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鱼入画——一场关于齐白石与青春的策展实验

  • 来源:大学生
  • 关键字:策展,实验,青春
  • 发布时间:2025-05-16 17:02

  文/陈苇杭(鲁迅美术学院)

  带着这份疑问与使命感,我们开启了展览筹备工作,可现实却给了我们迎头痛击。展厅实际尺寸与虚拟模型存在偏差,前期精心规划的布局只能推倒重来;数字动画帧率和投影设备不匹配,画面卡顿,播放效果大打折扣;海报印刷分辨率出问题,所有物料都要返工;展墙颜色过于鲜艳,受不同灯光影响不断变化;序厅和打卡点的设计方案直至最后一刻仍在修改;就连营造氛围的小鱼即时贴也因尺寸不符无法使用,布展难度直线上升……一切似乎都困难重重,但这些挫折点燃了我们的斗志,让我们更加坚定地要找到让艺术“活”起来的方法。

  在不断克服困难的过程中,我们逐渐明确了方向:用青春的视角重新诠释齐白石。那么,如何让年轻人与百年前的艺术产生共鸣呢?答案就藏在3个“小巧思”里。

  游鱼入画:从观者到画中人的身份重构

  每次凝视齐白石的《小鱼图》,那用墨点巧妙勾勒出的游鱼,总能将我的思绪拉回童年,想起在溪边捞鱼时的欢乐时光。在“沉浸式体验设计”课程中,老师的一句话让我印象深刻:“观众不应只是旁观者,而应是叙事的参与者。”这与参与式艺术理论中鼓励观众深度参与艺术创作与展示过程的理念不谋而合。受此启发,我们期望打破观众与艺术作品之间的隔阂,让观众不再是站在画作之外的看客,而是成为艺术叙事的核心参与者。于是,我们又想到,若让观众化身画中的一尾鱼,顺着水波,沉浸式地游历齐白石的艺术人生,岂不有趣?

  为了让观众切实参与到这场艺术叙事中,我们采用了多种手段。在展墙表面,我们精心粘贴上小鱼即时贴,使其与展品相互呼应,营造出观众与小鱼一同赏画的独特意境。在展墙颜色的选择上,我们选用了中国传统颜色中的“松花”色,这种颜色呈淡黄色,又隐隐透着一丝绿意,恰似春日松花初绽,有着自然的灵动与生机,能让人仿佛走入齐白石的画作之中。墙面的小鱼、序厅的造景以及展厅内装置艺术的布置,都更加强化了观众的参与感。

  在四楼序厅,我们打造了山水花鸟和小鱼遨游空中的意境区域,利用造型独特的展板构建出山间小径,人们可以自由穿行其间,欣赏对面展厅内的风光,仿佛置身于真实的山水画卷。展厅内还设有互动区和装置艺术,观众可以通过触摸、手工操作等方式,主动探索和感受艺术作品的魅力,真正成为艺术展示过程的参与者,深入体会齐白石艺术世界的独特韵味。

  墨韵活化:数字动画让水墨呼吸

  齐白石画虾,讲究“一笔水纹十年功”。齐白石画鱼,寥寥几笔,就将鱼的灵动与神韵展现得淋漓尽致。这背后都是他深厚的绘画功底和对生活细致入微的观察。他的艺术理念中,对自然的尊重与热爱贯穿始终,看他笔下的小鱼便能感受到那种对生命的鲜活表达。因此,我们想:如果让画中的蜂蝶翩飞、游鱼摆尾,是否能让观众更直观感受“神形俱现”的笔墨精髓?

  从视觉传达与感知理论来讲,动态的视觉内容更易吸引观众目光,引发情感共鸣。我们先用Procreate(勾画描绘创作软件)开启这场让鱼“复活”的创作。团队成员精心选取齐白石画鱼的经典画作,在Procreate中逐帧仔细描摹鱼的形态。从鱼身流畅的线条、摆动的鱼尾,到鱼鳍的细微动作,每一处细节都力求精准还原。这一过程犹如与齐白石进行一场跨越时空的对话,感受他创作时的心境与笔触。

  完成静态描摹后,将这些饱含心血的画面导入AE(特效制作编辑软件)。在AE中,利用时间轴、关键帧以及各类特效插件,为静态的鱼赋予生命。比如,通过关键帧设定,调整鱼的游动速度、方向和姿态,让鱼在画面中的游动自然而富有韵律。同时,借助AE强大的图层混合模式和遮罩功能,将动态的鱼与原画作背景完美融合,使鱼仿佛是从画中自然游出,在水中自在穿梭。

  当投影在墙面上的鱼群栩栩如生,与真实展柜中的画作构建出虚实相生的空间时,一个沉浸式的艺术情境就此诞生,观众身处其中,便仿佛置身于齐白石笔下的水中世界。

  游梦令:用游戏解锁艺术密码

  在深入研究“游戏化学习”理论的过程中,我们发现将游戏元素融入学习场景,能够极大地激发参与者的积极性与探索欲。

  齐白石常以“天真”自比,他的艺术作品充满了童趣与生活的质朴感,这与游戏化所追求的轻松、趣味氛围殊途同归。于是,我们构思出观展打卡活动“游梦令”,期望观众能在趣味互动中,深入了解齐白石的艺术哲学。

  翻开打卡册,映入眼帘的是一幅精心拼接而成的“游梦令”画卷,它由多幅齐白石的经典作品组合而成。画卷中山水相依,墨色的山峦起伏连绵,似是齐白石对故乡山水的眷恋;灵动的溪流蜿蜒其间,仿佛诉说着他人生中的悠悠岁月。每一根线条、每一抹墨色,都凝结着他独特的艺术风格,也承载着他丰富的人生体验,从早年的生活磨砺,到对艺术的执着追求,都在这画卷中徐徐展开。

  整个打卡册设有4个别具一格的打卡部分,观众需要依照特定顺序,在展厅的不同角落探寻并收集印章。每一枚印章都与齐白石的艺术理念和人生感悟紧密相连,分别是“归梦看池鱼”“一息尚存书要读”“中国湖南湘潭人也”“故乡无此好天恩”,它们如同开启艺术宝库的钥匙,引领观众在这场趣味互动中,逐步深入了解齐白石的艺术世界。

  展览开幕那天,我看到一个小女孩踮脚抚摸墙面游动的鱼影,她的父亲轻声念着展签上的题款:“蛙声十里出山泉”。那一刻,我突然懂得策展的意义——我们不是要复刻齐白石,而是用当代的语言,架起一座通往他精神世界的桥。

  在媒体见面会上,北京画院院长吴洪亮先生说:“年轻人的视角,让齐白石不再是教科书里的肖像,而是一个鲜活的生命。”的确,当数字动画让水墨呼吸,当游戏互动消解了美术馆的庄严感,我们终于实现了课程论文里的那句论断:“传统文化的美育转化,需要将历史语境转化为情感共鸣的现场。”

  这场展览教会我们,策展不仅是空间与作品的编排,更是一场跨越时空的对话。那些熬夜调试的源文件,争论不休的方案,以及布展时手指所受的划伤,最终都化作游过展厅的一尾小鱼,在传统的长河中,激起属于我们这代人的小小浪花。

  展厅集章打卡处责任编辑:马春梅

……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
阅读完整内容请先登录:
帐户:
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