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素养导向下,如何培养学生的高阶思维?

  • 来源:留学
  • 关键字:发展,学生,核心素养
  • 发布时间:2025-03-14 15:48

  文_ 郑义雪

  发展学生的高阶思维是核心素养导向下数学教学的应有之义。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基于自己的知识和经验,为学生创造具有挑战性的学习任务,让其能够主动地建构新的方式来解决问题。具体来说,教师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来培养学生的高阶思维。

  培养学生的分析思维。分析与综合是最基本的思维方法。在数学教学中,教师要有意识地发展学生的分析思维。以五年级复习课为例,教师在课堂上可以先给学生留出6—8分钟的时间,让其复习一个单元的知识,然后以思维导图的方式呈现出来——这是一个综合的过程。先分析有助于学生理清自己的思路,便于把握探索方向;综合的过程则需要学生调动发散性思维,寻找多种解决策略。二者结合起来,更容易解决问题。

  培养学生的评价思维。一方面,教师可以运用质疑与批判的教学策略来培养学生的评价思维。如在“图形与规律”教学中,教师可以询问学生“是否同意某某的观点”。这时,就会有学生站起来说支持哪一部分、不赞成哪一部分,并陈述自己的理由。与此同时,被反驳的学生也会来反驳别人。在这个过程中,学生思想发生了交流与碰撞,评价思维开始形成。另一方面,教师可以通过猜想与验证的教学策略来培养学生的评价思维。在学生观察、实验之后,教师要适时启发学生提出猜想或得出初步结论,并对此进行验证。验证的过程就是对学生猜想正确与否的一种评价,在此过程中,学生的评价思维自然得以发展。

  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首先,教师要对学生进行发散性思维的训练。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采用“变式”的方法,即一题多解或一题多变,引导学生发散思考,拓展思维空间。例如,在“谁先走”教学中,教师要求学生设计一个“在下棋时,小明和小华谁先走都公平”的游戏规则。这一题是在学生理解“可能性相等,游戏规则公平”的基础上,让学生从“可能性相等”这一基本点出发,想出其他的变式方案,从而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其次,教师要对学生进行反例辨析的训练。数学中的反例是指符合某个命题的条件,但又不符合该命题结论的例子。教师在授课时,要积极搭建支架,为学生提供反例,鼓励学生跳出条框进行思考,从事物变化的表象中去揭示事物不变的本质,以加深学生对数学概念的理解。最后,教师要对学生进行编题设计的练习。让学生自己编题并解决的过程,其实就是鼓励学生创造的过程。现在的小学数学课堂练习中,有很多涉及让学生改题编题的内容,教师可以充分利用这些资源。

  (作者单位:四川省彭州市延秀小学)

……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
阅读完整内容请先登录:
帐户:
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