延安:重新定位城市名片

  • 来源:小康
  • 关键字:延安,重新,定位,城市
  • 发布时间:2011-07-18 15:54
  凤凰山将竖起半山高的毛泽东像,达到全国最高。在旁边,将建设一个供游客乘坐的摩天轮。一个全新的延安正在显现出巨大模糊的轮廓,并且正在慢慢变得清晰、有力量,最终将成为一座崭新的城市,矗立于黄土高原

  文|《小康》记者苏枫延安报道

  延安位于陕西省北部,黄土高原中部。

  19世纪,德国旅行家巴隆行至此地,迅速被这片梦幻般的黄色世界所迷惑:“一切都是黄色的。山丘、道路、田野、河流是黄色的,房子是黄土造成的,植物上覆盖着黄色尘土,空气里充满着黄色朦雾。”

  如果不是后来发生的一切,偏居茫茫黄土高原一隅的延安,在巨大的中国版图上,只能延续着自己沉默的历史。但之后数十年的发展中,红色染过的延安无不刻下时代的印痕。

  西北角崛起的延安

  “一个晴朗的日子。我们早饭后从桥儿沟(当时的鲁迅艺术学院所在地)动身,走了一个多钟头,就到了杨家岭。会议室里摆着一张铺白布的长方形桌子。参加会议的中央领导同志,有朱总司令等,他们坐在一头。多数参加会议的文艺工作者都坐在另外三面的椅子和凳子上……不久,伟大的领袖毛主席就迈着雄健的稳重的步伐从会议室的门口走进来。”何其芳的《毛泽东之歌》,记录了1942年春,延安文艺座谈会召开的情景。

  文章中所描述的会议场面,至今完好保留在今日延安的杨家岭旧址。新时期党的三大干部学院之一--延安干部学院,每来一批干部“新生”,也必会把这些官员们带到此地,要求他们坐在低矮的木头板凳上接受革命传统教育,并安排老师授课。

  正逢建党九十周年,杨家岭每天人满为患,年轻漂亮的讲解员们拿着喇叭,都喊哑了嗓子。

  “1946年,有一位美国记者安娜·路易斯·斯特朗在这里采访过主席,在她的回忆录中写道:党的负责干部,住着寒冷的窑洞,凭借着微弱的灯光,长时间工作,那里没有讲究的陈设,很少物质享受,但却住着头脑敏锐、思想深刻,具有世界眼光的人。”

  25岁的讲解员罗静是延安本地人,在西安某著名大学毕业后选择回到延安工作,每天在杨家岭毛泽东住过的窑洞里对游客们说起这段话,她都充满了感情。有一次,听完她的讲解,一位七十多岁的老人在这个窑洞里痛哭失声。这让罗静觉得自豪和满足。

  “只要一个人会落泪,红色旅游就有搞头!”延安市旅游局宣教科科长高鹃对延安的红色旅游产业充满信心,但她同时坦承延安目前旅游业发展的种种弊端:条块分割、体制不顺,限制了延安红色旅游业的发展。

  今日延安的所有声望,都要追溯到1935年。长途跋涉的红军抵达延安,一切迅速改变:延安的名声越过国界,传到了莫斯科和华盛顿。在之后的十年里,这里是中共中央所在地、陕甘宁边区首府,是与当时的政治中心--重庆,分庭抗礼的另一权力中心。

  上世纪30年代末,延安以“赤都”名扬天下,引发了青年知识分子潮水般涌来“投奔光明”的壮阔景象。几年下来,延安在政治上、文化上都成为了全国的心脏,由偏远的西北小城成为了世界瞩目之地。1941年6月,《解放日报》在社论里向广大知识分子展示着开放的姿态:“在延安,不拘一切客观条件的困难与限制,各种文化活动在蓬蓬勃勃地发展,科学与艺术受到了应有的尊重。”

  延安,被作为中国政治上结束混乱、恢复大一统的象征期待着,也在精神上被寄予了同样的渴望。

  1947年,毛泽东离开延安,东渡黄河,大业初成。一生再没有回来。

  延安这座城市却留了下来,城市的精神气质则已改变。1935年到1948年的十三年间,中共领袖精英草创了这座城市的现代产业体系和政治管理体系,日后则扩展到全国各地。

  30年间膨胀了十倍的城市

  随着毛泽东的离开,中共中央北上建政,大规模中央机构的迁离、部队的转移,这座城市人去楼空,不再拥挤不堪。整座城市陷入了巨大的失落。

  “陕北是我在中国见到的最贫穷的地区之一……只有无穷无尽的断山孤丘,连绵不断,好像詹姆斯·乔伊斯的长句,甚至更加乏味。然而其效果又像毕加索作品一样触目,随着阳光的转移,到黄昏时分,紫色山巅连成一片海洋,天鹅绒般的褶层从上而下,一直到看下去深不及底的沟壑中。”

  直到改革开放前,延安仍继续着美国记者埃德加·斯诺所描述的“无穷无尽的断山孤丘”状态。

  先天的地理条件,加之能源、资源、交通等所有城市发展条件的限制,使延安的发展并不顺畅。但却使延安在1949年之后回归了本位,这是一座普通的西北小城,这里的人们依然靠天吃饭。引领这个国家进入工业化时代的城市是东北三省、北京、上海。曾铸造一个时代奇迹的延安,则隐入这个国家的大历史中,如尘土落地不再张扬。

  直到1978年,延安方始有了第一版城市总体规划,在每个城市把中心转向经济的时候,延安也开始了真正意义上的现代化之旅。迄今完成的四版城市总规划中,延安在不断的生长、变化。

  1979年第一版总规划诞生之时,延安城里只有5万人,现在,则是50万人。这仍是一个规模不大的城市,抵不过南方发达的小县城。但对处于狭窄谷地中的延安来说,人口规模的膨大已经开始挑战这座城市有限的发展空间。

  延安市住房和城乡建设规划局的总规划师宋卫东,是延安的第一位城市规划师,也是土生土长的延安人,他见证了延安的点滴改变。宋卫东说,延安城真正突飞猛进的改变,是在2000年之后。当时一位老干部给中央领导写信,认为延安城市面貌亟需转变,要处理好旧址保护与现代化城市进程的关系。然而,已经来不及了。与任何一个急速发展的中国小城一样,延安在拆与建之中辗转纠结,高楼大厦已经矗立在了毛泽东住过的窑洞旁边。

  城市人口增长与城市发展空间不足的矛盾迅速凸显了出来,随之而来的是种种城市病:生态环境脆弱、城市形态结构不合理、交通拥堵、基础设施承载能力低……在《做美延安:城市近期建设规划(2011-2015)》中,明确提出了城市发展面临的八大难题。

  根据这一规划,延安将在今后五年内“东备、南调、西控、北进、中疏”,内挖外拓,进沟上山,立体发展,尽全力为自己争取发展空间。

  此前10年,一项工程的实施已经为这一蓝图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在退耕还林方面,延安被列为全国退耕还林首批试点市,吴起县被称为全国退耕还林第一县。1999年,延安启动了退耕还林工程,到2010年底,累计完成国家计划内退耕还林896.76万亩,占全国的2.5%、全省的27%。退耕还林使延安林地面积增加了9个百分点,水土流失治理程度提高了25个百分点。

  由黄转绿的延安,除了思考自己的发展空间外,也在重新定位自己的城市风格。

  铸造城市“新名片”

  “滚滚延河水,巍巍宝塔山”--这曾是大多数中国人对延安最直接的印象。

  宝塔、清凉、凤凰三山对峙,延河、南川河绕城东去,“三山两河”地处城市的中心区域。但由于种种原因,“山是和尚头、臭水沟里流”成为延安“三山两河”多年来的真实写照:宝塔山山体滑坡严重,清凉山杂草丛生,凤凰山则成了乱坟岗。

  山不清,水不秀。“这里是延安吗?这里与其他中国城市没有区别。”许多带着朝拜心情慕名而来的游客,却带着失望而归。国家旅游局今年发布的全国游客满意度调查结果显示,延安在50个样本城市中连续五个季度排名倒数第一。

  “三山两河”的环境面貌问题,已成为制约延安城市建设与发展的瓶颈。

  “三山”山体以上有居民近4万人,约占城市总人口的四分之一,这一区域市政公用设施配套滞后。同时,“三山两河”又是延安城市重要的景观符号,环境质量差严重影响了延安的风貌和品位。

  延安的执政者们显然意识到了这一点。“三山两河”治理工程于2007年正式启动,2008年全面铺开。政府谋划了13个重点建设项目,概算投资12亿元,力争五年变面貌,十年大变样,目标是把延安打造成一个“山在城中,城在山中,人在山水中”的宜居城市。

  据《小康》了解,延安目前已启动实施了宝塔山治理、清凉山革命旧址维修保护、凤凰山上山步道、延河南川河疏浚绿化等重点工程,“三山两河”治理初见成效。

  “三山两河”的治理,只是延安下决心改变自己的开始。除了旅游硬件环境亟待改善,城市特色不够鲜明,也一直令主政者挠头不已。

  “民族圣地,红色延安”,是延安近年来向外界推销时候使用的口号。除了这个口号,延安还用过“革命圣地,人文延安”、“诗意圣地、情怀延安”等等。但延安仍觉得未能找到符合城市定位的名片,延安市主管旅游的副市长张西林对《小康》记者说,延安正在全国范围内寻找旅游规划高手,争取尽早给延安一个明确的城市名片。“神秘、神圣、神奇,我们要把延安打造成为红色旅游的首选地,陕西省内除西安外第二旅游目的地。”

  在《延安市红色旅游十年发展纲要》中提出了五个具体措施:规划牵动、促销拉动、品牌带动、项目拉动、政策驱动。张西林认为,延安的人文旅游资源非常丰富,但要把资源转化为项目和生产力,需要上面的“五动”来配合。2011年来延安市的游客出现了井喷式增长,这让张西林又喜又忧。喜的是连续几年不遗余力地推销延安终于有了效果,忧的是基础设施承载能力有限,延安城里,一床难求。

  张西林说,以前有人狭义地把红色旅游理解为文革旅游,把红色旅游庸俗化,这是延安要坚决抵制的做法。“延安发展红色旅游,是对延安精神的传播与继承。我个人理解的延安精神,是冼星海在《黄河大合唱》里所表达的民族精神:在任何时候都勇于与命运抗争、敢于成功、敢于胜利,勇往直前,永不服输。”

  1937年1月,毛泽东来到延安,与贺子珍一起住在凤凰山的窑洞里,这里是他在延安的第一个居所。张西林说,凤凰山将竖起半山高的毛泽东像,达到全国最高。在旁边,将建设一个供游客乘坐的摩天轮,每天早晨,一边悠悠转起,一边唱起“东方红,太阳升,中国出了个毛泽东。他为人民谋幸福,他是人民的大救星……”

  一个全新的延安正在显现出巨大模糊的轮廓,并且正在慢慢变得清晰、有力量,最终将成为一座崭新的城市,矗立于黄土高原。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