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非艺术类学生音乐艺术教育模式创新实践研究
- 来源:知识文库 smarty:if $article.tag?>
- 关键字:艺术,实践,研究 smarty:/if?>
- 发布时间:2024-11-08 13:52
路 宁
百年树人,教育为本,高校大学生是社会主义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是党和国家对大学生的殷切希望。艺术教育的本质核心是美育,以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为目的。本文从高校非艺术类学生的音乐艺术教育现状、音乐艺术教育的意义、实践创新的举措等方面入手,分析高校非艺术类学生音乐艺术教育现阶段的不足和缺点,结合特色方法,深入地阐述了高校非艺术类学生音乐艺术教育模式创新的必要性。社会的发展对高校艺术教育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高校大学生的艺术教育能力应该以适应新世纪我国现代化建设需要为宗旨,建立创新的艺术教育体系,为此,笔者从多方面对音乐艺术教育的重要性进行分析,并对非艺术类学生音乐艺术教育模式创新策略进行了研究探讨。
蔡元培先生认为,美育的目的在于陶冶人的情操,认识美丑,培养高尚的兴趣、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艺术教育是美育的核心和重要组成部分,通过文学、音乐、美术等艺术形式的审美教育活动,将人文理想、科学与人文结合,启发个体对生命的思考,展现自身的人生价值,对于唤醒和塑造美感有着重要的作用。
音乐艺术教育是艺术教育的有机组成部分,它既是素质教育的内容,更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手段。音乐艺术教育注重普及音乐的基本知识和原理,通过欣赏和评鉴优秀音乐作品,提升人们的审美修养和艺术鉴赏能力,塑造完善的审美心理结构,培养对艺术的表现和创造力。
非艺术类学生的音乐艺术教育是面向非音乐生的其他专业学科学生的音乐教育,属于公共艺术教育范畴。《关于切实加强新时代高等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等政策的实施和引领下,高校美育教育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艺术教育不仅被视为提高大学生整体素质的重要路径,更是培养其审美能力和正确审美观念的核心手段。在当代社会中,音乐艺术教育的重要性日益凸显,在促进学生专业知识学习的同时,还推动着个人艺术文化素质和精神素质的提升。
1 非艺术类学生音乐艺术教育模式探索的必要性
1.1 音乐艺术教育能够激发大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造潜能
根据哈佛大学创建的“零点项目”从认知心理学角度出发,强调艺术的认知功能,并通过对艺术教育和艺术思维的研究,提出艺术与科学一样,不仅具有审美功能,还是一种创造和增长知识的手段。音乐艺术教育作为素质教育的重要部分,在直觉能力和想象力等方面对个体智力的发展具有深刻影响。
清华大学原校长梅贻琦、北京大学原校长蔡元培等都是艺术教育的倡导者,他们认为美育能增进文化进步、陶冶情操,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伟大的科学家爱因斯坦、达·芬奇、杨振宁等都是热爱音乐艺术的,这也说明了音乐教育对于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全面发展的重要性。因此,大学生接受音乐艺术教育不仅有利于身心健康、提高素质,还能促进抽象和具象思维相互补充,推动人向更高层次的发展。
1.2 音乐艺术教育能够增强大学生的创新思维,激发学生的想象力
爱因斯坦曾说过,“想象力远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却是无限的,想象力是知识进步的源泉。”音乐艺术教育是在传统知识的传授中改变教学方式,增加了文化之外的音乐艺术成分,激发学生对全新艺术世界的探讨,艺术作品本身就是用全新的论证方式来表达艺术家的思想情感,突破定式的界限。因此,音乐艺术教育可以凭借作品的不确定性、自由性、模糊性带给人们更宽阔的想象空间,极大地丰富了大学生的想象力。将音乐艺术教育融入学科教育中,能够最大限度地挖掘学生的思维潜能,训练学生的空间思维、形象思维、抽象概括、造型能力等。
1.3 音乐艺术教育能够锻炼大学生的创造性实践技能
音乐艺术教育的实践性对学生的影响深远,它不只是让学习从书本走向实践,更是在鼓励学生将创意付诸实践、通过实践获得创新。学习音乐需要更多地聆听和欣赏,而掌握任何艺术门类都必须经过实践。通过音乐艺术实践,可以培养学生的开放文化观念,帮助他们打破旧有思维模式、摆脱传统束缚,形成正确的评价标准和价值体系。
2 非艺术类学生音乐艺术教育现状分析
在我国高校素质教育蓬勃发展的道路中,普通高校音乐艺术教育受到了前所未有的重视,并且获得了良好的发展机遇和发展空间。虽如此,我国非艺术类学生音乐艺术教育仍存在诸多问题。
2.1 缺乏对音乐艺术教育地位和重要性的认识
某些高校仍存在对音乐艺术教育认识不全面,对音乐艺术教育重要意义及作用认知不准确等问题。尽管我国教育部已经为高校公共艺术教育制定了系列政策,并取得了显著进展,但许多大学生仍反映未能通过现有教育体系获得充分的音乐艺术熏陶。在落实政策上也存在理解不透彻、实际开展力度不足的现象,导致理论与实际的不对应,而达不到预期效果。同时,学生也不够重视,忽视个人艺术能力的提升,这都阻碍着音乐艺术教育目标的实现。
2.2 音乐艺术教育过于注重技能性、专业化
尽管非艺术类专业设有艺术选修课,但对学生的要求较少且选择的种类也有限。这些选修课更注重理论知识而忽略了实践教育,教师在课程中仅是从理论上简单介绍知识点,学生深入了解内容的时间有限。比如音乐鉴赏,有些学生或许是认真听了,却发现自己还是听不懂,于是再度失去兴趣,由此造成很大弊端,学生不仅不能学习到相应的音乐知识,反而会对高校音乐艺术教育产生消极影响。
2.3 教育对象音乐知识储备参差不齐
大学生的音乐背景差异巨大,来自全国各地的学生中,偏远地区学生的音乐基础较弱,大多缺乏音乐理论基础,教师很难在课堂上实施同等水平同步教学,尤其在涉及较难的音乐专业知识时,学生难以接受,导致教学效果不理想。
2.4 音乐艺术教育课程设置有待优化
教育部在《全国普通高等学校公共艺术课程指导方案》中明确艺术教育课程主要由“三大类型”课程群模块组成,即为“理论型”“欣赏型”“实践型”,据统计现在开设的课程大部分是“混合型”居多,更多的是参照专业模式,类别单一。非艺术类学生音乐艺术教育的教学内容和大纲不够规范,教育目的不明确。一些院校在组织或参与艺术类比赛时,过于看重比赛成绩,而忽略了比赛活动本身所承载的育人价值和教育本质。这种功利化的倾向,不仅使音乐教育成为名次竞争的工具,也影响了学生参与的热情和兴趣。部分学生反映,高校音乐艺术课程的学习缺乏连贯性,且课时分配不足,难以形成系统的音乐知识与技能体系。某些高校仅重视艺术生的音乐教育,对其他专业学生的音乐教育缺乏应有的关注,使得高校音乐艺术教育出现严重失衡。而一些开设了音乐艺术选修课的高校,往往也存在教学内容单薄、文化内涵不足,学生对课程内容满意度不高,认为课堂教学仍以传统的教师讲授为主,缺乏互动和创新性,无法充分体现艺术课程的特点和魅力,更不能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创造力。
2.5 音乐艺术教育师资数量、质量不达标
师资队伍的整体数量和素质也是影响高校音乐艺术教育发展的重要因素。现有高校仍存在音乐艺术教育组织框架不健全,经费投入不足,缺乏必要的教育设施设备,这些因素都制约着高校开展有效的音乐艺术教育活动,也难以吸引和培养优秀的艺术教育师资。虽然教育部要求专职艺术教育师资数量与在校学生人数比例需达到一定水平,但许多学校仍难满足这一要求。同时,过于注重文化课程投入,忽略了音乐艺术教育师资力量对于学生艺术教育发展的实质性推进作用。
3 非艺术类学生音乐艺术教育模式创新策略
加强高校非艺术类学生音乐艺术教育模式创新势在必行。要不断完善创新艺术教育理论体系和培养模式,遵循美育特点及学生成长规律,坚持以美育人,紧跟新时代学生特点,以先进的科技手段、新颖的教学模式、强有力的管理体制等来推进教育创新、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3.1 革新艺术认知理念
(1)加强文化艺术修养
加强当代大学生的文化艺术修养是音乐艺术教育的重要目标。一方面,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对于理解艺术作品至关重要;另一方面,培养审美趣味、扩大欣赏视野、提高鉴赏能力、深刻认识现实社会生活、增加生活情趣等方式可以让我们更好地理解社会、人生和现实生活,从而加强对生活的热爱,体验更高尚的艺术享受,不断提升整体的审美能力和文化素养。
(2)提升对音乐艺术教育作用的认识
提升高校师生对音乐艺术教育作用的认知做到全覆盖,并了解特色音乐艺术课程的初心与使命。教师正确引导学生对音乐艺术的认知不仅仅局限在流行层面,在传统文化、经典艺术中,蕴含着深厚的审美意蕴,对于倡导真善美、甄别假恶丑,具有特殊的意义。音乐艺术教育对于激发大学生热爱艺术、欣赏艺术、创造艺术的欲望,激起大学生对生活、对人生、对社会的热爱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而大家喜爱的周杰伦、许嵩等流行音乐歌手,也是对经典进行了融会贯通,在传统经典的根基上开出具有现代风格的花。
3.2 创新开发课程体系
为打破传统的非艺术类音乐教育模式,高校应加强音乐艺术教育的基本建设,积极开展教学研究,并根据本校的人才培养定位构建音乐艺术教育与学科教育的融合培养体系。在教学定位、教学方式、教学观念、教学方法、教学领域、教学硬件等方面创新,构建独特的高校音乐艺术教育模式。
(1)设置合理的课程安排
高校在推崇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下,结合设置必修和选修课程,突出大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鼓励学生根据个性需求进行音乐艺术学习。课程设置可分为艺术普及型课程、研究型课程和拓展型课程。普及性课程,主要以理论教育为主,适合全校学生,如音乐概论、交响音乐艺术等;研究型课程,注重技能教育和鉴赏教育,招募学员开展系列课程培训,如合唱与指挥培训;拓展型课程则是与多学科交叉融合,将艺术教育与其他学科结合,如音乐之声——以数字音乐为基础、音乐与心理疗法,融合音乐学、影视学、心理学以及数字媒体艺术交叉学科共同开设。这样的课程设置有助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丰富学生的学习体验,也为与音乐艺术相关的其他学科带来新的启发和创新。
(2)针对性自选教程编写
为了提高大学生对艺术类公选课程的兴趣,需要根据各高校的实际情况制定符合本校大学生音乐艺术教育需求的教案和教程。通过这样的方式,不仅可以满足学生的实际需求,还能提高教师的综合素质。编写教程过程中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实现教学相长的目标。
(3)教学计划与评价体系相支撑
鉴于艺术教育能力培养的特殊性,高校应将艺术相关课程与实践活动纳入各专业教学计划中,通过艺术理论的学习、艺术作品的鉴赏以及艺术活动的参与等美育过程,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培养其高雅的审美趣味和人文精神,进一步激发其创新精神,或提升“到梦空间”第二课堂中音乐艺术教育学习交流和实践活动的比重,让学生由只重视成绩转变为吸引而热爱音乐。
(4)课程教学内容注重与中国传统民族艺术相融合
在当代艺术教育的发展中,艺术文化传承和民族文化输出具有引领时代的重要性。在西方文化影响全面推进的今天,各高校需承担起向学生传承本民族艺术文化的责任,培养学生对民族艺术的保护和传承意识,设置具有民族特色的艺术文化课程。艺术教育工作者应结合实际,深入研究当地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为其传承和保护贡献力量,并将研究成果传授给学生,推广传承,激发学生对中华民族优秀艺术文化传承和发展的责任感。同时,高校应结合地区特色文化和艺术形式,开设具有地方特色的音乐艺术教育课程,满足学生多元化需求,拓宽学生的艺术视野,鼓励独立思考,实现艺术教育内容和形式的创新。
(5)强化队伍体制建设
一方面,加强对音乐艺术教育的投入,加大财政补贴,落实激励措施,对于音乐艺术教育工作成效突出的,给予表彰和奖励,对开展效果较好的案例,进行宣传和经验推广,形成高校间的相互交流、优势互补的良好局面,以此来提高高校开展音乐艺术教育的积极性;另一方面,要加大师资、教学场地及设备的投入力度,从硬件设施上做到保障到位。构建高质量的师资队伍,提高教学质量,只有这样才能使学校的音乐艺术教育创新领域不断拓展。
3.3 强化与数字科技协同融合
充分借鉴“互联网+”理念,扩大优质教学资源的覆盖面和受众群体,提升音乐艺术教育成效。综合运用数字影视、电脑动画、多媒体制作、虚拟仿真、数字音乐等技术手段促进技术与艺术的交叉融合进行艺术普及与育人。让学生可以直观欣赏美,加深对音乐的理解。如通过“在线数字博物馆”等方式欣赏艺术作品,聆听经典音乐,领略多元艺术与文化之美。这些方式在拓宽视野的同时更能激发学生的创造力,符合新时代教育方式的多元化转变。
3.4 加强音乐艺术教育的实施及实践环节
音乐艺术教育除课堂教学外,音乐实践活动也是另一重要组成部分。高校实施音乐实践活动是培养大学生艺术能力的重要方式之一。音乐实践活动将课堂上与书本中所学理论知识与音乐技能,运用表演或者创作改编等形式,塑造出新的音乐形象,使之真正实现音乐的审美价值。
(1)创新音乐实践平台
音乐实践活动可以培养学生的音乐创造性思维、创造精神和实践能力。采用“引进来、走出去”的原则,以多角度认知、全方面接触、着重点参与等方式开展艺术实践活动,为学生提供广阔的展示平台。如开展高质量高雅艺术进校园、校园文化节、文艺演出、观摩、讲座、演出志愿者、建立音乐社团等多种形式的实践活动。学生通过对舞台音乐艺术的欣赏与实践,更加深了对艺术的理解,提升了赏析能力与艺术修养,提高了对音乐的兴趣进而产生对艺术教育能力提升的渴望。
(2)提升非艺术类学生的参与度
以往的校园艺术活动,大多是音乐生或有特长生的主场,有些学生却从未被开发过任何艺术能力而不敢参与,对于这种现象,高校应建立机制,大力鼓励非艺术类学生积极参与,充分发挥音乐通识教育的“普及性”原则。如设立第二课堂的学分发放,多给学生创设展示的机会和学习的平台。带领学生参观音乐艺术展,倾听音乐会或观看比赛等,让学生更直观地享受音乐,扩大学生接触艺术的途径和方法,不断提升学生对艺术的感知力和兴趣,让艺术教育的情感性、形象性和智性有机结合,从理论走向实践,完成从旁观者到参与者、创造者的蜕变。
3.5 强化与社会力量的联系与合作
用人单位招聘,除重视专业能力外,也会关注沟通、团队合作、艺术修养和创新意识等综合素养能力,而这些均可以在音乐艺术教育中习得。高校开展效果显著的音乐艺术教育可为毕业生带来就业优势。因此,用人单位提高具有艺术素养的大学生的就业率,是形成就业需求导向的重要因素,助于激发高校音乐艺术教育发展的积极性。同时也为用人单位提供更强综合素质的员工,促进音乐艺术教育与就业需求的紧密结合,提高大学生的就业竞争力和实现双赢局面具有重要意义。
4 非艺术类学生音乐艺术教育模式创新具体举措
4.1 用美激发学生兴趣
音乐教育最大的特点就是通过美感启发道德情操,将音乐课的思想教育与音乐艺术的美感巧妙地融合在一起。如在赏析《清晨》这首乐曲时,让学生展开想象,以学生想象的不同画面与音乐的美感相联系,来启迪学生的心灵,使学生受到潜移默化的教育,并激发学生极大的音乐兴趣。
4.2 增强学生学习的成就感
在音乐教学实践中,注重引导学生进行节奏、歌词填写、谱曲等方面的创作,让学生体会到自我创作的乐趣,提升他们对音乐的感受、审美、鉴赏水平,从而发掘他们的创造力。当他们能够识谱、读谱,甚至作谱时,其成就感和满足感会油然而生,更有助于大胆地表现自己。
4.3 选择适合学生的教学内容
高校音乐艺术教育教学内容的选择要根据当前学生实际多方面探究,选择最适合学生的教学材料进行教学设计与备课。非艺术类学生的音乐知识储备有限,教师可提前调研了解学生喜欢的音乐和已掌握的音乐知识程度,选取学生感兴趣的内容进行授课。在教学结束后,及时了解学生的课后感受和对知识掌握的程度。还可对学生进行分层教学,针对有音乐基础且能熟练掌握的学生提出较高要求,而对刚刚掌握知识的萌新放宽标准,因材施教。
4.4 探究尝试多样化的教学方式
单一的教学模式常会让学生产生抵触心理和教育疲劳,适度进行多样化的教学方式,会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致。如在教学中,教师通过音画视频的形式让学生直观感受和欣赏音乐,或让学生用乐器来演奏乐曲。还可以将音乐、表演、体育、美术、摄影等多种艺术类型相结合。如采用翻转课堂教学方式,将课堂主体交给学生,以小组形式开展,设置PK环节,学生合作赏析乐曲,小组讨论,采用即兴创作、表演创作等方式分享汇报,团队竞争,教师对小组阐述的内容进行评估,并将课堂表现作为平时成绩的来源,以此来缓解课堂学生配合不够主动的现象,在相互学习的过程中既达到了探究式学习的目的,又增强了学生对音乐的领悟力和理解力,教师和学生也可以走出教室,不拘泥于课本和课堂,在快乐的氛围中完成教与学。
5 结语
音乐艺术教育的重要性不置可否,通过艺术技能的训练、艺术欣赏以及参与艺术创作,学生学会和掌握的不仅仅是基本技能和表现方法,更重要的是能够从艺术作品中感受出人生哲理,获得意味深长的教义。能够在“闭目深思”中悟出“山川之气”,能够在趣味高雅、健康向上的艺术作品中感受潜移默化的影响,逐渐使他们成为内美外秀、人格健全的个体。
时代的不断进步,需要给予创新绝对的重视,非艺术类学生音乐艺术教育模式创新对高校而言是一个亟待突破的问题。目前的音乐艺术教育形势仍然十分严峻,需要政府、教师、学生多方面参与,各高校应加大对音乐艺术教育的关注度,不断发展创新课程形式和教学手段,培养出既有艺术修养又有专业技能且满足社会需求的应用型人才,共同努力将音乐艺术教育推向全新高度。
本文系宁夏大学新华学院科学研究基金项目“高校非艺术类学生音乐艺术教育模式创新实践研究”(项目编号:22XHKY21)研究成果。
(作者单位:宁夏大学新华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