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真诚讲好中国故事 用细节引发观众共鸣——浅谈电视剧《人世间》创作历程
- 来源:网络视听 smarty:if $article.tag?>
- 关键字:细节,观众,创作 smarty:/if?>
- 发布时间:2024-12-30 17:15
文/王彬
改编自茅盾文学奖同名小说的电视剧《人世间》于2022年1月28日在央视综合频道黄金档首播,引发全社会热议,收视率刷新央视一套近8年纪录,并荣获“飞天奖”“金鹰奖”“白玉兰”等荣誉。回望4年多创作、1年多拍摄制作的日子,那些场景依然历历在目。弘道影业作为该剧主要出品方之一和独家承制方,出品过《人民的名义》《巡回检察组》等兼具播出热度和社会影响力的现实题材精品。公司自成立以来,注重每一部作品应该肩负的社会责任、承担的文化使命,切切实实地将讲好中国故事、为人民书写史诗作为创作第一目标。
与《人世间》结缘,是偶然,也是必然。踏踏实实拍一部以工人阶级为主体,继而辐射社会各个阶层乃至近50年中国社会众生相的电视剧,是公司创作这部剧的初衷。这些年,国家的飞速发展,大家感同身受,我们不应忘记基层群体的劳动和付出。我们的文艺作品不仅要写少数精英阶层,更应该写占绝大多数的普通人。非常有幸,这个题材从一开始就被该剧导演、总制片人李路从众多小说中挑中。他表现了巨大的创作激情和决心。在确认购买小说改编权之前,小说还没有获奖,读者也不多,公司还有一些顾虑。原著3册115万字,人物之多、跨度之长、改编之难,的确让人望而生畏。但在李路导演看来,《人世间》就是一部厚重的当代中国百姓生活奋斗史,作家梁晓声把他多年沉淀的故事和思考,字字手写而成一部长卷,勾起主创团队巨大创作热情。虽然公司创作团队中不乏90后、95后年轻人,但大家看完小说都深受震撼,甚至从中看到父辈、祖辈奋斗生活的痕迹。可以说,是李路导演的决心给予大家啃硬骨头的信心。
《人世间》这部小说从周秉昆这样一个普通工人的视角展开,讲述干部、商人、知识分子等一群人、一代人半个世纪跌宕起伏的人生。小说辐射面很大,但是讲述内容又很具体,从北方城市一个普通家庭的悲欢离合起笔,让人极易代入。公司上下立下军令状,绝不能把这部电视剧仅仅当作一部普通年代题材剧或者家庭情感剧来拍,而是要润物细无声地将近50年波澜壮阔的时代发展、社会巨变融入生动的剧情,让作品直抵人心引发观众的热议和思考,形成一种文化现象。
拿下小说改编权后,公司第一时间邀请合适的编剧改编,几乎是马上就想到了以细腻情感著称的著名编剧王海鸰。王海鸰从未改编过梁晓声的作品,虽然看完原著后,她也有过犹豫,但最终还是被公司创作团队的诚意所打动。这条改编剧本的创作之路走得异常辛苦,从2018年年底着手改编,到2021年8月全剧拍摄完毕,整个剧本的写作和修改历时近3年。
2021年1月初,农历大年二十九,全剧组在疫情尚未结束的情况下,在拍摄地长春集结完毕,开始为期十几天的剧本围读。主要部门的三十多位负责人聚在一起,既要熟读剧本,又要在导演的指导下“定调子”“定目标”和统一思想——我们要把这部剧拍成什么样子、什么成色?整个剧组演职人员最多时达上千人,我们坚持实景拍摄,辗转长春、长白山、哈尔滨、辽宁等地,同时搭建3万多平方米的摄影棚,仅灯线就用了3万多米。这部剧也是公司成立以来,投资最大、周期最长、体量最大的一部。拍摄过程中,剧组每天都会遇到问题和解决问题。剧组创作的原则是能实景的就不拍棚景,经常为了去赶一个满意的场景走上百公里路程,有的时候甚至两三百公里。拍摄首先得保证安全,其次是保证完成拍摄任务和质量,但是演员的档期、季节、场景都可能存在冲突,怎样解决一个又一个困难是李路作为导演和总制片人必须考虑的。一手艺术、一手生产,对他本人的体力、耐心是一个很大的考验,而这次的拍摄时间长达半年,杀青后,他瘦了20多斤,但还得马不停蹄地做后期。这部剧可能是公司所有作品里从杀青到播出时间最短的一部,这也得益于主管部门和播出平台的支持和鼓励。
有观众说:这是近些年来不忍心也没办法倍速看的电视剧。播出后,有媒体问,现在播出反响这么好,符合预期吗?想到过这样一部年代剧会把这么多90后、00后的孩子拉回电视机前跟父母一起追吗?我们想到过,并且这是从做剧本阶段就一直思考的问题,也是这部剧创作的最大难点:这部剧如此平平淡淡、娓娓道来,没有强情节和矛盾冲突,甚至没有一个真正的“恶人”时时挑动神经,它和《人民的名义》《巡回检察组》那种强情节、强悬念的剧是完全不同的。在这样一个快节奏、多屏注意力时代,作品靠什么锁住观众、赢得观众喜爱呢?是一个巨大的难题。
第一是家国情怀。有人说梁晓声的作品是好人文学,准确地说,应该是有一些悲天悯人的情怀,希望国家强,希望百姓好。在此基础之上,最为关键的要找到《人世间》的破题点:仅仅是“好人”是不够的,《人世间》并不是要为一个好人树碑立传,而是要通过一批终其一生都很普通的人的命运,表达现实生活中的人应该是什么样的,人们应该坚守的是什么。《人世间》50年岁月的纵深是这部剧所独有的,透过岁月的回望是最有力量的。而这50年的时间跨度,正是我们国家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从一穷二白到世界第二大经济体,让世界为之惊叹的50年。如果没有大篇幅的电视剧或文学作品来总结和记录,用镜头或笔墨来书写社会大潮中的人和人民,可以说是一种文化缺位。《人世间》没有回避这50年的重大事件,把它们变成时代的背景融入周家人的一个个“小故事”,让我们清楚地看到,国家的发展强大正是无数个小家的几代人共同坚强隐忍奋斗的结果。导演李路和作者梁晓声聊了一个下午,相见恨晚,梁晓声主动给导演手写一份备忘录,全权授权李路把握剧本改编走向,不做更多干预。这种信任和大格局让整个创作团队都非常感动。
第二是重视细节。用细节编织的电视剧是最难得和耐看的。但是能把细节和点滴写好是非常不容易的,因为那来源于生活的磨砺和积淀。编剧王海鸰在小说基础上,又加进去很多细节描写,导演李路又把小时候的一些记忆加进去,演员在表演时又贡献了自己的二度创作。细节加细节,一点一滴加分再加分,很多人在这部戏中找到感同身受的泪点。比如,周志刚,周秉昆父子吵架又和好那场戏,宋春丽饰演的金月姬打了女儿冬梅的那场戏,军工厂老工人绑炸药包的那场戏等等,这些都是普遍意义上能够让大家产生共鸣的戏。当然,这些都是重场戏,导演在主创会议上强调,重场戏要当过场戏拍,要举重若轻,有些过场戏反而要当重场戏来拍,让“毛边儿”平滑。比如,大儿子周秉义终于回家过年了,和妈妈躺在炕上,妈妈在夜里凝视着他的脸,眼中带泪;周秉昆披着棉袄在炕上给爸爸写信,妈妈一边看他写,一边给他喂小米粥……这些戏虽然只是过场戏,但都靠细节让观众“泪目”。
第三是精神力量。作家、编剧负责的是提炼一部剧的精神,而剧组要做的,就是把这种精神通过活生生的人物形象和生动可信的故事,巧妙展现给观众。《人世间》表达的是中国人身上那种温暖、积极、向善的主基调,而这正是中国人生活里不变的明亮底色。就像主题歌里唱的一样:一生向阳。周秉义名字中的“义”,是一心为国家,为大家。周秉昆名字中的“昆”,在汉语里有“多”的意思,也有“兄弟”的意思,他就是一心为小家的普通人中的一份子。这种家国情怀早在小说中就通过人物的姓名、身份布局好了。任何作品,人都是第一位的,只有人物立住了,作品才会有生命力。我们在拍电视剧的时候,把这种家国情怀提炼得更具体、更温暖。如果没有以周秉义为代表的人民公仆的担当与进取,没有以周秉昆为代表的百姓的隐忍与坚强,就很难有我们祖国目前的大好局面。所以,我们的任务是讲好中国故事,中国好人的故事。
第四是国际视野。《人世间》这部剧开拍后一个月,迪士尼就买下《人世间》非中国地区的播映权。想要具有国际视野,在创作团队看来,拍摄的画面一定要优美,要有电影质感,同时在改编上要有所侧重,要用国际化视野讲好中国故事。我们要通过真切的故事、生动的形象,把中国的仁义礼智信、中国人的家风,潜移默化地讲给世界听,让世界看到我们这个民族是朴实的、善良的、诚实的、勇敢的、美好的,这些都是中华民族的底色。我们曾经历过苦难,但是我们坚韧不拔、担当隐忍。正是一代代人的努力和奋斗,让我们走到了今天,我们要用一部伟大的作品献给伟大的时代。
心中若能容丘壑,下笔方能汇山河。作为一家内容生产型文化企业,弘道影业将在未来的发展道路上,再接再厉、自觉自发地表达对国家和民族的爱,力争在作品中记录时代、记录人民,为历史书写和文化传承留下负责任的痕迹。
(作者王彬系《人世间》制片人、弘道影业(无锡)有限公司总经理)
责任编辑:田可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