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塘建筑装饰中的闽南文化影响

  • 来源:建筑与文化
  • 关键字:石塘镇,建筑装饰,闽南文化
  • 发布时间:2024-10-13 14:39

  文/郑杜月浙江大学建筑工程学院浙江大学平衡建筑研究中心硕士

  宣建华浙江大学建筑工程学院浙江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副教授(通讯作者

  摘要:石塘镇位于浙江省温岭市东南濒海,是明清时期闽南移民聚居之地。经历了六百多年的历史变迁后,石塘的建筑装饰仍然在某些方面透露出闽南文化的影响。文章通过实地调研和文献资料的收集,聚焦于石塘建筑装饰中受到的闽南文化影响,探讨其在屋脊、墙面、窗户装饰方面的独特表现,以期进一步丰富石塘建筑装饰研究的内容。

  关键词:石塘镇;建筑装饰;闽南文化

  言

  有关石塘闽南移民历史的记载,最早可追溯到明代正统年间。从明初年开始的海禁到1683年迁界尽复,这几百年间,原居于闽南的陈氏祖先四处流离。《太平光绪续志》卷二《祠祀》篇记载:“明正统二年,闽人陈姓始居此。其后居民日众,始建小庙以祀天妃。”[1]到了嘉庆二年(公元1797年),石塘镇闽南移民后代已占据了当地人口的大多数,已是“本地人民不过十之二三,余皆闽人寄籍种”[2]。东海村某陈姓村民门额题字“琅玕衍派”,从《琅玕陈氏族谱》中我们了解到,琅玕之名是为了纪念祖居海滨琅玕头,乃取琅玕为堂号。石塘镇有不少陈姓的村民,他们的祖籍本是泉州惠安,由于清代海禁而迁居石塘。其门额两边的对联“根在泉州铭故里,裔延温岭添新技”也验证了这一说法。自然,建筑也透露出闽南文化的根源,石塘的建筑风格可以说是浙江本土文化与闽南移民文化的杂糅。例如,石塘所见的文字纹、铜钱纹、八宝纹石花窗,其纹样题材与材质和三门地区很相似,都属于浙江传统民居常见的装饰做法。此外,阮咏梅总结了箬山话中保留的闽南话特征[3];林有桂介绍了大奏鼓跟闽南民间舞蹈“车鼓弄”“打车鼓”“车鼓舞”等的渊源关系,并举证了大奏鼓音乐和福建“高甲戏”音乐旋律之间的相似关系[4];高飞指出石塘的移入性民间信仰中以闽南遗风为主,如石塘著名的谢洋仪式、扛火镬、七巧娘娘节,均跟闽南习俗有着千丝万缕的关联[5]。本文旨在研究关注度更少的石塘建筑中闽南文化的影响因素,发掘石塘民间信仰场所和传统民居的装饰中受到闽南移民文化影响的部分。

  1屋脊装饰

  石塘传统建筑常见硬山屋顶,卷棚式屋顶是当地硬山屋顶的一种特别形式。石塘近海,房屋需要抵御台风袭击,因此房屋多出檐很小。石塘建筑中,屋脊装饰主要分为正脊装饰、垂脊装饰、戗脊装饰,由于位于整个屋顶的视觉中心,正脊装饰通常是整个屋顶装饰的精华所在,垂脊和戗脊作为屋脊的主要构件之一也起到重要的装饰作用。调研来看,民居屋脊装饰较朴素简单,天后宫则更加精美,闽南文化对其影响更为深远。

  天后宫的屋顶有闽南做法的,例如桂岙村天后宫山门(图1a),将中间一间屋顶抬高,使檐部断开,这种形制和厦门集美区田头万寿宫前殿屋脊(图1b)一致,属于闽南“断檐升箭口”的做法。桂岙天后宫的戏台(图1c)的屋脊三段式的正脊中间高于左右两侧,且中间部分两侧增加垂脊,这类样式的屋脊在闽南被称为“三川脊”,在闽南地区的宗祠、庙宇中常用,如厦门灌口镇谢氏宗祠(图1d)。天后宫屋脊脊尾翘起,并且在端部分岔,犹如燕子的尾巴,属于闽南燕尾脊的做法。

  天后宫的戏台、正殿的正脊是装饰的重点,皆分成左、中、右三段装饰带,中间一段最长,作主体装饰。从装饰题材上看,主要分为5类:植物类纹样,如卷草纹、花卉纹等;动物类纹样,如狮子、鹿、大象、喜鹊等;吉祥类纹样,如团寿纹、万字纹、云纹等;历史故事类,如演义小说、民间故事、历史戏剧等;器物类纹样,如葫芦、宝瓶、扇子等。从工艺上看,石塘的屋脊兽件及装饰纹样均为灰塑工艺,表面饰以彩绘。一般正殿正脊中段的灰塑最复杂。灰塑作圆雕、浮雕,再饰以彩绘。圆雕多用于正脊或垂脊的中部与端部,雕刻题材有双龙戏珠、飞凤、盆花、人物等,其他部位则多作浮雕[6]。

  天后宫的脊首有赤珠状、宝塔状、香炉状等。赤珠是佛教七宝之一,寓意除病祛苦,宝塔和香炉都是佛门法物,具有威慑妖魔、消除灾祸的含义[7]。桂岙村天后宫的大殿、戏台的屋脊装饰均以二龙戏珠为主题(图2a、b)。戏台正脊上的两条龙呈S形站立,睁眼张嘴相互对视,争夺正脊中央的宝珠。正殿正脊上龙的姿态要平和得多,而且雕刻得更精细,身上龙鳞片片可数。龙吻则把尾巴变成优美的卷草,威猛中增添几分轻快。闽南地区的民间信仰场所屋脊装饰的手法更加丰富,例如泉州天后宫正殿的屋顶是九脊重檐歇山式的,正脊吻兽是对称式双龙图案,在脊端和重檐之间的位置,还雕刻了飞禽走兽、花卉和人物等题材。

  除了天后宫,石塘的民间信仰场所还包括禹王庙、龙王庙、土地庙等。这些建筑的屋脊装饰的华丽程度介于天后宫和民居之间。屋顶形制不如天后宫规格高,东山村龙王庙和东海村禹王庙都是硬山屋顶,屋脊仅在两端微微起翘,脊身平直。东海村禹王庙的大殿屋脊是硬山式,一段式起翘,脊身有吉祥花卉灰塑,垂脊无装饰。泉州的民间信仰场所即使位于村镇,屋顶的装饰也很丰富、华丽。屋顶形制除了歇山外,还有三川脊、断檐升箭口等形式,屋脊起翘弧度更高,正脊和垂脊装饰有灰塑、剪瓷雕等。

  石塘民居屋脊装饰相比民间信仰场所是很朴素的,脊尾呈现出不同程度的起翘(图2c)。有脊身平,仅仅在脊尾起翘的;有正脊整体起翘,类似单开叉燕尾脊的;有脊身平,在两端作纹头脊的。前面两种屋脊形式或多或少受到了闽南文化的影响,第三种更像是浙江本土民居的做法。在闽南地区来看,泉州地区民居屋脊起翘使用燕尾脊的现象更为普遍(图2d),在漳州等其他地区使用相对较少,大厝大多使用燕尾脊,称“双燕归脊”[8]。石塘屋脊的燕尾脊形式主要有较短、较长两种,闽南地区除了以上两种,还有回勾、内卷其他样式的燕尾脊。

  石塘部分合院民居的正脊装饰也很精美。例如,海港村林宅四合院,正屋正脊用灰塑装饰,由于用水泥修缮,整体已难以辨认。屋脊左侧仍可以看到团寿、花卉、狮子的图案,整体未施色彩,清新淡雅,与石屋的风格协调。石塘海港村林宅四合院采用院墙围合,东西厢房起翘弧度比正屋大。正屋是脊身平,仅仅在脊尾起翘,起翘弧度平缓,东西厢房出现了整体起翘的燕尾脊形式。在闽南建筑中,正屋的屋顶起翘弧度不一定是最大的。例如厦门集美区杏滨街道的郭文钻宅,前落建筑是三川脊,三段式燕尾脊的起翘弧度比后落建筑更大。

  2墙面装饰

  2.1红砖装饰

  石塘建筑多就地取材,选用凝灰岩作为砌筑外墙的石材。例如,里箬村石屋外石墙一般分为内外两层,外层用大块石材错缝拼接,墙体内侧则用碎石垒砌,碎石中间一般用黄泥填实[9]。石塘地区红砖多在山墙、门头、檐口上做小面积点缀,而在泉州一带石厝的外墙多用当地盛产的红砖与花岗岩上下相间砌筑,称为“红砖石厝”(图3a)。泉州地区的使用面积更大,这可能是由于泉州当地红砖丰富,长途运输到石塘很不便利。从砌筑方式上看,石塘的做法是泉州做法的简化,石塘红砖一般采用空斗砌,泉州地区有全顺砌法、丁顺叠砌、丁顺组砌、一眠一斗等。石塘延续了闽南地区的红砖习俗,也做了相应的调整和改变。

  桂岙村天后宫大门(图3b)墙面大部分采用条石砌筑,而墙面上部及转角处则巧妙地使用了小块红条砖进行装饰。中门上方两侧的八角形漏窗采用红砖片叠砌而成,并呈现出套八边形框的海棠花图案。山墙墙面上也以红砖为背景,上饰灰塑。值得注意的是,桂岙村天后宫的山墙形状也隶属于闽南“五行山墙”中的“水”式山墙,其顶端由三到五个弧线组成。

  再如,东兴村上街路33~35号民居。该民居院落西南角有座五层高的碉楼,碉楼表面用较规则的块石层层垒砌,在最上部却用红砖叠砌。该合院院门墙身下部也有大面积红砖装饰,上刻龟背纹连续纹样,寓意长寿吉祥。石塘海港村林宅四合院在山墙面使用红砖装饰(图3c),石塘某合院民居(图3d)不仅檐口用红砖叠涩,还在正立面上东西两侧厢房的山墙面使用了两枚小花朵纹的红砖石窗。

  2.2灰塑装饰

  灰塑是闽南传统建筑特有的装饰手法,以灰泥为主要材料,灰泥由蛎壳灰加上其他材料搅拌、捶打而成[8]。石塘的民居和天后宫都有灰塑装饰,天后宫的灰塑加工是在墙面泥塑半干时在其表面饰以彩绘,民居的灰塑加工是直接在灰泥中加入矿物质色粉搅拌再装饰到墙上,这两种都是闽南地区的传统做法,区别是天后宫加工完的墙面上灰塑是白色的,民居的墙面上灰塑是和房屋整体颜色相近的深灰颜色。天后宫装饰的重点部位在山墙和屋脊,屋脊的边角、山墙墙头线脚等处也有小巧的纹样作点缀。彩绘以黄、绿、红为主,零星缀以蓝、黑、白、棕等色,与山墙的用色构成和谐统一的整体[6]。

  石塘东海村和桂岙村天后宫的灰塑都很精美。东海村天后宫戏台正脊(图4a),脊身用方框分隔成六区,每一区图案都不同。最左一区中,戏曲人物左二人,右一人,都作官服打扮。右端两人作相对打拳状,蓝衣作拍手状。左二区中,绿色的枝叶中托出盛开的红色牡丹,整体做透雕,象征荣华富贵。桂岙村天后宫东面山墙灰塑(图4b)由三幅组合而成。中间作福禄寿图案,三星中寿星着黄衣居左,福星着红衣居中,禄星着蓝衣居右。山墙左边是牡丹花鸟图,牡丹花旁两只黄色的小鸟站立枝头,右边是喜鹊登梅与菊花图。泉州天后宫的山墙墙头做压顶处理,用几层凹凸的线条来加屋脊轮廓线。正殿和后殿都是燕尾脊人字规形状,后殿灰塑为简单的动物纹样,更为朴实。正殿的山墙除了灰塑外还有嵌瓷、彩绘,内容是龙纹结合的云气纹(图4c、d)。

  民居中灰塑集中表现在山花处,整体呈现灰色,表面没有彩绘,在层层叠叠的石屋聚落中并不是很显眼。所见题材有刘海戏金蟾、宝瓶狮子、鹤鹿同春、莲花鸳鸯等(图5左)。相比之下,闽南民居的灰塑装饰部位更广泛,除了山墙面的山花,在大厝身堵、水车堵、窗楣、匾额等处也有灰塑点缀[10]。在泉州洛阳镇万安村某民居的山墙面上,两条云纹飞龙相向而对,龙身龙尾作云纹,中间是悬挂的是鳖鱼,尾巴做卷草纹(图5右)。闽南地区常见的题材还有狮子花篮、博古器物、吉祥八宝等。

  3窗户装饰

  3.1石窗

  石塘沿海,风盛雨沛,木质构件易受到腐蚀。当地居民利用石材,雕刻成窗。石塘石窗纹样包括几何纹、铜钱纹、文字纹、八宝纹、小花朵纹等。其中,小花朵纹石窗和闽南地区的很相似(图6a)。其纹样取材于梅花和海棠花,象征着吉祥和兴旺发达[11]。花朵采用的是四瓣式,这并不是写实的花瓣,而是为了适应石窗的连续构图的需求。石塘的小花朵纹石窗是大小比较固定的正方形,调研中没有发现别的窗框形状。闽南地区窗框形式更加多样,除了石塘常见的样式外,还有正多边形、圆形、扇形等。例如晋江五店市某民居窗框(图6b)是石制正六边形的,窗框的材料和墙面及窗扇均不相同,且石花窗的尺寸更大,最外侧的小花朵纹构图也不完整。

  3.2排气窗

  石塘传统民居的排气窗是位于山墙面上的高窗,主要起通风换气的作用,采用绿色琉璃制作成海棠花纹图案。这种材料从南洋引进,清代以后在闽南传统民居及洋楼中广泛运用,闽南移民将这种材料带到了石塘地区(图6c)。石塘所见的排气窗有单个的,也有组合砌筑的,单个的边长约为30厘米。我们在某些院门过梁上方也看到了绿色琉璃花窗,这些绿色琉璃花窗多扇相互组合排列,有的过梁上还会砌筑几片胭脂红砖,这时的窗不再具有排气功能,只有点缀装饰门头的作用。

  绿色琉璃窗在泉州也叫阴阳窗,大小和石塘地区如出一辙。其位置是偏于前部的,这是因为按照闽南的风水,窗户被要求不得位于正脊下或阴坡位置。因为在闽南的观念中,它除了通潮气之外,还有沟通阴阳之气的作用。泉州的绿色琉璃窗(图6d)除了排气的作用之外,也可以作为院墙上的装饰花窗使用,也可以组合砌筑作为民居正立面的窗户使用。

  结语

  石塘本来没有原住民,明正统年间才有闽南移民迁移到此,自清康熙年间放开海禁之后至民国末年闽南移民更盛。此外,随着台州“本地人”的迁入,浙江本土的文化也开始在这片土地上扎根。日积月累,石塘地区的文化交融逐渐蔚为壮观。石塘在几百年的风雨辗转后,依然在日常饮食、民俗信仰、服饰语言等方面保留着闽南特色。正如我们今天所见的大奏鼓是闽南“丑”舞基因和台州当地的“丑”舞文化交融发展的结果,建筑在传播演变过程中也产生了同源异流的文化现象。本文综合调研石塘镇、泉州洛阳镇、万安镇的建筑装饰,结合文献进行对比分析。石塘建筑在屋脊、墙面、窗户装饰等方面,与闽南文化密不可分。胭脂红砖和灰塑装饰手法等建筑材料和技术的运用,体现了闽南移民对当地文化的深刻影响。此外,宗教信仰、民俗习惯、生活方式等方面也在不断地渗透,增强了石塘地区文化的魅力。有鉴于调研范围和时间限制,论文仍有许多不足之处,恳请各位学者批评指正。

  参考文献:

  [1]夏琳.闽海纪要[M].林大志,校.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2008.

  [2]国史馆,编.满汉名臣传[M].吴忠匡,校订.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91.

  [3]阮咏梅.浙江温岭的一个闽南方言岛——箬山话[J].方言,2011(03):258-270.

  [4]林友桂.温岭大奏鼓[M].杨建新,总主编.杭州:浙江摄影出版社,2012.

  [5]高飞,孟令国.石塘民间信仰文化特色论析[J].社会科学战线,2009(06):162-167.

  [6]叶艳莉.温岭桂岙天后宫的彩画与灰塑[J].东方博物,2009(02):67-73.

  [7]于仲.闽南沿海传统建筑屋顶研究[D].泉州:华侨大学,2022.

  [8]曹春平.闽南传统建筑[M].厦门:厦门大学出版社,2016.

  [9]王钰萱.温岭市石塘镇石屋营造技术研究[D].西安: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18.

  [10]陈清.探析泉州传统民居装饰“红砖文化”[J].南京艺术学院学报:美术与设计版,2009(05):148-150.

  [11]花承淑,杜敬卿.浅析三门石窗艺术对于当代艺术设计的启示[J].佳木斯教育学院学报,2011(07):49-51.

……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
阅读完整内容请先登录:
帐户:
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