富春山居图的乡愁

  • 来源:投资者报
  • 关键字:富春山居图,乡愁
  • 发布时间:2011-06-13 13:59
  一面是《无用师卷》徐徐展开,一面是《剩山图》“犹抱琵琶半遮面”,盗用数学中“相遇问题”的逻辑,两幅图在电子版中接头了。此幕发生在台北故宫博物院“晶华宫”。

  2010年6月1日,《富春山居图》在成画660多年,被分开360多年,分藏于海峡两岸60多年之后,得以圆满。图下“江水荡漾”,倒映农舍青山,往来游鱼,点点落花。

  前段《剩山图》,51.4厘米长,自藏入浙江博物馆后展出次数屈指可数,此次赴台保额高达1.5亿元。后段《无用师卷》,636.9厘米长,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每展出一次定休假3年,甚至没有保险公司愿意承保。

  元代画家黄公望的这幅画,已被往来穿梭的人流用无数咔嚓的声响记录。

  “我们今天有何等的福气,收藏此画入宫的乾隆皇帝没有这个福气,他没有看到过全图,甚至反复把玩的不是真迹。”台北故宫博物院院长周功鑫将此归结于福气;“两幅画在台北故宫同处一室,是缘。”浙江省委书记赵洪祝更相信“缘分”;“过去要办这个展览是白日梦,今天成真,成了美梦。”曾为这个展览奔走的凤凰卫视总裁刘长乐视之为“梦”……

  “兄弟俩”合璧之际,“黄公望的书画珍迹”、“富春山居图临仿本”、“黄公望的师承与交游”等以黄公望为题材的作品都将陆续登场。

  与此同步,在隔海相望的大陆,巨型翡翠长卷《富春山居图》也在北京金融街购物中心亮相。河南的工艺美术大师常万亭历时3年,且按原作等比例制作而成,长6.94米,高33厘米,镶嵌在长8.41米、高2.05米的红木座上。

  “小时候,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我在这头,母亲在那头。……现在,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我在这头,大陆在那头。……”一时间,许多“乡愁”化解在这幅《富春山居图》中。

  愿望

  《富春山居图》早在清朝初期即被焚为两段,被后人称为《剩山图》和《无用师卷》。若让断裂了数百年的古画走到一起并非易事,不少热心人士曾为此画奔走辗转,却都因涉及两岸文化、政治、法律等因素而打了退堂鼓。

  20世纪90年代,浙江省开始琢磨着两岸《富春山居图》的合璧。现任浙江省文化厅厅长杨建新那时还在浙江省台办工作,原本想促成合璧,“当时我们的画过去台湾,还是有可能,但是台湾的画拿过来的可能性几乎没有。”杨建新有些遗憾。

  彼时,台湾虽由国民党主政,但两岸隔阂颇多,文化交流远不如今日热密。合璧不成,浙江举行“海峡两岸书画家《富春山居图》圆合暨富春江雅集活动”,邀请了30多位两岸书画家,一起临摹黄公望的《富春山居图》,还盖上了乾隆皇帝的御墨及历代名人收藏鉴赏过的印章。这一切,算是对原作合璧的殷切表达,但原作的合璧仍没有音信。

  凤凰卫视总裁刘长乐没有放弃,2005年7月7日,他同余秋雨来到浙江博物馆,目睹了《剩山图》的尊容,虽残存一小截,但气势依然。之后,刘辗转见到了台北故宫博物院院长,囿于“绿营”执政,合璧之请被拒之门外。

  台湾方面的反馈是:浙江省博物馆《剩山图》先去台展览,台北故宫的《无用师卷》来大陆展览的事先不谈。而杨建新当时的表态是:希望实现两岸《富春山居图》的交流,有来有往。浙江博物馆的《剩山图》去台湾展览没有任何问题,但希望台湾方面承诺适当的时候台北故宫的《无用师卷》能赴大陆和浙江省博物馆的《剩山图》合璧展出。可是,“当时台湾方面连这样一个遥远的承诺都不愿意。”杨建新回忆道。

  2008年,马英九率领国民党重返台湾执政舞台,“山水合璧”又有戏了。

  重燃信心的刘长乐在台湾名嘴陈文茜的撮合下,与现任台北故宫博物院院长周功鑫结缘,并引荐周功鑫到浙江见省长以及浙江博物馆馆长。

  一直以来,刘都在穿针引线,他不断地说服浙江省,如果浙江省不屑,就跑到北京“告状”,然后折回台北故宫,而台北故宫顶多请他吃一顿饭。面对辗转,刘只是一笑置之,并将其归结为“拉近全球华人之间的距离”。

  2009年,两岸故宫在台北合办“雍正--清世宗文物大展”,这也是两岸故宫博物院60年来第一次合展,由此成为《富春山居图》的一个契机。

  台湾故宫方面多次托人带口信或者书面来信,意思是他们准备办一个黄公望与《富春山居图》特展,希望借浙江省博物馆的《剩山图》展出。且态度依旧:浙江方面过去没问题,现在和未来都没问题。

  随后,浙江接到台湾方面的正式来函,希望大陆制定“司法免扣押条款”,即不扣留在大陆展览的台北故宫博物院的文物。台湾方面的担心是:台北故宫博物院的很多文物本来就来自大陆,后者会不会借展览机会扣留?

  双方在“司法免扣押条款”问题上卡壳了。

  历程

  台湾著名书画艺术史学者傅申曾说,《富春山居图》始于庚寅(1350年)、毁于庚寅(1650年),再次出名也是庚寅(2010年)。这个以60年为周期的年份终将给世人带来些变化。

  2010年3月20日,《富春山居图》特种邮票首发仪式在杭州举行,分隔两岸的《富春山居图》在邮票上“完璧合展”。台胞金姓老人,在《富春山居图》纪念封上,毕恭毕敬地抄上了一首诗人余光中的著名诗歌《乡愁》。

  该年“两会”上,温家宝在回答中外记者提问时讲了一个故事:“元朝有一位画家叫黄公望,他画了一幅著名的《富春山居图》,79岁完成,完成之后不久就去世了。几百年来,这幅画辗转流失,但现在我知道,一半放在浙江博物馆,一半放在台北故宫博物院,我希望两幅画什么时候能合成一幅画。”“画犹如此,人何以堪。”他的话触动了一些人,更让“富春合璧”卷入了更多的“乡愁”。历次“两会”,温家宝在提到台湾时,总有一份浓浓的海峡情。

  2003年3月18日,在回答台湾中天电视台记者提问时,温家宝说,一位辛亥革命的老人、国民党的元老于右任在他临终前写过一首哀歌:“葬我于高山之上兮,望我大陆。大陆不可见兮,只有痛哭。葬我于高山之上兮,望我故乡。故乡不可见兮,永不能忘。山苍苍,野茫茫。山之上,国有殇。”2005年3月14日,在回答台湾年代电视台记者提问时,温家宝说,中国有一句古话,一尺布尚可缝,一斗粟尚可舂,同胞兄弟何不容?台湾同胞是我们的骨肉兄弟,我们希望全体台湾同胞能够理解我们的立法(反分裂国家法)用意。

  2007年3月16日,在回答台湾东森电视台记者提问时,温家宝又说,海峡两岸和平发展是大势所趋,是任何人无法改变的。“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2008年3月18日,在回答台湾《工商时报》记者提问时,温家宝还说,“为了台湾同胞的利益,我们甚至愿意作出必要的牺牲”,“我是一个爱国主义者,我脑子里总是在想,‘一心中国梦、万古下泉诗’,‘度尽劫波兄弟在,相逢一笑泯恩仇’。”2009年3月13日,在回答台湾“中央社”记者提问时,温总理继续说,台湾是祖国的宝岛,是我一直向往的地方。我真心希望能有机会到台湾去走一走、看一看。我想到阿里山,想到日月潭,想到台湾各地去走、去接触台湾同胞。“虽然我今年已经67岁了,但是如果有这种可能,走不动就是爬我也愿意去。”……

  一份份浓浓的海峡情触动了《富春山居图》的更多粉丝。

  2010年6月浙江省省长吕祖善访问台湾,表示浙江省博物馆藏的《富春山居图》剩山图先到台湾合璧展出,同时也希望未来在合适的时候,请台北故宫博物院将所藏《富春山居图》无用师卷到大陆来合璧展出。

  是年8月,台北故宫博物院书画处处长何传馨访问浙江省博物馆。紧接着11月,台北故宫博物院副院长冯明珠再次到访,最终形成合展备忘录。

  备忘录白纸黑字:浙江省博物馆愿意先将馆藏文物《富春山居图》剩山图送到台湾,与台北故宫博物院所藏《富春山居图》无用师卷联合展出。为推动双向交流,展览主办单位(即台北故宫博物院)愿意在适当的时候,促成所藏文物《富春山居图》无用师卷到大陆联合展出。

  这一切,在2011年1月16日最终敲定。彼时,台湾广达文教基金会董事长林百里受台北故宫博物院院长周功鑫委托,与浙江省博物馆馆长陈浩在《富春山居图》的原创地浙江富春江畔的富阳市举行“山水合璧--黄公望与《富春山居图》特展”备忘录签署仪式。且双方达成“山水合璧--黄公望与《富春山居图》特展的时间和地点:2011年6月1日,台北故宫博物院。

  于是,出现了文中开头的那一幕。

  余秋雨说:“作品很重要,更重要的是,世界上很少有艺术品如达·芬奇的作品本身有很多的故事,《富春山居图》是少有的一个。从某种程度上,《富春山居图》的出现,奠定了文人画的历史地位。

  溯源

  《富春山居图》本是元代画家黄公望为挚友无用师和尚所绘,成于1350年(元顺宗至正十年)。画卷以浙江富春江为背景,全图用墨淡雅,山和水疏密结合,墨色浓淡并用。后人视之黄公望代表作,且贯以”中国十大传世名画之一“的雅号。

  明代曾先后辗转于沈周、樊舜、谈志伊、董其昌、吴正志等大收藏家和大书画家之手。几经流离,明朝末年,传至宜兴收藏家吴洪裕手中,历史将记住这个名字。他临终之际欲将《富春山居图》殉葬。其侄火中取画,方才救下了这幅绝世佳品。但不幸的是,不仅分割成两段,且中间缺失几十厘米。

  顺治九年(公元1652年),古董商人吴其贞从宜兴吴家手中得到《富春山居图》的前半卷后,去掉完全烧焦的残片,一尺六寸尚还清晰可见,重新剪裁接拼后还有一山一水一丘一壑之景,命名为《剩山图》。

  经重新装裱,于康熙八年(公元1669年)让与扬州通判王廷宾,后辗转于诸收藏家之手,长期湮没于世间。至民国二十七年(公元1938年),《剩山图》被吴湖帆购得,列入《梅景书屋秘笈》,并盖有多枚吴氏鉴藏印,吴氏考证为《富春山居图》前段真迹。直到1956年,《剩山图》落户浙江省博物馆,成为”镇馆之宝“。

  后段称《无用师卷》,1652年归于江苏丹阳张范我,张氏酷爱收藏,常至”无钱则典田宅以为常“的地步。后转入泰兴季寓庸之手。

  季氏居园中,以诗文书画自娱自乐,画仿沈周而书宗祝枝山,曾耗巨资将书画古籍纳入囊中。约顺治十三年(公元1656年)春夏之交,《无用师卷》成其镇园之宝。

  康熙十二年(公元1673年),季寓庸、季振宜父子相继离去,家中藏书陆续被后人出让,《无用师卷》难逃此劫。画家兼鉴赏家高士奇于清康熙二十九年(公元1690年)前后以六百两黄金购得,后被松江王鸿绪以原价买进。

  清雍正六年(1728年),王鸿绪病故,此卷流落扬州,扬州盐商安岐掷千金于此卷。安氏收藏书画,精于鉴赏。《无用师卷》先后收藏在”安家巷“和”沽水草堂“。

  后来安氏家道中落,经傅恒介绍,将《无用师卷》并其他古物以两千两银子一并卖给了官府。乾隆十一年(公元1746年),《无用师卷》作别扬州,由地方官将其呈献给乾隆皇帝。

  彼时,乾隆已将伪作《子明卷》定为真品,《无用师卷》并未成为乾隆的眼中物。直至嘉庆年间,经元、明、清三朝诸多鉴赏家审定,才被编入《石渠宝笈三编》,一直藏于清宫内府。

  清亡后仍藏于故宫。1933年,日军攻占山海关,为避战火,馆藏精品从故宫博物院转移,《无用师卷》与近百万件故宫文物一道,由北京经南京辗转运抵四川、贵州,抗战结束后陆续运回南京。解放前夕,被带去台湾,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

  大陆、台湾,600多年的《富春山居图》从此海峡相望。

  此卷仅是一个索引,解放前期,国民党当局曾分三批将故宫文物运抵台湾,”三希堂“法帖、《满文大藏经》、《四库全书》等如今均是”生离“状态。

  同根文化,一湾海峡所隔。
……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
阅读完整内容请先登录:
帐户:
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