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美育伴“鱼”游

  • 来源:大学生
  • 关键字:数字,生疏,青涩
  • 发布时间:2025-05-16 16:57

  文/康俐(中央美术学院)

  “生疏、青涩、却又生机勃勃!”

  当学生的获奖方案初稿摆在我面前时,我不禁感叹。虽然方案中依然残留着学生们传统策展的惯性思维:计划在齐白石专题展中嵌套线性时间轴,摆放与中国传统相关的家具陈设等。然而,方案中“用小鱼视角回顾齐白石一生”的这个创意熠熠生辉,强烈地吸引着我,它像一束光,穿透了略显陈旧的策展框架,展现出年轻人独有的想象力与洞察力。

  “小鱼”来自一个靠网络完成所有工作的全球大赛

  《小鱼在乎》的方案是在刚刚结束的第三届“全球大学生虚拟策展大赛”中脱颖而出的。作为全球性质的策展大赛,这是目前唯一一个全程靠网络完成所有工作的比赛。全程线上参与的独创性,轻松吸引了来自全球近400所高校的在校生,其中不乏英国皇家艺术学院、美国罗德岛设计学院、纽约大学、帕森斯设计学院等著名艺术院校的同学。

  “全球大学生虚拟策展大赛”最初源于几年前我对美育数字化的探索。2013年,我非常幸运地作为主创人员加入了中央美术学院的国家级“美术博物馆虚拟策展与美育课程虚拟教研室”,该平台集教育、研究与实践于一体,其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虚拟策展系统在实际教学应用中得到广泛好评。我们知道,策展是一个创造性的劳动,所涉艺术作品、展馆搭建、人员调配、设备调试等内容,牵一发而动全身,往往需要大量成本,这就给策展教学带来了现实困境。虚拟策展平台有针对性地还原每一步骤,有效解决了这一问题。策展人的思考可以通过平台生动呈现在虚拟美术馆空间中,这让“纸上谈兵”一下变得可观、可感。可见,它不仅有助于激发和呈现学生的无限创意,而且在未来美育教育和传播中也大有可为。

  发现了平台的这一潜力之后,我在2020年率先发起了“全球大学生虚拟策展大赛”。从征集、评审、答辩到颁奖典礼和成果展示,比赛全流程都通过线上完成,这是一次全新的尝试,也成为中央美术学院在教育领域对数字时代的一次应答。

  至今,大赛已连续举办了3年,不仅以赛促学,锻炼了学生的专业能力,而且为传承文化经典、讲好中国故事搭建了新的更适合年轻人的平台。

  展厅里浮动的是青年人掌心的温度第三届“全球大学生虚拟策展大赛”共设置4个赛道:东城区钟楼“北京时间”主题赛道、北京画院“青春之齐白石”赛道、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CAFAM赛道和青年艺术100赛道。其中,率先落地的就是北京画院“青春之齐白石”赛道特等奖获奖作品《小鱼在乎》。

  作为大赛发起人,我很欣慰看到有一支充满激情与创造力的学生团队脱颖而出。作为成果指导老师,我又很荣幸地见证了孩子们的奇思妙想一步步化为现实。

  策展方案在落地过程中遇到这样那样的问题,并不意味着方案本身不好,而是因为学生还不够熟练,需要有人帮助她们将这份灵动的创意打磨得更加成熟,更加便于实现。指导过程中,我始终秉持一个理念:要保留年轻人的生气,让青春气息在展览中自由流淌。我找学生深入地谈过一次,启发她们“为什么我们不更加自由一点,让青春更‘张扬’一些呢?”

  此后,我兴奋地看到,学生开始大胆突破传统框架,将名为“游梦令”的展览打卡手册进一步优化。摒弃了古板的线性叙事,转而采用以小见大的方式,从细微处讲述齐白石的一生。交流中,我还惊喜地发现,学生对新媒体技术的运用远超我的预期,她们提出的小鱼数字动画方案既富有创意又贴近当代观众的审美习惯。

  很快,同学们迎来了成为合格策展人必经的挑战——理想与现实的落差。

  首先是色彩选择。学生最初希望用绿色来体现竹子的意象,但由于对接经验不足,最终上墙的颜色与预期相比误差明显。面对紧急情况,我引导学生重新思考色彩的意义:我们需要的不是简单的“竹青”,而是能够传达齐白石艺术精神的色彩语言。经过反复调试,我们最终选定了一种明暗对比强烈且沉稳的“松花”色,呼应主题的同时,与展厅空间完美融合,更符合画院整体风格。

  其次是互动装置设计。学生最初的设想是制作一面拼图墙,让观众通过拼图互动来了解齐白石的艺术生涯。然而,第一版成品用海报粘贴加上磁吸拼图,不仅色差严重,整体效果也显得粗糙。我建议学生改用泡沫板,并在拼图处设计小凹槽,方便拿取。改良后的拼图墙,不仅视觉效果更加美观,而且巧妙地将齐白石不同时期的艺术特征融入了拼图形制中,让观众在互动中自然完成艺术认知。当看到学生亲手放上互动装置的最后一块拼图时,我感觉展厅里浮动的不是冰冷的LED灯光,而是青年人掌心真实的温度。

  展览开幕当日,看着学生自信地讲解策展理念,我再次感叹,她们心里和头脑里装着无限可能性,只需抛砖引玉,就会以惊人的创造力回馈给你一个又一个惊喜。3位同学从青涩的校园新生蜕变成能独当一面的策展人,这让我更深刻地感受到策展大赛的深层价值——这不仅是一场比赛,更是一座贯穿艺术教育理想与现实的试验场。

  创新火种的守护者、艺术梦想的引路人

  从理论到实践的跨越从来都不是一蹴而就的,但也正是在这种理想与现实的碰撞中,学生才能真正理解策展这门综合艺术的内涵。

  作为新时代的教育工作者,我们需要为大学生搭建更广阔的实践平台,为年轻策展人创造更多展示才华的机会。这不仅是对年轻人的信任,更是对艺术未来的投资。在这个过程中,学校和教育工作者肩负着重要而神圣的使命——我们要做创新火种的守护者,做艺术梦想的引路人。

  习近平总书记在给我校老教授的回信中强调,艺术教育工作者要“以大爱之心育莘莘学子”。我想,这正是艺术教育的核心理念。学校应搭建更多实践平台,建立产学研结合的培养机制;教师要善于发现学生的闪光点,在指导中因材施教,更要保护学生的创造力;整个教育体系要为年轻人提供更多试错和成长的空间。唯有如此,我们才能培养出既有专业素养又有创新精神的新一代艺术人才,让艺术教育真正成为滋养创新、传承文明的沃土。在未来教育数字化建设的道路上,我们希望有越来越多志同道合的朋友一路同行!

  (作者系中央美术学院教师、全球大学生虚拟 策展大赛发起人)

  责任编辑:马春梅

……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
阅读完整内容请先登录:
帐户:
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