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素养,实现有厚度的科学教育

  • 来源:留学
  • 关键字:素养,科学,教育
  • 发布时间:2025-06-06 14:40

  文_李然

  随着小学科学教学的深入推进,课堂教学呈现出积极态势,学生活动时空显著拓展,儿童个性发展得到充分尊重,课堂生态日趋活跃。然而在这背后,部分教师因对科学本质内涵把握不足,致使课堂教学显现出形式化与浅层化倾向。如何有效培育学生科学素养,提升课堂教学实效,实现有厚度的科学教育,已成为亟待破解的核心课题。

  创设问题情境,提出探究问题

  提出问题是科学探究的起点。一个好的问题,能激起学生强烈的探究欲望,引领学生主动积极地实现预期学习目标。在探究性教学活动中,学生提问是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要让学生生疑,创设情境是最有效的途径。生动形象的情境能引发学生的情感共鸣,激发他们的好奇心与求知欲,使学生乐于学习并积极参与教学活动。

  例如,在教授“生物的启示”一课时,针对城市学生普遍缺乏“苍耳粘身”生活经验的情况,教师运用情景导趣法,身着挂满苍耳的衣服走进教室,引发学生的惊叹与欢呼。兴奋之余,学生会发现毛衣上挂满苍耳,而牛仔裤上却一个也没有。鲜明的对比立即引发学生疑问,进而萌发探究其背后原理的好奇心。

  把握教材的目标,避免教学盲目性

  为实现科学课程的教学价值,教师首先要完整精准地把握教学理念,深入研讨教材,明确教学目标。优质的活动设计是探究有效性的保障。教学实践中,活动有时由教师设计,更多时候则是教材预设的内容。教师需理解这些活动的价值与设计意图,不能仅关注活动的安排顺序或学生的参与热情,更要确保活动富有探究意义。

  以《水面的秘密》一课为例,教师对教学目标的不同理解会导致不同的教学效果。在最初设计活动时,笔者由于未深入研究每个环节的具体目标,整节课沦为活动的简单罗列,看似热闹却缺乏实质探究价值。经过多次授课与反思,逐渐明确本课目标:让学生在实践中发现“水面鼓鼓、水满不溢”的现象,进而引导学生提出问题、作出猜想、制订计划、设计方案、观察实验并最终作出合理解释。为此,笔者让学生用滴管向桌面上滴水,发现水没有立即流走,而是圆鼓鼓地聚在一起;再向装满水的杯子里滴水,学生观察到水面都鼓出杯口了,但水没有溢出,将几十个回形针放入杯中,水仍然未溢出。学生看到了“水满不溢”的现象,自然引发了疑问,从而顺利进入探究解释环节,真正亲历了以探究为主的学习过程。

  注重活动有机联系,构建逻辑主线

  为了践行“动手做”的理念,小学科学教材每一课都设计了系列活动。教师合理利用这些活动,能实现“1+1≥2”的效果。其中,把握单元内部尤其是每一课活动之间的内在联系是关键,而核心在于找到一条主线,将活动串联成有机整体。

  以“生物的启示”一课为例,尽管课堂教学未直接照搬教材的规划,但所有设计均紧扣教材目标,围绕“观察—思考—猜想”展开。第一个活动基于日常生活经验,引导学生观察和研究苍耳的生物结构特征,进而思考如何从生物特征中获得发明灵感。教师虽未直接总结“仿生”定义,但学生在探究中自然理解了仿生的内涵与方法。紧接着,教师让学生观察剑麻、贝壳、鸡蛋等素材的形态特征,大胆设想,仿制出长矛、盾牌、锉刀、薄壳建筑等模型。这一过程使学生真正领悟到人类的发明创造常受到生物结构与功能的启发,帮助学生发展了想象力与创造力。

  “水面的秘密”一课则以“玩”为主线,通过“玩水”串联各个活动。学生在玩中发现“水满不溢”的现象,在游戏化探究中逐步揭开水面秘密。整节课的活动均在“玩”中学,学生亲历完整的科学探究过程,在趣味体验中丰富了有关知识体系。

  营造科学氛围,彰显科学特质

  要凸显科学课的学科特质,关键在于重视科学思维在探究中的核心作用。教师的教学设计要围绕科学思维培养展开,而学生科学思维的发展,也依赖于一系列实践活动。因此,真正具有“科学味”的课堂应包含两条主线,一条是显性的探究流程,即常见的问题提出、猜想假设、实验验证等环节,另一条是隐性的科学思维,如逻辑推理、数据分析、批判性思考等。二者缺一不可,唯有双线并行,才能构建出真正符合科学学科特质的课堂。

  值得注意的是,科学思维的培养并非一蹴而就,需要教师在每节课中循序渐进地渗透。对于低年级学生,可通过简单的观察比较活动,初步培养其分类、归纳能力;随着年级升高,逐步引入更复杂的实验设计与数据分析。同时,教师还应注重引导学生对探究过程进行反思总结,帮助他们将零散的思维片段系统化,逐步形成科学的思维习惯。唯有如此,科学课堂才能真正成为培养学生科学素养的沃土,让科学思维的种子在学生心中生根发芽。

  总之,科学教学的本质在于引导学生透过现象探索规律,运用科学思维解决真实问题,而这一过程对课堂教学的实效性提出了更高要求。追求有厚度的教学,不仅需要教师深度把握学科知识的内在逻辑,更要在有限的课堂时间内,构建起知识传授、能力培养与价值塑造相融合的立体化教学体系。这是科学教师在专业发展道路上需长期面对的重要课题,它既考验教师对教学内容的整合能力,又要求教师不断创新教学方法。教师要始终秉持“培养学生核心素养,为终身发展奠基”的教育理念,让科学课堂成为学生思维碰撞、能力生长的沃土。

  (作者单位:济南市历城区王舍人中心小学)

……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
阅读完整内容请先登录:
帐户:
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