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向空天
- 来源:大学生 smarty:if $article.tag?>
- 关键字:故事,意气,传奇 smarty:/if?>
- 发布时间:2025-05-16 16:45
文/刘泽轩 杨波(北京航空航天大学)
北航蓝
“你在一个晴朗的夏夜,望着繁密的闪闪群星,有一种可望而不可即的失望吧!我们真的如此可怜吗?不,决不,我们必须征服宇宙!”
这是近百年前青年钱学森的意气,也是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思想道德与法治”课上,付丽莎老师讲述钱学森故事的开题。对于我们这些刚入学的新生而言,没有什么比鲜活的故事——尤其当这个故事来自我们既熟悉又陌生的传奇人物时——更扣人心弦了。
故事起伏流转,我们的心绪也跟着跌宕起伏。我至今还时常想起钱学森先生回国的艰辛历程。得知钱学森计划归国后,美国当局几乎用尽了一切手段迫使他放弃。先是以“企图运输秘密文件”的莫须有罪名将他非法拘禁,又在拘留所里对这位科学家进行了非人的折磨和迫害,仅仅半个月,钱学森的体重就掉了27斤,最后在各方的努力下才得以被保释。在接下来的时间里,美国当局对钱学森进行了不间断监视、指控和审讯,钱学森被迫在5年间搬了4次家,更是只能在家中的厕所里挑灯看书。面对出行被跟踪、信件被查验的困境,钱学森的夫人蒋英用左手模仿小孩笔迹,在一张香烟纸上写下了被拘禁的消息,将它夹带在寄给远在比利时的妹妹的信中。信中有这样一段话:“被美国政府拘禁,今已5年,无一时一刻不思归国参加伟大的建设。”这封信从美国寄往比利时,再被转寄回中国,经转几次才终于送到周总理手中。中国政府据此作出了周密部署,钱学森一家最终得以回国。每次想起这段故事,我总是会问自己,如果我是当年的钱学森,是否有毅力忍受5年的迫害,是否有勇气实施回国的计划?我发现自己很难给出答案。
两个多小时的德法课上,“空天报国”这个概括性的词汇被赋予更充实的血肉,我开始逐渐理解了什么是北航蓝,什么是中国红。
迎新礼
作为付老师德法课的传统,也作为她送给新生的“迎新礼”,她希望我们能以课上讲的故事为引,主动了解更多关于空天的历史,然后动笔为空天人物写传记。
同学们创作热情高涨,尤其是在刚听完那样一个令人心潮起伏的故事后。但真正下笔时却不能只靠一腔热血,付老师引导我们先阅读相关资料:“想要写好一个人物,单靠几篇人物专访是做不到的,3000字的文章可能需要30万字的阅读量作积淀。”选定了写作人物后,我们便开始搜集资料阅读文献,展开热烈地讨论。大家分享各自看到的不一样的前辈,比如孙家栋院士会和妻子一起看月亮,彭桓武院士酷爱古诗词,杨利伟少将在非测控区偷偷翻跟头……讨论结束后,一位同学意犹未尽,“我从未想过自己会和这些前辈如此之‘近’。”所有人都笑着点头,这或许是大家不约而同的心声,我们都开始梦想自己成为那个能照亮天空的人。
访前辈
除了听故事、写传记,我没想到还能在德法课上采访令人敬仰的“大先生”。被誉为“电磁女侦探”的苏东林院士不仅创立了我国首个“电磁兼容与电磁环境”学科,还组建了北航电磁兼容技术研究所,培养了一批奋斗在探月工程、载人航天、国产航母等重大工程一线的电磁兼容技术骨干。第一次见到苏东林院士时,我在她的眼睛里,看不到一丝压力和倦怠,反而有一种“目光如炬”的坚定和明亮。我疑惑,她的生活中难道没有烦恼吗?苏院士告诉我,她和学生会在桌上放一面国旗,“信仰让我们在科研道路上始终保持清醒的头脑和坚定的方向。”从她真诚的眼神里,我对信仰的重量第一次有了实感。
自1987年任教直到今天,苏院士始终坚守在教学一线,她为本科生讲授“电磁场理论”,30多年从未中断,因为课程新意频出,她的课堂出勤率高达100%,学生的成绩也格外优异。她的学生告诉我们,想成为苏院士的学生,光埋头苦读电磁理论是不够的,还得每天完成一项特别的“动手”作业——磨钉子,每周要检查进度。这看似简单的手工作业,包含了苏院士独特的教学智慧,她认为“码字”码不出硬实力,要通过日复一日的磨炼,让同学在看似枯燥的重复中领悟科研的精髓。对于这份“没几年根本做不完”的作业,学生们一开始并不是很理解,但是经过长期的坚持,他们逐渐有了感悟:自己的日积月累已经成为别人的望尘莫及。苏院士用自己的言行告诉我们,“空天报国”不是一句空洞的口号,而是脚踏实地的努力与坚守。
大二时,我进入实验室,在自己喜欢的方向探索学习。偶尔也会遇到挑战和挫折,每当此时,我总能想起德法课的某个瞬间,想起钱学森先生、苏东林院士或是某位前辈的一段故事,想起我曾对自己许愿:我也要成为那个照亮天空的人。
责任编辑:刁雅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