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药残留对食品安全威胁与防控措施

  • 来源:食品安全导刊
  • 关键字:食品安全,检测方法,防控措施
  • 发布时间:2025-03-07 11:27

  李培新

  (涿州市市场监督管理局,河北保定 072750)

  摘 要:本文旨在深入探讨我国食品安全领域的现状,重点聚焦于当前食品中的农药残留类型及其残留途径,全面揭示这些农药残留对食品行业的潜在危害,旨在为食品行业的从业人员、政策制定者以及相关研究人员提供理论支持。

  关键词:农药残留;食品安全;检测方法;防控措施

  在我国,食品安全问题一直是公众关注的焦点。随着农业现代化的推进,农药的广泛应用有效提升了农作物的产量,但农药残留也成为食品安全领域的巨大挑战。农药残留不仅可能存在于农作物中,还可能经由多种途径进入食品供应链,威胁消费者身体健康,同时也对食品行业的长期稳定发展构成严重威胁,影响行业的可持续发展能力。对此,深入探究农药残留对食品安全的具体威胁,并采取有效防控措施,显得尤为关键和紧迫。这不仅关乎消费者的食品安全,也是对农业行业健康发展的深度审视。

  1 我国食品农药残留问题概述

  我国食品安全总体呈现积极态势,但农药残留问题依然严峻。部分农户由于缺乏用药知识,超量超范围用药的情况时有发生。监测数据显示,部分地区的农产品残留超标率虽有所下降,但尚未达到标准。尤其在夏季,叶菜类蔬菜病虫害高发,频繁用药,致使超标风险显著攀升。此外,环境因素导致的迁移污染也对水产品以及畜禽产品的安全产生影响[1]。

  2 农药残留的类型及残留方式

  2.1 农药残留类型

  有机磷农药的化学性质不稳定、残留期短,但在高浓度下仍可能对食品安全构成威胁[2-3]。有机氯农药的化学性质稳定且脂溶性较强,在自然界难以分解,会在环境中长期残留,对生态平衡和人体健康造成长期潜在危害[4]。氨基甲酸酯类农药因分解快、残留期短、低毒、高效,是我国广泛使用的杀虫剂之一。

  2.2 残留方式

  (1)农作物直接吸收与富集。当农药喷施于农作物叶片后,约10% 的农药通过叶片气孔、角质层等结构进入植物细胞间隙及内部组织。随后,借助植物蒸腾作用与物质运输系统,农药在植物体内扩散与分布。果树叶片所吸收的农药可能在果实生长过程中转移至果实内[4]。

  (2)环境迁移与食物链传递。农药使用过程中,部分农药会挥发进入大气,随大气环流扩散,之后通过干湿沉降进入土壤和水体,形成循环污染[5]。

  (3)食物链富积。在水生生态系统中,浮游生物率先吸收水中的微量农药。小型水生动物摄食浮游生物后,农药在其体内积累。随后,大型水生动物捕食小型水生动物,致使农药浓度沿食物链逐级放大。在陆地生态系统中,食草动物食用含有农药残留的植物,食肉动物再捕食食草动物,同样造成农药在高营养级生物体内富集。

  3 农药残留的危害

  3.1 有机磷农药的危害

  有机磷农药通过抑制生物体内乙酰胆碱酯酶活性,引发神经系统功能紊乱。长期摄入含有机磷农药残留的食物,消费者可能出现头晕、乏力、恶心、呕吐等症状,严重时甚至危及生命。此外,农药残留超标还会引发消费者信任危机,导致市场需求急剧下降,冲击食品行业产业链的稳定性。

  3.2 有机氯农药的危害

  有机氯农药可在生物体内积累,通过食物链不断放大其存在,对生态环境造成长期且不可逆的破坏。一旦进入人体,有机氯农药会干扰内分泌系统正常运作,对甲状腺、肾上腺等腺体构成潜在威胁,可能导致激素水平紊乱。长期摄入含有机氯农药残留的食物,更可能引发一系列慢性疾病,如癌症风险上升和生殖系统障碍等[6]。

  3.3 氨基甲酸酯类农药的危害

  氨基甲酸酯类农药会导致人体胆碱酯酶活性下降,进而引发神经系统应激反应,典型症状包括出汗、流泪、瞳孔缩小等。对于儿童和孕妇等敏感人群,还可能影响智力发育、身体生长及神经系统构建。在食品加工过程中,若原料存在氨基甲酸酯类农药残留,可能与加工工艺中的化学物质发生反应,改变产品成分与性质,从而影响产品品质。若加工后的产品仍含有超标农药残留,将可能引发健康问题,增加企业的质量控制成本,削弱企业产品的市场竞争力。

  4 农药残留检测方法

  4.1 色谱法

  气相色谱法利用惰性气体(如氮气)作为流动相,将样品气化后引入色谱柱。由于不同残留组分的沸点、极性等物理化学性质存在差异,在色谱柱内部与固定相会发生不同程度的吸附、解吸及其他相互作用,从而实现分离。分离后的组分进入各种检测器,如电子捕获检测器、火焰光度检测器。电子捕获检测器对含有电负性基团的农药(如有机氯农药)具有极高的灵敏度,能够检测到极微量的有害物质。火焰光度检测器则擅长检测含硫、磷元素的农药,而氮磷检测器对含氮、磷元素的农药反应良好[7]。

  液相色谱法以液体作为流动相,通过高压泵作用,将样品注入液相色谱仪。在通过色谱柱的过程中,不同残留组分会在固定相和流动相之间进行分配、吸附等交互作用,从而实现分离。此法采用的检测器包括紫外检测器、荧光检测器以及二极管阵列检测器等。对于氨基甲酸酯类等极性强、热不稳定的农药,液相色谱法可有效分离检测。

  4.2 质谱法

  气相色谱- 质谱联用法结合了气相色谱的高效分离和质谱的高灵敏度、高特异性鉴定能力。样品先经气相色谱分离成单个组分,再进入质谱仪离子化,离子在电场和磁场作用下按质荷比分离并检测。通过分析离子的质荷比、丰度等信息确定农药残留组分的分子结构和相对含量。例如,在复杂食品样品中检测有机磷农药时,气相色谱- 质谱联用法可精准鉴定出多种同分异构体。

  液相色谱- 质谱联用法将液相色谱分离与质谱检测相结合。样品经液相色谱分离后进入质谱仪离子化和质量分析,通过测定离子质荷比确定农药残留组分的分子量、结构等信息,实现定性定量分析。例如,对于大分子、强极性、热不稳定的新型农药及农药代谢物,液相色谱- 质谱联用法可实现有效检测。

  4.3 免疫分析法

  酶联免疫吸附测定法基于抗原与抗体的特异性免疫反应进行测定,通过颜色变化或荧光强度等信号间接测定样品中的农药残留含量。该方法特异性强、灵敏度较高、操作简便快速,主要用于农产品收购现场及农贸市场等环节的快速检测。

  5 农药残留的防护与监管措施

  5.1 防护措施

  (1)农业生产者防护。加强对农民的专业培训至关重要,应确保其掌握正确的施药方法与防护知识。施药过程中,应采取全面防护措施,必须穿戴防护服、口罩、手套及护目镜等装备,防止皮肤直接接触和吸入潜在有害物质。农村合作社应定期组织农民参与农药安全使用培训活动,深化农民对施药安全的认识,为农民配备合格的防护用品,确保每位农民在工作中都能得到充分保护。

  (2)食品加工者防护。食品加工企业在处理可能含有农药残留的原料时,必须高度重视员工安全与健康。员工处理这类原料时,应佩戴必要防护措施,如手套、口罩等,防止残留物通过皮肤接触或呼吸道进入人体。

  5.2 监管措施

  (1)完善法律法规与标准体系。食品安全管理的法律法规应不断完善与精进,明确界定生产、销售、使用等各环节规范与责任。参考国内外食品安全要求,结合最新科学研究进展,实时更新并精确细化农药残留限量标准以及检测方法标准,确保标准的科学性与实用性。我国每年定期修订食品安全相关条例,并积极发布新的农产品残留限量标准,这不仅为食品安全监管提供了更明确的参照标准,也进一步增强了公众对食品安全的信心[8-10]。

  (2)加强农药市场监管。加大对农药生产企业监管力度,审核其生产资质、生产工艺和产品质量,杜绝不合格农药流入市场。加强对农药销售渠道监督检查,严厉打击销售假冒伪劣农药和禁用农药行为。(3)强化农产品质量检测与追溯。建立健全农产品质量检测体系,在农产品生产基地、批发市场、超市等环节加强农药残留检测,增加检测频率和样本数量,确保及时发现和处理农药残留超标产品。同时,建立农产品质量追溯系统,利用物联网、区块链等现代信息技术记录农产品从种植到销售全过程信息,以便在发现问题时快速追溯源头,追究相关责任。例如,一些大型超市已实现了农产品追溯码功能,消费者可通过手机扫描了解农产品产地、种植过程、农药使用情况等信息。

  6 应对农药残留的对策及建议

  6.1 推广绿色农业技术

  鼓励农民采用生物防治、物理防治等方法替代化学农药防治害虫。同时,推广有机肥料和生物肥料,改善土壤质量,增强农作物抵抗力,降低对化学农药的依赖。

  6.2 加强使用管理和指导

  根据不同农作物品种、生长阶段和病虫害发生情况,精准推荐合适的农药品种和使用剂量,并严格遵守安全间隔期规定。通过手机App、短信等方式,及时向农民传达使用信息和技术指导,确保农民正确使用农药,减少农药残留,保障食品安全。

  6.3 增强消费者食品安全意识

  通过媒体宣传、社区教育、学校课程等多种渠道加强消费者食品安全教育,增强其食品安全意识。引导消费者认识农药残留的危害,并教授正确的食品选购、清洗和处理方法。

  7 结语

  综上所述,农药残留的威胁是多方面且复杂的,从对人体健康的直接损害到对生态环境的间接破坏,从影响食品行业的稳定发展到削弱农产品市场竞争力,均不容忽视。通过对农药残留类型、残留方式、危害、检测方法以及防护与监管措施等多方面的深入分析可知,解决农药残留问题需农业生产者、食品加工者、监管部门以及消费者共同努力。农业生产者应遵循科学施药与防护原则,食品加工者需注重原料处理中的安全防护,监管部门要持续完善法律法规、强化市场监管与质量检测追溯体系,消费者则应提升食品安全意识并掌握正确食品选购与处理方法。此外,推广绿色农业技术与加强农药使用管理指导,能够从源头上减少农药残留产生。只有各方协同合作,形成全方位、多层次防控网络,才能有效降低农药残留对食品安全的威胁,保障公众身体健康,推动食品行业可持续健康发展,维护生态环境平衡与稳定,提升我国农业与食品领域在国内外市场的竞争力,为构建安全、健康、绿色食品供应体系奠定坚实基础。

  参考文献

  [1] 董燕飞. 浅谈我国农药残留监测现状及其治理措施[J]. 农业技术与装备,2012(6):41-44.

  [2] 农业部农药检定所. 新编农药手册[M]. 北京: 中国农业出版社,2015.

  [3] 蒋召彬, 龚素玲, 魏涛, 等. 急性有机磷农药中毒患者的救治与护理研究进展[J].当代护士,2021,28(12):32-35.

  [4] 徐汉虹. 植物化学保护学[M]. 北京: 中国农业出版社,2007.

  [5] 李凡军. 我国农业面源污染现状及对策研究[J]. 中国资源综合利用,2018,36(7):97-99.

  [6] 刘长令. 世界农药大全: 杀虫剂卷[M]. 北京: 化学工业出版社,2012.

  [7] 宣然然. 农产品农药残留检测技术的研究进展[J].农业开发与装备,2024(8):100-102.

  [8] 董刚, 黄洁, 郝丽红, 等. 我国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体系应用现状及对策浅析[J]. 南方农业,2022,16(1):125-128.

  [9] 唐俊. 我国农产品质量安全监测现状及对策探究[J]. 南方农业,2021,15(30):179-180.

  [10] 李富根, 朴秀英, 廖先骏, 等. 农药残留国家标准体系建设现状与展望[J]. 现代农药,2021,20(6):1-5.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