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大霄:基金分仓的盈利模式导致恶性循环

  • 来源:股市动态分析
  • 关键字:李大霄,基金,模式
  • 发布时间:2011-05-17 08:45
  近期,网上盛传某知名研究员的一个真实的故事:该研究员给一个医药公司卖出评级,结果被某基金找上门来,从研究员本人骂到部门领导再骂到销售,骂得整个研究部不敢出声。然后该基金又找到那个医药公司,要他们发表声明,说该研究员根本没来过公司,说的都是假话等等。为这事,也折腾了几个月。故事真伪先不说,单就券商研究所在现有体制下的盈利模式,这一故事的也存在其合理性。

  绿大地、胜景山河、宁波联合等诸多上市公司案例表明:在股市整条生态利益链下,不仅仅是某一个链条出现了问题,而是诸多链条环环相扣,令各利益方不得不随波逐流。而作为券商研究所这一中间环节,通过券商出具的研究报告,种种弊端也暴露无遗。

  证券分析和证券研究本身是一光鲜耀眼的工作,而券商依托中国资本市场崛起的大舞台,其研究模式就更加受到众人的羡慕。那么,究竟是何原因造成了目前券商研究报告的形式化现象?本刊记者特就券商研究模式问题采访了英大证券研究所所长李大霄先生。他指出,这个问题的关键在于:当每个人都抱怨社会不公时,但是最后却都在用自己的投资行为在支持这种交易。

  记者:曾经有基金经理抱怨说,早上一大早起来开邮箱,就发现邮箱里有200 多封研究报告,而真正有价值的报告可能一篇还不到。那么,在这种密集的研究报告撰写模式下,现在券商研究员的研究报告是如何形成的?

  李大霄:券商研究报告分成两种,一种是根据公司的公告进行的事件性点评,并对公司进行估值及评级;另一种是根据长期对公司或者行业的积累,撰写的深度研究报告。

  研究员从调研工作的开展到最后形成研究报告需要经过以下四个阶段:

  第一阶段:案头工作准备。即对目标公司进行初步的资料搜集,找出所需重点调研的内容,做相关文案的整理工作。

  第二阶段:目标公司实地调研。包括上市公司的各个层面,从实业的角度去验证之前所做的案头工作。从产业链的上、下游去分析企业的产品价格议价能力及产品销售能力;公司产品在同类产品中的竞争力情况;到企业的生产基地去实地调查,查看员工的上班情况等等。

  第三阶段:形成清晰的逻辑分析框架,撰写研究报告。

  第四阶段:研究报告进行合规审查,通过后发布给需求方。

  记者:像您刚才所言,在到上市公司实地调研这一阶段,就需要具有很强的辨别能力,来甄别好公司与坏公司,研究员是如何做到不被上市公司“忽悠”?

  李大霄:研究上市公司投资价值的第一要领是看管理层的人品,这是最重要的,其次才是看公司。

  第二,公司募集的资金是否对社会做出了正面的贡献。人分成三种:对社会有贡献的人,对社会产生负面贡献的人以及既无正面贡献又无负面贡献的人,公司也同样分成这三种。判断一个公司可以从以下三方面去分析:1、公司的主业是属于以上的哪种类型。2、在目前的股价上是高还是低,高管此时对所持股票是买入还是在卖出。3、花十年的时间去观察一家公司,从公司的历史去甄别。

  第三,通过时间去检验公司,包括对公司员工的待遇、对社会的贡献等。

  记者:那么经过这么严密的甄别,为何还是会出现券商研究员对诸如绿大地、宁波联合、双汇出具的高估值研究报告?

  李大霄:问题的关键在于当每个人都抱怨这个社会的不公时,但是最后却用自己的投资行为去支持这种交易。

  大家最后都不愿意去对做出正面贡献的公司给予合理的估值。而反过来却都借用各种所谓的“题材”来推高股价,冒着本该套牢一百年的风险去套牢两百年。

  而从券商研究所目前的盈利模式看,所有的投资者都希望能够得到免费的午餐获取研究报告,不愿意花钱购买。杂志能卖钱,为何研究报告不能卖钱?研究报告卖不了钱,就只有从基金公司来获取分仓收入,如此下去,又会陷入一种恶性循环。机制问题没解决,真正的雷锋做起来太难!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