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农村学生语文学习插上腾飞的翅膀——农村小学生课外阅读习惯和阅读能力的培养探析

  • 来源:知识文库
  • 关键字:小学生,课外阅读,习惯
  • 发布时间:2025-05-09 21:59

  王成斌

  阅读是个体获取知识、拓宽视野、提升思维品质的重要途径。对于农村小学生而言,课外阅读不仅是学习的一部分,更是连接城乡教育资源、拓宽人生视野的桥梁。如何培养农村小学生课外阅读习惯和阅读能力,为农村孩子语文学习插上腾飞的翅膀,成为教师探索的主要方向。旨在运用有限的资源为学生创造无限的可能,为学生未来发展铺就坦途。

  1 农村小学生课外阅读习惯和阅读能力培养的价值

  1.1 促进思维发展

  小学生正处于思维的过渡和发展阶段,培养学生的课外阅读习惯和阅读能力能促进其思维发展。农村环境下,学生对事物的接触和了解程度相对较低,通过阅读,可以接触到丰富的知识体系和多元的文化视角,为学生提供观察世界的窗口,有助于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增强对世界的认知。概念是思维的重要组成部分,学生在阅读过程中能吸收和消化更多领域的概念,深化对概念的理解,引导学生思维的发展。学生在进行阅读时,需要对阅读材料进行深入分析,收集其中关键信息并梳理文本大意,在对阅读材料整理、分析和理解的过程中,能充分锻炼学生的辩证思维、逻辑思维和批判性思维,从而不断提升学生的智力水平。阅读能够为学生打造一个天马行空的想象空间,在学生脑海中构建出丰富多彩的世界,为学生思维发展提供平台和支撑。

  1.2 提升综合能力

  农村小学生课外阅读习惯和阅读能力的培养能够提升学生多角度的能力,促进学生全面发展。语言是思维的工具,也是交流的桥梁,阅读是提升学生语言能力和交流能力的有力手段。农村小学生通过阅读,可以接触到各种优美的语言表达方式和丰富的词汇,充实学生的语言储备,优化学生的表达方法,为提升语言表达能力奠定基础。在阅读过程中,学生可以学习到如何准确、生动地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情感,如何在不同的语境中运用恰当的语言。这不仅有助于学生在课堂上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知识,还能在日常生活中与他人进行更加有效的沟通与交流。课外阅读是小学生自主学习的重要方式之一,培养学生的课外阅读习惯能激发学生的自主意识,让学生发挥主观能动性,自发地投入阅读和学习当中,逐渐养成自主学习的习惯。由于农村小学生面临着更加复杂和多变的学习环境,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能够让他们学会如何有效地获取信息、处理信息和运用信息,增强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阅读还能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和创新精神,让学生在阅读过程中迸发灵感的火花,不断产生新的想法和创意。

  1.3 塑造核心素养

  阅读能力的培养不仅关乎语文学科的学习,更与小学生的综合素质提升密切相关。通过阅读,学生可以提升审美素养、人文素养、科学素养等多个方面,助推学生核心素养的塑造。优秀的文学作品往往蕴含着深刻的人生哲理和道德观念,农村小学生通过阅读这些作品,可以润物无声地影响学生的情感态度,培养积极、正面的美好品质。阅读材料中的英雄人物能够为学生立标杆、树楷模、建模范,为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的建立提供模板,使学生能够树立正确的三观,提升学生明是非、知对错、辨黑白的能力。阅读还能让学生接触到不同的文化和价值观,有助于学生感知文化的包容度和差异性,形成更加开放和包容的心态。在阅读不同文化体系材料的过程中,能让学生体验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提升学生的文化意识,增强学生的民族归属感和文化自豪感。在阅读过程中,学生可以感受到作品中人物的喜怒哀乐,体验到不同的人生经历,更加深刻地理解人生的意义和价值。

  1.4 推动教育改革

  就目前来看,培养良好的课外阅读习惯和阅读能力,对于改善农村教育环境具有重要意义。一方面,通过推广课外阅读,可以丰富农村小学生的课余生活,减少学生接触不良信息的机会,降低外界因素对学生造成的干扰;另一方面,通过提升小学生的阅读能力,可以让学生更加有效地利用教育资源,提高学习效率和质量。此外,阅读还能促进家校共育,让家长更加重视孩子的阅读教育,形成家校合力共同推动农村教育的发展。从长远来看,培养良好的课外阅读习惯和阅读能力,能够推动社会进步和发展。农村小学生作为未来社会的重要力量,学生的阅读素养将直接影响到社会的整体素质和创新能力。通过提升农村小学生的阅读能力,可以让学生更加深入地了解社会、关注社会、参与社会,为社会的发展贡献力量。

  2 农村小学生课外阅读习惯和阅读能力培养的途径

  2.1 精选阅读材料,激发阅读兴趣

  精选阅读材料是培养农村小学生课外阅读习惯和阅读能力的出发点。随着教育的改革和科技的进步,市面上的阅读材料层出不穷,教师要有方向、有计划、有依据地选择阅读材料,确保阅读材料的科学性和有效性,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培养学生的课外阅读习惯和阅读能力。有方向地选择阅读材料,要求教师制定精细的阅读目标,让学生在达成阅读目标的过程中,循序渐进地养成阅读习惯,提升阅读能力。制定阅读目标时,要遵循可实现原则、可衡量原则和全面性原则。结合学生及教学资源的实际情况,制定能掌握达成进度的、涵盖知识技能与情感态度的阅读目标。有计划地选择阅读材料,要求教师选择具有代表性和针对性的阅读材料。对小学低年级的学生选择具有拼音标注的绘本,绘本以图画为故事构建框架脉络、以文字为故事增添血肉,通过色彩丰富、形象生动的图画和简洁明了、富有感染力的文字,能有效吸引学生注意力,激发学生阅读兴趣,提升学生阅读专注度。对于小学中年级的学生选择具有一定的教育性和故事性的阅读材料,让学生通过阅读体会故事背后的教育意义。有依据地选择阅读材料要求教师针对不同学生选择不同阅读材料。教师要注意观察学生的性格及爱好,与学生进行深度交流,明确不同学生的兴趣点,尊重学生的想法和思维,选择学生喜欢的、感兴趣的阅读材料,让学生在兴趣和求知欲的驱使下,培养阅读习惯和阅读能力。

  例如,在学习部编版一年级上册《影子》这一课时,教学目标是让学生通过学习认识并掌握“影”“前”“后”等生字,能够正确朗诵课文,借助生活经验,理解影子的特点。为辅助教学目标的达成,教师可以结合学生的年龄特点选择绘本作为阅读材料。绘本以其丰富的画面、简洁的语言和深刻的故事内涵,成为小学低年级学生阅读的理想选择。绘本中的图画与文字相互补充,共同构建了一个个完整而富有想象力的故事世界。《我和我的影子》是一套阅读绘本,通过小男孩一天中影子的变化,为学生介绍影子的基本知识。教师要设定阅读目标,让学生通过绘本的阅读,巩固对生字的记忆,并结合绘本内容,全面地理解影子的概念和原理。学生在阅读绘本时,能够被绘本中精美的图画和趣味的故事所吸引,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和热情,逐渐养成阅读习惯和阅读能力。

  2.2 优化阅读环境,营造阅读氛围

  优化阅读环境是培养农村小学生课外阅读习惯和阅读能力的切入点。由于农村教学环境和教学资源的匮乏,很难为学生打造完善的阅读环境,导致学生对阅读的理解不深、兴趣不高。针对这一问题,学校要加大资金和设备的投入,建立图书馆,以满足学生的阅读需求。受到客观因素的制约,可以将图书馆改为“图书室”,收集和回收一些保存完整、适合学生阅读的“二手书”,把阅读材料统一保管在闲置教室内,为学生提供阅读的空间和资源。在每个班级设置“图书角”,让学生将家中阅读过的阅读材料放置在图书角中,形成阅读材料的再利用。在教师方面,教师要发挥自身动力,整合网络和其他渠道的阅读资源,整合成为可提供给学生的阅读材料。在班级中时刻倡导阅读,并陪伴学生共读,发挥榜样的力量,带领学生走进阅读材料的世界,为学生营造阅读的氛围,让书香飘进校园的每个角落。在家长方面,阅读是一场心灵的对话,家长要转变教育理念,重视学生的课外阅读,并积极参与到学生的阅读当中,做到家长陪读,扩大学生的阅读教育矩阵,强化家校共育,形成教育合力。

  例如,在学习部编版二年级下册“亡羊补牢”这一课时,教师可以选择同题材的寓言故事作为课外阅读材料,“守株待兔”“刻舟求剑”“掩耳盗铃”等,都是具有教育意义和阅读价值的优秀文本。由于农村家长的教育观念和教学方法具有一定的滞后性,教师可以定期进行家访,为家长宣传阅读重要性,并向家长传授正确的家庭教育方法。通过家长手册联系家长,告知阅读重点书目,要求家长与学生共同阅读,促进亲子关系的同时营造家庭阅读氛围,让家长发挥督促者的作用,辅助学生培养阅读习惯。举办“亲子读书交流会”,让家长与学生共同分享阅读心得和阅读收获,并讲述一些寓言故事,提升家长的融入度和参与度。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将阅读过的书籍带到教室图书角中,学生之间互相分享和传阅,使阅读氛围更加浓郁。学校可以与当地的书店、文具店等建立合作,将一些样品书籍收集起来,建立学校图书室,拓展学生的阅读材料资源。

  2.3 增加阅读时间,培养阅读习惯

  增加阅读时间是培养农村小学生课外阅读习惯和阅读能力的着眼点。阅读习惯和阅读能力的培养不是一蹴而就的,是一个水滴石穿的长期过程,教师不能急于求成,要给予学生充足的成长时间和空间,利用碎片化的时间带动学生阅读。清晨是学生阅读的黄金时间,也是经典的阅读教学时间。教师可以通过晨读,让学生与清晨共“舞”,迎着初升的朝霞在学生心里种下阅读的种子。教师也要融入晨读当中,与学生一起阅读、一起体验、一起陶醉,在声声诵读当中开启崭新的一天。午后阅读是培养学生阅读习惯和阅读能力的重要时段。读书养浩气,教师可以通过午后阅读,让学生沐浴午后阳光,使学生心中阅读的种子抽枝发芽。在午后阅读中,学生能够获得精神上的洗礼,完善学生的精神生活。晚间复读是巩固记忆的重要途径。教师可以要求学生在睡前对阅读材料进行复读,让学生伴随月光对阅读材料进行二次记忆,催生出阅读的甜蜜果实。增加学生的阅读时间,将阅读穿插在每个时间段,能够有效增强阅读的实效性,循序渐进地培养学生的阅读习惯和阅读能力。此外,由于农村地理条件的限制和资源的匮乏,学生在课余时间的活动较为有限,教师可以将这些碎片化的时间进行利用,进一步培养学生的阅读意识。

  例如,在学习部编版三年级上册《山行》这一课时,可以选择《枕上诗书》作为阅读材料。在每天清晨预备铃打响前的十分钟带领学生进行阅读,晨读时可以选择《早兴》《题破山寺后禅院》《商山早行》等与清晨相关的古诗词,加强学生的情感体验,让学生清晰认知“晨光初照屋梁时”“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的场景;午休后,学生容易产生困倦感,可以延后五分钟授课时间,利用这五分钟,带领学生午读。可以选择《春日偶成》《悯农》《浣溪沙》等与正午相关的古诗词,体会“云淡风轻近午天,傍花随柳过前川”的惬意和“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的辛劳;放学后,可以让学生在睡前对阅读的故事进行巩固,强化记忆的持久性和阅读的持续性。

  2.4 加强阅读指导,提升阅读质量

  加强阅读指导是培养农村小学生课外阅读习惯和阅读能力的突破点。小学生对于阅读的理解认知并不全面,很难掌握灵活的阅读技巧和多样的阅读方法。教师要加强对学生阅读技巧和阅读方法的讲授,便于学生能够更高效率、高质量地完成阅读,从而培养学生的阅读习惯和阅读能力。针对阅读技巧,灵活的阅读技巧有利于学生准确、快速地理解阅读材料内容、体会阅读材料思想,从而提升阅读质量。对于阅读材料的阅读技巧不能是千篇一律地死记硬背,应该根据不同阅读材料、不同阅读目的选择不同的阅读技巧,不同的阅读技巧有着不同的作用。对于理论性较强的阅读材料,教师要传授学生提取关键词句的阅读技巧,便于学生能够定位关键信息;对于故事性较强的阅读材料,教师可以传授学生梳理故事情节的阅读技巧,让学生能够更深入地理解材料中的核心内容。阅读方法是开展课外阅读活动的基础保障,多样的阅读方法能从不同角度提升学生的阅读质量。精读可以帮助学生深入了解文章内容和含义,略读可以帮助学生快速把握文章脉络和结构,跳读可以帮助学生有选择性地进行阅读,取其精华去其糟粕,节约阅读时间。此外,教师在阅读指导过程中,要让学生边读边思,引导学生分析文本、评价材料。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看法和意见,培养其独立思考能力和判断力。重视学生在合作中阅读,阅读后要及时地交流与讨论,促进阅读的质量。

  例如,在学习四年级下册《纳米技术就在我们身边》这一课时,教师可以选择与教材内容相契合的科技类阅读材料《这就是物理》,其内容涵盖了物理的十大主题,通过漫画的形式导入物理知识,让抽象、难懂的物理概念和定理变得有趣易懂。在阅读开始前,教师可以带领学生通过目录大致了解阅读材料的核心内容,并将阅读材料以主题为基准,划分为不同篇章。对不同篇章进行阶段性阅读,一个篇章阅读结束后,对关键内容进行提取和总结,确保理解核心内容后,再进行下一篇章的阅读。对于材料中繁杂冗长,不符合学生理解和认知范围的内容,教师可以让学生进行跳读和略读;对于材料中的核心内容和科普性内容,引导学生进行详读和精读。学生阅读每个篇章时,教师都可以设置相关的问题,让学生阅读后通过与同伴的交流和讨论回答问题,加深学生对阅读材料的理解和记忆,活跃学生的思维,激发学生的阅读欲望。

  2.5 丰富阅读活动,提高阅读体验

  教师要积极开展丰富多样的阅读活动,作为学生课外阅读的外延,为语文教学课堂增姿添彩。教师可以为学生构建阅读情境,围绕阅读材料,贴近学生生活实际,创设具有情感色彩的情境,引导学生深入感受阅读材料中的情感,培养学生同理心和人文关怀。受到农村教学设备和教学资源的限制,教师可以运用一些传统的情境构建手段。角色扮演是一种有效的情境创设方法,能够让学生亲身参与到情境中,加深对阅读材料的理解和体验。可以引导学生根据阅读材料进行角色扮演,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综合素养。通过讲故事为学生构建情境,在讲故事的过程中,能够降低学生对学习的抵触心理,为学生营造轻松和谐的学习氛围。除构建情境外,讲故事还可以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使其主动投入课外阅读中。教师在课堂上可以讲述一些有趣的故事,并在关键时刻戛然而止,引导学生自己去阅读原文,培养学生课外阅读习惯和阅读能力。转化讲故事的主体,让学生讲述在阅读中收获的故事,为学生提供展示才华的舞台。定期对学生的课外阅读情况进行全面评价,建立奖励机制,设置“阅读之星”等荣誉称号,引发学生的好胜心,激励学生积极参与阅读的同时让学生产生阅读成就感。

  例如,在学习部编版五年级上册《冀中的地道战》时,教师可以选择《小兵张嘎》作为阅读材料。故事发生在1945年的冀中平原白洋淀,主人公张嘎在奶奶的教导下,参加了八路军,并在多次战斗中表现出色,最终成为一名合格的小侦察员。教师可以在课堂中开展角色扮演活动,让学生选择阅读材料中的一个章节,通过对话、表演等方式还原材料中的场景。教师要为学生构建真实的情境,以背景描述的方式铺垫情境,让学生沉浸到情境中,积极参与角色扮演活动。由于《小兵张嘎》的背景设定也是在冀中地区,学生能将阅读材料与教材内容相结合,增强学生的学习动力和学习兴趣。在角色扮演活动结束后,教师可以让学生通过投票的方式选择对阅读材料了解最深入、最全面的学生,授予“阅读之星”的称号,让学生形成良性竞争,侧面培养学生的阅读习惯和阅读能力。

  2.6 布置阅读任务,强调读写结合

  布置阅读任务是培养农村小学生课外阅读习惯和阅读能力的落脚点。叶圣陶先生曾说:“学生读得好,才能写得好。”可见读与写是不可分割的整体,通过阅读能丰富学生的写作素材,通过写作能展现学生的阅读感悟,教师要合理布置阅读任务,将读与写有机融合,促进学生阅读习惯的养成和阅读能力的提升。“胸中有积蓄,才能倾吐出”,学生阅读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重视对语言材料的积累,布置阅读任务,要求学生将阅读材料中经典的词汇、优美的句子和精彩的段落进行记录,对名人名言、名言警句等进行摘抄。总结并分析其中的魅力和优点在哪里,引导学生进行仿写训练,让学生掌握基本的语言表达技巧、语言风格和叙述方式,学生只有通过实践才能切身体会到材料中蕴含的美感与深意。学生仿写掌握熟练后,可以强化写作活动,教师可以结合阅读材料的主题,设定写作任务,引导学生进行深入思考和表达,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和情感体验,进行真实、感人的写作,提升学生的写作能力。为避免因阅读任务和写作任务而造成的学习负担,教师在布置任务时,要把握适度原则,“重实效、轻形式”,不要拘泥于固定的写作方式,也不要过度强调“写”,可以让学生通过绘画、剪贴等多种方式丰富写作内容,激发学生的阅读热情和写作动力。

  例如,在学习部编版六年级下册《北京的春节》时,教师可以选择《中轴线上的北京》作为阅读材料。农村学生平时接触的环境更多是小城镇或是小乡村,通过《中轴线上的北京》这一阅读材料,学生能够接触到北京中轴线的历史、地理、风景和民俗等方面的知识,让学生对北京有更深入的认识,这本书中还有许多有趣的历史知识,能够丰富学生跨学科、多领域的知识。阅读过程中,教师可以要求学生对书中描写景色的词句进行抄录,便于学习和借鉴。布置学习任务,让学生写作一篇描写自己家乡的文章或日记,可以通过插画、照片等方式使内容更加丰富。通过阅读不仅能提升学生的知识储备,还能加强学生的写作能力,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

  3 结语

  综上所述,培养农村小学生课外阅读习惯和阅读能力,对语文教学具有不可忽视的重要作用和价值。阅读习惯的养成和阅读能力的提升是学生塑造核心素养、促进思维发展、强化综合能力的有力支撑。未来,教师要不断探索农村小学生课外阅读习惯和阅读能力培养的新思路,并应用到实践当中,为农村学生语文学习插上腾飞的翅膀,将学生打造成符合社会要求的时代新人。

  本文系2024年度陕西省安康市教育科学“十四五”规划教师教学课题“小学生课外阅读习惯培养研究”(课题编号:AGH24JS0580)的阶段性成果。

  (作者单位:陕西省安康市宁陕县筒车湾镇小学)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