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鱼”一跃荡涟漪

  • 来源:大学生
  • 关键字:代表性,意象,境遇
  • 发布时间:2025-05-16 16:59

  文/何乐为(中央美术学院)

  谈到齐白石,大家多是看他的虾或写生,但其实鱼也是他的作品中最具代表性的意象之一,承载了他对个人境遇、生命流转的深刻理解。

  鱼,在中国文化中是不可回避的符号。《虫鱼雅集》曾言:“鱼乃闲静幽雅之物,养之不独清目,兼可清心。观其游泳浮跃,可悟活泼之机,可生澄清之念。”传统绘画中的鱼,如鲤鱼、金鱼等,既具有极高的观赏价值,也蕴含吉祥寓意。齐白石创作“小鱼”,从早期模仿八大山人,到晚年逐步形成自己独特的符号化形象,始终不变的是那份灵动跳跃。若让“小鱼”引领我们跃入齐白石充满哲理与灵性的艺术世界,那将更容易激起心中的层层涟漪吧。

  与中国画交流,通道可以很多元

  策展,是用我们的语言去重新解读画家与画作的故事,是与艺术史的对话,也是与当代观众的共鸣。布置展览,我们不仅是在挑选展品、安排空间,更是在为那些凝固在画布上的时光赋予新的生命。我们希望每一幅画作都能在展览的氛围中“说话”,让观众在与画作的对视中感受到其情感的波动与艺术的脉动。

  传统的中国画展览,常常让人产生距离感,尤其是在没有明确题跋和钤印的情况下,观众常常会问:“这幅画在讲什么?”齐白石的作品恰恰打破了这一局限,他质朴生动的画风使人一眼便能理解其所要传达的情感,随之而来的兴趣便如水波般层层扩散。

  我对齐白石的了解,大多来自儿时学习中国画的经历和上大学后学习的艺术史专业课程。他在我的记忆里,曾是一个模糊而遥远的形象。在策展过程中,我头一次接触到他如此大量的作品和手札,通过更加深入细致的感受和研究,白石老人的形象在我脑海中变得愈发鲜明生动。

  齐白石的《鱼蟹图》让人印象深刻。他将自己初到北平时的处境描绘为被螃蟹和其他大鱼围困、孤立无援的小鱼,这幅画让我们看到了他在困境中的心态:因不公而感到郁闷,但依然努力释放自身积极的生命力。画面中传达出的自洽,深深触动了我们。

  通过对一系列作品的回顾,我们发现,他笔下的“小鱼”不仅是自然生命的再现,更是他情感与思想的具象化。这种直白而富有哲理的表达,使我们不仅能感知齐白石的技艺之精深,更能体会到他与时代、与生活的深刻“对话”。

  在深入研究和反思后,我们达成了共识:为何不将观众置于第一视角,让他们成为“小鱼”,融入齐白石的画作中,亲身体验其中的灵动与哲理?这种想法其实还结合了我们对当下流行文化的观察,尤其是剧本杀等互动式体验带来的代入感。我们希望将这种模式引入展览,为了在空间中打造全新的观展体验,我们甚至编写了游戏指南和故事线。虽然这种设定仍有青涩稚拙之处,但也传达出了青年策展人的愿景:当代的传统中国画展览不仅要吸引观众的兴趣,更要通过兴趣激发他们的求知欲,形成更加深刻的互动,打通观众与中国画交流的多元通道。

  160年后的提问与回答

  从“小鱼”出发,我们为展览定下了主题——“小鱼在乎”。这一主题背后蕴藏着一个简单却富有深意的故事:一个孩子坚持救每一条困在水洼里的小鱼,他说“这条小鱼在乎,那条小鱼也在乎”。在我们的展览中,这句话既是对齐白石作品160年后的提问,询问他的艺术是否依旧存在于我们心中,也是对齐白石和他笔下“小鱼”的回答:经过时间的洗礼,它们依然活跃在我们的心灵中。

  观众化身为齐白石笔下“小鱼”,从展厅步入,就像游进湘江溪流。从“童年旧趣”到“晚年诗情”,每一幅画作,每一段文字,都是有关齐白石的记忆碎片。走过展厅的每一步,都是对他艺术的回应,告诉他:“我们依然在乎。”

  就是这样的一问一答,展示了齐白石艺术的生命力——“小鱼”不仅在,而且在乎。

  那一刻,我站得更近了

  策展过程中,我们不断思考如何让齐白石的作品触动当代观众。一方面,他的作品本身就充满情感力量,正如他所说:“我画画,非为取悦他人,乃是写我心。”他的画作带着生活的气息与温度,仿佛每一寸土地、每一条溪流都成了创作的源泉。另一方面,作为策展人,我们通过动画、互动游戏等方式让齐白石画中的“小鱼”跃然纸上,使展览更加生动。

  然而,策展的过程并不轻松。我们在空间布局、文字内容、布景材料的选择上都遇到过挑战。每个细节都需要反复推敲,从墙面文字的尺寸到展览叙事的连贯性,我们力求每一处都尽善尽美。熬夜画图、修改海报、调整布景等让人应接不暇,但当看到展览逐渐成型时,我们感到所有的辛苦都是值得的。

  印象深刻的是我第一次看到没有装框的白石老人的原作。那一刻,我站得更近了,感受着纸张的颜色和气味。那味道不像新印刷的油墨味,倒像是老木桌,仿佛是画家的墨汁和年岁混合在一起,透过每一笔、每一划流淌出来的。站在画前,我突然意识到自己离齐白石比我想象中还要近——近到能看清每一根线条,仿佛它们正和我说话,讲述着画家与世界的故事。

  齐白石笔下的水波,从未与我们分离。每一尾游动的小鱼,都承载着生命的力量,“出游从容,是鱼之乐也”,它们穿越画布、跨越时间,吸引我们与齐白石一同沉浸于他的艺术世界,感受对自然与生命的深刻敬畏。

  我总时不时想起艺术管理与教育学院的院训——“践行者盛,空叙者萎”。这不仅是一句简短的话语,更是一种深刻的指引。“我们每个人都是一座潜藏着的泉水,只有通过不断地释放,才能让生命真正流淌。”策展不仅是将艺术作品展现给观众,更是一次“释放”的过程,是我们与齐白石的艺术对话,是我们对自然与生命深刻体悟的实践。在学校和北京画院营造的充满鼓励与挑战的环境中,我们得以跨越思与行的界限,通过这场展览与观众共同分享我们的思考与探索。无论是齐白石笔下的“小鱼”,还是我们心中的“涟漪”,这场展览或许并不仅仅是对齐白石艺术的回顾,而是一场深刻的文化实践与精神传承。

  责任编辑:马春梅

……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
阅读完整内容请先登录:
帐户:
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