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传播环境下的电影评论现状问题剖析

  • 来源:网络视听
  • 关键字:评论专业化,媒介融合,内容建设
  • 发布时间:2024-12-30 17:12

  文/常娜

  摘要:新媒体技术的迅速发展重塑了电影评论的传播格局,专业影评与大众评论的深度融合既为电影文化传播注入新活力,也为电影评论的品质提升带来严峻挑战。深入研究电影评论现状问题,对于提升电影评论质量、优化传播生态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以现代传播环境为研究背景,系统考察电影评论的发展现状,重点分析评论内容同质化、商业利益主导、专业素养缺失及算法推荐限制等四个关键问题及其深层成因。在此基础上,文章从专业化体系构建、监管机制完善、人才队伍培养和算法机制优化等维度提出针对性建议,旨在推动电影评论朝着更加专业化、规范化和多元化的方向发展,为电影文化的繁荣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关键词:电影评论生态 传播环境 评论专业化 媒介融合 内容建设

  近年来,中国电影市场发展迅速。据国家电影局统计,2023年全国电影总票房突破549.15亿元,其中国产影片票房为460.05亿元,占比为83.77%;城市院线观影人次为12.99亿。伴随互联网技术发展,电影评论呈现前所未有的多元化特征。这种传播环境的深刻变革,使得电影评论在形式、内容和传播方式等方面都发生显著变化,既带来新的发展机遇,也面临诸多挑战。如何在现代传播背景下提升电影评论质量,优化评论生态,已成为业界关注的重要课题。

  一、现代传播环境下电影评论的发展现状

  在移动互联网迅速发展的数字时代,电影评论日益繁荣。全民评论的时代已经来临。电影评论生态系统也由专业影评人和普通观众共同构建[1]。新媒体平台的兴起推动电影评论告别单一的专业媒体发声模式,豆瓣、微博、抖音等社交平台为观众提供了自由表达观点的空间,形成了独特的“草根影评”文化。这种去中心化的传播模式不仅丰富了电影评论的内容形式,也加速了观点的交流与碰撞。专业影评人借助自媒体平台开设个人专栏、视频账号,以更灵活多样的形式传播专业见解。普通观众则通过短评、长评、视频解说等多种形式分享观影体验。电影评论平台的演变体现在载体的多样性上,从传统纸媒到门户网站,再到移动客户端和短视频应用,评论渠道不断拓展。据《2023抖音电影年度报告》统计,2023年光抖音平台就有超过306万用户参与了电影相关视频内容发布,创作了约500万个视频,视频累计播放次数高达148亿,累计分享次数5409万,累计评论4133万。这一数据印证了观众对电影评论的高度参与性。电影评论呈现图文并茂的长评、简洁有力的短评、富有创意的视频评论等形式并存的特点,评论视角更加多元化,涵盖影片的艺术性、商业性、社会价值等多个维度。专业影评人持续输出具有深度的学术性评论,为电影评论市场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支撑和专业指导。电影评论的传播速度和影响范围也得到显著提升,优质的影评内容能够在短时间内引发广泛讨论,形成话题效应。在这种背景下,电影评论已不再局限于单纯的艺术品评,而是演变成一种融合专业性与大众性、理性与感性的文化现象。

  二、当前电影评论领域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评论内容趋于同质化,缺乏深度思考和专业视角

  新媒体平台的不断发展带动着电影评论的发展,但随之而来的是大量网络评论内容呈现出惊人的相似度。众多评论者仅仅停留在对剧情梗概和演员表现的简单描述上,对电影作品的美学价值、社会意义、艺术创新等深层次内容鲜有涉及。这种表面化的评论倾向不仅体现在短评文本中,即便是较长篇幅的影评文章也往往陷入类似的窠臼。评论者过多关注电影的娱乐性和商业效果,对镜头语言、场景调度、声画关系等专业化分析要素缺乏必要的重视。特别是,部分网络影评人为追求点击率和关注度,刻意模仿某些网络“爆款”评论的写作套路,导致评论文本千篇一律、缺乏个性化见解[2]。

  (二)商业利益导向影响评论生态,降低评论公信力

  资本的介入使得部分影评人和评论平台在经济利益的驱使下背离了评论的本质属性,一定程度上呈现出“花钱消灾”与“有偿吹捧”并存的怪异现象。某些电影出品方通过金钱投入来操控评论走向,一些评论机构和个人则在利益诱惑下放弃职业操守,制造虚假好评或恶意差评[3]。这种行为不仅损害了电影评论的公信力,也影响了整个评论生态。部分自媒体评论者为博取流量,刻意制造争议话题,以博人眼球的标题和极端的观点吸引受众。这类评论往往缺乏客观理性的分析,甚至出现断章取义、曲解创作意图等问题,影响了电影评论公正性。

  (三)评论者专业素养不足,难以把控作品艺术价值

  大众化传播平台的兴起使得人人都能发表影评,这种低门槛特征虽扩大了电影评论的参与度,但也导致评论质量良莠不齐。一部分影评人缺乏基本的电影理论知识储备,对镜头语言、蒙太奇、叙事结构等专业要素把握不足,难以深入解读电影作品的艺术内涵。他们往往停留在情节梗概和个人情绪表达层面,无法对电影的艺术价值、社会意义、美学价值等维度进行系统分析。更有甚者为博取眼球,刻意使用娱乐化的表达方式,使电影评论偏离专业讨论的轨道。这种评论水平的参差不齐不仅影响了观众对电影艺术的理解和认知深度,也在一定程度上弱化了电影评论对电影创作的引导和促进作用。

  三、现代传播背景下优化电影评论生态的对策建议

  (一)构建科学评论体系,提升电影评论专业化水平

  当前亟需从多维度构建系统化的评论标准,将电影作品的艺术价值、技术创新、社会意义等要素纳入评判范畴。评论机构和平台应着力打造专业化的评论模型,制定详实的评分细则,将叙事结构、视听语言、表演风格、影像美学等专业指标量化为具体的评分项,引导评论者在多维度上展开深入分析。学界和业界可联合建立电影评论研究中心,定期发布行业白皮书和评论指南,为评论工作提供理论支撑和方法指导。各大媒体平台要积极引入同行评议机制,设立专家顾问团,对重要影片开展集体研讨,形成多层次、立体化的专业评论意见。在评论方法论层面,应重点强化跨学科研究视角,将电影学、传播学、美学、社会学等多学科理论有机结合,提升评论的学理性和说服力。评论平台可建立分级评论机制,针对不同群体开设差异化的评论专栏,在保持专业性的同时扩大评论的受众基础。同时,要积极推动评论标准的国际化对接,借鉴国际先进评论体系的成功经验,促进中国电影评论在国际传播领域的话语权建设。

  (二)完善评论监管机制,净化电影评论传播环境

  针对当前部分电影评论一定程度上存在商业利益导向的情况,平台要建立严格的内容审核制度,对评论的真实性、专业性和客观性进行多维度把关,杜绝虚假评论和恶意营销[3]。同时平台还要开发智能化筛查系统,精准识别水军、刷量等违规行为,保证评论的真实性。还可以通过行业协会牵头来制定电影评论的行业自律公约。公约内容要明确规范评论从业者的职业操守和基本准则,对违规行为采取警告、暂停发布权限等分级处罚措施。行业要持续打击虚假宣传、有偿删评等违法行为[4]。可以设立专门的评论监督举报机制,鼓励公众参与监督,及时发现和处理违规评论内容。平台也要定期公布评论数据和治理成果,接受社会监督。

  四、结语

  综上所述,互联网时代的电影评论呈现前所未有的开放格局,这既为电影文化传播提供广阔平台,也带来诸多挑战。建立专业化、规范化的评论生态体系,需要评论主体、平台方和监管部门的多方协同。唯有如此,才能推动中国电影评论事业健康发展,为观众提供更有价值的观影指引,促进电影艺术的繁荣进步。

  参考文献:

  [1]黄秀仪.新媒体语境下的网络影评研究[J].牡丹,2021,(10):52-53.

  [2]墨丁宇.传播学视角下自媒体电影评论现状研究[D].成都理工大学,2019.

  [3]马楠楠.大数据视野下的网络影评现状及问题[J].当代电影,2019,(02):167-170.

  [4]杨翥鹏,梁春竹.现代传播背景下的电影评论现状问题研究[J].戏剧之家,2015,(07):108.

  (作者常娜系鄂尔多斯市融媒体中心评论部副部长)

  责任编辑:曹婧逸

……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
阅读完整内容请先登录:
帐户:
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