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背景下区域经济协同发展模式研究

  • 来源:现代商业研究
  • 关键字:乡村振兴,区域经济,协同发展模式
  • 发布时间:2025-03-07 20:36

  宋沁鸽(河南地矿职业学院)

  摘要:本文围绕乡村振兴战略的核心议题,探讨了区域经济协同发展模式的内涵、构成要素及其在实践中的应用效果。同时,构建了涵盖产业协同、空间协同、技术创新协同以及政策与市场协同的区域经济协同发展模式,并以我国中部某省X地区为实证研究对象,分析了该模式在加速产业结构转型升级、推动城乡融合发展、提升科技创新能力及增强地区发展战略与市场互动效应等方面的积极作用。基于实证分析,提出了推动区域经济协同发展的策略,旨在为乡村振兴背景下区域经济协同发展的有效推进提供理论支撑和实践指导,助力我国农村经济实现更高质量、更可持续的发展。

  关键词:乡村振兴;区域经济;协同发展模式

  中图分类号:F120.3 文献标识码:A

  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持续推进,我国农村经济既迎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也面临一些复杂挑战。在此背景下,积极探索并构建高效、可持续的区域经济协同发展模式对于优化资源配置、推动产业结构转型升级和提升区域竞争力具有重要意义[1]。本文旨在深入剖析区域经济协同发展模式的核心理念与构成要素,并通过实证研究验证其在乡村振兴战略中的实际应用效果,通过对典型案例进行深入分析,揭示区域经济协同发展模式在推动农村经济发展中的作用机制,为实现乡村振兴和区域经济协同发展提供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

  一、区域经济协同发展模式概述

  (一)区域经济协同发展模式的内涵

  区域经济协同发展模式是指基于市场需求,在相关部门的积极引导下,致力于深度整合并最大化利用区域内自然资源、人力资源、资本资源及文化资源等核心优势资源的一种发展模式。该模式旨在借助产业联动、技术创新、人才培养等一系列综合策略和手段,构建一个高效、协同的区域经济体系,打破产业壁垒与空间隔阂,推动区域内各层面的紧密互动、深度融合与协同合作[2]。

  (二)区域经济协同发展模式的构成要素

  1.产业协同。产业协同是区域经济协同发展的核心,具体内容包括以下三个方面:第一,产业结构优化。基于深入的市场分析和预测,调整和优化产业结构,淘汰落后产能,发展高附加值产业,形成与区域资源禀赋相匹配的产业结构。第二,特色产业发展。依托区域特色资源,培育和发展具有鲜明地域特色的产业,如乡村旅游、特色农产品加工等,增强区域经济的市场竞争力。第三,产业链整合。推动产业链上下游企业之间的信息共享、资源互补和业务协同,构建稳固的产业链合作关系,提升产业链的整体效率和抗风险能力。

  2.空间协同。空间协同旨在打破城乡二元结构,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和一体化发展,具体内容包括以下三个方面:第一,城乡一体化布局。科学制定并实施城乡一体化的发展规划,推动城乡在产业布局、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的均衡、协调、可持续发展。第二,产业园区共建。积极构建跨行政区域的产业园区,推动园区间的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和协同发展,形成产业集聚和规模效应。第三,公共服务均等化。持续加大财政投入,科学优化服务布局,提高农村地区的公共服务水平,实现城乡居民共享发展成果。

  3.技术创新协同。技术创新协同是提升区域经济竞争力的关键,具体内容包括以下三个方面:第一,科技创新体系构建。构建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深度融合的科技创新体系,提升区域创新能力。第二,成果转化机制建立。建立健全科技成果转化机制,促进科技成果与产业需求的有效对接,加快科技成果的商业化应用。第三,创新环境优化。打造良好的创新生态,包括加大政策支持力度、优化创新资源配置、强化人才培养和引进等,为技术创新提供有力保障。

  4.政策与市场协同。政策与市场协同是区域经济协同发展的关键因素,具体内容包括以下三个方面:第一,发展战略科学制定。制定并执行科学的区域经济发展战略,明确发展方向和目标,提供政策支持和保障,引导和促进产业的健康发展[3]。第二,市场体系优化。不断完善市场体系,确保资源要素的自由流通和高效配置,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推动形成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市场环境。第三,区域协作网络构建。强化区域间的互动与合作,建立紧密的区域协作网络,推动不同区域在产业发展、基础设施建设、生态环境保护等领域的联合行动,实现区域经济的共同繁荣。

  二、区域经济协同发展模式实证分析

  (一)案例选取

  本文选取位于我国中部的某省X地区作为分析对象。该地区具有典型的农业经济特征,近年来在乡村振兴战略的引领下,积极实践区域经济协同发展模式。X地区的自然资源丰富,农业基础较好,但在工业化、城镇化推进过程中面临一些挑战,因此对其区域经济协同发展模式的实践效果进行分析,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二)模式运行效果

  1.产业结构实现深度优化。X地区通过实施产业协同策略,有效推动了第一产业向第二三产业的延伸与融合,产业结构得到优化。传统农业与农产品加工、乡村旅游业、电子商务等领域的深度融合,构建了更为丰富多样的产业结构。X地区凭借丰富的特色农产品和生态旅游资源等优势,通过资源整合,推动了特色产业的高速增长,这些产业对地区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逐年增强[4]。此外,X地区的领军企业通过产业链的拓展,带动了相关中小企业的协同发展,形成了较为完善的产业链体系,进一步提升了产业的综合竞争力。

  2.城乡融合发展取得新进展。X地区通过实施空间协同策略,大幅提高了城乡基础设施的互联互通水平,为城乡一体化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X地区还致力于提高农村的公共服务水平,包括教育、医疗、文化等领域,有效缩小了城乡公共服务差距。此外,X地区还制定了统一的城乡发展规划,推动了城乡在产业发展、土地使用、环境保护等方面的协调发展,实现了城乡间的良性互动,推动了区域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

  3.科技创新能力大幅提升。X地区通过构建高效的技术创新协同机制,极大地激发了企业的创新活力,使企业成为科技创新的核心主体。同时,X地区研发经费的投入逐年增加,为科技创新提供了有力保障。X地区还着力打造科技成果转化平台,不断深化与高等院校、科研机构的合作交流,显著提高了科技成果的转化效率,为产业升级和转型提供了坚实的技术支撑。在创新体系建设方面,X地区取得了显著成就,成功构建了一个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深度融合的技术创新体系。这一体系的形成不仅推动了区域经济的高质量发展,还为整个地区的经济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4.地区发展战略与市场互动效应显著。X地区通过实施一系列发展战略与市场互动措施,显著提升了区域发展的综合实力。通过战略引导和支持,X地区改善了商业环境,促进了资源要素的顺畅流通和高效配置。该地区的核心企业获得战略支持,市场竞争力得到进一步提升,带动了整个产业链的协同发展。同时,X地区构建了区域协作体系,通过加强与其他区域的合作与互动,实现了资源的互惠共享和优势互补,促进了区域经济的共同发展。这些举措不仅增强了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还为区域经济的稳定和长远发展提供了坚实的支撑和持续的发展动力。

  三、推动区域经济协同发展的策略

  (一)制定战略规划,引领区域经济协同发展

  在乡村振兴背景下,为有效推动区域经济的协同发展,需制定并实施一系列科学、系统的战略规划。第一,必须确立一个明确的区域发展愿景,该愿景应能够凝聚共识,激发社会各界参与的热情[5]。同时,构建一套全面、有序且可操作性强的实施路径体系,这些路径需科学统筹、细致规划,全面覆盖短期至长期的各个发展阶段,确保各阶段任务能够精准对接、有效落实。第二,全力推动跨区域合作,打破行政区划壁垒,消除资源流动的隐性障碍,促进人才、资本、技术等生产要素的自由流动与优化配置。这一举措将显著提高资源利用效率,为区域经济的协同发展提供坚实的支撑。第三,必须密切关注市场动态与区域发展特色,确保战略规划既具备足够的灵活性,能够灵活应对市场的变化与不确定性,又具有高度的针对性,能够精准解决区域发展中的实际问题。这样的战略规划可以为区域经济的协同发展提供有力的指导与保障。

  (二)优化产业布局,推动产业链协同发展

  产业协同作为提升区域经济竞争力的核心要素,其重要性日益凸显。为充分发挥产业协同的效能,需采取一系列有效措施优化产业布局。第一,构建一个高效、紧密的区域产业链协同发展模式,通过促进产业链上下游企业之间的深度合作,实现资源的有效整合与优化配置,形成一条完整、高效的产业链,提升整个产业链的竞争力,加快市场响应速度。第二,应聚焦发展具有鲜明地域特色的产业集群,通过产业链的纵向延伸和横向拓展,不断提高产业链的附加值,推动产业集群向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方向发展,为区域经济增长提供新的动力。第三,创新产业协同发展机制是推动区域经济持续增长的关键。应积极探索并建立产业联盟,推动产业园区共建共享,同时实施多样化的合作机制,这些举措将有力促进资源共享、加快技术创新步伐与成果转化,实现产业间的优势互补和共赢发展。这些综合性措施的实施,不仅能优化产业布局,还能激发区域经济的内在活力,为区域经济的长期稳定增长奠定坚实基础[6]。

  (三)加强科技创新,促进科技成果转化

  科技创新是推动区域经济协同发展的核心驱动力,其重要性不言而喻。为充分发挥科技创新的引领作用,需采取一系列有效措施提升科技创新能力。第一,全面构建并优化区域科技创新体系,充分整合区域内外的科研资源,搭建资源共享平台,提升整个区域的创新能力。这不仅要深入挖掘高校、科研机构等优质资源的潜力,还要吸纳企业等市场主体,共同构建多元化的科技创新网络。第二,深化产学研各方融合,稳固并拓展合作关系,确保科技成果与产业需求精准对接、高效转化。采取项目合作、联合研发、技术转移等多元化模式,促进科研成果快速转化,推动科技创新成果迅速转化为实际生产力,有力促进产业升级和经济结构优化。第三,出台并实施一系列激励政策,为科技成果从研发到市场的转化提供有力的支持和保障。设立专项基金支持科技创新项目的落地实施,并建立完善的风险分担机制,有效降低科技成果转化过程中的不确定性和风险。同时,采用多种激励手段,如搭建科技成果展示和交流平台,提升科研人员的社会知名度和影响力,以及通过荣誉表彰、职称晋升、股权激励等激励方式,充分激发科研人员和创新主体的创新热情和活力。

  (四)加强职业技能培训,提升农村劳动力素质

  劳动力素质是乡村振兴和区域经济协同发展的重要支撑。为了充分发挥劳动力在区域经济发展中的关键作用,应采取一系列有效措施来提升农村劳动力素质。第一,深入实施农村劳动力职业技能提升计划,通过系统的职业教育和技能培训,提升农村劳动力的专业技能和综合素养,以满足现代农业和乡村产业转型升级的迫切需求。第二,完善劳动力培训体系,紧密对接市场需求,确保培训内容与产业发展趋势高度契合,提高培训的针对性和实效性。第三,构建良好的职业发展环境,通过提供优越的工作条件和广阔的发展空间,激励农村劳动力积极参与乡村振兴。第四,加强劳动力流动和就业服务体系建设,促进劳动力资源的优化配置,提高劳动力的就业质量和效率。第五,推动区域内外的经验交流与合作,通过案例分享、技术研讨等方式,促进知识和技术在区域内的传播与应用。第六,优化劳动力评价体系,建立以能力和业绩为导向的评价机制,激发劳动力的内在潜能和创造力,为乡村振兴和区域经济协同发展提供坚实的人才保障和智力支持。

  四、结语

  本文通过对乡村振兴背景下区域经济协同发展模式的深入探讨,构建了涵盖产业、空间、技术以及政策与市场的区域经济协同发展框架,并通过实证分析验证了其在推动农村经济发展中的积极作用。研究发现,区域经济协同发展模式能够有效优化产业结构、促进城乡融合、提升科技创新能力以及增强地区发展战略与市场互动效应,为我国乡村振兴提供有力支撑。然而,在实践中,仍需不断优化产业布局、加强科技创新以及培育和引进人才。未来,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持续推进,区域经济协同发展模式将扮演更加关键的角色。因此,不断深化对该模式的研究,探索适应不同地区特点的协同发展路径,对于保障我国农村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参考文献

  [1]罗立明.基于乡村振兴的农村电商和区域经济协同发展策略研究[J].南方农机,2024(15):126-129.

  [2]钟品妍,曲佳宁.乡村振兴视域下职教集团常态化服务区域经济发展的策略研究[J].现代农村科技,2024(8):123-124.

  [3]宋鑫,于淼,齐婷婷,等.乡村振兴视域下一三产业融合的区域经济发展对策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24(13):222-224+228.

  [4]宋鑫,黄桂贞,冯明伟.乡村振兴与农村区域经济协调发展路径探析[J].中国市场,2024(18):9-12.

  [5]嵇晟,丁至赫,冯彬,等.乡村振兴背景下食品产业与农业经济的协同发展探究[J].食品安全导刊,2024(13):158-161.

  [6]翟江燕.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农村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研究:以舟曲县为例[J].村委主任,2024(3):88-90.

  作者简介:宋沁鸽(1995—),女,硕士,助教,研究方向为会计与金融。

……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
阅读完整内容请先登录:
帐户:
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