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本书阅读下的初中语文教学研究
- 来源:基础教育论坛 smarty:if $article.tag?>
- 关键字:初中语文,整本书阅读,名著阅读 smarty:/if?>
- 发布时间:2025-05-30 13:25
丁光辉(甘肃省武威市凉州区下双镇九年制学校)
摘要:整本书阅读是初中语文拓展型学习任务群之一,是对语文教学中单篇阅读、群文阅读的必要补充和提升。开展整本书阅读时,教师要尝试从多维度着手,确保整本书阅读的质量和效率。文章分析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开展整本书阅读活动的重要性,从依托信息技术、问题驱动阅读、创设阅读情境、倡导阅读交流、注重读写结合五个方面,探究初中语文整本书阅读教学的策略,旨在优化整本书阅读过程。
关键词:初中语文;整本书阅读;名著阅读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以下简称《标准》) 提出,开展多样的读书活动,丰富、拓展名著阅读;宜集中使用每学期整本书阅读课时,兼顾教师指导和学生自主阅读,保证学生在课堂上有时间阅读整本书。在这一要求下,教师可以围绕名著开展整本书阅读活动,帮助学生积累整本书阅读经验,丰富学生的精神世界。
一、初中语文整本书阅读教学的重要性
1. 拓宽学生阅读视野
单篇阅读存在篇幅短小、内容单一的问题,容易影响学生理解能力、阅读能力的发展,而整本书阅读活动具有完整性、系统性,有助于拓宽学生的阅读视野。教师通过整本书阅读活动呈现丰富的内容和有趣的情节,让学生在阅读中激活思维,把握书中描述的社会背景、故事情节、人物形象,进而形成独特的情感感悟。整本书阅读能突破单篇阅读的局限,丰富学生的阅读情感体验,让学生的阅读视野更加开阔。
2. 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高效开展整本书阅读活动能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教师通过指导学生完成对应的阅读任务,调动学生已有认知和经验,促使学生深入探究书中的内容,并构建符合自身认知水平的知识体系。这样,学生通过对书中内容的分析、理解、思辨和评价,逐渐提高阅读能力,并将整本书阅读中形成的能力迁移到其他书籍的阅读中。
二、初中语文整本书阅读教学的特征
1. 内容连续,形式多样
整本书阅读强调对一本书的完整阅读,而不是片段式的阅读。这种连续性的阅读模式旨在让学生整体理解书中的故事情节、人物性格和主题思想。基于整本书阅读模式的特征,教师可以在实际教学中利用多种课型指导学生阅读。例如,在导读课中激发学生的阅读热情,辅助学生制订阅读计划;在推进课中借助活动推进阅读进程,让学生通过辩论、鉴赏、课本剧表演等方式深入理解书中的人物、情节;在分享课中鼓励学生采用小组合作的方式以视频、图文展示阅读成果。
2. 强调自主,自由选择
在整本书阅读活动中,由于课堂教学时间有限,学生大多在课后独立阅读,对学生的自主阅读能力有较高的要求。对此,教师要充分发挥自身的引导作用,给予学生自由选择阅读内容的权利,让学生在兴趣的驱动下全身心投入阅读,自主进行阅读理解和分析,并主动进行评价和反思,突出学生的学习主体性。
3. 系统理解,发散思维
整本书阅读注重学生对书籍内容的系统理解和掌握,教师应该基于发散思维这一目标,指导学生对书籍的结构、内容、思想等展开系统性地分析,厘清行文脉络和创作思路,对重要情节和主旨大意形成相对完整的认知。在这一过程中,学生的思维能力能在阅读中得到充分锻炼。
三、初中语文整本书阅读教学的策略
1. 依托信息技术,丰富阅读资源
在教育信息化背景下,信息技术被广泛应用于各科教学,为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提供了诸多便利。将信息技术应用于初中语文整本书阅读,能为学生提供更加丰富的阅读资源,提高阅读的整体效率。作为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教师在设计整本书阅读活动时,可以先从学生的兴趣爱好出发,搜集能够辅助学生阅读的资源,为学生营造积极向上的阅读氛围。
例如,在教学统编版《义务教育教科书·语文》(以下统称“教材”) 七年级上册“名著导读《西游记》:精读和跳读”时,首先,教师在课前设计调查表,了解学生《西游记》中最感兴趣的情节,并根据调查结果,在网络上搜集《西游记》影视剧的视频,截取学生感兴趣的情节,如“猴王出世”“大闹天宫”“三打白骨精”“真假美猴王”等,在课堂上播放并鼓励学生对情节展开讨论。与枯燥的文字相比,有声有色的视频更容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使其开展整本书阅读。其次,教师利用课件展示与视频对应的原著内容,并提出“影视剧改编往往以原著为基础,又融入了编剧的个性化理解,试对比原著和影视剧改编的异同,从人物关系、情节呈现等方面展开分析,讨论原著与影视剧改编有哪些异同?你最喜欢哪个情节?”等问题,引发学生思考。由此,学生能在开放性的讨论活动中发表个性化见解。最后,教师设计“取经故事会”专题讨论活动,以“电子地图”的形式标记出九九八十一难,并利用多媒体设备在每一劫难的名称上插入超链接,点击超链接便可以查看劫难中的妖怪、法宝及结局等内容,鼓励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情节,将其改编成全新的故事并讲给大家听,同时注意要讲出故事曲折的情节及生动的细节。由此,学生能通过趣味性的整本书阅读深入解读书籍内容。教师借助信息技术提供丰富的阅读资源,让学生在整本书阅读中逐步认识和把握故事情节,真正领略文学作品的独特魅力。
2. 问题驱动阅读,激发学习兴趣
在整本书阅读活动中,教师可以利用问题驱动学生主动阅读,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语文教材中收录了很多中外优秀文学作品,为整本书阅读活动的开展提供了资源。部分学生的阅读能力有限,在独立阅读时容易出现混淆情节、片面理解人物形象等问题。对此,教师在开展整本书阅读活动时,应该以重要情节或人物为切入点提问,激发学生持续阅读兴趣的同时,让学生在阅读中自行寻找答案,加深对整本书内容的印象。
例如,在教学统编版教材七年级下册“名著导读《骆驼祥子》:圈点与批注”时,教师可以采取问题驱动的方式,组织学生开展整本书阅读。首先,教师指导学生阅读教材中对《骆驼祥子》的批注示例片段,让学生了解《骆驼祥子》的主要内容,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探究欲。其次,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可以以“祥子是一个怎样的人?为什么说他的一生都是悲惨的?”等问题为切入点,驱动学生主动阅读《骆驼祥子》,在阅读中通过联系上下文、分析推理等方式找到问题的答案,自行组织语言表达,对祥子这一人物产生更深刻的印象。最后,教师可以在课堂中设计讨论活动,鼓励学生围绕“祥子”这一人物形象分享阅读感悟,使学生在交流和互动中,认识到祥子是一个不断与命运抗争的人,但幸运始终没有眷顾他,他在抗争中由充满希望到变成行尸走肉。教师以问题引导学生思考、探究,让学生通过整本书阅读对祥子这一人物形象形成整体的认知。
3. 创设阅读情境,增强学习体验
教师将整本书阅读置于情境之中,能丰富学生的阅读感受,增强学生的阅读学习体验。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开展整本书阅读活动,教师根据书中的情节、人物或背景,创设丰富的阅读情境,包括生活情境、演绎情境等,让学生从多角度分析阅读内容,充分发挥情境在课堂中辅助教学的作用,使学生在亲身感受中加深对阅读内容的认知和了解,进而在整本书阅读的过程中保持阅读热情,丰富阅读体验。
例如,在教学统编版教材九年级下册“名著导读《儒林外史》:讽刺作品的阅读”时,教师可以采取创设情境的方式引导学生开展整本书阅读活动。首先,教师结合学生的阅读能力,为其制订整本书阅读计划,让学生对《儒林外史》的创作背景、主要内容和人物形象形成初步的认识和理解,为后续情境活动的开展奠定良好基础。其次,由于书中人物的性格具有多样性和复杂性,再加上时代隔阂,教师可以创设贴近生活的情境,帮助学生理解书中内容,通过在情境中引入现代生活元素,有效调动学生探究人物性格特征的积极性。最后,教师可以创设演绎情境,鼓励学生以小组为单位,选择一个感兴趣的情节进行演绎,如《范进中举》是学生耳熟能详的故事,教师可以通过角色扮演的形式,让学生分别扮演范进、胡屠户、邻居等角色。这一情境主要是为了帮助学生揣摩书中人物的神态、动作和心理,增强整本书阅读体验感的同时,实现深度学习。
4. 倡导阅读交流,碰撞思维火花
整本书阅读内容较多、耗时较长,部分学生在阅读中容易出现一边阅读、一边遗忘的情况,究其原因是学生对内容和情节的感悟不深,导致浅层化阅读,影响了对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的感知。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教师应该为学生提供交流的机会,让学生通过活动分享真实的阅读感受,并与同学交流阅读经验,丰富知识储备。展开来说,教师可以结合学生的阅读进度定期开展交流会,让学生提前做好准备,畅所欲言,展示阅读过程中的记录及感受,或向同学推荐精彩的片段或情节,让学生在交流活动中从多角度、多层次展开思考。
例如,在教学统编版教材九年级上册“名著导读《水浒传》:古典小说的阅读”时,在整本书阅读过程中,学生会对其中的内容产生感悟或疑问,教师可以借助交流活动引导学生进行头脑风暴,在分享和探究中碰撞出思维火花,以加深学生对《水浒传》的理解和认知。首先,教师在课堂中设计以“穿越时空,话说好汉”为主题的阅读交流会,以一首《好汉歌》拉开交流会的序幕,借助音乐营造欢乐、活跃的课堂氛围,为后续交流和探究作铺垫。其次,教师要求学生以小组为单位,集中讨论自己喜欢的好汉形象,如有的学生喜欢的人物是宋江,有的学生喜欢的人物是武松。教师让他们依次发表个性化观点,再对比,并从他们的所处阶层、身份、地位、处事风格和结局等方面进行深入剖析。由此,学生在小组分享和交流中对人物形象形成更全面的认知。最后,教师鼓励学生分享自己最喜欢的情节,并让学生围绕“梁山好汉所坚持的‘道’和‘义’到底是什么?宋江、吴用、林冲等人的结局是否具有必然性?”等问题进行讨论和探究,认识故事中人物的成长和蜕变,感受梁山好汉使命感和正义感的同时,认识到特殊时代背景下其悲剧结局的必然性。教师结合教材内容,指导学生开展整本书阅读活动,并在课堂中提供师生、生生交流的机会,让学生表达真实的阅读感受和想法。
5. 注重读写结合,提高阅读效果
在初中语文整本书阅读中,学生对情节、人物、主题思想的心得体会,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其阅读效果,这也是升华个人情感的关键步骤。基于此,教师可以尝试采用读写结合的手段,引导学生通过仿写、总结、创编等方式,为整本书阅读注入活力。在读写结合中,学生既可以将阅读感悟以文字的形式记录下来,又可以积累写作素材。
例如,在教学统编版教材七年级上册“名著导读《朝花夕拾》:消除与经典的隔膜”时,《朝花夕拾》是鲁迅所著的一部回忆性散文集,原名《旧事重提》,内容主要是鲁迅从幼年到青年时期的生活经历和体验,教师可以采取读写结合的方式来提高整本书阅读效果。在阅读初期,教师指导学生针对不同类型的文章采取不同的方法进行阅读,如《狗·猫·鼠》《二十四孝图》等文章是以议论为中心,将散文和杂文杂糅在一起,并穿插了作者的童年生活经历,具有讽刺和批判旧道德的目的。教师在阅读中引导学生通过速读法,找出文章重点,厘清其中的线索,让学生深入感知作者的写作意图及蕴含的思想感情。而《琐记》《藤野先生》等文章中,作者对书中人物倾注了不同的情感,教师可以引导学生通过对比阅读,感知作者对衍太太的憎恶、对藤野先生的感激和敬意。在阅读中期,教师指导学生阅读各篇文章后,结合各篇文章中的时间线,对内容进行整合,并为学生布置“写读后感”的学习任务,让学生按照作者“童年时期—私塾生活—留学经历—教书经历”的时间顺序来写作,并根据文章内容探究当时的社会环境,深入理解整本书内容。在阅读末期,教师可以鼓励学生从书中选择喜欢的片段并加以改写,如将《父亲的病》改写成话剧,并在改写过程中融入自己的理解,让学生在写作中深入感知文章的特定情节,与作者产生情感共鸣。教师采取读写结合的方式,让学生在解读、分析中形成个性化感悟,再对书中的情节进行改写和加工,发挥整本书阅读教学的优势。
综上所述,在整本书阅读活动中,学生阅读的书籍大多篇幅较长、内容较多,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还能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应该以《标准》为导向,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为整本书阅读提供丰富的资源,再通过问题导向、创设情境、交流互动、读写结合等方式,助力学生掌握整本书中的主要内容、故事情节和主题思想。久而久之,在整本书阅读活动中,学生自然而然会产生阅读兴趣,提高认知能力。
参考文献:
[1] 赵颖. 初中语文整本书阅读的价值和教学策略探究[J]. 文科爱好者,2023(6):64-66.
[2] 朱丽芳. 新课标下整本书阅读学习任务群的思考与实践[J]. 教育文汇,2023(12):31-34.
[3] 赵海臣. 跨媒介整本书阅读,助力深耕语文核心素养[J]. 格言(校园版),2023(36):38-4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