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重工:七成子公司将涉海洋工程业务

  • 来源:投资者报
  • 关键字:中国重工,子公司,海洋工程,业务
  • 发布时间:2011-06-13 12:58
  随着油价高企,海洋工程的订单也持续活跃,越来越多船舶制造企业参与其中,而与船舶制造相比,海洋工程技术门槛更高,相对毛利也更高。

  中国重工就是这类看好海工业务的企业之一,并已经开始加速。6月4日,中国重工发布再融资调整方案,除了募资投入新项目外,公司还将注入7家子公司。

  公司董秘郭同军6月9日对《投资者报》表示,加上即将注入的7家公司,中国重工将会有39家子公司,其中有29家参与了海工业务,不仅包括总装而且还有配套,中国重工也是国内唯一一家具备海工业务全产链的企业。

  海工领域技术领先

  上述中国重工再融资调整方案中,其中拟投资44.19亿元的第二个募投项目中,“舰船及海洋工程装备产业能力建设等5个募集资金投资项目;海洋工程及大型舰船的改装、修理及拆解建设等2个募集资金投资项目”占据主要地位。

  目前中国海工业务的配套率逾20%,远低于韩国和新加坡,未来发展空间巨大。但是,受限于技术门槛,除了中国重工外,国内其它涉及海工业务的企业,大多将精力倾注于技术门槛较低,毛利也相对较低的海工总装领域。

  虽然在海洋工程领域,中国重工参与得比较晚,但增长速度较快。郭同军表示:“与现代重工等企业相比,我们进入行业比较晚,但我们技术实力比较强,追赶的速度较快。”中国重工旗下子公司大船重工海洋工程业务已成为国内领先的海工装备制造商和系统集成商,是中国承接海工产品最多、设计和建造水平最高的企业,同时也是国内首家进入大型自升式钻井平台和深水半潜式钻井平台市场的企业。

  大船重工拥有目前国内技术实力最强的海洋工程设计研究所,还建有目前国内首个海洋工程专用基地,成为国内唯一具备总包能力,能完整建造海洋工程的企业。

  此外,公司成功建造了达到国际领先水平的世界首座CJ46型自升式钻井平台;凭借400英尺钻井平台建造完成了国内第一个“交钥匙”工程,而且由此跨入该领域的世界“第一军团”,产品承接建造形成了批量化;成功建造了国内首座技术性能最先进、钻井设备最精尖的3000米深水半潜式钻井平台。另外,大船重工的产品经过多家公司认可和多种海洋环境验证。

  高油价预期确保景气周期

  中信建投分析师高晓春6月8日对《投资者报》表示,目前中国重工的技术优势要高于国内其它海工企业。海洋工程装备是一个长周期行业;海工订单不会是昙花一现。

  全球油价自2010年10月份以来一直在90美元/桶以上的高位运营,一度冲破120美元大关,高油价大大刺激了海工订单增长,这也解释了为何中国重工今年到手的订单要远高于去年的原因之一。

  据初步统计,2011年1~4月共新签订各类平台187.5亿美元,是2010年总订单94.3亿美元的两倍。全球油价高企为海上石油的开采带来了巨大动力。

  墨西哥湾漏油事件以来,针对作业平台的新规范不断出台,各大石油公司对老旧平台的使用加以限制,加速了老旧平台的更新换代。这一趋势导致了2010年底以来海工订单的大量涌入,给予了中国重工这样的海工后起之秀更多的追赶时间。

  由于海工订单与即期油价相关性不大,但是与船东对下一年度的油价预期密切相关;今年的油价表现提高了船东对明年油价的预期,预计明年的海工装备投资很可能会高于今年。

  从全球来看,海工业务正在进入新一轮的景气周期。高晓春认为,油价保持在60~70美元/桶以上,深海油气勘探开发就是有利可图,海工装备需求就有保障。

  自去年10月份以来,世界海工订单爆发式增长;截至目前,今年的海工订单部分已经接近上一轮景气周期(2006~2008年)年均订单总量、有的甚至超过当时的水平,比如钻井船订单已经超过2008年全年的19座水平,而且结构明显发生变化,深海装置(半潜式、钻井船)占比上升,呈现出海工业务正“由浅入深”地发展。

  海工业务爆发式增长

  事实上,中国重工今年以来海工业务已经呈现爆发式增长。截至2010年底,中国重工的海洋工程业务手持订单为5座自升式平台,而今年仅前四个月,公司便获得新增订单4座,其中自升式平台3座,半潜式平台1座;另外,有意合作项目11座,其中6座自升式平台、4座半潜式平台已签署相关合作意向,1座半潜式平台正在深入洽谈。

  东方证券认为,以行业平均报价测算,2013年前,中国重工需要交付的海洋工程在手订单金额已达130亿元左右,而有意合作项目的金额已接近250亿元,相比2010年18亿元的收入,公司海洋工程业务在2011年1季度已呈现爆发式增长。

  目前中国重工的大股东中船重工集团已经成立装备产业部,郭同军表示,3年半后中国重工非船收入将占总收入的60%以上,其中重点是风电、核电、煤炭和交通装备,这四块将占非船业务的九成以上。

  根据规划,未来几年内,中国重工的非船业务占比将要达到60%。这意味着,中国重工在海洋工程装备、能源交通装备、风电等领域还有广阔的资产注入空间。

  光大证券证券分析师陆洲认为,中国重工将按照注入资产-融资-注入-融资的路径实现集团资产的整体上市。航母概念赋予公司相对的高估值,船配、非船产业和海洋工程贡献主要业绩,研发技术实力和高层资源整合运作能力提供支撑,融资需求保证业绩释放。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