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历史教学中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初探
- 来源:知识文库 smarty:if $article.tag?>
- 关键字:初中,历史,教学 smarty:/if?>
- 发布时间:2024-11-08 13:57
刘爱峰
初中阶段正处于学生思维开拓的重要时期,问题意识的培养对学生的思维能力提升具有极为重要的作用,学生能否对知识产生好奇心并通过思考提出与之相关的问题,成为是否可以有效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关键。然而,教师在历史教学实践中培养学生问题意识存在诸多问题,本文将结合这些问题探讨如何在历史教学中培养初中生问题意识,提升学生自主探究解决问题的能力。
随着教育改革的深入推进,历史学科的教学目标已经从单纯的知识传授转变为更加注重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在传统初中历史教学中,学生在课堂上往往听大于说、被动接受大于主动思考,缺乏自主思考与实践机会。因此,教师需要通过主动引导、认可鼓励、实践活动等方式激发学生对历史学科的学习兴趣和对历史问题的主动思考,帮助学生在深入理解课本知识的基础上培养他们的问题意识。
1 初中生问题意识培养现状及意义
1.1 初中生问题意识培养现状
首先,历史学科中记忆性的知识相对较多,当代学生受现代化社会环境影响对历史学科的深入理解存在一定难度,他们认为历史离自己很遥远且很难从中提出疑问。其次,初中生身心开始向青春期过渡,有的学生胆小不敢问;有的学生怕出丑,不好意思问;在学生的学习过程中,有些学生可能习惯于接受现成的知识,而不善于主动思考或提出创新性的看法,这可能是因为他们缺乏自信、对未知感到恐惧,或是缺乏足够的启发和引导。为了帮助学生打破这种思维定式,教师可以提出开放性问题、组织讨论和辩论、分享创新性的思考方法。最后,传统的教学观念是知识主义,教师和学生的一切活动都需要被教科书所支配,从而制约教师与学生的长期发展。
1.2 初中生问题意识培养意义
在传统的历史教学中,教师在课堂上往往是“我讲你听”机械式将知识点灌输给学生,导致学生缺乏自主思考和质疑的机会。而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可以促进学生在听课同时主动思考,学生在思考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更好地理解历史知识,从而提升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
在历史教学中,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有助于促进学生热爱历史学科、探索历史文化。当学生开始对所学内容产生疑问并提出问题时,他们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就会被激发出来,从而更加积极地参与到课堂学习中。这种以问题为导向的学习方式,能够使学生更加深入地了解历史事件的来龙去脉,感受到历史的魅力,从而增强学习的主动性。
在历史教学中,当学生具有强烈问题意识时,他们会跳出固化思维的束缚通过深度思考和提出个性化问题对历史拥有全面、客观的认知。问题意识的培养促使学生可以在互动过程中辩证分析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学生通过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中学会审视社会现象,从而更好地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
在历史教学中,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有助于促进教学效果的提升。当学生对所学内容产生兴趣并通过独立思考提出问题时,教师不仅可以了解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情况,还可以有针对性地调整教学方法与策略。教师通过与学生进行积极互动营造宽松教学氛围的同时有助于提升学生听课效率,促进教学效果的提高。此外,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还能够促使教师不断更新知识储备,提高自身素质,以便更好地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
随着教育改革的深入推进,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已经成为其中重要内容之一。教师在历史教学中注重初中生问题意识的培养,可以有效促进教育改革的实施和推进,还可以使教育更加符合时代发展的需要。同时,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还能够促进教师更新教学方法与转变教学理念,从而更好地为教学事业长期发展作贡献。
2 初中生问题意识培养策略
2.1 引导自主性学习,激发学生自主探究欲
初中历史教学中教师可以根据新课内容在课前提出针对性问题,通过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来提高其历史思维能力。该方法具有一定的探究性和开放性,有助于学生理解历史事件的背景和意义,能够激发学生的思维和想象。
例如,在教授七年级下册第一单元《隋唐时期:繁荣与开放的时代》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将课前预习“问题”与学生自我发现的“问题”相结合,通过对问题进行剖析在新课内容中寻找答案。这些问题教师可以提前预设,如隋唐时期繁荣的时代象征有哪些;分析科举制度的创立、发展及其意义;分析三省六部制的创立、发展及其意义;隋朝经济繁荣象征及唐朝文化辉煌象征具体体现在哪些方面;隋唐时期民族交融与对外交往有哪些开放性措施;隋朝大运河开通的目的是什么;隋唐的繁荣与开放给如今现代化建设有何启示;“安史之乱”对唐朝兴衰的影响;了解“贞观之治”和“开元盛世”的背景及措施,初步分析唐朝兴盛的原因;唐朝灭亡后五代十国的局面如何;以及在预习中发现还有什么历史知识需要探究等问题。预习过程需要学生自己阅读教材、查找资料、与其他学生交流解决这些问题,这个过程可以锻炼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学生可以通过预习课本或者查找相关资料寻找问题答案,促使他们主动分析问题并提高他们解决问题的能力。再如,在教授九年级上册第一单元《古代亚非文明》时,教师同样可以预设问题让学生提前进行预习。如四大文明古国及其主要成就有哪些;大河流域文明的共同点有哪些;整理古代世界文明的多元特点;世界各个文明发展状况和代表性成果有哪些;根据地图指出古代印度文明所处的地理环境并思考地理环境与人类历史文明起源之间有何关系;运用唯物史观分析劳动人民的生产实践在古代、中古文明发展中的作用;如何对待不同地区的文明;根据自己的理解绘制单元思维导图等。教师通过提出针对性问题引导学生自主预习新课,学生通过预设问题、深入思考、寻找答案的过程,不仅有助于学生提前掌握新课内容,还可以激发学生自主探索问题答案的兴趣,从而使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活动,通过课堂互动和小组讨论等方式,提高学生自主探究欲。
2.2 开展民主课堂讨论,提高学生自主参与度
教师在授课中开展课堂讨论给学生创设宽松的学习氛围,可以消除学生的紧张感,学生在放松的状态下更容易专注思考、产生疑问。通过课堂讨论的形式使学生有一种心理自由和心理安全感,从而提高学生的课堂自主参与度和交流表达能力。
例如,在教授七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第十四课《明朝的统治》时,教师可以选择“明朝帝王评价”作为讨论主题,让学生根据相关的资料和背景知识评价朱元璋并阐述自己的观点和理由。教师需要积极引导学生分组进行讨论,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观点和看法,同时也要引导学生尊重他人的观点,避免出现激烈的争论和冲突。当小组代表发言时教师需要通过提问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对于学生的评价结果进行合理点评。如学生对朱元璋在行政上的措施表示认可,并可以讲出其中的内容。这些措施包括取消行中书省、设立三司(即布政使司、按察使司、都指挥使司),三司分管地方民政和财政、司法、军务且直属中央;朱元璋还分封诸子为王驻守在各地,目的监控地方巩固皇室。在中央朱元璋废除丞相制度和中书省,权归六部且直接向皇帝负责。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思考这些措施对当时社会的影响并分析有没有弊端。当教师发现小组内有“不肯发言”或“不敢提问”的学生时,可以主动接近此小组与之谈心并耐心引导该学生理清思路、提出疑惑,帮助学生消除胆怯心理。当学生发表较为片面的观点时,教师的回应至关重要。例如,有学生可能认为朱元璋的皇权专制只有弊端,认为这种制度限制了地方政府的独立性,阻碍了行政效率,甚至为明朝中后期的统治埋下了隐患。当教师面对这样的观点,首先应该给予学生鼓励与认可,肯定其批判性思维的展现。随后,教师可以提供一条优点作为参考,如皇权专制在一定程度上确保了国家的统一与稳定,减少了地方割据的可能性,为明朝初期的经济、文化繁荣提供了有力保障,进一步引导学生从多角度思考历史事件,理解其复杂性和多面性。最后,教师可以鼓励学生再次深度思考,提出新颖的问题或观点,这种平等商讨、相互沟通的教学方式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促进他们形成更为全面、深入的历史认知。总之,初中历史教学中开展民主课堂讨论教师需要注重选择适合的主题和形式、提供相关资料和背景知识、引导学生进行讨论、总结归纳和评价反馈等方面的工作,通过开展课堂讨论可以有效地培养学生质疑问题的能力。
2.3 进行激励性评价,提升学生提问自信心
激励性评价是初中历史教学中一种有效的教学手段,它通过鼓励和表扬等方式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自信心。在初中历史教学中进行激励性评价,教师需要遵循及时性、客观性、多样性等原则,通过激励性评价的教学方式有助于提高学生主动提问的积极性和自信心。
例如,在学习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秦汉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和巩固》结束后,教师带领学生进入单元复习,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以自问自答的方式回顾整个单元的学习内容。大多数学生在课堂上的发言都渴望得到教师的赞许,部分学生格外看重教师的评价,如果自己的提问得不到及时回应或者自己的回答得不到及时的夸奖,他们的自尊心会受到很大伤害。因此,教师需要及时给予学生正向积极回应,即使学生回答不够正确或全面,如学生针对“秦汉时期的政治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是什么”,自己只回答了“秦朝的三公九卿制度和郡县制度”。教师也可以从学生的思路、语言表达等方面给予肯定和鼓励。如“这个思路不错,但是还有一些细节需要完善”“你的问题已经很不错了,但是内容还可以更加完善”等。对于一些学生提出的问题出现错误或者答案出现错误时,教师应肯定其大胆行为,如做出“你能大胆提出问题勇气可嘉,说明你在思考,继续加油复习你一定可以掌握”等激励性言语。此外,有很大一部分学生在日常学习过程中遇到问题,喜欢自己闷声“钻牛角尖”,既不问老师也不问同学,他们在课堂上思路被问题卡住不敢问或不愿意发问,长此以往疑难问题越积越多。这些学生在学习上普遍存在不自信的心理,他们可能认为自己的问题过于浅显不值得提,也可能害怕自己提出的问题遭到学生与教师的嘲笑,还可能害怕自己提出的问题引起教师不满等。针对以上情况教师需要耐心与这些学生一起主动进行交流,引导他们主动表达内心想法,即便学生提出的问题极其简单、幼稚甚至词不达意。教师都需要给予学生合理的肯定,帮助学生一步步体验解决问题的成就感,从而激发学生不断发问的热情和激发学生自主探索问题答案的兴趣。
2.4 教师示范性提问,强化学生问题意识
学生在学习中提出问题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在此过程中教师的示范性引导必不可少。同时不同层次的学生在认知水平、学习能力和背景知识等方面存在差异,因此,教师需要针对不同层次学生设计不同难度和类型的示范性问题,帮助学生体验成功的欢乐以强化学生问题意识。
例如,在做八年级上册期末复习时,教师需要根据不同层次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为各类学生创造提问的机会和条件。对于低层次学生,他们可能缺乏对历史事件和概念的基本了解,因此教师需要设计基础性的问题,引导学生回忆和巩固基础知识。例如,教师可以提问:“请回忆一下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抗日战争是在哪一年爆发的?”这类问题旨在帮助学生回顾和巩固基础知识点,提高他们的记忆和理解能力。对于中层次学生,他们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历史基础知识和思维能力,教师可以设计一些具有启发性和引导性的问题,帮助他们深入思考和理解历史事件。例如,教师可以提问:“请分析一下抗日战争中中国军队取得胜利的原因有哪些?”这类问题旨在引导学生分析历史事件的原因、影响和意义,提高他们的分析和归纳能力。对于高层次学生,他们已经具备了较为扎实的历史基础知识和思维能力,教师可以设计一些具有挑战性和创新性的问题,激发他们的探究精神和创造力。例如,教师可以提问:“请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当今世界历史进程中全球化趋势的看法。”这类问题旨在引导学生关注现实问题,将历史知识与现实情况相结合,提高他们的综合运用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通过针对不同层次学生的示范性提问,教师可以更好地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和动力。同时,教师还可以根据学生的回答情况进行有针对性的反馈和指导,帮助他们更好地掌握历史知识和提高思维能力。
2.5 探索多样教学手段,增强学生自主发问动力
教师还应积极探索多种教学方法和手段,如实践探究、角色扮演、辩论赛等,激发学生自主提出问题的兴趣和动力。通过这些教学手段可以帮助学生亲身感受其中的历史文化,还可以帮助学生在大脑中切换不同的学习场景,提高学生主动参与、主动思考、主动发问的动力。
例如,在讲授八年级上册第六单元《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时,为让学生通过实地考察和亲身体验,更加深入地了解历史事件,教师可以安排学生参观当地的抗日战争纪念馆或历史遗址。在参观过程中,教师需要结合抗日战争的具体经过、历史背景等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和提出所遇到的问题,学生可以通过线上查询或者翻阅纪念馆的相关资料寻找问题的答案,也可以寻求教师的帮助。在实地参观过程中学生的求知欲被调动,有助于提高他们的自主探究能力。再如在学习《早期国家与社会变革》这一内容时,为了让学生更加深入地理解春秋战国时期的政治、经济和文化背景,教师可以创新地采用角色扮演的教学方法,让学生积极参与到历史学习中。具体来说,教师可以安排学生分别扮演不同的诸侯国君主,如齐桓公、晋文公、楚庄王等。在角色扮演的过程中,学生需要深入了解自己所扮演的君主的历史背景、性格特点以及政治策略。他们需要通过阅读历史文献、讨论和教师的指导来构建角色的内心世界和外在行为。为了更好地模拟当时的政治环境,教师还可以设置一些情境任务,如诸侯会盟、领土争夺、人才争夺等。在这些任务中,学生需要代表自己的诸侯国与其他国家进行交涉、谈判或战争,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当时的政治体制和诸侯国之间的关系,还能培养他们的决策能力、沟通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在角色扮演的过程中,教师还需要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发表观点。他们可以就历史事件、人物行为或政治策略提出自己的疑问或看法,与其他学生进行交流和讨论,深化学生对历史的理解,还能培养他们的问题意识。总之,通过角色扮演的方式教授春秋战国部分的内容,不仅能让学生在积极参与活动的同时理解当时的政治、经济和文化背景,还能培养他们的沟通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这样的教学方法既有趣又有效,值得在历史教学中广泛推广。
2.6 创设相关问题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创设问题情境是一种有效的教学方法,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好奇心。在讲述历史事件时,教师可以先通过展示相关图片或视频,为学生营造一个生动、直观的历史场景。这样的情境可以让学生更容易地投入到历史学习中,引发他们的思考和探索欲望。随后,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根据所看到的内容提出问题,鼓励他们表达自己的观点和疑惑,有助于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和批判性思维,还能提升他们的历史学科素养和学习兴趣。
例如,在开始讲解《元朝的统治》这一课前,教师可以先展示一些元朝时期的图片和视频资料,如元朝的皇宫、蒙古铁骑、马可·波罗的游记片段等,以此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并激发他们对元朝历史的好奇心。然后,向学生提出一个问题:“你们认为元朝为什么会成为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由少数民族建立的统一王朝,并且持续了近一个世纪之久呢?”这个问题旨在引导学生思考元朝统治的特点和原因,并激发他们的探究欲望。在讲解了元朝的建立背景和基本统治特点后,教师可以再次抛出一个问题:“元朝的统治为什么会选择‘行省制度’来管理如此辽阔的疆域?”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元朝统治者的智慧和策略,以及行省制度在维护国家统一和稳定中的作用。在介绍元朝的文化和艺术成就时,教师可以展示一些元朝时期的绘画、雕塑和瓷器等艺术品,让学生欣赏并感受元朝文化的魅力。随后,教师提出一个问题:“元朝的文化和艺术为什么会呈现出如此多元和融合的特点?”引导学生探究元朝多民族交融的历史背景和文化交流的影响。在介绍元朝的社会经济状况时,教师可以通过一些数据和图表来展示元朝的经济发展水平和社会结构,询问学生:“元朝的社会经济状况对统治产生了哪些影响?”引导学生分析社会经济因素与政治统治之间的互动关系。在课堂总结阶段,回顾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和讨论的问题,并引导学生总结元朝统治的特点和影响。同时鼓励学生在课后继续思考和探究相关问题,如元朝与其他朝代的比较、元朝对后世的影响等。为了巩固学生的理解和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教师可以布置一些开放性的课后作业,让学生撰写一篇关于元朝统治的短论文,或者让他们选择一个与元朝相关的历史事件,进行深入研究并准备在下节课上进行分享和讨论,提高他们的历史学科素养。
3 总结
初中历史教学中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对于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提高教学质量以及推动教育改革都具有重要意义。因此,教师应在初中历史教学中注重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积极探索有效的教学方法,为学生提供更多思考和质疑的机会,让他们在提问和思考中成长为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人才。
(作者单位:新疆维吾尔自治区阿克苏地区温宿县第四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