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职美术教育中传统文化元素的融入与传承策略研究
- 来源:《广东教育》(职教) smarty:if $article.tag?>
- 关键字:中职,美术,教育 smarty:/if?>
- 发布时间:2025-06-08 13:39
文/汕尾市城区职业技术学校徐夏影
当前,传统文化元素融入中职美术教育已经有了一定成果。课程内容方面,不少中职学校增设了传统艺术课程,如国画、书法、传统手工艺制作等,让学生有更多机会接触传统文化艺术形式。教学方式方面,教师也开始借助多媒体资源,通过播放纪录片、展示高清图片等方式,让学生更直观地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部分中职学校还积极组织学生参与传统文化艺术实践活动,如参加民俗文化展览、传统艺术比赛等,有效提升了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兴趣。
但是,在教学内容方面,传统文化元素所占比例依旧偏低,且深度和广度不足,往往只是简单介绍,未能深入挖掘其文化内涵。教学方法以理论讲授为主,实践环节缺乏创新性和深度,学生参与度不高。此外,教学资源也不够丰富,如传统艺术作品实物较少、专业教材稀缺等,限制了传统文化元素在美术教育中的有效融入。因此,探究中职美术教育中传统文化元素的融入与传承,成为当前中职美术课程的重要课题。
一、中职美术教育与传统文化元素融合的重要意义中职美术教育作为文化传播的前沿阵地,在传承传统文化方面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将剪纸、皮影、扎染等传统艺术形式融入中职美术教学,能使传统文化在新时代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
中职美术教育与传统文化元素融合,有助于丰富学生的艺术素养,传统文化元素中蕴含的深厚内涵和独特审美,能拓宽学生的艺术视野,让他们在创作中汲取更多灵感,培养创新思维,为未来的艺术道路奠定坚实基础。从美术教育发展来看,融入传统文化元素能打破传统教学的局限,丰富教学内容和形式,使美术教育更具民族特色和时代价值。
从宏观层面的文化传承角度出发,中职学生作为未来社会的主力军,在美术教育中接触和学习传统文化元素,能增强他们对本土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进而成为传统文化传承与创新的新生力量,为传统文化的延续和发展注入活力。
因此,探索中职美术教育与传统文化元素的融合策略,显得尤为迫切和必要。
二、传统文化元素在中职美术教育中的具体应用实例(一)剪纸艺术
在中职美术教育中,剪纸艺术是一种极具代表性的传统文化元素,深受学生喜爱。以某中职学校的美术课程为例,教师在剪纸教学中采用了多样化的教学方法,让学生深入了解剪纸艺术的魅力。
在课程开始时,教师通过多媒体课件向学生详细讲述了剪纸的起源和发展历程。从古代的窗花、门笺等民间剪纸形式,到现代剪纸艺术在国际舞台上的大放异彩,让学生了解到剪纸艺术在不同历史时期的特点和文化内涵。
接着,教师展示了大量不同风格的剪纸作品,包括北方粗犷豪放的剪纸,如陕西剪纸,其作品常常以夸张的造型和大胆的色彩运用为特点,展现出浓郁的地域文化特色;南方细腻婉约的剪纸,如扬州剪纸,以其精细的线条和优美的图案而闻名,体现了江南水乡的温婉气质。通过欣赏这些作品,学生不仅被剪纸的精美所吸引,更深刻感受到了不同地域文化对剪纸艺术的影响。
在学生对剪纸有了初步的认识和兴趣后,教师开始进行实践教学。教师详细讲解了剪纸的基本工具和材料,如剪刀、刻刀、纸张等,并示范了剪纸的基本技法,如折叠法、对称剪法、阴剪和阳剪等。在学生掌握了基本技法后,教师布置了以传统题材为主题的剪纸创作任务,如“春节”“十二生肖”“神话传说”等。学生积极参与,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创作出了许多富有创意的剪纸作品。有的学生以春节为主题,创作出了包含福字、鞭炮、灯笼等元素的剪纸作品,表达了对新年的美好祝福;有的学生以十二生肖为灵感,通过巧妙的构图和细腻的剪裁,将十二生肖的形象栩栩如生地展现在纸上。在创作过程中,学生不仅掌握了剪纸技巧,更深入理解了传统题材所蕴含的文化内涵,感受到了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
(二)皮影艺术
皮影艺术作为中国传统民间艺术的瑰宝,具有独特的艺术魅力和文化价值。教师将皮影艺术引入中职美术课堂,为学生提供了一个全新的学习和体验传统文化的平台。
某中职学校的美术教师在教学中,首先通过播放皮影制作过程的视频,让学生直观地了解皮影的制作工艺。视频中详细展示了皮影制作的各个环节,从选皮、制皮、画稿、雕刻、上色到装订,每一个步骤都蕴含着工匠的精湛技艺和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学生被皮影制作的复杂工艺所震撼,对皮影艺术的兴趣也被充分激发出来。
在了解了皮影制作的基本过程后,教师组织学生分组进行皮影制作实践。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和喜好,选择不同的皮影角色进行制作。在制作过程中,学生需要运用绘画、雕刻、上色等多种美术技能,将自己心中的皮影形象呈现出来。例如,在雕刻环节,学生需要小心翼翼地用刻刀将皮影的轮廓和细节刻画出来,这不仅考验了学生的耐心和细心,还锻炼了他们的手部精细动作能力。在上色环节,学生根据自己对皮影角色的理解和想象,选择合适的色彩进行搭配,使皮影更加生动形象。
完成皮影制作后,教师组织学生进行皮影戏表演。学生将自己制作的皮影安装在操作杆上,在白色幕布后面,通过操纵皮影、配合音乐和台词,表演了简单的皮影戏。在表演过程中,学生不仅体验了皮影戏的乐趣,还提高了自己的表演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通过表演皮影戏,学生更加深入地了解了皮影艺术的文化内涵和表演形式,感受到了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例如,学生表演的《孙悟空三打白骨精》,通过生动的皮影表演和精彩的配音,将孙悟空的机智勇敢、白骨精的狡猾阴险展现得淋漓尽致,赢得了同学们的阵阵掌声。
(三)扎染艺术
扎染是中国传统的手工染色工艺,具有独特的艺术效果和文化内涵。在中职美术教学中,扎染艺术的引入为学生提供了一个亲身体验传统工艺魅力的机会。
教师在扎染教学中,首先通过图片、视频等资料,向学生介绍扎染的历史渊源和发展历程。扎染古称扎缬、绞缬,俗称扎花布、疙瘩染,距今已有一千五百多年的历史,学生对扎染艺术有了初步的认识和了解,激发了他们对扎染的兴趣。
在理论讲解之后,教师开始进行扎染技法的演示。教师详细介绍了扎染的基本工具和材料,如棉布、丝线、染料、水盆等,并示范了扎染的基本步骤,包括捆扎、浸泡、染制、晒干等。在捆扎环节,教师展示了不同的捆扎方法,如折叠捆扎、缠绕捆扎、打结捆扎等,每种方法都能产生不同的图案效果。在染制环节,教师讲解了染料的调配和使用方法,以及染色的时间和温度对颜色效果的影响。学生认真观察教师的演示,积极提问,对扎染技法有了更深入的理解。
接下来,学生开始进行扎染创作实践。学生根据自己的创意和想象,选择不同的捆扎方法和颜色搭配,制作出了各具特色的扎染作品。有的学生运用折叠捆扎的方法,制作出了具有几何图案的扎染手帕;有的学生采用缠绕捆扎的方式,创作出了带有自然纹理的扎染围巾。在创作过程中,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创造力和想象力,将传统的扎染工艺与现代的审美观念相结合,制作出了许多新颖独特的作品。完成作品后,学生相互展示和交流,分享自己的创作心得和体会,进一步提高了对扎染艺术的理解和欣赏能力。
三、中职美术教育中传统文化元素融入与传承的策略(一)教学内容优化
深入挖掘传统文化资源,是实现中职美术教育与传统文化融合的基础。教师应广泛涉猎各类传统文化领域,包括但不限于传统绘画、书法、雕塑、建筑、民间工艺等,从中筛选出具有代表性、适合中职学生学习和理解的内容。例如,在传统绘画方面,除了常见的国画,还可以引入敦煌壁画、唐卡等独特的绘画形式。将这些内容融入美术课程,能够拓宽学生的视野,让他们领略到传统文化艺术的多样性。
开发校本课程是将传统文化元素与美术课程内容有机结合的重要举措。学校可以组织专业教师团队,根据当地的文化特色和学校的教学实际,编写具有地方特色的美术校本教材。在编写教材时,不仅要注重技艺的传授,还要深入挖掘这些艺术形式背后的文化内涵、历史渊源和民族精神,使学生在学习美术技能的同时,能够深入了解和传承本地区的优秀传统文化。
此外,还可以将传统文化元素与现代美术教育理念相结合,创新教学内容。例如,在平面设计课程中,可以引导学生运用传统图案、色彩和造型元素进行现代设计创作,将传统元素赋予新的时代内涵。通过这种方式,既能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又能让传统文化在现代社会中焕发出新的活力。
(二)教学方法创新
运用多样化教学方法是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和参与度的关键。项目式学习法是一种有效的教学方法,教师可以设计以传统文化为主题的项目,让学生分组完成。例如,组织学生进行“传统建筑模型制作”项目,学生需要通过实地考察、查阅资料、设计图纸、制作模型等环节,深入了解传统建筑的结构、风格和文化内涵。在项目实施过程中,学生不仅能够提高自己的美术技能,还能培养团队协作能力、问题解决能力和创新思维。
情境教学法也是一种值得推广的教学方法。教师可以通过创设特定的情境,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例如,教师在讲解中国传统绘画时,可以将教室布置成古代的画室,学生身着传统服饰,使用传统的绘画工具和材料,模仿古人进行绘画创作。同时,教师可以播放古典音乐,营造出浓厚的传统文化氛围,让学生在这种情境中更好地理解和感受传统绘画的意境和韵味。
(三)校园文化营造
营造浓厚校园文化氛围是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接受传统文化熏陶的重要方式。学校可以办传统文化艺术展览,展示学生的传统文化艺术作品,如剪纸、绘画、书法、手工制作等。通过展览,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创作热情,还能让学生在欣赏作品的过程中,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
举办文化节也是营造校园文化氛围的有效手段。学校可以定期举办传统文化节,如春节文化节、端午节文化节、中秋节文化节等,在文化节期间,组织学生开展各种与传统文化相关的活动,如传统文艺表演、民俗体验活动、文化讲座等。通过这些活动,让学生深入了解传统节日的文化内涵和习俗,增强对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和归属感。
设置校园文化景观也是营造校园文化氛围的重要举措。学校可以在校园内设置具有传统文化特色的景观,如雕塑、壁画、文化长廊等。例如,在校园内设置一座孔子雕塑,不仅可以体现学校对传统文化的尊重和传承,还能让学生在日常学习和生活中,受到传统文化的熏陶和感染。在文化长廊中展示传统艺术作品、历史名人故事、文化名言警句等,让学生在漫步校园的过程中,随时随地感受到传统文化的魅力。
(四)教师队伍的建设
为切实提升中职美术教育中传统文化元素融入的质量与效果,学校应将教师培训作为关键环节来抓,定期组织教师参加系统性的传统文化与美术教育深度融合的培训课程以及前沿性的研讨会。培训内容应涵盖中国传统绘画理论、书法美学、民间手工艺制作技艺等多个领域,力求全面提升教师的传统文化素养。
例如,学校可以邀请本地知名的非遗艺术品研究专家到校开展系列传统艺术讲座,专家不仅分享自身对于传统艺术的独到见解,还展示珍贵的艺术作品资料,让教师能够近距离感受传统艺术的魅力。同时,积极开展教学案例分析和交流活动,教师共同剖析成功将传统文化融入美术教学的典型案例,探讨教学过程中的难点与突破点,相互借鉴教学经验,不断优化教学方法,进而全面提升教学能力。
同时,为了给中职美术教育注入新的活力与丰富资源,学校需大力引进具有深厚传统文化背景和精湛专业技能的教师。在招聘过程中,学校着重关注具有传统绘画、民间工艺专长的人才,如引进擅长国画、工笔画、写意画等传统绘画形式的教师,他们能够在课堂上亲自示范传统绘画的用笔技巧、墨色运用以及构图原则,让学生真切领略传统绘画的独特韵味。而精通剪纸、刺绣、陶艺等民间工艺的教师,则可开设丰富多样的实践课程,学生能够在亲手制作的过程中,深入了解民间工艺背后的文化内涵与历史传承,为教学带来全新的思路与方法,充实学校的师资力量,共同推动传统文化在中职美术教育中的传承与发展。
(五)教学评价体系的完善
为了切实推动传统文化在中职美术教育中的深度融入,美术课程考核环节需着重增加对传统文化知识和运用能力的考核。绘画考试板块不再局限于常规绘画要求,明确要求学生运用诸如工笔画细腻的线条勾勒、水墨画独特的笔墨晕染等传统绘画技法,或者选取传统建筑、民俗服饰、神话传说等传统绘画元素进行创作,以此检验学生对传统绘画精髓的掌握程度。在设计课程考核时,评价重点放在学生对传统文化元素的创新应用上,例如学生能否巧妙地将传统剪纸艺术的镂空造型、传统吉祥图案的寓意等融入现代平面设计、室内设计或者产品设计中,从设计理念、元素融合度、视觉呈现效果等多维度进行评判,激励学生深入挖掘传统文化的设计价值。
同时,摒弃单一的教师评价模式,积极采用教师评价、学生自评、互评等多元化评价方式。以项目式学习为例,当学生完成作品展示后,首先安排学生进行自评,鼓励学生从自身对传统文化元素的理解、运用过程中遇到的困难与解决方法、作品想要传达的文化内涵等方面进行阐述,梳理自己的创作思路与心得。接着开展学生互评,学生基于各自对传统文化的认知和审美视角,对作品的传统文化元素运用合理性、创新性以及整体艺术表现力等方面发表见解,在交流碰撞中拓宽思维。最后由教师进行全面总结评价,不仅从专业美术知识和技能角度点评,还会深度剖析作品中传统文化元素运用的优劣,结合历史文化背景进行讲解,帮助学生进一步深化对传统文化的理解,全面提升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理解和应用能力,让学生在评价过程中实现知识的巩固与能力的进阶。
四、结论
在文化多元化的时代背景下,将传统文化元素融入中职美术教育,对于文化传承和学生素养培养具有不可忽视的重要意义。通过对剪纸、皮影、扎染等传统文化元素在中职美术教育中的具体应用实例分析,我们看到了传统文化元素为中职美术教育带来的丰富性和独特性。通过优化教学内容、创新教学方法、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和完善教学评价体系等策略,可以有效地实现传统文化在中职美术教育中的融入与传承,培养出具有文化底蕴和创新能力的美术人才。
这些策略的实施能够提升中职美术教育的质量,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文化自信和创造力,使学生成为具有传统文化底蕴和创新能力的高素质人才,为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注入新的活力。未来,中职美术教育应不断探索和创新,持续深化传统文化元素的融入,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贡献力量。
责任编辑朱守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