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_ 邵邃旭
作为位于西部小县城的城乡接合部学校,目前面临着“长板不长,短板很短”的现实发展困境。科学教育发展不能一味追求高大上的“现代科技感”,我们定位分层培养,开展丰富多彩的科学活动,构建了“4+2”课程体系,以此满足不同学段、不同层次的学生需求。
课程体系的“四个层级”
基础层级课。按照国家课程的要求,一至六年级的科学课应由专职科学教师授课,确保课时量,并覆盖全体学生。中高段科学实验班尝试“漂流式”实验教学模式,通过分工、人员、任务、主题、访谈、记录、观点、能量、成果“九大漂流”充分让课堂、学生、知识流动起来,真正把课堂还给学生,系统培养学生的科学核心素养。
拓展层级课。每节科学课前5 分钟学生轮流进行科学秀。低段学生为同学们讲解简单的科学故事、科学知识、科学成果;高段学生提前动手制作科技小作品,并在课上进行作品展示与介绍。课后服务开展科学宣讲。少先队牵头选拔200 名学生组建“科学宣讲团”,宣讲员利用课后服务“多彩课”到各班巡回宣讲科学,每周三“每周一讲”宣讲著名科学家故事、科学趣闻,每周四“每周一赏”赏析优秀科学成果、科技作品。
拔尖层级课。科学拔尖学生自主参与“六大科学社团”,包括科创社团、机器人社团、编程社团、动漫社团、科学DV 社团、航模社团,着力培养科技创新后备人才。扎实做好前期考察、组建队伍、精细培养、定期反馈、适时调整,不断提升社团课品质。后期我校还将开发无人机、航模、文物会说话等科学社团课程。学校借助社团以点带面,坚持“以赛促学,赛中创造”。一方面校内常态化开展“我爱科学”主题系列比赛,发现、培养有科学潜力的学生,三月科普知识竞赛、四月科学征文比赛、五月科创比赛、九月科学宣讲比赛、十月科学实验操作比赛、十一月科幻画(手抄报)比赛,积极组织科学拔尖学生参加各级各类科创竞赛活动,利用晚上、周末、假期进行强化训练。
小初衔接层级课。我校与共同体学校彭山二中开设了学段衔接科学课。邀请初中物理、化学、生物、地理等相关学科教师,结合不同学科特点,轮流为小学六年级学生上科学衔接课程,每月一次,充分体现课程的趣味性与连贯性。开设幼小衔接科学课。我们的附设幼儿园与小学部共享科学“AB”版课程,内容和难度根据学段特点进行调整,小学部科学教师与幼儿教师共同带领幼儿开展科学领域活动,每月一次,旨在激发幼儿对科学的兴趣。
课程体系的“两个系列”
实践活动课。我校每年组织学生走进各类馆、园、院、室、局进行科学主题研学活动。在科技馆、博物馆、植物园、动物园,进行科学知识现场体验;在科学研究院、科学实验室、气象局、环保局、水务局等单位,进行科学知识实地研究。前往四川科技馆研学,我们精心设计了科学“三探”清单,包括活动前的“前置探秘”、活动中的“体验探秘”、活动后的“延伸探秘”,让学生在集趣味性与知识性的任务中学有所思、学有所获。
每年五月,我们会举办校园“追梦”科技节,邀请校外科学家(精神)进校园,开展科学专题讲座,观看科学电影或纪录片,科技大篷车进校园,开展科学实验活动,进行学生优秀科创作品展示交流,让学生在丰富的科学体验中充分感受科学的魅力。
每学期,少先队牵头成立四支志愿服务队,深入社区完成环境治理、垃圾分类、节约资源、保护生态等科学志愿服务项目,通过张贴宣传海报、表演节目、知识宣讲等多种形式,提升居民科学素养。
我校鼓励学生参加市、省、国家级科创比赛,其中获奖者的获奖作品将在每周一升旗仪式进行科学作品“新闻发布会”,介绍作品背景、设计思路、实施过程、作品效果,边讲边演示,在交流中激发更多学生的科创热情。
特色校本课。立足彭山区域特点,我们创设了“泥土里的科学”特色校本课,融知识、实践、创新为一体。“泥土”狭义上指“本土农业”。根据彭山农业发展特色和学校农村生源占比较高的特点,学校科学教育深入挖掘本地农业元素,将劣势转化为优势资源。“泥土里的科学”跨学科特色校本课分设了“‘药’‘稻’并出”“喜大‘葡’奔”“‘柑’之如饴”三个系列,对应彭山区成熟的稻药轮作、葡萄种植、柑橘种植三大特色农业产业。“泥土”广义上指“接地气”。生活即科学,学校科学教育特别注重培养学生在生活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引导学生观察生活细节,思考生活点滴,创造生活用具。通过“填补空白”与“优化改良”两大思路开展生活中的科创。在填补空白方面,我们发明了坐位体前屈规范训练器、拔河绳防断保护装置、能稳定供水的种植实验装置等;在优化改良方面,我们发明了能除湿防臭的小鞋柜、省力铁铲、多功能锄头、专用种植锄头、能自动开合的水箅等。学生科创作品多次获奖,比如能自动开合的水箅获第38 届全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一等奖、安恒“少年英才奖”二等奖。
(作者单位:四川省眉山市彭山区第四小学)
……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