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狼兵凭什么雄于天下?

  • 来源:环球人文地理
  • 关键字:广西,狼兵,雄于天下
  • 发布时间:2011-03-23 10:38
  壮拳来源于战场,招式凶狠毒辣,其风格为:低头哈腰鬼头鬼脑,无弓(步)无马(步),快慢无章,类似猴子满山跑。

  由壮拳训练出的狼兵,是明军最精锐的部队之一,在江浙一带大败入侵的倭寇,更在宁远力挫当时天下无敌的满清八旗军。

  壮拳的部分招式及拳舞与泰拳完全相同,还有一些招式相似但名称不同,那么,泰拳是不是古代壮拳的分支?

  地处祖国南疆的广西,在漫长的历史时期里经济文化曾经相对落后,直到明朝末年,这里都还是朝廷重犯的流放地。由于社会不太平和盗匪横行等原因,致使这一带民风彪悍,百姓好勇斗狠。一直以来,广西都以多山著称,这片土地丘陵众多,山高林密,地形相当复杂,凶禽猛兽出没森林……在这样复杂的历史原因和地理条件下,为了生存,也为了保护自己的家园,尚武之风感染着勇敢剽悍的壮族人民,于是,一种凌厉稳健的民间武术“壮拳”,很早之前就开始在这里生根发芽。

  因为壮拳,才有了“广西狼兵雄于天下”的说法。同时,由于和泰拳极为相似,也引出了许许多多的疑问:泰拳与壮拳到底是什么关系呢?泰拳是不是壮拳的一个分支?

  壮拳,简单来说就是壮族武术。

  壮拳源远流长,其历史可以追溯到没有文字记载的远古时代。那时候,南方地区远离中央政权和中原、江南两大经济中心,生产力水平低下。频繁的战争、肆虐的猛兽,甚至是争地夺水的斗争,都影响着当地的壮族人民,从而练就了他们坚韧不拔、顽强凶悍的性格,也慢慢形成了尚武的传统。

  早在2000多年前,壮族人民的祖先骆越人就在广西宁明县留下了神秘的“花山岩画”。研究者发现,岩画上的武士架势与后来壮拳中的某些动作极为神似,说明很早之前壮拳就已具雏形。

  唐代之后,壮拳逐渐成熟,并广泛流传于广西境内。由于经过上千年的流传,壮族武术枝繁叶茂,范围广、门派多,因此所谓“壮拳”并不是一套固定的武术或者一个简单的门派武术,它其实是包含了多种拳术的集合。

  壮拳经过几千年的发展,到了今天,我们能够看到的其实是3种风格截然不同的壮拳:古代壮拳、近代壮拳和现代壮拳。

  古代壮拳是远古至明清时期的壮拳,拳法原始却异常血腥、凶狠,招式符合战场上格斗厮杀的需要,讲究重创、致残对手,主要代表有昂拳、牛角拳、度师拳等;近代壮拳则是指明清后被“南拳化”了的壮拳,其拳术风格凌厉稳健、舒展大方、节奏分明,观赏性得到大大的提高,但实战性上不如古代壮拳,同时也丢失了很多壮族特色;现代壮拳是建国后新编的,主要是表演套路,基本不具有实战性。

  壮拳作为在广西广泛流传的武术,具有非常明显的地域特点,非常适合广西人在丘陵山地、丛林密布的地形上作战。广西人属于南方人种,个子比较矮小,力量上不如北方人种,因此壮拳擅长腾挪,移动快速,不跟敌人死缠烂打、拼力量,要战胜强敌依靠的就是出奇制胜--找准机会给予一击必杀。这与常说的“能打就打,打不过就跑”有几分相似。这种战斗思路注定了壮拳动作的特点:剽悍粗犷,出拳清晰准确、沉实稳健,拳刚势烈,多短打、少跳跃。壮拳的风格也因此形成--低头哈腰鬼头鬼脑,无弓(步)无马(步),快慢无章,类似猴子满山跑。

  壮拳的杀伤力极强,在广西百色一带,就有“练十年武术打不过练三年散手,练三年散手打不过练一年土拳(壮拳)”的说法。但要练成壮拳,却也十分不容易。

  在以前,初练壮拳者,一开始会被师傅关到一间房中,让其他徒弟厮打。这种训练方法十分野蛮,但却能激发练拳者的身体本能。这种潜在的本能一旦释放、爆发,便威力惊人。正如一个高大的汉子未必打得过一个弱小的“疯婆”,这是因为“疯婆”已经“疯”了,无所顾虑,内在潜力迸发出无穷的力量和战斗欲望。而这正是练习壮拳所需要的--利用人体潜在的“本能”打垮对手。

  与其他武术相比,壮拳显得非常“难看”--没有舒展的动作和扎实的步伐。它是完完全全的贴身肉搏杀技,还有插眼、飞跃、撕咬等原始动作,与现代文明格格不入,更无艺术可言,但的确把战场上的杀戮技艺发挥到了极致。如“狗撒尿”一招,就考虑了在战斗时武器脱落后,要从地上拾起再与敌人打斗:突然身体下潜,左腿用力蹬出,双手触地,迅速从地上拣起兵器以及石块、泥沙,左肘挡格,右手持物用力掷出,这类招式虽然看起来平淡无奇,战斗时却是保命制敌的法宝。

  在历史上,壮拳无数次在战场上证明了其强大的战斗力,威震全国。

  宋代时,壮拳开始走出广西,逐渐声名远播。当时广西的侬智高起义,就首次让中原王朝领略了壮拳的威力。

  侬智高是北宋时广西地区的的壮族首领,他带领民众,向南反抗交趾入侵(古国名,位于今天的越南),向北拒绝对北宋臣服。侬智高本人能文会武,尤其精通壮拳。他属下的士兵,大多都是壮拳好手,擅长壮族独特的剑、长枪、手镖、山弩以及竹箭等武器。就是这样一支人数不多的部队,不仅在强大的北宋和交趾的夹击中生存下来,还连连重创北宋名将,连赫赫有名的杨家将也在侬智高手下铩羽而归。北宋名相王安石也曾称誉壮族士兵“粤右良兵,天下称最”。

  壮拳真正大放异彩是在明代。一支强悍的兵种--“狼兵”纵横在当年的神州大地上,所向披靡。“狼兵”起源于明朝中期,是当时壮族土司组建的地方武装,由于作战勇敢,所以被称为“狼兵”。

  嘉靖三十三年(公元1554年),戚继光、俞大猷征调广西狼兵到东南沿海参加抗倭斗争,壮族女英雄瓦氏夫人率领6800多人来到了浙江。瓦氏夫人精通壮拳,而用壮拳训练的狼兵应变能力出色,适合山地丛林作战,尤其擅长奔袭和小股作战。此外,瓦氏夫人还在古老朴实的壮拳中揉进了北方长拳的动作,使壮拳在对倭寇的战斗中更为实用,在抗倭前线大显身手,屡建奇功。嘉靖三十四年(公元1555年)4月,瓦氏在金山卫(今上海市金山县)的战斗中,分别救出受到包围的总兵俞大猷和白都司。瓦氏夫人的勇猛,使倭寇闻风丧胆。朝廷诏封瓦氏为二品夫人,江浙沿海百姓也高度赞扬瓦氏夫人,流传有“花瓦家,能杀倭”的俗语。据胡宗《筹海图篇》记载,戚继光、俞大猷在瓦氏夫人练兵方法的启发下,开始吸取壮拳技艺来训练他们的队伍。可见当时壮拳技艺已有很大发展,并已传入江浙。

  在壮拳的滋养下,狼兵经过抗倭一战成名,越来越受到朝廷重视,参加了多次镇压农民起义的战斗,获得了“广西狼兵雄于天下”的称号,是明军中最精锐的部队之一。明朝末期,狼兵还在宁远大战中力挫当时天下无敌的满清八旗军。

  不少人第一次看到古代壮拳时,不仅惊呼:“这不是泰拳吗?”事实上,古代壮拳与泰拳的确极为相似,所跳的拳舞以及拜师礼都几乎完全相同。由于脱胎于实战,壮拳动作简单、朴实,只有动作组合,没有完整的套路。这些动作组合中,有些招式与泰拳完全一样,如“山羊顶角”、“野马翻身”和“回拉”等。

  在外行人看来,壮拳与泰拳的最大区别就是起不起高腿。泰拳流行高腿,是因为泰拳多用于擂台对战--在擂台上,拳赛规则保护了选手的下身,选手们出高腿时不用担心下身露出破绽,此外,出高腿还可以充分发挥腿部的攻击距离。但在古战场上,军士大都是身披重铠,手持利刃,脚踢造成的杀伤效果实在是微不足道。万一不慎摔倒,刀砍枪刺甚至踩踏就足以致命,因此,壮拳里极少使用高腿踢击的动作。

  那么,泰拳与壮拳到底是什么关系呢?泰拳是不是壮拳的一个分支?

  相传,公元1052年,侬智高与宋兵在昆仑关激战,不幸战败,退到今天的云南大理一带,不知所踪。他的部下都被北宋朝廷视为万恶不赦之人,不得已,只得南逃至云南西南部、泰国北部定居,这些兵将大部分都精通壮拳,武功高超。他们蓄谋东山再起,农耕之余,便练习武艺。在那里,壮拳渐渐汇合成了完整体系,并被泰王列为士兵的训练内容,起名为“奔南拳”。奔南拳沿袭了壮拳凶狠毒辣的风格,招式除了“拳打脚踢”,还有口咬、肘击、膝顶、抓捏、压打等,可谓无所不用。到了公元17世纪,奔南拳逐渐从战斗格斗中脱离出来,形成了单兵徒手搏斗擂台的武术,成为现代泰拳的先祖。

  壮拳是几千年以来壮族人民的优秀文化结晶,也是中华武术的一个组成部分,是古代先民留给后人的丰富遗产。它不仅是一套搏击术,而且还是壮族人千年情感的凝聚,承载了壮族的文化历史,体现了壮族人民勇敢、坚韧不拔、不畏强暴的优秀品质。

  但遗憾的是,壮拳发展到今天,却日渐式微。现在真正会古代壮拳的人全广西也只有20余人,多数均是老人,如果不及时挖掘收集,后果令人担忧。
……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
阅读完整内容请先登录:
帐户:
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