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升农村公路建设对食品供应链安全的策略研究

  • 来源:食品安全导刊
  • 关键字:农村公路建设,食品供应链,安全保障
  • 发布时间:2025-03-29 19:16

  姚 倩

  (湖南农业大学,湖南长沙 410128)

  摘 要:本文分析农村公路建设支撑食品供应链的现状,阐述农村公路建设制约食品供应链安全的突出问题,并提出加强农村公路建设保障食品供应链安全的对策,旨在为食品供应链安全提供坚实保障。

  关键词:农村公路建设;食品供应链;安全保障

  农村公路作为连接食品产地和销地的重要纽带,直接影响着食品从农田到餐桌的全流程安全[1]。尤其在当前农村地区成为主要食品生产基地的形势下,农村公路建设水平的高低决定了食品运输的时效性、储存的完整性和配送的及时性,对维护食品供应链安全至关重要。农村公路通达深度和技术等级直接关系到农产品和食品原料的出村进城效率。农村公路沿线的冷库、检测等配套设施是否完善则影响食品冷链运输和质量控制的可靠性。可以说,农村公路建设水平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从源头到终端的食品供应链安全。随着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不断深化,农村公路作为支撑现代食品产业体系的基础设施,其建设能力已成为保障食品供应链安全的关键变量。为此,本文分析农村公路建设制约食品供应链安全的突出问题,并提出针对性的强化对策。

  1 农村公路建设支撑食品供应链的现状分析

  1.1 农村公路网络覆盖与食品运输需求

  我国农村公路建设取得长足发展,公路通村率和通组率大幅提升,基本形成了连接县、乡、村三级的农村公路网络。据统计,截至2023 年底,全国农村公路总里程达460 万km,占公路总里程的84.6%。农村公路四级及以上路面比重也在不断提高。不断完善的农村公路网络极大地改善了农产品和食品原料的收运条件,农用车、小型冷藏车已经可以直达多数地方,为农产品产地预加工和食品加工企业集聚提供了基础支撑[2]。然而,随着农村地区食品产业规模的不断扩大,农产品产后运输和食品成品配送需求快速增长。而受限于农村公路技术等级偏低,“断头路”“瓶颈路”仍大量存在,与日益增长的农产品和食品大宗物流需求不相匹配。尤其在农忙季节和极端天气情况下,农村公路“船车晃”、季节性中断问题突出,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农村食品供应链的运转效率。

  1.2 农村公路服务食品冷链物流现状

  伴随食品产销区域分离、冷链物流需求激增,农村公路作为食品冷链“首尾程”的重要节点,其服务保障能力直接关系到易腐食品品质。当前,围绕农产品主产区和食品加工园区,一批骨干农村公路及配套冷库开始建设,在蔬菜、水果等食品原料产地预冷、分拣、包装等环节发挥了积极作用[3]。但由于前期规划滞后,大多农村公路沿线尚缺少与之匹配的冷链物流设施,尤其缺乏标准化的中转冷库和移动预冷站,导致许多食品在运输过程中损耗严重。而农村公路沿线冷链运输车辆停靠点、移动冷库充电桩等设施不足,也影响了全程冷链效果。此外,针对食品冷链运输的智能化温控和全程监控体系在农村公路尚未建立,使得大部分农村产出的食品只能就近销售,很难嫁接城市冷链配送网络,进入大循环。这些都制约了农村地区高附加值冷链食品的规模化发展。

  2 农村公路建设制约食品供应链安全的突出问题

  2.1 公路等级结构与食品运输需求不适应

  虽然农村公路总量快速增长,但普遍存在等外公路比重过高,路况条件较差的问题。据统计,2023 年我国三级及以下农村公路里程占比仍有一定的比例,其中部分路面为砂石和泥结碎石路面,而等外公路承载能力一般不足20 t,与冷链食品大宗物流的需求存在较大差距[4]。实地调研发现,受公路技术规范限制,部分偏远农村公路无法满足大型冷藏车的通行要求,制约了产地低温处理产品的销路。而多数村道、产业路为季节性通行,路况条件更是无法适应全天候的生鲜农产品运输需求,严重影响了农产品上行效率和食品原料供应的稳定性。例如,在一些蔬菜、水果、生鲜肉类等主产区,因村组道路通行不畅,经常出现农产品滞销现象。路面质量差也容易造成农产品颠簸损伤,严重时损失率甚至在30% 以上。可见,农村公路等级结构与食品运输需求的矛盾,已成为掣肘农村地区食品产业升级的瓶颈。

  2.2 配套设施与食品安全保障不协调

  食品供应链各环节的有序衔接,离不开农村公路沿线冷链仓储、质量检测等配套设施的有力支撑。而目前,多数农村公路沿线尚缺少与之相匹配的食品冷链物流设施。①农产品产地预冷库、食品中转冷库严重不足,难以实现从田间到餐桌的“冷链到户”。

  数据显示,我国蔬菜和水果的冷藏运输率为15%,肉类冷链流通率34%。造成大量食品原料在运输过程中腐烂变质,既影响了食品供应链效率,又加剧了食品安全风险[5]。②冷链车辆停靠、移动电源充电等服务设施在农村地区布局严重滞后,制约了“新冷链”在农村地区的推广应用。③食品质量快速检测设施在农村尚未普及,使得农产品产地把控和过程质控流于形式。而作为食品安全溯源关键节点的信息采集设备在农村公路沿线布设不足,也影响了食品供应链监管的时效性和全面性。

  2.3 运行维护与食品供应链安全保障脱节

  农村公路运行维护水平直接关乎食品运输的稳定性和时效性。当前,农村公路养护“重建轻管”的问题突出,日常养护责任不清,应急抢通能力不足,严重影响了食品运输的通畅性。据调查,县乡道、村道平均每年大中修率不足50%,致使路况持续恶化。而极端天气或自然灾害发生时,农村公路抢修效率低下,经常出现农产品因公路中断而大量积压的情况。实地走访发现,多数县乡尚未建立农村公路应急抢通机制,一旦遇到泥石流、洪水等情况,抢险设备、物资不能及时到位,影响食品应急调运效率。另外,农村公路养护信息化程度低,尚未建立健全的养护决策和考评机制,也影响了农村公路服务食品供应链安全的能力。例如,农村公路灾毁信息尚不能与食品应急需求有效对接,导致食品调运经常出现梗阻。而农村公路养护考评指标中,尚未充分体现食品运输需求导向,对提升食品流通效率的引导作用有限。

  3 加强农村公路建设保障食品供应链安全的对策

  3.1 优化农村公路网络建设提升食品运输效率

  针对农村公路技术等级偏低、服务半径有限等问题,应从战略高度统筹谋划农村公路提质改造,优化路网结构,提升食品运输效率。①科学编制农村公路网规划,充分衔接县域食品产业发展布局,加强与国省干线、铁路等衔接,打通农村食品流通“微循环”。②加大农村公路技术升级力度,有序推进产业路、旅游路等提档升级,力争到2025 年农村公路三级及以上比重达到70%。重点围绕食品产业集群,实施农村公路综合提质工程,打通“断头路”,畅通“瓶颈路”,确保农村公路技术规范满足食品冷链运输需求。③在农产品主产区和食品加工园区,合理布设农村物流专用通道,建设面向大城市的农产品运输专线,实现农村食品物流与干线物流的便捷转换。④围绕农村重点食品产业链,在关键物流节点推进农村公路提质改造,消除食品运输“痛点”。对服务大型农产品批发市场、冷链物流中心的农村公路,实施连接线提级、场站配套等建设,全面提升农村食品骨干物流通道效率。⑤加快推进农村物流园区、农产品产地市场与毗邻农村公路的连通工程,打造“田头到餐桌”的食品快速直达通道。优化农村食品物流集散节点与公路的空间衔接,提升农村公路服务食品产业发展的支撑能力。鼓励各地探索“农村公路+ 食品物流园区”的融合发展模式,通过规划引领、用地保障等方式促进农村公路与食品产业的一体化布局,实现供应链各环节的无缝对接。⑥提升农村公路数字化、智能化水平,建立农村食品物流大数据监测平台。加快农村公路路网感知设施建设,利用卫星定位、移动通信等技术手段实现农村食品运输车辆的全程定位跟踪。整合公路路况、气象灾害、交通事故等多源异构数据,为农村食品物流调度、应急指挥等提供科学的决策支持。推动农村公路与食品供应链管理信息系统的数据共享和业务协同,提高食品运输组织化、专业化水平。

  3.2 强化农村公路配套设施建设保障食品安全

  农村食品供应链的稳定运转,既需要公路硬件水平的提升,又离不开配套软件的有力支撑。①科学规划布局农村食品物流服务设施,加快在蔬菜、水果、肉蛋奶等主产区,建设一批标准化农产品产地预冷库、中转冷库等,推进冷链仓储与运输的一体化衔接,切实解决好农村食品流通难题。②在县道、乡道等骨干农村公路沿线,因地制宜布设冷链运输车辆停靠点、移动电源充电桩等设施,为“新冷链”模式在农村地区推广应用提供支撑。③强化农村公路沿线食品质量快检设施建设,推进动植物疫病防控、农药残留检测等关键技术在田间地头的应用,从源头把控食品原料质量。④在农村食品供应链关键节点,布设物联网监控、溯源管理等智能化设施,逐步建立食品供应链全过程可视可控体系。通过农村公路配套服务设施的同步规划建设,让食品从农田到餐桌的全过程都处于严密监管之下。⑤加强农村公路沿线食品仓储设施规划建设,在食品主产区和集散地因地制宜建设一批标准化仓储设施,配备必要的冷藏保鲜、分级包装等设备。鼓励龙头食品企业、农民合作社等参与农村食品仓储设施的投资运营,建立现代化农村食品仓储物流体系,实现食品仓储、运输、配送的一体化衔接,最大限度地减少农村食品供应链中的损耗。⑥加大农村公路沿线环境整治力度,在食品主产区和运输干线合理布设污水垃圾处理设施,有效控制面源污染。推进农村公路沿线废弃农膜、包装等回收利用,实现食品生产、流通、消费全过程的绿色环保。强化农村食品经营主体在污染防治、垃圾分类等方面的社会责任,营造农村食品供应链安全发展的良好环境。

  3.3 创新农村公路运维机制提升食品供应链安全水平

  ①建立农村公路养护与食品产业发展的衔接机制,在农村公路养护规划、建设、考核等环节充分考虑食品供应链安全需求,建立健全养护质量评价标准。②完善农村公路预防性养护、应急抢通体系,加强关键性检测和养护,有效防范路况恶化诱发的食品腐损、变质风险。在农产品主产区构建食品应急物流“绿色通道”,确保极端天气等情况下紧急食品运输车辆优先通行。③创新农村公路智能化管理模式,利用大数据、云计算等技术,建立公路灾毁预警、抢通调度、运输引导等智能决策系统,保障突发情况下食品供应链的快速响应。加快补齐农村公路感知网、通信网等设施短板,实现食品运输全过程信息化管控。④积极推行农村公路养护市场化、专业化改革,大力培育一批专业养护企业或合作组织,提供优质高效的农村公路养护服务,切实提升食品供应链时间效率。⑤建立健全农村公路灾毁应急抢通联动机制,加强农村公路管理部门与食品企业、农民合作社的信息沟通和救援联动,第一时间组织应急物资和抢险力量,最大限度地降低灾毁影响,保障农村食品供应链的稳定运行。完善极端天气下农村食品调运应急预案,加强防灾物资储备,确保关键时刻农村食品供应不中断。在易发生自然灾害的农村食品产区,提前部署便携式桥梁等应急设施,保障灾后食品应急调运的通行条件。

  4 结语

  随着人们对食品安全的要求越来越高,必须加快补齐农村公路发展短板,推动食品流通体系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未来,应以食品供应链安全需求为导向,构建“通村畅乡、安全高效、绿色智能”的农村公路体系,以创新发展模式,引领食品产业提质升级,保障食品安全。

  参考文献

  [1] 张涛, 马刚, 王丽. 基于供应链管理的农产品加工食品安全问题研究[J]. 中外食品工业,2024(10):16-18.

  [2] 翁丹. 浅析农村高质量公路建设对农产品运输的影响[J]. 现代农村科技,2024(4):151-152.

  [3] 刘芳芳, 李毅斌, 贾娟. 食品供应链食品质量安全保障体系研究[J]. 中国调味品,2022,47(12):186-189.

  [4] 王若钢. 农产品供应链食品安全管理的问题与对策[J]. 中国食品工业,2024(1):95-97.

  [5] 徐畅, 范体军, 徐若芬, 等. 检查制度下可追溯食品供应链安全努力决策[J]. 管理工程学报,2022,36(3):245-253.

……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
阅读完整内容请先登录:
帐户:
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