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教育这样一个惰性十足的封闭系统,比南科大以及任何一个社会组织更需要像它这样的沟通与体现民众教育意愿的系统出现并存在,通过它们实现教育系统由封闭向开放的逐渐转换
文|储朝晖
被要求参加高考的南方科技大学45名学生没有一人走进考场,社会上有不少人为这一做法喝彩,对这些学生表示敬意,也有人对此持不同看法,南方科大的变革引起越来越多的人关注。无论对这件事如何评判,事实上,它已经架起公众参与教育变革之桥。
在《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制定之前,就确定了要经过公开征求意见这一程序,这一程序的设置表明,教育如何办,不应仅仅是教育行政部门负责人、政府领导和少数专家说了算。落实以人为本的原则,办人民满意的教育,贯彻教育是民生的基本精神,都需要依据民众的意愿来办教育。民众的意愿如何获取?怎样发生作用?怎样实现双向互动?这些都是目前没有解决好而又急需解决的问题。虽然全国各地对《纲要》曾提出了大量意见,最终能反映到文本上的依然有限。因此,需要建立更多更加通畅的渠道,让民众对教育变革的意见能够表达,可以发生效用。南科大的出现,无意中汇聚了公众参与教育变革的各方面意见,成为民意与政府间就教育变革进行互动的管道。
数十年来,中国教育已经建立起了一个以行政为中心的封闭系统,这个系统由于有强大的权势支撑,不仅难以感受到社会对教育的需要,难以吸纳古今中外人类在教育领域探索到的精华,难以转变思想和理念,难以变革体制和机制,而且几乎完全忽视个体的成长发展对教育的真实需求,除了对红头文件还多少产生一些反映外,对其他的变化则置若罔闻,惯性巨大。因而导致占世界人口大约五分之一的中国高等教育长期处于边缘化的状况,基础教育理念与机制长期抑制创新人才的正常成长。
正因为此,恰恰是中国教育这样一个惰性十足的封闭系统,比南科大以及任何一个社会组织更需要像南科大这样的沟通与体现民众教育意愿的系统出现并存在,通过它们实现教育系统由封闭向开放的逐渐转换。
历史上多数有价值的变革都是杰出人士的卓见凝聚社会智慧的结果,在真知灼见面前,不能少数服从多数,也不宜下级服从上级。即便南科大现有做法中的某一部分未必是正确的,但在开放的环境中,通过各方面意见的碰撞,它会最终趋向正确甚至卓越。如果采取简单处置的办法,不仅会让教育变革受挫,也会使整个教育系统更加封闭。
历史上任何一次变革都需要突破既有规范,在一个封闭的系统中,既有的规范不只是不能改变的,而且要支付远远超出既有规范成本的能量和资源来维系它们,因而,这样一个系统必然是能量耗散的系统,是不可持续的系统。在一个开放的系统中,规则是根据系统内外的各种因素确定且可根据各种因素的变化变更的,不仅大大降低了各方面遵守规范的成本,而且更适合社会发展对本系统的要求,可以促进本系统持续不断的进步。南科大对某些既有规范的突破恰恰提供了通过公众参与协商形成新的规范的契机。
事实上,当前社会已弥漫着对教育的诸多不满,这些不满极有可能演变为非理性的表达,从而对政府及教育主管部门产生直接的压力。通过资深教育专业人士的引领,找到变革现状的路径,是将非理性民意转向理性表达的有效方式,从这个角度看,南科大的出现并不只是凝聚了社会公众的智慧,也开通了一条公众对教育变革理性表达的通道。
中国的教育不变已经是不可能的了,不能再逼迫民众做出“走为上策”的高成本选择;变是没有选择的选择。既然要变,就必须认清民众是教育的主人,必须遵从民众的意愿。因此还需要建起更多像南科大这样公众参与教育变革的桥梁。
(作者系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研究员)
……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