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职体育教学渗透德育的措施研究

  文/中山市火炬科学技术学校韩冬吴金华

  德育在体育教学中的渗透探索由来已久,这源于学校对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视,也是素质教育对新时代体育教学提出的新要求。中职阶段,学生正处于身心快速发展、价值观逐步形成的关键时期。这一时期,他们的自我意识逐渐增强,对世界充满好奇与探索欲,但同时也容易受到外界因素的影响,在品德塑造方面存在较大的可塑性。学校作为学生成长的重要场所,应高度重视学生的品德教育,积极推动德育在各学科中的渗透。

  体育课程与其他学科相比,具有独特的教学环境和活动形式。体育教学大多在户外操场或体育馆等场所进行,学生通过亲身参与各种体育项目,在身体锻炼的过程中,其心理、情感和意志等方面也会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这种实践特性使得体育课程能够自然且有效地融入德育元素,促进德育与体育的协同发展。例如,在一场篮球比赛中,学生不仅能够提升自身的篮球技能,还会在团队协作、应对比赛压力、遵守比赛规则等方面得到锻炼,这些都与德育教育的目标相契合。

  因此,中职体育教师应深刻认识到在教学实践中融入德育的重要性,充分利用体育活动对学生耐性、集体精神、合作意识、规则意识等方面的要求,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体育精神、体育道德和体育品格,进而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为学生未来的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一、体育中包含的德育内容

  素质教育倡导“五育并举”,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与个性成长。体育课程并非仅仅局限于身体锻炼,其蕴含着丰富的五育元素,具有“以体带全”的功能。在五育融合育人模式中,体育课程占据着独特的地位,它与其他各育相互交叉、相互促进。这种独特地位和交叉作用,为多学科、多领域的相互渗透提供了明确的方向。

  体育与德育的融合不仅具备理论上的可行性,在实际教学中也具有现实的必要性。体育中的德育主要包括体育精神、体育道德和体育品格三个重要方面。体育精神涵盖了诸多积极向上的品质。自尊自信是学生在体育活动中展现自我的重要基础。例如,在跳高项目中,学生需要相信自己的能力,克服内心对高度的恐惧,每一次成功跨越横杆都能增强他们的自信心。勇敢顽强则体现在面对困难和挑战时不退缩。以马拉松长跑为例,运动员在漫长的赛程中会遭遇身体的疲劳和心理的煎熬,但凭借顽强的毅力坚持跑完全程,这种精神能够迁移到学生的日常生活和学习中。积极进取的精神促使学生不断追求更高的目标,在体育比赛中,运动员总是努力突破自己的记录,追求更快、更高、更强。超越自我更是体育精神的核心体现,无论是挑战个人体能极限,还是克服心理障碍,学生在不断超越自我的过程中实现了成长。

  体育道德强调遵守规则、诚信自律、公平竞争。在任何体育赛事中,规则是确保比赛公平公正进行的基础。学生必须严格遵守比赛规则,如在足球比赛中,不能越位、不能手球,一旦违反规则就会受到相应的判罚。诚信自律要求学生在体育活动中保持诚实,不弄虚作假。例如,在体育测试中,如实记录自己的成绩,不抄袭他人成果。公平竞争则是体育精神的基石,学生在公平的环境中竞争,才能真正体验到努力奋斗带来的成就感,培养正确的胜负观。

  体育品格包含文明礼貌、相互尊重、团队合作、社会责任感和正确的胜负观。在体育活动中,学生需要与队友、对手和裁判进行交流,文明礼貌的言行举止能够营造良好的体育氛围。相互尊重体现在尊重对手的实力和努力,即使在比赛中竞争激烈,也不能出现侮辱性的语言或行为。团队合作在许多体育项目中至关重要,如篮球、排球等团队运动,队员之间需要密切配合,发挥各自的优势,才能取得胜利。社会责任感则体现在学生通过参与体育活动,意识到自己作为团队一员、学校一员甚至社会一员的责任,例如积极参与学校组织的体育公益活动。正确的胜负观让学生明白,胜利时不骄傲自满,失败时不气馁,能够从失败中吸取经验教训,不断提升自己。明确这些德育内容,有助于教师在教学中精准切入,根据不同的体育项目和教学环节,有针对性地开展德育教育,使德育在体育教学中的渗透更具科学性、合理性和有效性。

  二、体育渗透德育的优势

  (一)契合学生身心发展规律

  中职阶段的学生身体机能逐渐成熟,他们的骨骼、肌肉、心肺功能等都有了较大的发展,具备参与多种体育活动的能力。同时,这一时期的学生活泼好动,精力充沛,对运动的需求旺盛。体育教学通常在户外进行,充满趣味性和娱乐性,能够充分满足学生的发展需求。

  相较于传统的室内理论教学,体育教学以一种更加直观、生动的方式让学生接受教育,更符合中职学生的认知特点。在体育活动中,学生通过实际体验,更容易理解和接受诸如团队合作、坚韧不拔等德育观念,从而产生更好的教育效果。

  (二)实践活动的深度体验

  体育课程以户外实践活动为主,学生有更多机会亲身参与其中。在实践过程中,学生能够实现能力与品德的双重提升。体育活动为学生提供了直接体验的机会,使他们能更深刻地理解体育精神、体育道德和体育品格的内涵。以一次户外拓展训练为例,学生参与“信任背摔”项目。在这个项目中,站在高台上的学生需要克服内心的恐惧,信任自己的队友,将自己的后背交给队友组成的“保护网”。而下方负责保护的队友则需要全神贯注,肩负起保护他人的责任。通过这样的实践活动,学生深刻体会到了信任、责任和团队合作的重要性。与传统的语言教育和案例教育相比,实践活动能给予学生直接经验,留下更深刻的印象。在实践中,学生通过亲身体验和感受,能够更好地将所学的德育知识内化为自己的行为准则,通过创设真实情境,帮助学生加深理解和认识,具有不可替代的教育优势。

  (三)丰富的道德教育资源

  体育精神、体育道德和体育品格的内涵丰富,对学生的健康成长具有重要意义。中职阶段是学生心理波动较大、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体育教学中丰富的道德内容,涉及个人成长和团队发展的多个方面,符合素质教育的要求,既关注全体学生,又兼顾个体差异。例如,在田径训练中,学生通过不断挑战自己的体能极限,培养了坚韧不拔的毅力和坚持不懈的精神,这有助于他们在面对学习和生活中的困难时,也能保持积极向上的态度。在团队体育项目中,如拔河比赛,每个队员都需要为了团队的荣誉而努力,这不仅培养了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还增强了他们的集体荣誉感。这些丰富的道德资源为体育活动的创新设计提供了更多思路,推动了体育课程的创新发展。教师可以根据不同的德育目标,设计多样化的体育活动,如将环保理念融入体育游戏中,让学生在锻炼身体的同时,增强社会责任感和环保意识。

  三、体育教学中渗透德育的原则

  (一)主体性原则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的主导作用固然重要,但学生的主体地位同样不可忽视。学生接受教育需要外因与内因的共同作用,教师作为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能够为学生提供知识和指导,但真正促使学生成长和进步的关键在于学生自身的主观能动性。因此,教师应重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引导学生主动参与体育活动。例如,教师在制定体育教学计划时,可以征求学生的意见,了解他们对体育项目的兴趣和需求,让学生参与到教学内容的选择。教师在课堂教学中,鼓励学生积极思考、主动提问,对于学生提出的合理建议和想法,给予充分的肯定和支持。通过这些方式,让学生将外在的德育要求转化为内在的自我需求,从而积极主动地提升自身的品德修养。

  (二)整体性原则

  德育应面向全体学生,旨在提高全体学生的品德修养。教师在设计体育活动时,需充分考虑学生的整体情况和特点,选择适合全体学生参与的活动形式。不同学生在身体素质、体育技能和兴趣爱好等方面存在差异,教师要深入了解每个学生的基本情况,确保活动具有广泛的可行性和可操作性。同时,要将德育要素与体育活动有机结合,促进体育与德育的深度融合,不仅要让学生掌握动作规范,还可以通过强调整齐划一的动作要求,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和纪律意识。

  (三)差异性原则

  由于学生个体之间存在差异,每个学生的体育技能、品德水平和发展需求各不相同。有的学生身体素质较好,在体育技能方面表现突出;而有的学生可能在品德修养方面有独特的优势,但体育技能相对较弱。因此,教师在整体教学的基础上,还应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因材施教,开展差异化教学。例如,在体育技能训练中,对于基础较好的学生,教师可以安排一些具有挑战性的任务,如篮球的复杂战术配合练习;对于基础较弱的学生,则从基础的运球、传球等技能开始训练,逐步提升他们的能力。在德育教育方面,对于性格内向、缺乏自信的学生,可以通过一些鼓励性的体育活动,如个人才艺展示类的体育项目,帮助他们树立自信心;对于团队合作意识薄弱的学生,则多安排一些团队协作的体育游戏,引导他们学会与他人合作。通过这种差异化教学,让每个学生都能在体育教学中获得成长。

  (四)系统性原则

  体育教学中渗透德育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不能一蹴而就。教师应制定长远规划,将德育融入体育教学的各个环节。从学期初的教学计划制定,到每一堂课的教学设计,再到学期末的教学评价,都要充分考虑德育的因素。同时,要设定明确的教学目标,包括短期目标和长期目标。短期目标可以是在一次体育活动中培养学生的某种具体品德,如在一次接力比赛中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长期目标则可以是通过一个学期或一学年的体育教学,全面提升学生的体育精神、体育道德和体育品格。注重课与课、项目与项目、学段与学段之间的连贯性,使德育渗透更具科学性。例如,在低年级学段注重培养学生的基本体育规则意识和团队合作的初步体验;到了高年级学段,则进一步深化学生对体育精神的理解,培养他们的社会责任感和正确的胜负观。

  四、中职体育教学中渗透德育的方法与途径(一)多维度融合

  在中职体育教学中渗透德育,需从多个维度进行深入思考。不仅要关注实践活动,还要从课堂常规、教学内容、学生行为、偶发事件、学生需求和教育目标等方面入手,实现德育的全方位渗透。在课堂常规方面,教师可通过建立课堂规则,培养学生的规则意识和纪律观念。例如,规定学生在上课前要按时集合,穿着整齐的运动服装,上课过程中要听从教师的指挥等。同时,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参与规则制定,如共同讨论迟到、早退等行为的相应惩罚措施。通过这种民主的方式,增强学生的自律性,使学生更加自觉地遵守规则。在教学内容方面,教师应深入挖掘每个体育项目的德育价值,根据项目特点开展针对性的德育活动。双人或多人项目,如双人跳绳、排球比赛等,着重培养团队合作精神。在双人跳绳中,两人需要密切配合,掌握好节奏,才能顺利完成跳绳动作,在这过程中培养了学生之间的默契和协作能力。单人项目,如乒乓球单打、田径的短跑等,注重个性发展,学生可以在这些项目中充分发挥自己的优势,展现个人的技能和风采。田径项目,如长跑、跳远等,锻炼耐力,学生在长跑过程中需要克服身体的疲劳和心理的惰性,坚持跑完全程,从而培养坚韧不拔的毅力。在学生行为方面,教师要密切关注学生在活动中的表现,及时捕捉学生的思想动态。

  在学生需求和教育目标方面,教师要结合中职学生的特点和德育目标,有计划地开展德育活动。中职学生情绪波动大,容易冲动,针对这一特点,教师可以选择耐力训练项目,如冬季长跑、莱格尔耐力训练等,培养学生的自我控制能力。在长跑过程中,学生需要不断调整自己的呼吸和节奏,克服疲劳和放弃的念头,从而逐渐学会控制自己的情绪和行为。

  (二)全过程融入

  德育工作应贯穿体育教学的全过程,实现全方位融入。首先,在教学目标设定上,除了体育技能和知识的传授,还应明确学生在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方面的提升目标,并在学期、阶段和课时目标中具体体现,确保德育工作的连贯性。例如,在学期教学目标中明确提出要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和坚韧不拔的意志品质;在阶段目标中,针对不同的教学阶段,如篮球教学单元,设定在本单元结束后,学生能够在篮球比赛中体现出良好的团队协作能力和面对困难不退缩的精神;在课时目标中,每一堂课都要围绕德育目标设计相应的教学活动,如在一堂篮球战术训练课中,通过小组配合练习,培养学生的沟通能力和团队意识。

  其次,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注重教学的实践性,通过多样化的活动形式展现德育内容,关注学生的情感体验,引导学生理解和践行体育道德。同时,教师要及时对学生的表现进行点评,肯定学生在活动中展现出的良好品德行为,如互相帮助、遵守游戏规则等,引导学生将这些行为内化为自己的行为准则。

  最后,在教学评价中,要充分发挥评价的教育功能,采用多元化的评价主体,如学生自评、互评和教师评价,通过评价量表引导学生反思自己的体育道德行为,教师的评价应全面涵盖学生的体育技能和品德表现。例如,在评价量表中设置关于团队合作、遵守规则、尊重对手等方面的评价指标,学生通过自评和互评,能够更加客观地认识自己在体育活动中的表现,发现自己的优点和不足,从而有针对性地进行改进。教师在评价时,不仅要关注学生的体育技能水平,还要对学生的品德表现进行详细评价,给予学生具体的建议和指导,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三)兼顾全体与个体

  教师应全面了解学生的整体发展特点和班级的特殊情况,结合新课标和学校德育要求,制定面向全体学生的德育方案。例如,通过问卷调查、课堂观察等方式,了解班级学生的体育兴趣爱好、体育技能水平以及品德修养现状,根据这些情况制定适合班级整体的德育目标和教学计划。同时,要关注每个学生的个体差异,综合考虑学生的身体素质、运动能力和品德水平,对学生进行分层分组,确保学生在团队活动中能够充分发挥主体作用,增强品德教育的体验。

  此外,教师还应营造良好的团队氛围,促进小组间的公平竞争,帮助学生理解体育精神。在比赛前,教师向学生强调公平竞争的重要性,鼓励学生在比赛中发挥出自己的最佳水平,同时尊重对手和裁判的判罚。根据学生的不同特点安排合适的活动和角色,帮助学生发扬优点,克服不足,完善个人的道德认知体系。例如,对于性格开朗、组织能力强的学生,可以安排他们担任团队的队长,负责组织团队训练和比赛;对于性格内向但技术扎实的学生,可以鼓励他们在团队中发挥技术优势,为团队贡献力量。通过这样的方式,让每个学生都能在体育活动中得到锻炼和成长,完善个人的道德认知体系。

  五、结语

  德育工作是教学过程中的重中之重,体育教师应自觉承担起德育的任务和责任,深度挖掘体育中蕴含的德育内容,找准切入点和契机,充分结合自身学科的特点和优势,积极开展德育,不断促进多学科、多领域的高度、深度融合,让学生能够得到学科核心素养和道德修养的全面提升,让素质教育能够真正落到实处。

  责任编辑朱守锂

……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
阅读完整内容请先登录:
帐户:
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