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都湘味:以湘为名 香飘京城
- 来源:餐饮世界
- 关键字:湘味,餐厅,北京
- 发布时间:2025-03-22 17:26
文/李铭 图片来源/北京湘都宾馆
在偌大的北京城里,大大小小的湘菜馆已经超过上千家。“湘”字餐馆在大街小巷、商超社区随处可见,平凡可入市井,精致能上得厅堂。湘菜辣得舌尖跳跃,辣得嘴唇鲜红如火,却依然让“吃货”乐此不疲,筷下不停,这便是湘菜的魔力所在,也是湖南美食的魅力之源。让火辣的味蕾跟随我们的脚步,一同踏入位于北京市海淀区马甸南路2号院七省大院内的北京湘都宾馆——湘都湘味餐厅。
湖南菜又称湘菜,最早可追溯至春秋战国时期的楚国。湖南地区,作为楚地的重要组成部分,其饮食文化在当时已经相当发达。《史记》中记载,楚地“地势饶食,无饥馑之患”,这表明湖南地区的物产丰富,为饮食文化的发展提供了坚实的物质基础。从湖南新石器遗址中出土的大量精美的陶食器和酒器,以及伴随这些陶器出土的谷物和动物骨骸,更是证实了湖南人早在几千年前就已脱离了茹毛饮血的原始状态,开始追求熟食的美味与营养。
进入秦汉时期,湖南的饮食文化逐步成形,烹饪技艺达到了较高的水平。据《楚辞》等古籍记载,当时的祭祀活动中,菜肴品种丰富多样,色香味形俱佳,烹调方法也日趋多样,如烧、烤、焖、煎、煮、蒸、炖等技艺已经相当成熟。长沙马王堆汉墓出土的竹简菜单,更是记录了多达103 种名贵菜品和九类烹调方法,这充分展示了当时湖南饮食文化的繁荣与精湛。
自六朝以后,随着大批统治者和文人的南迁,湖南地区的经济与文化得到了极大的发展,饮食业也随之繁荣。明清时期,湘菜体系迅速发展,形成了具有鲜明地方特色的菜系。此时,湘菜以湘江流域、洞庭湖区和湘西山区三种地方风味为主,逐渐构建了完整的湘菜体系。这些风味各具特色,湘江风味鲜香酥软,洞庭风味长于湖鲜,湘西风味则擅长烹制山珍野味。
值得一提的是,辣椒的引入为湘菜增添了独特的香辣风味。明朝末年,辣椒由南美移植到中国,而湖南的环境恰好适宜辣椒的生长。于是,辣味菜逐渐成为湘菜的重要组成部分,湘菜也因此而更加鲜明地突出了其香辣的特点。这一特点,不仅满足了湖南人民对美味的追求,也使得湘菜在中华美食版图上占据了重要的一席之地。
再到民国时期,名人谭延闿及其家厨创立了湘菜的重要菜系——组庵湘菜。组庵湘菜以“原材料选取精良、刀工处理精细、烹制技艺精湛、味道调和精准”的美食理念赢得人们的青睐,被称为“湘菜之源”,组庵湘菜是湘菜中的著名系列和重要流派。
走进湘都湘味餐厅,仿佛空气中都弥漫着辣椒的香味。湖南人对辣的热爱,几乎达到了痴迷的程度。在湘菜的烹饪中,辣椒被运用得淋漓尽致,无论是剁椒鱼头、辣椒炒肉,还是湘味小炒黄牛肉,辣椒都是不可或缺的调料。但湘菜的辣并非单纯的刺激,而是一种层次分明的味觉享受。辣中带香,香中带鲜,让人在品尝的过程中,既能感受到辣椒的热烈,又能品味到食材本身的鲜美。
在餐厅里湖南的特色美食数不胜数,长沙臭豆腐,外酥里嫩,臭中带香,是湖南美食中的一绝,那独特的味道,仿佛能瞬间唤醒味蕾,让人欲罢不能。红烧米豆腐,口感细腻,味道鲜美,米豆腐的滑嫩与红烧酱汁的浓郁完美融合,让人回味无穷。高居榜一的擂椒皮蛋,则是湖南的一道创新菜。将皮蛋与擂椒捣碎混合,再搭配独特的调料,口感丰富,味道独特,让人一试难忘。餐厅内还有许多特色菜品也各具风味,且都有着令人津津乐道的文化与故事。
黄焖汉寿甲鱼
“洞庭鱼米之香香满天下,甲鱼映像滋味味誉九州”,这是对洞庭的描写、是对汉寿甲鱼的赞美。从我国出土的龟版鳖甲上的文字考查,长沙马王堆出土的汉代食谱中就有甲鱼菜单。自古以来人们对甲鱼就有“鳖可补劳伤、壮阳气,大补阴血不足”的认识。在西周时期就设有“鳖人”官职,专门负责捕鳖供奉王室享用。洞庭湖境内,食鳖在西周时已形成了一定的风俗,《礼记》词条、《楚辞·招魂》中均有食甲鱼的记载。
黄焖甲鱼是湘菜中的一道经典菜肴,以其独特的烹饪方法和浓郁的口味深受湖南人民的喜爱。在湖南人的年夜饭中,黄焖甲鱼常常作为一道大菜出现,有着节日的特殊寓意和传统。同时,它也是湖南人冬日里御寒暖身的好选择,抵御湿冷的冬夜,带来身心的温暖。
剁椒大湖鱼头
剁椒鱼头,又称剁辣椒鱼头,是一道颇具湘潭特色的美食,因其独特的口感和色彩,常被人们亲切地称为“鸿运当头”或“开门红”。
此菜相传与清代文人黄宗宪有关。清雍正年间,黄宗宪因忌“文字狱”而出逃,途经湖南的一个小乡村,借住在一个贫苦的农户家。农夫从池塘中捕回一条胖头鱼,农妇便用来做菜款待黄宗宪。鱼洗净后,鱼肉放盐煮汤,再将自家产的辣椒剁碎,与鱼头同蒸。不想黄宗宪吃了后觉得非常鲜美,难以忘怀。回到家里,他便让家厨将这道菜加以改良。于是,便有了“剁椒鱼头”这道名菜,后来还成了湖湘蒸菜的代表。
张家界棒棒鱼
棒棒鱼,当地人又称之为岩花鱼,其身形浑圆修长,肉质细嫩,口感滑爽。在张家界的溪流中,此鱼活动机灵,常潜于石底,难以轻易钓获。相传古时候的捕捞方法是用铁锤、木棒或石块猛击水中的石头,将其震晕后再捕捞,因此得名棒棒鱼。
此菜在烹饪上也有其独特之处。而在湖南张家界,棒棒鱼常被用来制作香辣美味的菜肴。具体做法是将棒棒鱼炸至表面焦脆后,再用湖南剁辣椒烧制,成品肉质鲜嫩,香辣咸鲜。
永州血鸭
相传在太平天国起义初期,洪秀全率领太平军攻打永州城。为了在天黑前完成饭菜准备,让将士们吃饱后英勇杀敌,厨师在煮鸭时发现鸭毛未拔,影响口感。为了顾全大局,他将杀鸭时的鸭血全部倒入锅中。开宴时,一碗碗拌有鸭血的鸭肴端上桌,大家胃口大开,个个吃得饱饱的,最终大获全胜。庆功宴上,有人问厨师长昨晚做的什么菜,厨师一时语塞。此时,洪秀全之妹洪宣娇提议,就叫它“永州血鸭”。从此,“永州血鸭”便闻名于世,经过历代厨师精心烹制,口味独特,香辣入味。这道菜不仅鸭肉鲜嫩,而且香辣可口,不吃辣的食客也能吃得津津有味。
毛式红烧肉
“毛氏红烧肉”这个名字,顾名思义,与毛泽东主席有着密切的关系。据说他小时候就对红烧肉这种简单却美味的菜肴情有独钟。后来,即便成了一代伟人,也依旧保留了这种质朴的饮食习惯。
毛氏红烧肉源自湖南湘潭,当地的红烧肉本以香、肥、嫩而著称,尤其是用五花肉来制作,肉质肥而不腻,汤汁浓郁,回味无穷。毛泽东在长期的革命生涯中,仍然偏爱家乡的红烧肉,而后人为了纪念他,将这种红烧肉冠以“毛氏”之名。
青椒大蒜叶炒腊肉
在湖南的美食世界里,有一道菜能瞬间点燃你的味蕾,那就是大蒜叶炒腊肉。这道菜不仅色香味俱全,还承载着湖南人对家乡味道的深深眷恋。
湘西作为腊肉的发源地,以其独特的风味和历史背景而闻名。相传在遥远的古代,蚩尤部落与黄帝争夺天下,战败后,蚩尤部落的成员隐居到湖南西部的深山之中,也就是现在的湘西。在这里,人们以打猎为生,为了保存食物,他们将未吃完的肉挂在树上风干。遇到雨天时,他们用火烤干,以延长食物的保存期限。随着时间的推移,人们发现通过腌制和风干的新鲜猪肉不仅便于储存,而且味道鲜美,逐渐演变成了现在的腊肉。这种制作工艺在湘西地区代代相传,至今仍是当地重要的美食。
湘菜的“韵味”是湖南人根深蒂固的文化符号,爽辣的口感下,是湖南人“吃得苦,霸得蛮”的爽辣性格。“我欲因之梦寥廓,芙蓉国里尽朝晖。”毛泽东主席曾以芙蓉花寄情家乡湖南,梦之寥廓,坚韧不拔,星火燎原,辉映潇湘。现如今“湘菜出湘”已然成为趋势,也正以芙蓉一般积极昂扬的姿态,传播着湖湘文化,演绎着“湘飘世界”的浪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