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张耘歌(中央美术学院)
课上学过的“空间叙事”“观众心理学”理论,在真正面对展厅的白盒子空间时集体失语……
当艺术家本人已成为历史文本,这次的策展如何让“白盒子”展厅成为时空的译者,讲述齐白石真正的艺术人生?那个在宿舍熬过的通宵,我和队友们不断进行头脑风暴,重读齐白石的作品和人生,终于,让“小鱼”的构想初具雏形。
课上的理论不是坚硬的模具,而是需要嫁接在现实枝丫上的接穗
本次大赛的核心挑战在于平衡学术深度与公众传播。
在初期方案中,我们曾陷入两极误区:要么过度追求对齐白石艺术史的文献考据,使展览成为学术论文的空间转译;要么盲目追求“网红展”的视觉效果,导致艺术本体价值被稀释。然而,策展的本质是建立对话关系。它既需要学术研究作为根基,又必须将研究成果转化为可感知的体验。为了避免踏入前文提到的两种误区,我们最终选择回归到对大赛主题“青春”的解读和“齐白石”作为艺术家本身,决定在确保史料正确的前提下,用青春又不失传统美感的展览方式,向观众重新讲述齐白石的艺术人生,在保持学术严谨性的同时构建起观众的情感入口。这是大赛教给我的第一课:课上的理论不是坚硬的模具,而是需要嫁接在现实枝丫上的接穗。
北京画院的展厅空间十分特殊,呈“㠯”字形,因此,我们并没有采用传统的串联动线,而是选择了更切合主题的自由动线,通过造景和互动内容营造枢纽空间吸引观众停留,再通过动线织补加强观众的体验反馈。在这次展览中,每一位踏入展厅的观众都将化身为齐白石先生笔下的“小鱼”,游弋在“湘江”的碧波之中。从“童年旧趣”到“晚年诗情”,从星斗塘的乡土气息到北平的繁华景象,最终与白石老人一起“归梦看池鱼”。这里的每一幅画、每一段文字都如同白石老人记忆的一块碎片,拼凑出他丰富多彩的人生画卷,让齐白石先生的笔墨与21世纪的我们相遇,在当下这个继往开来的时空褶皱中触发生命的共鸣。这种理论与场域的共生关系,既结合展厅实际和展览主题,保留了“小鱼”身份与自由动线的互文优势,又让每个转角都萌发出属于这个特定场所的空间叙事。
策展不是堆砌材料,而是用最少的元素传递最多的情感
四楼的造景方案是整个展览中改动次数最多的环节。最初,在建模软件的搭建中,我们的设想是打造一个“齐白石的故居”,还原他创作时的场景。我们计划用实木家具、绿植盆栽和投影技术,营造出一个沉浸式的艺术空间。然而,现实却给了我们当头一棒。
第一,出于对作品的保护,展厅需要恒温恒湿,这导致我们无法在展厅内种植绿植。第二,实木家具定制费用昂贵,且虽然家具看起来复古,却并不是齐白石真正用过的物件,反而显得刻意而虚假,与展览的初衷相去甚远。还原齐白石的工作室与北京画院中心处的“齐白石纪念馆”功能上有重复,显得冗杂多余。第三,用轨道镜做投影小鱼伴随观众漫游的想法虽然很美好,但成本过高,且需要展厅完全昏暗,影响观众对画作本身的欣赏,难以完全达到预期效果。
就在我们焦头烂额时,大赛指导老师为我们带来了灵感的曙光。老师告诉我们:“策展不是堆砌材料,而是用最少的元素传递最多的情感。齐白石的画里,一条小鱼、几笔水纹就能让人看到整个池塘。你们要学会‘做减法’。”
没错,要做减法。造景从来都不需要堆砌,只需要用最朴素的方式传递意境。我们太执着于“还原”,却忘了白石老人最擅长的就是“留白”。
一张白纸,随手就能撕成山的形状,再加以黑笔勾勒,寥寥几笔水墨山形就可以跃然纸上。中国画中最具代表性的意象就是山水,假如我们用山水的形式造景,既可以和展厅中心已有的画案形成其呼应,又可以让观众化身“小鱼”漫游其间。山水与画案两相对望,一瞬间就能让人读懂齐白石笔下世界如此灵动的缘由——他对美的细心观察。
在老师的指导下,我们彻底推翻了原方案,改用简单的材料重新设计:我们用泡沫板切割成山的轮廓,表面覆盖黑白纱幔,通过灯光营造出远近层次;纱幔随风轻动,仿佛山间云雾缭绕;用手揉纸折成荷叶,点缀在山水之间;灯光透过纸荷洒下斑驳光影,让展厅的地面仿佛也泛起涟漪。开展后,这里也成了我们收获好评最多的打卡点,不少游客在此处驻足,让“归梦看池鱼”的美好幻想在这一刻成为永恒。
深海从不是困境,而是艺术给予我们的一片“鳃”
方案落地过程中的每一道坎儿都是磨砺。在一次次思维困境后,我们萌发了新的灵感,在面对现实的一次次挫败中,我们克服了不切实际的空想,努力做脚踏实地的织梦人。
当展厅的灯光渐次暗下,我静静凝望着展柜中矗立的印章——“要知天道酬勤”。回想起来,当我第一次面对“策展人”这一自带光环的Title(头衔)时,有多少次望而却步?当我第一次面对“策展”这一高深如海的行业,有多少次的欲行又止?这次大赛给了我打开策展世界窗口的机会,让我在实践中领略“策展人”这一职业的魅力。
本次比赛中,老师们的悉心策划与指导让我们有机会将所学的理论知识转化为实际行动。正是他们的鼓励与支持,支撑着我们把每一个瞬间堆积成珊瑚礁,让“小鱼”得以在现实的激流中学会呼吸。中央美术学院艺术管理与教育学院和北京画院提供的实践平台,让我们在学生时代就建立起对行业的敬畏之心。这段经历将成为我们策展之路的起点,激励我们不断探索艺术新的可能。我们也感恩这个时代仍然相信“笨功夫”,容忍我们打翻调色盘般地试错,宽容那些青涩的锐气,让探索的基因在年轻的骨骼里生长。
这次展览落地于我们而言,就如同一次严谨的田野调查,将课堂上的概念术语转化成了可触摸的现实。那些曾被我们自我质疑的“纸上谈兵”,最终在现实的潮汐中生出鳞片。或许深海从不是困境,而是艺术给予我们的一片“鳃”。此刻的我们仍是那条“小鱼”,但鳞隙间已有了流动的光。
责任编辑:马春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