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_ 徐嘉璐
在当今教育领域,素养型课堂的构建已成为提升教育质量的关键一环。对于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来说,从多方面落实素养型课堂、全面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更是至关重要。
优化教学内容,聚焦核心素养
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的核心素养包括价值观素养、规则意识、法治素养以及道德素养等。为实现这些目标,教学内容的优化尤为重要。一方面,教师可以以案例教育为主,通过讲解和讨论社会、学校和家庭中的真实事例,并结合相关法律法规,如环境保护法、交通安全法等,引导学生学习和掌握基本的法律知识、增强法律意识、培养法治精神。另一方面,教师可以创设生活情境,将课程内容与学生的实际生活相结合进行教学。例如,模拟不同场景下的交通法规应用,让学生学会遵守交通规则,提高交通安全意识,提升道德素养。
创新教学方式,激发学习兴趣
为了更有效地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创新教学方式至关重要。
案例合作分析。引导学生以小组合作的方式,针对具体的生活案例进行讨论和探究,通过分析其中的法治内涵,培养学生的法治意识和思维能力。例如,引入学生偷窃的社会案例,让学生学习讨论与未成年人相关的法律法规。
游戏教学法。在教学中融入游戏元素,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度。例如,通过二年级下册“文明棋”的小游戏,让学生了解法治知识,从而学会遵守社会规则、培养道德行为。
加强实践教学。实践教学是落实素养型课堂不可或缺的一环。教师可以组织各种实践活动,如社会调查、志愿服务等,让学生在实践体验中加深对道德规范和法治知识的理解与认同。通过实践活动,学生不仅能够将所学知识应用于实际生活中,还能在实践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从而进一步提升自身的核心素养。
改善学习环境,激发学习动力
良好的学习环境对于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至关重要。在课堂上,教师可以通过设计有趣的课堂活动、进行提问引导等方式,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并激发他们思考。同时,学校应创设积极向上的文化环境,将红色文化融入校园文化建设当中,增强学生的爱国情感和责任感。此外,教师还应推动思政育人走出教室,形成“教室小课堂+ 校园中课堂+ 社会大课堂”的协同课程实践模式,强化课程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优化教学评价,促进全面发展
教学评价是衡量教学效果的重要手段。在素养型课堂中,教师应注重对学生学习过程的评价,关注学生的课程表现和努力程度,及时发现学生的问题和困难,并给予指导和帮助。同时,教师要创新学业评价方式,探索落实质量标准和评价育人的实践模式,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