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BM样本:薪酬激励如何影响企业绩效
- 来源:中国商人 smarty:if $article.tag?>
- 关键字:影响,企业,绩效 smarty:/if?>
- 发布时间:2025-05-23 15:03
文/金欣悦 延边大学经济管理学院
在全球经济格局深度调整、市场环境复杂多变的当下,企业正面临绩效管理方面的多重挑战。受内外部变化影响,绩效管理的难度显著增加。在此背景下,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重要性日益凸显,成为企业突破困境、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支撑。
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体系中,薪酬激励处于核心位置。薪酬不仅是员工劳动的经济回报,也是企业吸引、培养和激励员工的重要手段。为深入探究薪酬激励对企业绩效的影响,我们选取在全球商业领域具有广泛影响力的IBM公司作为案例,通过剖析IBM公司的薪酬激励体系,探讨其对企业绩效的影响。
企业在绩效管理方面面临的挑战
企业绩效是组织运营的核心评估指标,它主要反映企业在特定周期内的经济效能与管理层履职成效这两个维度的情况。
从经济效能层面来看,其评价体系包含四个关键点:一是企业的经营利润获取能力,二是资产配置与运营效率,三是财务风险抵御能力,四是可持续增长潜力。就管理层履职维度而言,绩效评估聚焦决策者在战略执行过程中展现出的管理效能。具体表现为,决策者通过优化资源配置、提升组织效能以及创新驱动发展等管理举措,促使企业实现规模扩张、质量改进与价值增值的协同共进。
当下,企业在绩效管理方面面临着诸多挑战:
全球经济形势持续低迷,经济增速放缓态势明显。在国内,产业结构正处于深度调整与转型的重要阶段。传统产业增长乏力,新兴产业虽处于培育期,但尚未形成强有力的增长引擎。与此同时,消费动力不足,消费市场的活跃度和增长潜力未能充分释放。
在这样的大环境下,企业员工的稳定性成为突出问题。经济形势的不确定性,让员工对自身职业发展充满担忧,他们频繁在不同企业间流动。这种不稳定的员工队伍,使企业难以形成稳定的团队协作关系,增加了企业的招聘和培训成本,严重影响了企业业务的连续性和发展的稳定性。
企业在运营过程中,还面临着“高成本留人”与“低效能产出”的双重压力。为留住核心人才,企业投入了大量人力、物力和财力,比如提供高额的薪酬待遇、丰富的福利保障以及良好的职业发展机会。但在经济不景气时,企业市场份额萎缩,营业收入增长缓慢,即便投入高成本,也难以获得相应的高效能产出。
薪酬分配失衡同样是企业在绩效管理方面亟待解决的问题。管理层与基层员工之间的薪资差距过大,这种差距很容易引发基层员工的不满,进而使他们工作积极性受挫,对企业的认同感和归属感也会降低。
此外,政策频繁调整与盈利压力也给企业带来了巨大压力。企业一方面要努力适应政策变化,确保合规经营;另一方面还要承受沉重的盈利压力,既要满足政策要求,又要降低运营成本,提高经济效益,不然就会面临被市场淘汰的风险。
薪酬激励在提升企业效益方面的应用
从经济学角度来看,薪酬可以定义为劳动者凭借劳动所获得的经济性报酬总和。当代企业的薪酬体系是指组织为实现经营目标,以法定货币形式定期或不定期支付给劳动者的工作回报。
在管理学领域,激励的本质是激发个体内在动力,让其潜在效能得以充分释放的过程。对于组织管理来说,实施激励措施是为了引导员工的行为与组织战略目标相契合,通过一系列系统化举措激发员工的工作主动性。在管理实践中,构建激励机制处于核心位置,其中薪酬激励作为一种关键的物质激励方式,在人力资源管理中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薪酬激励在提升企业效益方面有着诸多应用。
增强员工稳定性。对于核心岗位或高绩效员工,企业可以采用“基本薪资+浮动绩效”的模式,绩效奖金占比可根据实际情况动态调整。针对短期目标的达成,企业可通过发放即时奖金或提供积分兑换福利的方式,快速反馈员工贡献。企业还可以根据员工需求,设计“自选式福利菜单”,以此提升员工归属感。
缓解人才流失与激励不足的矛盾。企业可采取差异化激励措施,针对高潜力员工提供超额奖励,如股权激励或晋升通道倾斜;对于普通员工则通过技能培训、职业规划辅导提升其长期价值。此外,要避免“模糊薪酬”引发内部猜忌,可借助数字化工具生成清晰工资条,列明薪资构成与绩效的关联。
平衡内部公平性与外部竞争性。要将薪酬策略与企业战略挂钩,例如成熟期企业可侧重长期股权激励,成长期企业则加大短期绩效奖金比例。同时,建立多维度考核体系,除传统销售额指标外,纳入创新提案落实率、跨部门协作成效等软性指标。通过岗位价值评估,明确各岗位薪资带宽,避免出现主观性偏差。
应对合规压力与成本控制冲突。企业可应用数字化薪酬工具,利用智能系统自动化处理个税计算、社保代缴等工作,减少人工错误,降低合规风险。对于非核心业务部门或临时项目团队,可探索“低成本+高弹性激励”模式。企业还应关注国家对高科技企业的补贴政策,将政策资源转化为员工激励资金。
IBM引发的思考和相关建议
IBM(International Business Machines Corporation)成立于1911年,是全球最大的信息技术和业务解决方案公司之一。在1986—1990年经营期间,其营业收入年增幅仅在3%—6%,公司入不敷出,面临巨额亏损。1993年,郭士纳(Louis Gerstner)接手IBM后,通过一系列改革举措,特别是引入长期薪酬激励工具,成功扭转了IBM的颓势。以下是其借助长期薪酬激励工具实现扭亏为盈的具体情况:
IBM原有的薪酬体系较为僵化,员工薪酬与工作年限挂钩,缺乏绩效激励,导致人浮于事。郭士纳认为,这种“论资排辈”的文化严重打击了员工的积极性。于是,郭士纳推出股票期权计划,向数万名员工授予期权,尤其是核心人才。部分优秀员工的期权被转换为行权价更低的期权,将员工利益与公司业绩绑定,增强了员工长期留任的动力。员工收入与公司股价和业绩直接相关,促使员工更关注公司整体盈利情况,而非个人资历。这一改革迅速凝聚了内部人心,提升了员工执行力,为后续战略转型奠定了基础。
IBM长期实行“普惠薪资”制度,员工无论贡献大小,薪资增长都近乎固定。这种制度导致优秀人才流失,平庸员工缺乏工作动力。郭士纳上任后,将薪资结构调整为以公司绩效和个人表现为核心,同时引入差异化奖金机制,让员工目标与公司战略高度契合,激励员工主动承担责任。1994年,也就是郭士纳上任的次年,IBM就实现了盈利,此后连续9年保持增长态势,股价上涨超10倍。
郭士纳通过长期薪酬激励工具,将员工利益与公司目标绑定,同时推动业务转型和成本优化,最终使IBM从年亏损160亿美元的困境中复苏,成为全球极具竞争力的科技企业之一。
薪酬激励应从“单一物质奖励”转向“多元价值共创”。企业要结合自身发展阶段与经济环境,通过灵活的结构、透明的机制、与战略对齐以及合规管理,将薪酬转化为驱动绩效的“战略杠杆”,而非将其视为被动成本。未来,薪酬管理将更依赖数据驱动与人性化设计,在充满不确定性的环境中构建可持续的绩效生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