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元共治视角下网络订餐食品安全监管方法研究

  • 来源:食品安全导刊
  • 关键字:多元共治,区块链,物联网
  • 发布时间:2024-12-01 15:30

  鲍艺文,姚科杰,杨宝哲,刘文卓,周美慧,徐连应*

  (浙江药科职业大学,浙江宁波 315500)

  摘 要: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网络订餐已成为日常生活的一部分,但食品安全问题也随之出现。本文探讨多元共治视角下网络订餐食品安全监管的方法,通过分析现有监管体系中存在的数据追踪不足、温控监测缺失及平台审核机制薄弱等问题,提出构建基于区块链的食品溯源体系、引入物联网技术实现物流全程温控监测和完善平台数据共享与商家信用评级机制等策略,以期形成多方参与的社会共治模式。

  关键词:网络订餐;食品安全;多元共治;区块链;物联网

  随着互联网技术和移动应用的发展,网络订餐逐渐成为人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但其食品安全问题也日益凸显,引起各界高度关注。国务院发布的《“十四五“国民健康规划》明确提出要加强网络餐饮服务食品安全监管[1]。在多元共治理念指导下,急需构建政府、平台、商家、消费者等多方参与的协同监管体系,创新网络订餐食品安全监管模式,切实保障消费者权益。本文将围绕网络订餐食品安全监管展开探讨,旨在为相关决策提供参考。

  1 相关概述

  1.1 网络订餐常见食品安全问题

  网络订餐平台的食品安全问题呈现出多样化和复杂性的特点。①食材来源的可追溯性不足,导致原料质量难以保证。以生鲜电商为例,部分商家为降低成本,可能从非正规渠道采购食材,而平台难以对每批次食材的产地、运输条件等信息进行有效核验,增加了食品安全隐患。②网络订餐涉及食品生产、包装、配送等多个环节,各环节的温度控制、防护措施等若不到位,极易引发食品腐败变质。据统计,配送过程中因保温箱失效导致食品温度波动超过5 ℃的情况高达23%[1]。③入网餐饮商家良莠不齐,部分商家可能存在证照不全、卫生条件不达标等问题。这些风险因素交织影响,对网络订餐食品安全构成严峻挑战,急需各方协同发力,完善全链条监管。

  1.2 网络食品行业多元共治的内涵

  网络食品行业的多元共治内涵体现在多个维度。①从治理主体看,政府监管部门、行业协会、平台企业、入网商家、第三方评估机构、消费者等利益相关方均是共治格局中不可或缺的一环,通过相互协作、制衡,形成合力,推动食品安全管理体系升级优化。②从治理机制看,共治强调综合运用行政监管、行业自律、企业主责、社会共治等多种方式,实现制度供给的多样化与针对性。以区块链为代表的新兴技术为食品溯源、信息共享等提供了新思路,有助于提升共治的科学性与有效性。③从法治保障看,食品安全治理应坚持依法依规,不断健全食品安全法律体系,强化各方主体的权责边界,为多元协同奠定法治基础[2]。④从共治文化看,应积极培育理性、开放、包容的体系文化,加强食品安全社会共识,形成人人重视、人人参与的良好氛围。网络食品行业多元共治的实质,是在政府主导下,充分调动各利益主体的积极性,依托现代科技赋能,推进食品安全社会共建共享。

  2 网络订餐食品安全监管存在问题

  2.1 数据追踪与食品来源真实性审核不足

  网络订餐行业的快速发展为消费者带来便利的同时,其食品安全问题也日益凸显。网络订餐涉及食材采购、加工制作、包装配送等多个环节,但各环节之间存在信息断层,导致数据追踪与食品来源真实性审核不足。具体来讲,目前多数网络订餐平台缺乏基于区块链等技术的全链条数据追溯机制,难以实现从农田到餐桌的信息透明化管理。以生鲜电商为例,平台对入网商家提供的食材产地、质检报告等信息缺乏有效核验手段,部分不法商家可能通过提供虚假信息规避监管。同时,受制于成本等因素,平台对商家的现场审核频次偏低,审核深度不足,无法及时发现和纠正食品采购环节的潜在风险[3]。此外,在食品配送过程中,配送员与消费者的信息互动往往局限于订单层面,缺乏必要的食品安全提示和警示,一定程度上加剧了食品安全风险。上述问题的存在反映出网络订餐食品安全监管的技术手段急需创新升级,以适应新业态新模式发展的客观需要。

  2.2 物流配送过程中的温控监测体系缺失

  食品配送是网络订餐食品安全监管的重要环节。然而,当前网络订餐平台在食品配送温控监测方面还存在明显不足。①多数平台尚未建立完善的食品冷链配送温控监测体系,缺乏对配送车辆制冷设备的实时监控和预警机制,难以有效应对制冷系统故障等突发情况。②部分平台虽引入了无线射频识别(Radio Frequency Identification,RFID)、温度数据记录仪等设备,但在数据传输、存储、解析等方面缺乏统一标准,数据利用率不高,未能形成闭环管理。以RFID 电子标签为例,虽然可以实现对食品温度的动态跟踪,但受限于成本等因素,多数平台仅对高风险食品进行抽样监测,覆盖范围有限[4]。温控监测体系的缺失,导致网络订餐食品配送过程中的温度波动风险加大,特别是对于对温度变化敏感的生鲜食品而言,更易引发食品安全问题。

  2.3 平台审核及商家资质管理机制薄弱

  随着网络订餐市场的快速扩张,网络订餐平台的商家准入门槛不断降低,导致平台审核及商家资质管理机制趋于薄弱。具体表现在以下3 个方面。①部分平台为追求业务规模,对入网商家的食品经营许可证、营业执照等资质审核流于形式,审核标准模糊,缺乏动态跟踪评估机制,导致部分无证无照商家混入平台。②平台对入网商家的经营行为监管不力,对商家的食品加工制作、餐饮具清洗消毒等关键环节疏于监管,处罚措施缺乏约束力。以食品加工小作坊为例,虽然多数平台要求商家提交加工场所的视频或照片,但针对性的现场检查比例偏低,无法及时发现和整改食品安全隐患。③商家信用评价体系不健全,部分平台对违规商家的信用记录、处罚情况等缺乏公示,消费者难以全面了解商家的食品安全状况,加剧了信息不对称风险。上述问题反映出网络订餐平台内控管理体系有待进一步完善,急需建立常态化的商家审核督查和信用管理机制,筑牢食品安全防线。

  3 基于多元共治的网络订餐食品安全监管策略

  3.1 构建基于区块链的食品溯源体系

  在多元共治框架下,构建基于区块链的食品溯源体系是解决网络订餐食品数据追踪与来源真实性审核难题的创新方案。区块链的不可篡改、可追溯等特性为食材全链条信息化管理提供了可能。各方主体可基于区块链搭建食品溯源平台,利用智能合约实现农产品种植过程中施肥、用药等数据自动采集上链,利用防拆卸RFID 标签对养殖场进厂原料进行扫码登记,并结合卫星遥感等手段对标签地理位置进行交叉验证,堵住食材源头造假漏洞。食材加工环节,企业内部的企业资源计划(Enterprise ResourcePlanning,ERP)、制造执行系统(ManufacturingExecution System,MES)等系统采集的生产信息可直接对接区块链,而政府抽检的食品快检数据也应随检随链,实现质量安全状态全程留痕。对于食品仓储物流环节,冷链运输车辆可安装基于北斗的GPS温控设备,将温湿度数据以加密隐私方式传输至区块链。监管部门通过授权许可,可查看食品流向与温控记录,精准识别高风险食材批次。建议统一食品溯源平台接口标准,支持第三方质检机构以区块链节点身份接入[5]。消费者则可通过扫码查询食材完整“身份证“信息,有效甄别食材真伪,倒逼餐饮商家诚信守法。可见,区块链有助于实现食材来源可信验证、多方数据互通共享,通过数字技术推动网络订餐食品安全社会共治。

  3.2 引入物联网技术实现物流全程温控监测

  引入物联网技术,多方协同建立覆盖食品供应链各环节的全程温控监测体系,是保障网络订餐食品配送安全的关键举措。在食材采购环节,可在零售终端部署射频识别标签,实现进货批次、规格、数量等信息的自动采集与温度匹配,便于溯源时进行全链路温度还原。在餐饮门店加工环节,食品存储设备可加装联网型温湿度传感器,实时监测冷藏冷冻设备运行状态,若食品温度超过阈值,系统可自动报警提醒,促进商家及时整改。对于外卖配送环节,建议外卖平台加快布局自建冷链物流,统一配备具备北斗定位、实时测温、无线通信等功能的智能保温箱。通过将订单号与保温箱ID 进行关联绑定,配送轨迹、箱内温度等数据可自动回传至监管平台,为事后稽查提供数据支撑。若发现食品安全问题,通过历史数据比对可甄别责任方,有针对性地采取约谈、限期整改等处置措施。同时鼓励外卖平台与第三方冷链物流企业开展合作,基于应用程序编程接口(Application Programming Interface,API)同步配送温度记录,便于多方数据互联互通。此外,建议政府牵头制定外卖食品冷链配送温控技术标准体系,明确不同品类食品的时间与温度控制要求,为企业提供可量化、可考核的行为规范。通过物联网手段提升外卖配送过程透明度与可追溯性,形成政府监管、平台自治、行业自律、公众参与的立体化温控防控网络,为网络订餐食品安全筑牢“最后一公里”。

  3.3 完善平台数据共享与商家信用评级机制

  在多元共治理念指导下,网络订餐平台应发挥数据主导优势,基于区块链等技术完善数据共享和商家信用评级机制,协同监管部门、行业协会等打造餐饮商家信用信息一体化服务平台。具体来说,各订餐平台可将入网商家的营业执照、食品经营许可证、从业人员健康证明等原始信息统一上链存证,政府部门也可基于区块链归集餐饮商家的日常检查、行政处罚等信用数据,实现跨部门、跨平台的信用信息共享联通,破解监管信息孤岛。在数据应用层面,可探索引入智能合约,设定证照真伪识别、违法违规情形甄别等规则,对商家的经营行为进行智能审核,一旦发现商家无证经营、超范围经营等违规行为,系统可自动预警并反馈至监管部门,实现精准监管、靶向治理。在信用评价方面,可综合考虑商家的证照合规性、经营异常情况、消费者投诉率等因素,借助人工智能技术动态生成商家信用评分,形成优胜劣汰的外卖行业生态。商家信用等级可于订餐平台醒目位置进行公示展示,以便接受社会公众查询和监督。对于信用等级较低、存在重大违法违规行为的商家,平台应主动下线并将相关数据推送至监管部门,从业人员失信信息也可纳入行业从业禁止名单,提高餐饮从业者的违法违规成本。通过数据赋能实现跨层级信用信息互联共享,加快健全覆盖线上线下的餐饮行业信用体系,将极大提升网络订餐食品安全治理效能。

  4 结语

  本文通过对网络订餐食品安全监管现状的研究,揭示了当前存在的主要问题,并提出了相应的解决策略。构建基于区块链的食品溯源体系,可以增强食材来源的透明度;引入物联网技术实现物流全程温控监测,有助于保障食品在配送过程中的安全;完善平台数据共享与商家信用评级机制,则能促进商家诚信经营。未来的工作可以着眼于细化各项技术的应用标准,推动政策支持,确保这些策略能够得到有效实施,从而全面提升网络订餐食品安全管理水平。

  参考文献

  [1] 邴振霞. 我国网络订餐食品安全监管法律问题研究[D]. 兰州: 兰州财经大学,2024.

  [2] 全毅. 网络订餐食品安全监管问题研究: 以沈阳市H 区为例[D]. 北京: 北京化工大学,2024.

  [3] 温宇昕. 经济法视角下大学生网络订餐食品安全问题思考[J]. 智富时代,2014(10):77-78.

  [4] 袁晓辉, 刘晓雅, 王晓晓.“互联网+”背景下餐饮外卖食品的质量安全及整改策略分析[J]. 食品界,2024(4):57-59.

  [5] 周志杰. 多元共治视角下的网络订餐食品安全监管问题研究: 以J 市为例[D]. 济南: 山东大学,2023.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