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大院写县委——《县委大院》创作谈
- 来源:网络视听 smarty:if $article.tag?>
- 关键字:价值,奋斗,故事 smarty:/if?>
- 发布时间:2024-12-30 17:04
文/王小枪
剧集《县委大院》讲述的是光明县基层干部的日常状态,反映了以梅晓歌为首的领导班子深知谋发展的不易,但依然抱着“功成不必在我”的奉献精神砥砺奋斗的故事。他们将心比心,实事求是,在日常工作中实现个人价值。
创作一度无从下手
接到创作《县委大院》任务的时候,我刚写完电视剧《功勋》的《无名英雄于敏》单元,正对长剧集跃跃欲试。但有关基层党员干部群众的创作题材并非我所擅长。我对基层党员干部群体不太熟悉,他们的悲欢离合,我隐约看得见但总也摸不准。怎么破题?怎么创新?怎么走出主旋律题材常有的创作困境,都是摆在我面前的一道道难题。
可以说,这个剧本是我从业十几年来,写过的压力最大、难度最高、时间要求最紧的一个剧本。接到任务时,整部电视剧的风格和气质只有一些基本元素大概确定,比如多线交叉叙事、群戏、一个地域性不强的县城、发生在县委大院内外的基层故事。面对这个几乎还是
图为电视剧《县委大院》海报。一张白纸的创作要求,最初我的脑子里其实一片空白,不知道第一个字该怎么写。
在写剧本前,我缺乏对基层党员干部群体的深入了解。自以为能窥一斑而见全豹,其实豹是见不到的,见到的很可能是一只小猫。盲人摸象,你也不知道摸到了哪条腿。就好像你是一个厨子,最擅长炒的是川菜,突然有一天让你去做一桌鲁菜,而且你之前从来没有做过,也没有吃过。早先是比较心虚的。你到了后厨,无从下手。所以,当时没有任何底气。在这种情况下,根本谈不上创新,只能力求尽快熟悉情况。
好剧本要用脚踩出来
一位作家朋友对我讲过,很难有一个编剧无所不能。每个作者都有自己擅长的领域和不熟悉的短板,最好的创作办法是扬长避短,找准自己的优势,然后深耕。
好剧本要用脚踩出来。想写活这个剧,就要写当下,写现实,写每天发生在观众身边的事情。经由国家广播电视总局协调,我到江西省大余县体验了半年生活,见到了真实的县乡村三级干部。那段经历,对剧本的创作尤为关键。期间的所见所闻所感,为创作这部剧作打下了地基。
就好比了解防汛要看见汛,了解防火要看到火。面对着一杯水,去想象汪洋大海,是不可能的事情。要写好基层党员干部,就要到他们的身边去。了解干群关系,得搬个马扎板凳,坐在他们中间,踩着满地的瓜子皮,握着烫手的旧茶杯,透过缭绕的烟雾,要看得见他们的喜怒哀乐、悲欢离合。
在江西省赣州市大余县待了差不多5个月后,这张“白纸”上的草稿才算写满。在真实县委大院的体验经历,消灭了原先的“不懂”。在县政府调研、体验生活期间,我既是一个参与者,又是一个旁观者。每天早晨和大家一起上班,有时候开会或者接访,日程安排比较满。主要还是下乡的时间比较多,跑各个乡镇和村子,包括工业口、农业口。随着工作笔记越来越厚,内容越来越丰富,脑子里呈现的人物形象越来越鲜活,创作底气和自信才逐渐增强,创作的灵感就像精卫填海一样,一点一滴慢慢积攒起来。
细节真实才能共情
现实主义题材作品,细节的真实感是第一道关。如果做不到,观众先会不相信,继而无法共情。那么所有的努力都是白费的。《县委大院》意在观基层百态,品小城故事,讲述小城中基层干部的职场故事和群众的日常生活。这部剧里所有的人物、故事和地名都是虚构的。如剧中的光明县,没有明显的南方与北方的界定,气候上没有明显的四季划分,只是中国众多县城的一个“折中”的缩影。但是在这些虚构元素背后的温度和质感都是非常真实的。
这些真实的创作素材,来源于在基层采风的积累和沉淀。我觉得自己就蹲在海边,手里拿着一个网,把那些像散落在海边的小贝壳一样的细节打捞上来,再用写剧本的技巧,把它们串成一串珍珠。我与时任大余县县长韩相云朝夕相处,他幽默、乐观,亲和力强,有一种让人愿意亲近的人格魅力。他身上折射出一些平时不易为人所看到的县主官身上的特点,点点滴滴都带着真实质感。剧中,老邱数落被他医治过的乔胜利、梅晓歌开会时和下属“讨价还价”,这些鲜活的例子,就生长在生活这棵常青树上,踮着脚“摘”下来就可以放入剧情。“换位思考”“将心比心”“破釜沉舟”,这些台词也是从生活里打捞出来的。
在本文创作方面,从故事到台词,我不太想写那种所谓“安全的,套路式”的东西。其次,从故事结构上,也希望有一些创新,有一些和既往不同的尝试。从成片的气质上来看,《县委大院》叙事风格偏冷静克制,导演要求摄影风格是客观的,它会让人更加感同身受,在真实感的部分会加分。
平凡人的故事最动人
事实上,无论塑造的人物身份有多特殊,他们首先是有着普遍情感的平凡人。
对于胡歌饰演的梅晓歌的形象塑造,主创团队希望能摆脱大家既往对基层干部刻板印象,打造地更接地气,更鲜活,更立体。剧中的梅晓歌,有信仰、有理想、有坚守、有追求。在初任光明县县长之时,展现出了出色的工作能力和天然的亲和力。他走入光明县的每个村镇,倾听百姓心声,帮助时任县委书记吕青山解决迫在眉睫的一系列难题。成为县委书记后,梅晓歌更展现出破釜沉舟的勇气,团结同事,直面挑战,坚持绿色发展,探索新的发展模式;带领干部们聆听百姓的声音,改善营商环境,保障民生;关心青年干部成长等。故事的结尾,梅晓歌对于环保的决策,传递出对生命的尊重。尽管现实和理想有落差,但他始终向着温暖和光明的方向去走。
我希望这个故事里每个人的行为、动机和思想都有合理的心理依据。无论身份,不分年龄,希望每个人物写出来都是鲜活的。剧中有名有姓、有始有终的人物上百人,其中有几十个主要人物,每一个我都给他们做了很详尽的履历和前史。不管他们是艾鲜枝、梅晓歌,还是三宝、宝根,或是曹立新、老邱,都不应该只有一面和一个身份,除了是村民是群众是基层干部,他们还是母亲、妻子、儿子、父亲。不拔高,不矮化,故事里的每个人都应该是立体而丰富的。平凡人的故事最能打动人。
有网友评价,《县委大院》的主角团是“难团”,每天面临各种棘手的难题。这其实是基层干部工作状况的真实写照。故事里两句关键台词为维系好干群关系提供了妙方:换位思考,将心比心。如此,很多矛盾会迎刃而解。这是我想表达的一个核心观点。
剧播出后,很多观众反映人物的台词特别鲜活,这些台词并不全部直接来自采风,但语言风格确实是我通过观察得来的。任何一部好的文艺作品,它的关键都是生动的、有魅力的人物。编剧只有深入生活,才能创作出真正有血有肉的人物,真正有力量的故事。
戏剧创作需要团队协作
不同于小说创作,戏剧创作的本质是团体协作,编剧需要和很多人合作完成一部作品。我们这个剧组团结融洽,像一个大家庭,每个工作人员都希望把自己最好的状态展现出来,各个部门真正拧成了一股绳。
导演孔笙质朴、敏锐而谦逊。在剧组期间,我能感受到演员很尊敬他,他也呵护每一位演员。演员们相互激励让人过目难忘。他们用不可思议的速度,将角色和自己迅速融为一体,密不可分。有几个瞬间,我觉得自己不是在片场,而是置身于真的县委大院之中。
今天的观众在收看习惯和审美旨趣上与以前相比有了很大的不同,比如倍速观剧、短剧化等,给主创提出了更高要求。但我想,如果一部剧足够精彩,观众一定也愿意等速观剧,也希望剧集能更长一点。所以,主创还是要对自我有要求,做好自己,应对变化。
〔作者王小枪(本名王晓东)系《县委大院》编剧〕
责任编辑:田可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