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背景下农村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策略
- 来源:现代商业研究 smarty:if $article.tag?>
- 关键字:乡村振兴,农村区域,经济协调发展 smarty:/if?>
- 发布时间:2025-03-07 20:28
刘晓彤(郑州城市职业学院)
摘要:我国农村地区的经济发展呈现不均衡态势。东部沿海的部分农村地区凭借地理优势和产业基础,经济发展迅速,而中西部的部分农村地区发展相对迟缓,城乡之间在基础设施、收入水平、公共服务等方面的差距相对较大,这一现状制约了我国整体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基于此,本文探讨了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农村区域经济发展的新要求及其重要意义,深入分析了我国农村区域经济发展的现状,并提出了优化农村产业结构、建立生产要素流动机制、推进农业科技创新应用和加强农业人才队伍建设等策略,旨在打破城乡壁垒,促进资源优化配置与产业协同发展,为实现农村区域经济的协调与可持续发展提供理论支撑和实践路径。
关键词:乡村振兴;农村区域;经济协调发展
中图分类号:F713.582 文献标识码:A
一、乡村振兴背景下农村区域经济发展的新要求
在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农村区域经济正处于关键的转型与升级阶段,其核心任务是对传统农业模式进行深度改革,推动乡村的全面振兴,同时提高农民的生活质量,达成多重目标。产业兴旺是农村发展的核心驱动力,因此,在确保农业稳步发展的同时,必须积极促进一二三产业的深度融合。这可以通过延长产业链、提升价值链和完善利益链等方式,帮助农民充分分享全产业链增值所带来的收益,从而实现经济效益的最大化。生态宜居是农村发展的另一个重要基石[1]。在追求经济进步的同时,必须遵循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准则,确保农村生态环境的可持续性。有效的治理是农村发展的坚实保障,通过加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提升基层治理能力,能够更好地服务于农村经济、社会和生态的协调发展,确保乡村振兴战略的顺利实施。
二、乡村振兴战略下农村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重要意义
(一)促进资源优化配置与产业协同发展
乡村振兴战略引领下的农村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有助于打破地域限制,实现资源在更大范围内的优化配置。我国农村地区在自然资源、人力资源、文化特色等方面存在显著差异,经济协调发展能够推动这些地区充分发挥自身优势,促进资源的合理流动与优化整合。例如,某些山村地区拥有丰富的自然景观资源,能够依托优美的自然风光发展生态旅游;平原地区则具有广阔的土地资源,适合进行大规模农业生产。两者通过产业链的紧密衔接和优势互补,可以实现协同发展。
(二)缩小城乡与区域间经济差距
农村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在缩小城乡经济差距及平衡农村区域内部经济差异方面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长期以来,城乡二元结构导致农村在基础设施建设、公共服务提供和居民收入水平等方面滞后,形成了较为明显的城乡发展鸿沟。加强区域经济协调发展,资金、技术、人才等关键要素可以更多地流向农村,从而打破城乡壁垒,实现资源的均衡配置。经济较为发达的农村地区充分发挥辐射带动作用,引领周边欠发达地区共同发展,共享发展成果。例如,在基础设施建设方面,发达地区可以与欠发达地区共同规划区域交通网络、水利设施等基础设施项目,有效降低整体发展成本,并提高区域的综合发展水平。这种协调发展有助于逐步缩小不同区域的贫富差距,促进社会公平与正义,为构建和谐社会打下坚实基础[2]。
(三)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与农业可持续发展
在乡村振兴战略框架下,农村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对于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和推动农业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支撑作用。各农村区域应依据自身的地理环境、气候条件和资源优势,科学合理地规划农业生产布局。例如,平原地区因其气候条件适宜粮食种植,成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核心区域。在这些地区,大力推广现代化农业技术、加强农田水利设施建设,能够显著提高粮食产量的稳定性,确保农业生产持续、稳定地满足国家的粮食需求。在生态脆弱地区,传统农业方式容易导致生态破坏,因此,发展生态农业和特色农业显得尤为重要。积极发展绿色、有机农业,并减少化肥和农药的使用量,可以有效保护当地的生态环境。这种区域间的协调分工与合作,不仅能避免过度开发和单一化种植所带来的农业生态风险,还能促进农业资源的可持续开发与利用。
三、我国农村区域经济发展的现状
(一)农业现代化进程中机遇与挑战并存
当前,我国农村区域经济发展的一个显著特征是农业现代化加速推进。得益于国家政策的有力扶持和技术的持续进步,传统农业正经历深刻的变革。一方面,机械化、智能化设备的应用大幅提高了农业生产效率;另一方面,互联网技术的普及促进了农产品销售模式的创新。例如,电子商务平台使农民能够直接对接消费者,减少中间环节,增加农民的收入[3]。此外,新型经营主体如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和农业产业化联合体的涌现,不仅改变了土地利用方式,而且提高了农业生产的组织性和规模化水平。然而,在这一进程中,也面临着不少挑战。一方面,部分地区的基础设施建设相对滞后,特别是在交通、物流等方面,限制了农产品的快速流通和有效保鲜;另一方面,生态环境保护压力增大,化肥农药的过度使用以及不合理的灌溉方式对土壤质量和水资源安全构成了严重威胁。
(二)乡村产业呈现多元化发展趋势
近年来,我国农村区域经济不再局限于单一的传统种植业或养殖业,而是朝着多元化方向快速发展。这一转变主要得益于乡村振兴战略及一系列配套政策措施的深入实施。例如,乡村旅游作为一种新兴业态迅速崛起,许多具有优美自然风光、深厚历史文化底蕴的村庄通过开发特色旅游项目吸引了大量游客,带动了餐饮、住宿等相关服务业的发展。同时,农产品加工业也在持续壮大,逐渐从初级加工向精深加工转型升级,提高了产品的附加值。此外,手工艺品制作、民俗文化体验等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的商业化运作,既传承了传统文化又创造了经济效益。除上述传统产业的延伸外,一些地区还积极探索新兴产业的发展路径,如光伏扶贫、生物质能发电等绿色能源项目,为农村经济注入了新的活力。农村电商也逐渐成为连接城乡市场的重要桥梁,它不仅拓宽了农产品销售渠道,还培育了一批农村电商创业者和服务提供商。值得注意的是,这些新产业的发展并非孤立存在,而是相互关联、相互促进,共同构成了乡村产业多元化发展的新格局。
(三)城乡融合发展背景下农村发生新变化
在我国积极推进新型城镇化的过程中,城乡融合发展的理念逐渐深入人心,给农村区域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第一,在基础设施建设方面,公路、电力、通信等公共设施不断完善,缩小了城乡差距,改善了农村居民的生活条件。第二,在公共服务均等化方面,已经取得明显进展,教育、医疗、养老等社会福利逐步向农村延伸,使农民能够享受更为丰富和优质的社会服务。第三,随着户籍制度改革的深入,越来越多的城市居民选择到乡村定居或创业,给乡村带来了资金、技术和先进的理念,有力推动了农村居民思想观念的革新。第四,城乡融合发展还促进了人力资源的双向流动。外出务工农村青年带回了丰富的实践经验和先进的职业技能;同时,外来投资者带来了先进的管理模式和前沿的市场信息。这种双向互动不仅激活了农村市场的活力,也为年轻人提供了更广阔的发展空间[4]。第五,土地流转制度的全面改革充分释放了土地资源的潜力,促进了规模化经营和集约化生产。总之,在城乡融合发展的大背景下,农村区域正经历着全方位的变化,其经济社会结构日益优化,发展空间更加广阔。
四、乡村振兴背景下农村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策略
(一)优化农村产业结构
农村产业与城镇产业的融合是推动农村区域经济建设的关键环节,城乡融合发展则是拓宽农村区域经济发展路径的有效途径。农村地区与城市在资源、产业、技术等方面存在显著差异,城乡二元结构阻碍了农村经济的高效发展。为了解决这一问题,应依托城市和工业产业反哺农村,推动农业产业的发展,从而优化农业产业布局,激活农村经济的整体活力。第一,农业经济是农村区域经济发展的核心支柱,必须将区域内的特色资源与产业发展紧密结合,通过优化产业布局与建立利益联结机制,确保农民与投资者实现共赢。在此过程中,拓宽并深化农业产业的区域推广与市场渗透至关重要,应深入挖掘农村资源潜力,精准定位农业产品市场,提升农产品的市场价值与竞争力。第二,在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应将农业产业的发展作为区域经济发展的连接点,形成跨区域的产业融合布局。必须依托现有的农村资源,坚持市场导向和效益优先原则,建立农业产品工业化模式,推动农业产业的规模化生产、系统化加工、包装升级与统一销售。这一系列措施将大幅提高农业产业的附加值,使其能够更好地与城市产业对接,从而实现城乡产业的良性互动。
(二)建立生产要素流动机制
在乡村振兴战略的宏观框架下,建立完善的生产要素流动机制是推动农村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关键。通过促进不同地区生产要素的流动,打破城乡的资源和信息壁垒,农村地区将能够更快地接触和吸收先进的思想、技术和管理理念,从而加速农业的现代化进程。此举不仅能提高农业生产的效率和质量,还能推动农村经济的全面发展。强化技术与人才的流动是加速农村生产要素流动的关键举措。为此,应派遣具备技术专长和丰富经验的技术骨干深入农村地区。这些骨干不仅要具备吃苦耐劳的精神,还要能有效传播新型生产技术,展示现代化农业技术和设备的应用优势。打破行政区域限制是提升农村区域经济竞争力的有效途径,应鼓励生产经营技术领先的农村集体和村镇走出本地,开展全国性技术和产品宣传,以开拓新市场、推动品牌建设并提高产品的知名度,通过展示农村经济的广阔发展潜力,吸引外地投资者前来投资,进一步激发农村经济的内在活力。
(三)推进农业科技创新应用
在乡村振兴战略的推进过程中,科技创新与资源整合是推动农业发展模式升级的核心驱动力。相关部门应加大对农村基础设施、农业科技创新和产业发展的投入力度,并通过引导社会资本参与,构建多层次、多元化的资金支持体系。同时,增加财政投入、吸引社会投资、实施金融创新,确保农村发展不受资金短缺的制约。在特色农业产业发展方面,应注重对地方特色资源的发掘,根据不同区域的自然条件与文化特色,因地制宜地发展特色农业,拓展产业规模并延长农业产品的产业链,使农民能够共享经济发展成果。例如,通过“保底分红”“股份合作”等方式,确保农民能够从合作社和产业链的增值中获益,实现共同富裕。此外,针对农产品的市场销售难题,应加强农产品的分级、包装和营销管理,提升产品的市场竞争力。完善现代化物流体系,建设高效的产销平台,将产销渠道延伸到农村,帮助农民打开销路,提高农产品的市场占有率。优化农产品的供应链管理,确保农产品从田间到市场的高效流通,实现农民增收与农业增效。
(四)加强农业人才队伍建设
在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人力资源建设在推动农村区域经济发展方面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第一,相关部门应出台政策,制定吸引和留住人才的措施,尤其是在提升专业技术人员薪资待遇、优化绩效考核等方面。同时,建立科学合理的激励机制,激发技术人员参与农村经济建设的积极性和创造力。第二,加大对农村地区的人力资源投入力度,着力培养适应现代农业发展的专业人才队伍。相关部门可以通过组织农业技术培训、鼓励大学生返乡创业等方式,积极引导高素质人才向农村地区流动。相关部门和社会各界应通过多种渠道为大学生返乡创业提供政策扶持与资金支持,帮助他们实现创业梦想并推动当地经济多元化发展[5]。第三,实施“外引内留”策略,优化人才结构。相关部门应通过调整和提高农村地区的福利待遇、工资标准等,吸引更多的高素质人才进入农村,参与乡村建设和农业发展。第四,全面提升工作人员的综合业务素质,帮助他们更新发展理念。针对不同类型的工作人员,如基层管理人员、农业技术人员等,制定科学的培训方案,并定期开展技能提升和专业教育课程,通过系统培训提升管理人员的综合管理能力,帮助他们掌握最新的农业技术、现代管理方法和市场营销策略。
五、结语
乡村振兴战略为我国农村区域经济发展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通过多方面的战略调整与优化,能够有效推动农村经济的协调与可持续发展。具体而言,优化产业结构、促进生产要素合理流动、加强科技创新和注重人才培养是实现这一目标的关键。这一系列措施将为农村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提供持续不断的动力,助力我国经济实现高质量发展。
参考文献
[1]阳国梁.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农村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研究[J].中国集体经济,2023(24):1-4.
[2]陈雨.乡村振兴背景下农村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策略研究[J].中国商论,2023(6):36-38.
[3]石欢.乡村振兴背景下构建农村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路径探讨[J].山西农经,2022(17):67-69.
[4]滕颖慧.乡村振兴背景下农村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研究[J].商讯,2022(21):137-140.
[5]陈宣洁.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农村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措施分析[J].农村经济与科技,2022(10):72-74.
作者简介:刘晓彤(1995—),女,本科,中级经济师,研究方向为区域经济发展、经济管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