粮食与农产品质量管理中的风险识别与控制策略研究
- 来源:食品安全导刊 smarty:if $article.tag?>
- 关键字:风险识别,质量管理,控制策略 smarty:/if?>
- 发布时间:2025-03-07 11:34
倪仲波,冯兰勇,林 鹏
(临沂市检验检测中心,山东临沂 276000)
摘 要:粮食与农产品质量管理是保障食品安全的关键环节。本文针对监管协调不足、技术能力薄弱、风险预警体系滞后等问题,提出构建高效监管体制、升级检测技术、完善评估模型、推动企业自律和公众参与的策略,以构建科学高效的质量管理体系,全面提升粮食与农产品安全水平。
关键词:粮食安全;农产品质量;风险识别;质量管理;控制策略
粮食与农产品质量安全事关民生福祉,随着消费需求升级和全球供应链的日益复杂化,质量管理中的风险识别与控制面临新的挑战。当前,监管体制仍然存在职责交叉与协作不足的问题,技术检测能力难以满足新型风险的精准评估需求,企业自律与公众监督的作用尚未充分发挥。现代化技术的发展为优化质量管理提供了重要契机,大数据与人工智能在风险识别、评估与预警中的潜力逐渐显现。本研究围绕粮食与农产品质量管理现状与存在的问题展开分析,并提出相应的策略,以构建科学高效的质量管理体系,提升粮食与农产品的安全保障能力。
1 粮食与农产品质量管理的现状
1.1 粮食与农产品质量安全的整体形势分析
近年来,我国粮食与农产品生产能力稳步提升,2023 年全国粮食年产量达69 541 万t,人均粮食产量493 kg,远超世界平均水平,持续高于国际公认的粮食安全线。蔬菜、肉类、水果等主要农产品的年产量均实现增长,其中蔬菜产量达82 868 万t,水果产量3.27 亿t,禽蛋与牛奶产量同比增长3.1% 和6.7%。食品安全监督抽检总体合格率稳定在97% 以上,主要食用农产品例行监测合格率达97.8%,表明我国食品安全水平的持续提升。农产品例行监测中绿色、有机和地理标志农产品认证数量明显增长,部分重点品种如豇豆和“7 条鱼”等的合格率稳步提高[1]。但粮食安全仍面临挑战,国内城镇化、工业化进程导致粮食生产要素价格上涨,非必要粮食进口压力增加。
1.2 政策法规与监管体系的建设现状
国家在粮食质量安全监管领域已建立了多层次的政策法规体系,《粮食质量安全监管办法》明确了流通领域的质量安全监督管理要求,为保护生产者权益和维护消费者信心提供了法律支持。《中华人民共和国粮食安全保障法》进一步规范了粮食全链条节约减损和应急保障机制的建设,同时强化了粮食安全保障责任制。现有法规覆盖范围较广,但部分地区的执行力度和协调机制仍需要进一步优化。粮食质量安全监管机制在流通环节有明显成效,但对生产和加工环节的全链条监管体系尚待加强,特别是高风险农产品的检测与治理存在一定局限性。
1.3 技术创新与风险识别工具的应用情况
现代化检测技术在农产品质量管理中得到广泛应用,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在风险识别和预警中的作用日益显现,实时监测和溯源能力明显提升。检测设备的普及性和先进性仍存在一定差距,部分地区对新型风险的预警机制不够完善,检测技术与实际需求的匹配度不足,制约了整体风险识别水平的提高[2]。在生产环节,精准农业技术为提升检测效率提供了新思路,但其应用深度仍有不足,尚未形成从风险评估到全链条控制的闭环体系。
2 粮食与农产品质量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2.1 质量监管体制的协调性及执行力不足
现阶段,粮食与农产品质量监管职责较为分散,部门间仍缺乏协调机制导致重复执法或监管盲区并影响监管效率。部分地区依赖单一部门或临时的任务分配,覆盖范围和深度不足,难以形成制度化的监督体系。一些基层机构人手不足、权责不清,执法过程中重形式轻实效。流通环节抽检频繁,但生产和销售环节监督薄弱,形成“中间强、两头弱”的局面。此外,由于执法力度不均衡,企业违规使用农药、化肥的行为所面临的违法成本较低,导致此类行为未能得到有效遏制,进而积累了潜在的风险。
2.2 技术检测能力与资源配置的短板
检测设备和技术手段不足严重影响着粮食与农产品质量管理的效率与精度。一些基层检测机构设备陈旧、技术落后,难以满足当前检测精度和范围的需求,导致快速检测与精准分析能力不足,从而影响突发食品安全事件的响应速度。检测机构分布不均,发达地区设备和人员充足,而欠发达地区资源匮乏,难以覆盖大范围的生产区域。一线检测人员数量不足,缺乏系统培训和技术支持,无法熟练操作设备或准确解读复杂结果。资源分散与能力不足的叠加,导致检测结果难以全面反映准确的质量风险结果。
2.3 风险识别与预警体系的滞后性
现有风险评估模型主要基于传统经验法则,对于复杂多变的风险因素缺乏有效的解析能力。风险识别的关键环节未能结合动态数据与多源信息,模型的敏感性和适应性不足,导致潜在风险未能及时发现。在农药残留和重金属污染问题方面的监测范围有限,新型风险因子难以进入现有监测指标体系,从而形成“监测盲区”。预警体系的滞后表现在缺乏大数据支撑的实时分析能力,检测结果的传递与处理时间较长,无法及时形成针对性的预警信息。一些地方在应对新型农产品质量风险时缺乏科学依据,常运用“一刀切”式的处理措施,不仅浪费资源,也可能误伤合规企业,影响整个行业的健康发展。
2.4 企业责任意识与公众参与程度不足
部分企业在粮食与农产品质量管理中重视利润而忽视责任,未能实现产品质量的全流程控制。一些小型企业为降低成本,违规使用农药、化肥等;大型企业在供应链管理中存在追溯和检测漏洞,外包模式下质量责任分散,导致风险管理难度增加。此外,公众对农产品质量问题认知较低且关注度不足,长期监督和维权积极性不高[3]。消费者在选购时通常以价格为导向而忽视质量认证和来源信息,削弱了市场对优质产品的激励作用。
3 粮食与农产品质量管理的风险控制策略
3.1 构建高效协同的质量监管体制
建立统一的粮食与农产品质量监管平台,整合农业农村部和市场监管总局以及国家粮食和物资储备局等多个部门的职能,优化资源配置以减少重复监管和漏洞。对于职责交叉的问题,应明确不同部门的核心任务和分工范围,并建立跨部门沟通机制以保证信息的高效流转和协同处理。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并加强对地方政府和基层执法机构的指导和监督,以保障政策执行的连续性和一致性。推广基于数据的风险监管模式,利用统一的平台动态分配监管任务,将监管资源向高风险环节倾斜,对重点区域和高风险产品开展定期联合执法行动,以扩大监管覆盖面。构建科学的绩效评价体系,将监管部门的工作成效与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挂钩以提升执行力。推动社会化监管,吸纳第三方检测机构和行业协会参与质量安全管理,形成政府主导和社会协作的多元化监管格局。将企业的质量安全行为与政府支持以及市场准入等政策挂钩,对违法企业进行曝光和联合惩戒以形成长期有效的威慑力。
3.2 加强技术能力建设与资源整合优化
加速引进高灵敏度和智能化的检测设备,重点补足基层检测机构在设备和技术上的短板以满足区域性的快速检测需求。设立国家级检测能力建设专项基金,为设备采购、实验室建设和技术人员培养提供长期支持[4]。建立区域检测中心将检测能力集中在资源条件较好的区域,借助流动服务和远程协作的方式覆盖周边地区,弥补基层检测机构的不足。对于检测技术落后的问题,应加大对先进检测技术的研发投入,推进新型传感技术、高分辨率分析技术以及基于人工智能的快速识别技术的开发与应用。在技术人员培训方面,开发分层次、多领域的培训课程,涵盖设备操作、风险评估、数据分析等内容,保证检测队伍在专业性和综合能力上的持续提升。推动检测标准的统一化和规范化,优化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和地方标准的协调性,避免因标准不一致而导致的检测数据偏差和监管困难。探索建设全国性的检测资源共享网络,将重点实验室、企业检测中心纳入公共检测服务体系,为中小型企业和偏远地区提供技术支持。推进检测数据的数字化和平台化管理,整合多方来源的检测信息,为风险识别和监管决策提供高效的技术支撑。
3.3 推动现代化风险识别与预警体系的升级
建立覆盖全国的农产品质量安全动态监测体系,依托大数据技术采集生产和流通以及消费全链条的信息,形成贯穿市场和消费端的动态监测网络。开发基于人工智能的风险评估工具,引入机器学习算法处理复杂多源数据,构建精准和高效的风险识别模型。完善现有检测指标体系,将重金属污染及持久性有机污染物等新型风险因子纳入常规检测范围,提升风险评估的全面性。建设智能化预警平台,将实时检测数据与风险评估模型相结合,实现对潜在风险的自动识别与实时预警[5]。完善区域风险联防机制对跨区域和跨环节的风险隐患的监测流程,形成区域间的信息共享和应急联动机制,以提升整体的风险管控能力。优化预警信息处理流程,明确检测结果与执法行动的衔接机制,缩短风险反馈和处理的响应时间,以保证潜在风险能够在短时间内得到有效控制。加强风险识别与预警体系的基础研究,支持高校和科研机构以及相关企业开展前沿课题研究,为监管决策提供理论依据和技术支持。
3.4 激励企业履行社会责任与提升公众参与积极性
建立以质量管理为核心的企业激励机制,借助绿色通道政策和财政支持以及税收优惠等方式,以激励企业提升质量管理能力。实施差异化的信用评价机制,将企业在质量安全方面的表现与市场准入、政府采购等挂钩,增强企业重视质量管理的动力。推广绿色有机和地理标志农产品认证并增强优质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形成企业主动投入质量提升的正向激励循环。在供应链管理中,要求企业建立覆盖全流程的质量追溯体系,提升原材料来源、加工环节以及销售终端的透明度。开展大规模质量安全宣传活动,针对公众参与积极性不足的问题,利用社区活动、科普展览和新媒体平台,提升公众对粮食与农产品质量安全的关注度。设立全国统一的质量安全投诉和举报平台,简化消费者反馈质量问题的流程,保证公众意见可以直接传递到监管部门。加强对消费者的教育与引导,借助食品安全开放日、农产品基地参观等活动,让消费者更加全面地了解生产过程,以增强对安全农产品的信任。利用舆论工具对违规企业进行曝光,增强消费者维权意识并倒逼企业强化质量管理。
4 结语
本文围绕粮食与农产品质量管理的风险识别与控制,结合生产现状和存在的问题,提出针对性的优化策略。在监管层面,强调构建高效协同的监管体制,以提升部门间的协作效率和政策执行力;在技术领域,聚焦现代检测设备的升级与资源整合,借助技术手段提升检测精准度和覆盖率;在风险管理方面,基于大数据与人工智能优化风险评估模型,以实现对潜在风险的动态监测和精准预警;在企业管理和社会参与层面,借助激励机制和科普教育,增强企业质量责任感和公众参与积极性。通过多方协同推进监管优化、技术升级和风险防控,可以有效构建科学高效的质量管理体系,全面提升粮食与农产品的安全保障水平,为强化质量管理提供实践参考。
参考文献
[1] 张建光, 唐恒. 走好新时代粮食流通事业高质量发展新路[N]. 粮油市场报,2024-01-30(A04).
[2] 刘威, 郑雪丽. 生产者补贴政策对我国粮食安全的影响研究: 基于玉米省级面板数据[J].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2024,45(5):64-73.
[3] 盛林霞, 付豪, 应玲红, 等. 气候因素对浙江粮食安全的影响及储备粮管理对策[J]. 粮食科技与经济,2023,48(6):72-75.
[4] 韩佶.“双碳”战略约束下中国粮食安全的现实导向、风险识别与策略因应探析[J]. 山东农业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2023,25(4):34-39.
[5] 梅旭荣, 张琳, 袁龙江, 等. 基于全产业链视角的粮食安全风险识别与管控策略[J]. 中国工程科学,2023,25(4):39-4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