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远东穿越黑龙江
- 来源:瞭望东方周刊 smarty:if $article.tag?>
- 关键字:远东,穿越,黑龙江 smarty:/if?>
- 发布时间:2011-07-07 13:14
中俄原油管道,起自俄罗斯远东管道斯科沃罗季诺分输站,经漠河入中国境,止于大庆。管道全长999.04公里,俄罗斯境内72公里,中国境内927.04公里。
除中国境内管道外,中方还负责俄罗斯远东管道150公里以及黑龙江穿越工程。历经14年谈判、筹备、建设,对于中国人来讲,这已是中俄原油管道最后、最为艰难的冲刺:历史的纠葛与偏见、现实的合作与博弈、不同的理念与标准,来自老牌工业强国的严苛,崛起中的中国人如何应对?
参与建设的中国石油天然气管道局(以下简称“中国石油管道局”)相关人士日前接受了采访,独家披露了这场围绕着能源生命线的故事,希望国人能够了解保障中国能源安全的艰辛、挑战和希望。
必须参建的工程
在2007年3月之前,还没有一家外国公司到俄罗斯境内进行过长输管道施工。因为在管道建设领域,俄罗斯享有世界上最为强势的发言权。
可以体现这一优势的是,到2010年,俄罗斯境内管道总长度近40万公里,而中国仅有7万公里。无论在苏联时代,还是现在的俄罗斯,俄国人从不需要外国公司参与自己国家长输管道的建设。在世界管道市场,它也拥有最强大的竞争力。
“俄罗斯是中国管道建设的老大哥。”中国石油管道局远东管道工程项目部项目党工委副书记杨成生对笔者说,后来他们进入俄罗斯施工时,俄方项目经理经常有意无意地问一个问题:我们从20世纪30年代就开始做长输管道,你们是哪年开始的?
对于接手俄罗斯远东原油管道150公里的建设任务,中国石油管道局也颇感意外。俄罗斯远东管道从东西伯利亚油田开始,最终抵达位于太平洋沿岸的科济米诺湾,全长超过4000公里。其中,从斯科沃罗季诺由一条单独的管道延伸向中国,即中俄原油管道。
2007年3月,俄方提出由于建设力量不足,希望中国施工队参与远东管道建设,即斯科沃罗季诺以北、本由俄方建设的150公里管道。
4月,俄方总包商来到位于廊坊的中国石油管道局谈判。俄罗斯人说,价格没有空间可谈。“他们知道中国人着急等着管道贯通。”杨成生回忆说,当时中俄石油管道已到了这最后一个关口。如果中国人不建设这段管道,整个远东管道就无法贯通,向中国输油更无从谈起。如此情势,作为中国管道建设“国家队”的中国石油管道局别无选择。
其实中俄原油管道从十几年前开始谈判的第一天起,就处于卖方市场。“我们急于打通中俄原油通道,尽快完成管道建设,这是我们必须参建的工程。”杨成生说。
4月27日双方签订合同,其中要求26天后中方必须赶到工程现场,中国石油管道局副局长李文东就带着23个人前往俄罗斯勘察。
从廊坊赶到黑龙江,经黑河出境到俄方一侧的布拉戈维申斯克市后,李文东发现时间已经不允许他们乘坐火车或汽车,否则很难按合同要求及时赶到施工现场,只能在当地租一架价格有点贵的直升机。
到了施工现场,中国人发现,俄方对他们的到来没有任何准备:他们根本没想到中国人真的这么快就会到来。不过在后来的施工中,很多挑战已经不是钱能解决的了。
驻地着火了
中国石油管道局远东管道项目部的驻地是涅留恩格里。在这个离莫斯科6000多公里的地方,地广人稀,因为历史、种族等原因,当地居民对中国人有着复杂的感情。
由于最近5年来中国商人不断面临各种压力,涅留恩格里已经没有多少中国人。大批中国施工队伍进驻后,立刻引起当地居民的猜疑。没多久,在城市的街道上就出现有组织的集会,传单上写着:抵制中国移民。
中国工程师们看到就笑了。
这是一个人口不到10万的小城,居民向中国人抱怨说,自从苏联解体后,他们这样的远东地区就被抛弃了:整个城市缺乏足够的市政建设,到处坑坑洼洼,唯一一条国道还不如中国东部的地区公路。整个城市最大的超市也比不上廊坊的普通超市。虽然廊坊在中国称不上大中城市,但要比这里更现代化。
这种排斥的情绪,在远东管道项目动工之前还是很强的。
中国人丢失的第一台大型设备是挖掘机。追了几公里,终于发现挖掘机因缺油熄火停在路边,一个高大的俄罗斯小伙子正在尝试发动。虽然抓到窃贼,却不得不放人,因为之前有过教训:一台推土机的零件被卸走,去警察局报案,警察不查小偷,却盘问起中方人员。“东西找不回来就算了,自己还成了被告。”另有一次,推土机被泼上了汽油点燃。
中国石油管道局远东管道项目部租用了一个木质二层楼的宾馆。2007年8月18日凌晨,有人向这里投掷了汽油弹。
恰巧前一天晚上营地刚刚进行了防火演练。当安全总监逐屋踹门叫人的时候,人们还以为在开玩笑。但是,他们最后只能穿着睡衣跑到操场上集中,无奈地看着漫天火光。
报警后,消防车来了。消防员冲进宾馆,把包从窗户扔了出来。中国人发现,里面的现金、照相机等都没有跟着包一同下来。最后,在宾馆工作的俄罗斯人实在看不下去,再次报警。警察当场截住了两辆尚未离开的消防车,在座位底下发现了中方人员的财物。
经历了“纵火事件”,中国人在市区已经很难租到房子。管道局远东管道项目部只得搬到了离城区十多公里的一所郊区旅馆。
零下58度
“地质条件太复杂。中国管道队伍从70年代开始建管道,但从未遇到这么大的挑战。”杨成生说,给中国施工队的150公里几乎是2000公里远东管线上最为艰苦的地段。由于属于8级地震区,建设标准非常严格。
同时,地面下1米都是腐殖土,因常年积雪满是泥水,几近于沼泽,设备根本无法开进。只有等到冬季所有地方会因寒冷彻底冻上,才能开工。
但是,到11月以后温度就会急剧下降。一直到第二年3月,所有地方都会因寒冷彻底休克。2008年1月8日晚上22时50分,一处营地的温度达到零下58摄氏度。
机器似乎比人更“娇气”。当温度降到零下40度以后,达到西方先进水平的电子设备“罢工”了,每天都有因设备损坏而停工的机组。
寒冷之外,俄罗斯特立独行的技术标准体系也给中国施工队带来了极大挑战。一直以来,中国的施工设备都采用欧美标准。俄罗斯则对这些国际上通用的标准并不认可,要求所有设备重新进行检测。
为了适应俄罗斯标准,将近100名中国石油管道局的技术骨干前往莫斯科进行了培训,考取了俄罗斯的焊工合格证。
或许正是因为技术上的优越感,俄方工作人员总有些超常的自负。俄方总包商一名30多岁的副总裁经常来工地巡查,大声训斥中方负责人,“没有一次不发火。”而且要求中方人员只能站,不能坐。
在各方面强大的压力之下,这场可以被称为中俄原油管道“前传”的施工并没有令人失望。2009年春节刚过,中国人负责的这段管道主体提前完工。2009年8月,管线全面完工。
你干成了,他就很服气
2009年,中国石油管道局迎来了中俄管道上最为艰难的一段:黑龙江穿越工程。这项工程是中俄原油管道的咽喉,直接关系俄罗斯石油能否按期入境。
在如何施工的问题上,中俄双方技术人员进行了激烈争论。俄方要求使用常见的“盾构”方法。因为穿越工程的地质条件极为复杂,在俄罗斯的技术规范内只有使用“盾构”。
中方则坚持使用“定向钻”的方案。两者的主要区别是:“盾构”施工需要24个月,“定向钻”一旦成功仅需10个月。同时,“盾构”计划5300万美元,“定向钻”初步估计2000万美元。按照合同,这笔投资由中俄双方共同负担。
更为现实的压力是,中俄原油管道输油采用照付不议合同。即从合同规定日开始,如果因中方原因无法输油,仍将按日计费,损失均由中方承担。
中国石油管道局了解“定向钻”方案的风险,但为了早日打通这个中俄管道上的咽喉,只有如此选择。俄方最后同意了中方方案。
2009年8月28日,中国石油管道局国际公司总工程师李军,穿着凉鞋短袖,来到黑龙江穿越地点参加开工典礼。一到现场,他就明白不可能按原计划回国,工程难度会越来越大。
果然,在施工前3个月里,进展缓慢。设备不断被碎石卡住。转眼就要进入12月,届时温度达到零下40度,就没法作业了。
俄方业主于是通过中国外交部,直接给中国政府写了一封信:由于使用中国方案,工程停滞,中方必须负担全部损失。
李军对笔者回忆说,在最为艰难的时候他们做了启动后备方案的准备:隧洞爆破或者大开挖。结果没几天,他先被俄罗斯的边防部门“请”了去。
由于施工现场是一个跨境区域,建立了一个封闭区。中方进入封闭区的人员要提前一周向俄方报名单。
有一天,李军和刚从国内支援过来的副总工高祁到冰冻的江面上用望远镜观察俄罗斯一方土质情况,“总想看得清楚些,越走越近,不知不觉就过了黑龙江界河的中线。”俄罗斯的边防军举着冲锋枪跑了过来,不由分说地把他们带到俄方一侧的边检所里。
“被抓的还有一个人一直和他们打交道,解释说副总工刚从国内过来,还没来得及报名单。”李军说,但他们仍经过外交部门交涉才回到了中方一侧。
到2010年1月底,通过调整设备参数、采用新技术等办法,工程终于取得了突破性进展。俄方的态度也发生了180度转弯。一个被现场工人戏称为“法西斯”的俄方项目负责人,在项目开始时总是不满意,这时他也对中国人竖起了大拇指说:“你们还真行。”
“俄罗斯人还是比较认同强者,你干成了,他就很服气。”李军说,黑龙江穿越项目到后期的合作就顺利多了。
2010年9月27日,中俄原油管道工程全线竣工。这段管道以及整个远东原油管道的完成,被俄媒体称为“新俄罗斯人的骄傲”,被认为是显示了整个俄罗斯民族坚韧、顽强的伟大精神和全球独一无二的工程能力。
中国人在其中少有提及。而他们已经开始为一条新的陆上跨国原油管道做准备了。
《望东方周刊》记者李静报道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