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学前教育专业儿童音乐剧课程构建研究
- 来源:知识文库 smarty:if $article.tag?>
- 关键字:高校,学前教育,专业 smarty:/if?>
- 发布时间:2024-11-08 13:53
吕 薇1 罗 希2
在我国培养优秀学前师资的重要基地是高校学前教育专业,它肩负着为社会输送具备较高人文素养,拥有扎实学科功底、突出专业能力、深厚教育情怀的学前教育专业优质人才的历史重任。然而当前高校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教师综合素质存在诸多短板,主要表现为审美意识缺失、审美能力不足、教学语言欠准确生动、教态不自然等,亟待对高校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培养内容和方式进行改进与完善。本文认为儿童音乐剧课程的开设是学前教育专业学生提升其教师综合素质的新路向。
1 儿童音乐剧课程的释义及价值分析
1.1 课程释义
音乐剧是综合多种艺术门类演绎故事、刻画人物、表达情感的舞台戏剧艺术,其中歌、舞、剧是音乐剧最核心的构成要素。儿童音乐剧作为音乐剧形态的一种,主要是以儿童为服务对象,符合儿童的心理状态和情感意识。
学前教育专业儿童音乐剧课程是指在教师的引领下,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以促进学生的综合素质为课程目标,以儿童音乐剧知识、戏剧语言、歌唱、表演以及整体排练为课程内容,将多种艺术元素相互渗透融合的一种课程形态。本课程的主要特征可以体现为以下内容。
(1)融合性
受上世纪学科分化的影响,传统的音乐或戏剧表演专业的各门课程走向“专业化”或“专门化”的发展路径,被细化为一系列的课程,每门课程都以训练某种技能为目标,使学生的某项能力得到最大程度的提高。儿童音乐剧作为一种综合艺术表现形式,涉及多专业领域内容,如音乐、舞蹈、美术、表演、文学、语言等,其综合性需要加强各课程之间的关联。课程的嫁接和整合形成了学科间知识的互补,彰显了儿童音乐剧课程所具有的融合性特征。
(2)体验性
在儿童音乐剧课程的实施中,学生的参与体验是必要的学习途径。学生不再单纯以学习学科知识为中心,而是转向了以体验、感受为中心的经验的获得,其教学目的不是为了呈现在舞台上的演出效果,也不是为了在剧院进行商业演出,而是指把带有戏剧本质及其属性的手段和方法应用到教学中。学生在教师的指引下,充分调动自己的经验并发挥联想与想象,在儿童音乐剧实践中获得某种感受与理念,并进行彼此的交流与拓展,通过沉浸式地参与台下练习与台上表演达到知识与技能的内化。
1.2 课程价值
(1)有利于形成学生的共情理念
面向高校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开设儿童音乐剧课程将对促进学生与幼儿共情产生显著效果。在该课程中,学生以“代言体”的表达方式取代了传统教育中的“客体”身份,用自己全部的身心去想象、扮演、呈现一个个鲜活的儿童艺术形象。在排演的过程中,他们力求唱、舞、演等都切合剧中儿童身份,追求身临其境、惟妙惟肖,将儿童的世界在音乐剧的展演中得到提炼与升华。这样的教学方式,把学生的内心与儿童世界结合了起来,学生被一步步激活,真正能够理解儿童、回应儿童,从而能够产生认知变化、积累情感经验,在未来从事幼儿教育工作时,学生能够做到换位思考,形成良好的共情理念,从而构建和谐的师幼关系。
(2)有利于唤醒学生的审美意识
面向高校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开设儿童音乐剧课程可为学前师范生提供大量丰裕的审美实践,继而唤醒审美意识。儿童音乐剧是通过融合多种形式的艺术手段,如音乐、文学、舞蹈、绘画、表演、导演和舞台技术等塑造舞台艺术形象的一种综合性的艺术类型。在儿童音乐剧课程中,学生在将多种艺术融为一体的过程中经历了鲜活的审美实践,收获了丰富的审美经验。如文学剧本是儿童音乐剧创作的前提和基础,它要求人物性格鲜明、情节集中紧凑、戏剧冲突鲜明单纯、能够高度契合儿童生活与心理。剧作家需用多种文学手法布局戏剧结构,反复斟酌台词和潜台词,在剧本创作中展示出文学的力量,学生可以从中尽情地感受文学之美,从而激活审美意识,增强领悟美、欣赏美乃至创造美的能力。
(3)有利于提升学生的音乐综合能力
面向高校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开设儿童音乐剧课程有助于提高学生的音乐综合能力。在儿童音乐剧课程中,学生须能够辨别和甄选不同年龄段的儿童合适何种音乐,不同类型的音乐作品中内含怎样的教育价值及审美意义;能够分析出音乐作品的基本结构,如乐句、乐段、前奏、间奏等;能够鉴赏音乐作品中细微的处理及其所表现的情趣,从而选择出合适的音乐作品进行儿童音乐剧的排练。另外,作为非音乐专业的学前师范生,在儿童音乐剧实践过程中,需要进行专业的歌唱训练,主要包括气息的运用、声带的闭合、腔体的控制、真假声的融合、咬字的规范等。在此基础上学习用歌声塑造形象,将音乐情感内化为自己的心声,以情感人、声情相依。
2 儿童音乐剧课程开设的可行性分析
2.1 学生拥有综合知识储备
按照高校学前教育专业的培养方案,已开设了学前教育学、幼儿园课程与教学、学前教育社会学、学前教育心理学、儿童发展心理学、学前儿童卫生学等多门课程,使学生对儿童的生理和心理情况已有所把握,在儿童音乐剧课程的学习中能够以儿童的立场、从儿童的视野诠释与演绎作品,使儿童音乐剧充分彰显儿童化和趣味性,从根本上有别于成人音乐剧。关于音乐教学,现已开设音乐基础、钢琴基础、儿童歌曲弹唱等,这些课程为学生学习儿童音乐剧提供了必要的音乐知识和技能,且使学生具备了基本的音乐素养。舞蹈基础、儿童舞蹈创作课程,有助于学生形体姿态、动作协调的提升。幼儿阅读与儿童文学课程对于学生选择儿童音乐剧的剧本、理解剧情,乃至改编和创作剧本都大有裨益。另外,儿童音乐剧课程最终是以在舞台上呈现出的戏剧表演作为课程成果,它需要综合舞美、灯光、布景、道具等多种艺术元素,这些都可以通过美术基础、幼儿美术创作、幼儿园环境创设课程加强学生的审美能力,激发艺术创作灵感。
2.2 学校拥有基本物质保障
物质基础是课程教学得以顺利开展的重要保障,它主要包括基础性物质、辅助性物质和智能性物质三类。首先,高校学前教育专业能够满足基础性物质的供给,如数码钢琴教室可容纳30至60台数码钢琴及标有五线谱的黑、白板等多种音乐教具,为儿童音乐剧课程中的音乐剧基础知识和歌唱教学的学习提供必要的物理场所。舞蹈教室宽敞明亮,地上铺专用的地胶并配置落地镜和把杆,成为儿童音乐剧课程中的表演教学和整体排练的空间环境。其次,在儿童音乐剧的排练过程中,播放背景音乐、伴奏音乐是必不可少的环节。学前教育专业艺术类课程的教室均配备了钢琴和音箱,舞蹈教室的音响设备更为完备,为儿童音乐剧教学活动的顺利开展提供了必要的辅助性物质条件。最后,多媒体设备和计算机网络系统是典型的教学智能性物质。它们通过计算机综合处理控制将文本、图形、图像、动画、声音等承载信息的媒体统一在一起,在儿童音乐剧课程的戏剧鉴赏、剧本分析、台词练习教学环节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2.3 学校拥有基本师资力量
就目前高校开设戏剧通识课程的研究成果来看,众多学者持赞成态度,但同时也指出师资问题是最大的障碍,究其原因是普通高校缺乏戏剧科班出身的教师。本文认为,高校学前教育专业现有师资可以满足儿童音乐剧课程的基本教学。例如,分析剧本、台词的咬字发音、音乐剧演唱、形体的基本训练等。但是音乐剧毕竟不是歌、舞、乐的简单相加,非音乐剧专业的教师在音乐剧的教学理念、知识结构、艺术本质、技能技巧方面有所欠缺。为加强儿童音乐剧课程教学的师资力量,高校可以聘请当地戏曲剧院的专业导演来进行指导,从而缓解现有师资力量不足的问题。另外,高校应加强在职教师培训。学校可有目的、有计划地组织学前教育专业的在职教师参加与音乐剧教育教学相关的学习活动,例如,到戏剧戏曲学院或含有音乐剧专业的综合大学访学、参加国内外音乐剧学术会议和学术讲座、出国考察观摩等,从而开阔视野、更新知识、提升技能。
3 儿童音乐剧课程构建
3.1 课程构建方案
基于对学生既有知识和经验的考查衡量,儿童音乐剧课程以选修课的形式,于第三学年第二学期开设,每周每班2课时,共32课时。本课程内容由六大模块组成,分别是儿童音乐剧基础知识模块、台词教学模块、歌唱教学模块、表演教学模块、整体排练模块、综合舞台表演模块。前四大模块是面向全班学生集体授课,后两大模块需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以小组为单位完成排练与表演的教学任务。教学方式不再沿袭以教师讲授为主、教师起主导作用的传统型的教学模式,而是采用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需要及时进行模仿、表达、创造的师生共同参与的课堂模式,学生在大量反复练习中充分发挥主体能动性。师生之间频繁的思想交流与碰撞,可以实现师生共同成长。本课程的考核方式摒弃只以期末考试为主的一锤定音,出于考虑学生的艺术天赋和学习能力的差异,因此本课程更加强化阶段考核,即前五大模块的每一模块教学任务完成后都需进行一次阶段考核,其成绩在期末总成绩中占比百分之六十左右。第六模块教学结束后,将以小组为单位进行期末考核,每一小组需在舞台上展示已学儿童音乐剧的片段作为期末考核的内容,其成绩在期末总成绩中占比百分之四十左右。总之,儿童音乐剧课程贯彻因材施教、循序渐进、师生协同的教学原则,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将儿童音乐剧的知识与技能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由简到繁地传授给学生,使教学达到最优化。
3.2 课程教学模块
在儿童音乐剧课程的六大模块中,基础知识模块主要作相关概念讲解与经典剧目鉴赏,综合舞台表演模块是最终结果性的舞台呈现,本文对这两个模块将不做过多赘述,而主要分析以下几大教学模块。
(1)台词教学模块
儿童音乐剧重要的“叙述”手段之一是台词,它主要指舞台上人物所说的语言。与日常说话不同,它是把生活语言经过加工提炼而形成的艺术化语言,在舞台表演中至关重要。儿童音乐剧中的台词涉及语音的音高、音调、音色、音长、节奏、停顿、气息等要素,需要进行专门的音韵训练,才能掌握我们民族语言正确的发音方法。音韵训练的基本内容包括辙韵,指对文字归韵规律的总结归纳,主要借鉴了中国传统曲艺创作的基本功“十三辙”,能够让学生尽快掌握文字发音的规律。四呼,指咬字发音、吐字归韵的四种标准口型,以开、齐、撮、合对应单字所属的十三辙属性,举一反三,最终确定咬字发音。气息是影响发音的重要因素,除了借鉴西方歌剧演唱中气息的运用方式以外,我国传统曲艺艺术家大多采用鼻吸口呼,在行、段中间快速换气的方式。腔体的训练涉及五大功能区“唇、齿、牙、喉、舌”和五大共鸣区“鼻腔、头腔、胸腔、腹腔、口腔”的应用与配合。
夯实学生发音咬字的基本功后,就需要开启对台词文字背后角色意义的解读。每一个角色都有其独特的性格化的语言,每一次喜、怒、哀、恐的情绪表达都有其特定的场域和处境。在教师的引领下,学生需要正确分析人物关系和情境,剖析台词中的动机和倾向,在脑中构筑出台词隐现的角色画面,找准台词的感觉,能够用不同性别和年龄感的人物身份说出台词,塑造人物形象。
(2)歌唱教学模块
音乐剧演唱风格与纯粹的美声、民族、通俗演唱风格均有不同,它是在美声风格的基础上,融入通俗风格的特殊技巧,具有综合性、多样性、灵活性、自然性等特征。儿童音乐剧由于表演者和受众群体主要是儿童,因此其演唱在具备一般音乐剧演唱风格的基础上更贴近生活,更具有语言性和童趣性,且尤其强调歌者通过驾驭音色来表现儿童的情感变化和内心世界。基于音乐剧演唱风格的独特性,在学前教育专业儿童音乐剧课程的歌唱发声教学中,应根据学生的自然条件和在声乐基础课程中已掌握的气息、腔体等运用的能力,将学生分为不同的小组并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例如,如果学生拥有一定的美声演唱风格功底,则可在完善其美声基本功的同时,适当加入通俗演唱风格行腔走句的技巧;如果学生较擅长通俗演唱风格,则可融入更多美声风格的发声技巧,总之,要帮助学生形成科学的发声方法和正确的声音观念。另外,儿童音乐剧课程的歌唱教学要尽量充分发挥学生自身的嗓音特点,注意气息控制和歌唱力度强弱的对比,使学生的演唱放松、自然、圆润、达远。
在儿童音乐剧歌唱中,角色性和戏剧性是其重要特征。表演者要依据角色的差异选择采用何种演唱方法与风格能够与角色的身份、性格、情绪等相适应。“角色要求”是音乐剧演唱的根基,歌者的声音技巧必须严格服从戏剧人物的需求,通过变换不同的演唱风格,使自己与剧中人物完全融为一体,使人物形象鲜明生动。因此在儿童音乐剧课程教学中,教师要激发学生用声音塑造人物形象的意识,师生可以共同分析角色与演唱之间的关系。例如,演唱老人角色时,用浑厚、低沉、富有戏剧张力的声音,能够更好地烘托出老人一生丰富的人生经历;演唱善良的人物形象时,高亢、明亮、坚定的声音是对其最好的诠释;演唱邪恶的人物时,声音可故意做夸张、扭曲的处理等。
(3)表演教学模块
在儿童音乐剧表演中,舞台上的形体语言是一种无声而有力的艺术手段,它是彰显人物精神气质的关键因素。形体语言在传递信息、表情达意方面发挥着与口头语言同等重要的作用,甚至在某个场景中,形体语言给观众带来的感染力和震撼力更为强烈,在揭示剧情内涵、完善演出效果方面产生超乎寻常的作用。
儿童音乐剧为了达到对剧情作出更好的诠释,虽然运用了歌唱、舞蹈等丰富多样的艺术表现手段,但是形体语言依旧是儿童音乐剧表演的基础,这就需要学生努力学习如何运用形体语言表现各种不同的艺术形象,不断强化自己的形体表现力。具体可采用“观察—模仿—理解—创造”的路径达到表演教学目标。首先,教师要引导学生善于观察生活中不同年龄、性别、身份、职业的人物特征,尤其是儿童在不同情境下的状态,以及某些动物的体态和习性,使其成为表演的根基,这样基于现实的观察能够使表演更具真实性。其次,在观察的基础上可以让学生对观察对象进行模仿,这属于表演的初期行为。在这个阶段中,学生对自我的要求是模仿求像求真。教师可以组织学生举办“模仿秀”活动,为学生搭建充分展现自我的平台。再次,学生通过观察与模仿已经积累了一些实践经验且丰盈了内心感受,此时更易于加深对作品、人物的理解,走进人物的内心世界。理解是学生主体情感产生的前提,理解的深与浅直接关系到学生对剧中人物倾注感情的强与弱。学生只有对剧中人物产生共情,才能激发出表演创作的热情。最后,学生要将表演源于生活,且高于生活。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要充分发挥想象力,对儿童的生活进行提炼,将源于儿童生活的舞台形体动作与歌唱、舞蹈等多种艺术手段和形式相结合,使形体动作更为艺术化,使表演更富美感和感染力。儿童音乐剧表演的非程式化与多样化,为学生提供了广阔的创作空间。学生不仅要使其扮演的角色具有较高辨识度,而且还要赋予人物以个性化特征,使角色立体、饱满地呈现于舞台之上。
(4)整体排练模块
学前教育专业儿童音乐剧课程中的整体排练模块是将其他模块台词、歌唱、表演有机整合的教学过程。正是这种整合,使儿童音乐剧拥有了区别于其他戏剧形式的价值与魅力,使它具有了旺盛的生命力。然而,儿童音乐剧的多要素整合性决定了学生在整体排练过程中会面临较大的困难,但是由于儿童音乐剧的主要受众群体是儿童,单纯的儿童生活决定了儿童戏剧冲突不能尖锐激烈,且必须为儿童所能理解。因此,儿童音乐剧情节故事性强,戏剧冲突鲜明单纯的特点适当地缓解了学生在排练过程中的难处,使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有能力完成教学任务。
儿童音乐剧课程的排练教学具体可分为三大环节,分别是排练前、排练中和排练后。首先,在儿童音乐剧排练前,除了必要的物质保障外,教师须组织学生高效、高质地完成熟谙剧本、角色分工、把握台词,以及歌唱、舞蹈的准备,尤其是背记台词、歌词的工作,如果前期功夫不扎实,学生经常出现忘词现象,势必会影响整体排练进程。其次,在儿童音乐剧的排练过程中,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要尽快进入角色。通过多次反复的戏剧实践,学生对人物的走位调度、举手投足、表情变化、语气声调的处理由模糊到清晰、由生疏到自如、由外感到内化。学生不仅思悟自己的表演,同时还要关注与其他同学的合作,在相互的磨合中习得每个人物的上场和下场、每个场次的幕起和幕落,使角色间表现的真善美与假恶丑的矛盾所引起的戏剧冲突得以充分演绎。最后,每一次的排练结束后,学生要进行自我反思。实践证明课后将教师指出的问题进行了认知思索且做到努力改进的学生,其进步是显而易见的。除此以外,学生于课后彼此之间的沟通交流也是极为必要的。由于大部分学生都将较多精力投射于自己的角色,无形中忽略了对其他剧中人的关照,然而戏剧表演作为一个整体物的存在而非单个人物的简单相加,所以学生通过课后交流加深对人物、剧情内隐的情感线的理解,能够更好地诠释戏剧内涵和呈现戏剧效果。
综上所述,儿童音乐剧课程的开设对于提高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综合素质大有裨益。新时代高校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作为未来的幼儿教师,将像园丁一样培育和灌溉着一棵棵嫩弱的小树苗。他们的教师综合素质与幼儿的成长、幼教事业的发展息息相关。提升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综合素质是高校学前教育专业不懈地追求,儿童音乐剧课程将为其提供有益途径。在儿童音乐剧课程中,学生的心理品质和行为品质都会得到全面的发展,该课程的构建不仅能够充实教师教育课程体系,而且对于助推学前教育学科的建设和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本文系2022年湖南省研究生科研创新项目“中英学前音乐教育比较研究”(项目编号:CX20220499)结项成果。
(作者单位:1.湖南师范大学,湖南人文科技学院; 2.广州大学附属艺术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