松山湖高新区现代服务业高质量发展对策研究
- 来源:广东经济 smarty:if $article.tag?>
- 关键字:高质量发展,对策,研究 smarty:/if?>
- 发布时间:2024-11-30 16:02
潘迪波
东莞松山湖高新区作为大湾区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现代服务业在推动高新区经济结构转型、提升区域竞争力方面具有关键意义。但目前松山湖高新区现代服务业发展还面临着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比如生态不完善、生活服务业供给质量不高、产业规划不健全、人才结构供给失衡等。鉴于以上问题,本文深入探讨并针对性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建议,旨在为松山湖高新区现代服务业的发展提供有益的参考。
现代服务业区别于传统服务业,是指以现代科学技术特别是信息网络技术为主要支撑,建立在新的商业模式、服务方式和管理方法基础上的服务产业,不仅包括现代科学技术催生出来的新兴服务业,也包括在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区块链、人工智能等信息技术改造提升下具有新的核心竞争力的传统服务业,“四新、三高、两少”是现代服务业区别于传统服务业的显著特征[1]。目前,我国尚未对现代服务业的统计口径和行业范围给出权威标准,结合《国民经济行业分类》以及部分学者研究共识[2-3],现代服务业包括生产性服务业(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金融业,租赁和商务服务业,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业))和生活性服务业(房地产业,教育,卫生和社会工作,文化、体育和娱乐业)。当前,现代服务业已成为新发展格局下,推进经济高质量增长的重要力量[4]。
松山湖现代服务业发展现状
(一)营收规模稳步增长
规上服务业营收增势迅猛,从2019年的145.16亿元增加到2023年的590.87亿元,增长了3倍多,年平均增速达到98%。近五年,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拥有规模以上企业37家,营收达到362.60亿元,年增长率更是高达144%;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年均增长20.3%,总量突破20亿元;限上住宿餐饮业营业额由2019年的3.89亿元提升至2023年的15.77亿元,年均增长41.9%。
(二)GDP拉动作用显著提升
第三产业逐步成为推动松山湖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占GDP比重逐年稳步提升。2023年,第三产业实现增加值219.42亿元,是2019年的1.9倍,同比增长18.9%,拉动GDP增长4.2个百分点,2023年第三产业比2019年提高了7.3个百分点。现代服务业在促进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也创造了大量的就业岗位,成为吸纳就业的重要力量,从业人数从2020年的2.3万人增长至4.31万人,增长近九成。可见,第三产业对松山湖经济发展的推动作用越来越突出。
(三)产业结构持续优化
松山湖现代服务业不仅总量规模持续扩大,发展质量也大幅提升。比如,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营收比例由2020年的28.35%提升至2023年的77.33%;卫生和社会工作营收占服务业营收比例由2020年的0.44%提升至2023年的3.07%;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营收规模由2020年的14.45亿元提升至2023年的24.15亿元。内部结构明显优化,集聚了物流、金融、专业服务、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等,其中科技服务业集群综合排名位居全国第23、全省第3,拥有国家知识产权试点园区、国家外贸转型升级基地、国家科技服务体系建设试点园区、国家级国际科技合作基地等国家级称号。
(四)集聚态势不断加强
服务业在运营模式、项目引进、成果转化方面不断创新,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的高速增长,得益于数字经济的集聚发展。松山湖开发者村、腾讯云数字经济产业基地等创新平台落地,2020年至2023年,松山湖5家软件产业园、3家数字产业集聚试点园区累计进驻软件企业265家、软信产业从业人才约6380人。松山湖还被授予东莞市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集聚区,5家企业(载体)被授予东莞市软件产业园。松山湖现代服务业发展面临挑战
(一)产业生态不完善,企业实力普遍不强
一是服务业规模偏小。尽管第三产业占比逐年提高,但第三产业占比仍不超过三成,第三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仅24.2%,远低于全市43%和全省55%的比重。二是市场潜力有待挖掘。2023年规上现代服务业企业333家,占规上企业的51%,而以小微企业为主的服务业市场主体还是偏少,能够充当行业标杆、带动行业升级的大中型企业更是稀缺。缺少总部型企业以及独角兽企业,部分软信服务业重点企业总部均不在松山湖。三是产业结构有待完善。软件与信息服务业中,2家企业营收占规上服务业营收超过七成;限上批零业中,1家企业占限上批零业销售额的69.2%。龙头企业占比大,有潜力的中小企业欠缺,梯队培育力度不足。四是开放合作力度不够。深圳、香港等地现代服务业处于领先水平,特别是在金融、国际贸易等领域基础雄厚、发展迅猛[5]。松山湖与深港相邻,但在现代服务业领域还缺乏深入对接。企业的国际化进程也显得缓慢,约半数企业具有强烈的国际化愿望,但超过90%的企业还处在国际化起步阶段或尚未国际化。
(二)城市配套建设滞后,生活性服务业供给质量低
一是基础设施配套不健全。交通建设相对滞后,除了莞惠城际外,往深圳、广州两个重要城市方向均无相连站点,且与市区及周边镇街的通达水平不足,限制了人流与商流。大型图书馆、信息中心、学术交流中心、大剧院等现代服务业基础设施还不完善。二是消费潜力释放不足。2023年社消零总量21亿元,常住人口相当的东莞石龙镇2023年社消零总量56.99亿元,是园区的2.7倍,商业消费潜力有待挖掘。人口二元结构突出,现有商业设施结构不合理,存在高端消费不足、低端供给不够的局面,缺乏个性化、特色化、定制化的服务产品。三是教育等优质资源有待扩充。教育方面,松山湖户籍人口近6万人并持续增加,2024年秋季小一、初一学位需求量较大,公办学位实际供给与需求还存在一定差距。医疗方面,目前尚无高端公立医院,与人才高地定位不符,无法满足人才高质量的就医需求。四是文旅产业发展不足。对旅游资源开发不足,景点类型单一,特别缺乏特色旅游项目,旅游辨识度低。城市管养能力不足,在景区的规划、建设、运营等方面,缺乏长远谋划和思考,旅游资源的整体开发和利用效率不高,文旅产业发展不充分。
(三)产业规划不健全,融合发展态势不明显
一是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结构失衡。在科技研发、检验检测等生产性服务业发展方面积累了一些基础,但金融、基金、创投或互联网平台型高端现代服务业主体非常缺乏,面向未来的现代服务业企业也很少。二是与先进制造融合不深。东莞企业与松山湖科技服务机构开展合作比例仅9%,服务供给不能有效满足企业的服务需求。生产性服务业与工业的融合力度不够,科技服务业综合化、专业化、网络化的服务体系显得比较薄弱。三是产业载体显示度不足。科研载体南北发展不平衡,总体空置率高,南部生活配套严重不足,难以形成产业集聚。部分软信企业虽有集聚,但整体规模仍然偏小,对制造业赋能发展贡献有限。除软件和信息服务业,大多现代服务业其他领域企业较为分散,特别是检验检测等优势领域未集聚形成影响力。
(四)人才供给失衡,高素质专业化人才相对缺乏
一是专业化人才缺乏。缺乏国际化的外资企业与民营企业龙头,对高水平人才的吸引力比较弱,特别是在留住本地毕业生方面还需要进一步发力,比如位于松山湖的东莞理工学院在东莞的就业率仅为56%,提升空间较大。缺少对从事现代服务业人员的培训意识,本地高校中大多还是围绕战略产业和未来产业设置专业,现代服务业相关专业较少,人才培育不足。二是技能型和经营管理型人才不足。人工智能、数字经济等行业最有需求的“高精尖”团队人才面临一线城市“虹吸”,松山湖缺乏吸引力。具有国际视野的经营性管理人才缺乏,严重制约了服务业企业发展,中层人才是企业发展的中坚力量,松山湖人才政策重点在于引进高端人才与团队,对中层人才缺乏吸引力。
松山湖发展现代服务业的对策建议
(一)明确现代服务业发展总体方略
应把现代服务业发展与战略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放在同等重要的位置,打造东莞乃至湾区的服务业高地。一是提升服务业的统筹力度。建立和完善统一的协调机制,并成立机构进行全面统筹,研究制定服务业发展目录,完善服务业中长期规划,形成支持发展的长效机制,并作为“十五五”规划的重要内容。二是明确重点发展方向。发展服务业既要满足园区企业和群众的需求,也要为先进制造和新兴产业发展提供支撑。应统一认识、科学规划,结合园区实际情况和综合优势,细化产业规划,研究服务业发展重点,构建特色鲜明、功能完善、结构合理、集聚力强、辐射面广的现代服务业发展新格局。三是完善政策支持体系。除在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外,对服务业其他领域支持方面还稍显欠缺。应加快研究出台松山湖服务业发展的政策体系,支持重点领域如生产性服务业、总部和功能性机构、文化旅游产业、制造业分立服务业、人力资源服务业以及消费等发展,让服务业成为经济发展的关键支柱。
(二)打造现代服务业特色鲜明品牌
松山湖科技突出、产业集聚、生态优美,为现代服务业的发展提供了深厚的土壤,应努力把优势转化为发展动能,提升服务业发展质效。一是打造产业特色集聚带。松山湖载体空置率较高,集聚效应还不明显,应积极借鉴前海打造服务业产业集群经验,引导完善科研载体周边配套,持续丰富载体内涵,推动打造以金融、商贸、物流、中介服务、跨境电商等轻资产为主的现代服务业重要承载区,形成如“银行集聚区”“物流集聚区”“运动健康集聚区”“互联网行业集聚区”等特色鲜明、针对性强的集聚带,并邀请专家与政府共同研究谋划集聚区发展路径。积极招引一批现代服务业龙头企业,推动华为、腾讯等龙头企业发挥牵引作用,加速产业集聚,形成全产业链生态。二是突出抓好科技服务业。科技服务业是一个充满机遇和活力的市场,立足科技服务优势,按照“放大优势、突出特色、补齐短板、赋能辐射”的思路,分重点、分领域、分阶段扶持科技服务业发展,进一步优化科技服务业生态,着力推动如研究开发、检验检测认证服务等重点领域发展,促进新兴研发机构提质增效,突出打造好松山湖科技服务业的品牌。三是推动生活性服务业品质化和多样化。把促消费作为发展生活性服务业的重要落脚点。立足居民差异化需求,打造多元消费场景,既要有高端消费场景,又要有城市“烟火气”。合理布局、持续推进一批集特色餐饮、休闲娱乐、生活配套、家庭亲子、品牌酒店等多业态的商业综合体建设;完善社区服务体系,聚焦企业多、居民多的住宅小区、商务楼宇、科研载体等,引进一批连锁餐饮店、小型超市等便利配套,打造“家门口”“楼底下”的优质普惠服务;鼓励有条件的产业载体建设人才公寓,推动“三限房”建设,实现产城融合。加强对大学校园周边摊贩管理,探索在大学周边建设一批商业街、步行街,引导集中管理,打造更多适合学生人群、产业工人等的消费场景。扩大普惠性生活服务业供给,积极引入社会力量加强基本公共服务能力建设。四是充分挖掘文旅潜力。松山湖抱湖而建,自然资源丰富。应运用好、发展好环湖景观资源,做好“水文章”、发展“湖经济”。打通并优化环湖绿道设计,串联环湖景观,持续打造如文化艺术街区等更多特色景观与标志性建筑,布局一批消费场景以及多元运动场景,可探索在临湖限定区域开设夜市,以及建设更多水上运动设施和儿童游乐设施等,营造促进文旅发展的良好氛围;也可依托良好的自然资源,探索发展休闲、康养等服务,将“青山绿水”转变为“金山银山”。
(三)构建现代服务业融合发展范式
推进松山湖现代服务业与先进制造业、先进技术以及行业内部等横向与纵向的交叉融合,为产业发展注入新的生命力。一是先进制造业与现代服务业的深度融合。松山湖部分企业打造了内部的研发、物流等服务平台,有效提升了内部整合能力和市场竞争力。应进一步鼓励这批重点企业剥离服务科技研发、采购服务、信息服务、现代物流等环节,支持其建立现代服务业平台,推动企业服务化转型,将现代服务业嵌入制造业全生命周期的产业链之中。针对融合生态不完善、要素供给瓶颈突出等问题,北京、辽宁等地均出台了政策,支持打造两业融合示范园区、两业融合试点企业,松山湖也可通过集中用地、人才、资金等多方面资源供给,优化两业融合发展生态,形成一批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做法。二是服务业与技术创新相互融合。新兴服务业的发展,不仅助力企业提高运营效率,也为城市综合治理提供了更多可能。应带头利用好新技术,不断扩大新技术在城市治理上的应用,加快推动数字政府、智慧松山湖等项目建设;搭建现代服务业企业的数字化发展平台,加强在教育医疗、文化旅游等民生领域的融合应用,牵引带动民生保障水平提升。三是服务业内部各领域的相互融合。加快服务业内部融合,通过促进细分行业交叉、延伸和重组,进一步创新服务供给。比如,推广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数字技术,加强现代服务业企业间的信息共享和信息搜索能力,提升现代服务业管理水平和效益;促进园区的金融与物流、商贸与物流、商业旅游与文化等行业间的融合,深化服务深度与广度,推动生产性服务业与生活性服务业同频共振。
(四)增强现代服务业人才引育效能
服务业发展最重要的是要依靠人的主观能动性,应把开发和储备人才资源作为发展现代服务业基本方略,努力集聚更多支撑现代服务业发展的多元人才。一是完善城市服务配套。近期,广东省提出要建设“黄金内湾”,松山湖地处“黄金内湾”腹地,应充分利用好区位优势,推动交通、医疗、教育等领域发展,大力集聚各层级人才。交通谋划立足湾区大交通体系,围绕产业功能组团、科创功能组团的空间布局等,滚动制定未来3-5年交通规划,特别是应加快已确定站位的一批轨道交通站点建设,争取打造东莞枢纽中心。加大医疗支持力度,联合广东医科大学谋划建设高水平医疗体系,探索引入高水平外资医疗机构以弥补短板。积极推动教育综合改革探索,擦亮教育“金字招牌”,研究有利于人才、企业留园发展的学位分配机制。二是探索人才引育新模式。以开展工程硕博士联合培养为样本,积极构建复合人才培养体系,依托六所高等院校和30家新兴研发机构,推动企业、学校、研发机构三者联动,合作开展定制式、订单班、现代学徒制等人才培养,培养既懂技术又懂服务的现代服务业的管理和技术人才。用好广深港澳的现代服务业优质资源,制定针对性政策并开展针对性的人才招引工作,加强两地现代服务业的人才互动交流,探索人才“一地两用”。三是建立合理的人才制度。深入人才制度改革,积极引导企业和社会建立科学合理的人才评价制度,申请更多人才自主权。探索对人才奖补政策采用市场化认定手段,引导企业对技能要素、创新性劳动的认可,构建开放包容、海纳百川的人才发展生态。
(五)驱动现代服务业创新全面提升
勇于探索新路径、新模式,以推动现代服务业创新提升为抓手,满足园区居民对更美好生活的向往和企业对更高质量发展的迫切需求。一是打造现代服务业新亮点。从满足大湾区需求的角度,利用好东莞制造业门类众多、应用场景丰富的特点,不断挖掘服务业发展潜能,鼓励服务业企业开展多种形式的跨区域合作、融合发展,探索能为企业实现更多利润的新模式新业态。比如,以华为南方工厂为样板,打造建设更多智能工厂,大力发展智能化解决方案服务,深化新一代信息技术、人工智能等应用,协助企业优化生产流程,提高效率和质量;在“双碳”背景下,加大引导和鼓励绿色服务业发展,以绿色服务帮助企业提升生产效能、降低资源消耗,带动产业的绿色化升级。二是积极推动开放合作。发挥检验检测等领域的优势,努力打造国际检测认证总部基地。培育一批具有较强竞争力的专业服务机构,建设专项数字贸易国内国际规则与国际市场信息平台,用好东莞市高新技术产品展销中心等平台,对接园区企业与周边地区、海外市场的需求,通过提供一站式服务,促进国内外企业之间的交流与合作,实现让服务业和制造业携手走出去。
作者单位:松山湖高新区政策研究室
参考文献:
[1]杨旭.“现代服务业”的内涵:一个综合性分析框架[J].现代管理科学,2010(8):56-58.
[2]李倩,李亚玲,方丹,王嘉琪.浙江省现代服务业高质量发展问题分析及对策建议[J].《服务经济》,2023(19):129-134.
[3]祝艳春.江苏现代服务业高质量发展的基本思路和策略[J].《商业研究》,2023,994(13):1-4.
[4]杜文娟. 河南省现代服务业优化发展的对策研究[J].《黄河科技学院学报》,2024,26(4):59-63.
[5]张海梅,陈多多.粤港澳大湾区背景下珠三角制造业与港澳服务业合作发展研究[J].《岭南学刊》,2018(2):96-102.
(编辑/王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