更具有民族文化自信和国际视野的建筑人才。

  3美学素养

  传统界画蕴含着丰富的人文精神,对当下建筑学专业课程的建设有着积极效用。例如,宋代界画追求对建筑描绘的严谨,许多细节之处再现得准确生动;元代界画则受到文人画的影响,显示出某种程度的文人画特点。可以说,历代界画既具有建筑画的专业属性,又从属于传统绘画的范畴,兼具专业性与艺术性的双重属性,因此流露着浓厚的审美精神。[9]同样,建筑学专业作为一门综合性学科,也兼具专业性与艺术性,一方面要求建筑从业者要掌握建筑学专业的学科知识,另外还需具备较高的艺术素养,如此才能设计出具有较高艺术水平的作品。因此,建筑学界近年来开始关注传统文化在提升自身专业教育的美学素养方面的教育,而界画则具备了开展此类课程实践的基础。例如,当代建筑在设计上除了具备基本的建筑功能,也更加注重建筑的艺术性,这就要求建筑学专业的基础课程的设计要注重学生美学素养的提升。

  不仅如此,传统界画所蕴含的艺术特质也为当下建筑设计的审美构建提供了借鉴,并进一步体现在了专业课程的设置上。虽然传统界画在绘制过程中遵循着严格的制度,但是其更多地被视为一种绘画形态,具有古代绘画的共同特征。[10]例如,传统绘画注重意境的营造,界画也同样注重建筑与整体自然景观之间的关系,将建筑、人物和自然环境视为一个有机的整体,通过艺术的手法将各个部分表现出来。换言之,界画作为我国传统绘画的重要组成,其体现了绘画在建筑题材方面所取得的艺术成就。显然,我们将界画融入建筑学专业的课程之中,将会对学生审美素养的提升具有积极效用。并且,通过学习传统界画不但提升了学生的专业素养,加深其对本民族优秀建筑文化的认识,而且将审美教育与专业教育巧妙地融合在一起,具有事半功倍的作用。

  除此之外,传统界画的艺术表达手法还能够给专业技能的提升提供启发。传统界画的表现多具有强烈的艺术手法,不但体现在画面情境的营造上,还反映在具体局部的呈现上。例如,传统界画在表现建筑所采用的仰视、俯视等视角可以为当下建筑手绘的训练提供借鉴;另外,尽管宋代界画以逼真地再现建筑细节为主,但是也使用了较多的艺术处理手法,其中板檐的描绘与斗拱结构之间在表现上的矛盾性便是传统界画艺术手法的一个典型代表。实际上,这种艺术的处理手法更多地基于界画作者对绘画自身艺术性的追求,不但反映了画家在面对建筑细节的严谨,而且还体现了画家将界画视为具有特定用途的绘画。[11]尽管如此,艺术性的处理手法并不妨碍我们通过界画来了解我国不同历史时期建筑结构的细节变化之处。换言之,界画在当代建筑学专业课程中的运用既有助于文化自信视角下建筑学科体系的构建,又能够帮助学生养成较高的审美素养,丰富建筑学学科的内涵。

  由此可知,传统界画因其交叉性和融合性,赋予了当代建筑学专业教育的多重维度,其中审美教育则成为提升学生专业素养的核心。一项优秀的建筑设计一方面考验着设计者的专业素养,另一方面则涉及设计者的建筑观、人生观和情感价值。[12]可以说,由于建筑学专业并非单纯的工学学科,因此建筑师的才华在某种程度上体现在其独特的建筑观。在此之中,建筑师的审美素养起到了关键的作用,直接决定了其作品的艺术水平。传统界画作为一种绘画,有着较高的艺术价值,因此,相关课程在设计上可以充分地将界画作为教学元素,以此培养学生的审美素养。这是因为建筑设计除了要掌握基本的材料属性、力学结构之外,还要能够运用空间构成、艺术语言,遵循一定的美学原则,从而设计出具有较高艺术水平的建筑。就此来说,传统界画的绘制及其艺术价值与当代建筑设计课程的观念不谋而合,能够在教授专业的同时,提升学生的审美素养。

  结语

  传统界画因其丰富的文化意涵对当下建筑学专业课程的改革与创新具有积极效用。这种效用主要体现在传统界画的文化价值对新时代建筑学专业课程思政建设的推动作用,并且因其具有的专业性与艺术性,又能够为当下建筑学专业课程的专业建设、学科及学科评价体系的构建提供重要的启发,使得新时代建筑学专业课程的构建能够根植于本民族深厚的文化土壤,培养出符合当下社会发展需要,具有高度文化自信的新时代建筑专业人才。

  参考文献:

  [1]姚鹏.基于“大思政课”理念的建筑类专业思政路径探索[J].建筑与文化,2023(06):54-57.

  [2]曾洪豪,谢晶.关于建筑设计“课程组合教学”的探讨——以普通高校建筑学专业教育为例[J].中外建筑,2020(05):91-92.

  [3]周卓琳,张雯洁,齐海元,等.基于OBE理念的建筑学设计课程WORKSHOP教学模式探索[J].宁波工程学院学报,2023,35(01):115-121.

  [4]王学勇,张耀军,冯竟竟,等.基于问题导向的建筑学专业教育改革思考与探索[J].中外建筑,2020(04):87-89.

  [5]朱文龙.文化传承和工具理性:未来建筑学专业教育之思考[C]//教育部高等学校建筑学专业教学指导分委员会,中国矿业大学.2022中国高等学校建筑教育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23:241-244.

  [6]郭琳琳.论建筑学专业教育中的美学素质培养[J].美术教育研究,2016(24):70-71.

  [7]尹健东.建筑美学与文化研究思考[J].建筑与预算,2020(08):40-43.

  [8]傅熹年.中国古代的建筑画[J].文物,1998(03):75-94.

  [9]吴佳艳,周天涯.宋代界画建筑艺术化处理方式研究[J].建筑与文化,2023(02):264-266.

  [10]卢峰.对建筑学专业知识体系变革与研究性课程体系建设的思考[J].高等建筑教育,2023,32(03):93-99.

  [11]王建国,张晓春.对当代中国建筑教育走向与问题的思考 王建国院士访谈[J].时代建筑,2017(03):6-9.

  [12]柴瑞琳.建筑设计中的审美教育[J].教育教学论坛,2010(23):150-151.

……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
阅读完整内容请先登录:
帐户:
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