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专家问诊都市职场人心病
- 来源:小康 smarty:if $article.tag?>
- 关键字:心理,专家,问诊,心病 smarty:/if?>
- 发布时间:2011-07-18 16:40
睡不着、拖延症、宅男宅女、郁闷、崩溃、压力巨大??大家都有心病。是这个世界变化太快,还是我们自己越来越找不着北,越来越脆弱?三位资深心理咨询师为都市职场中的我们把脉心病,开出个性药方,一起相约一次心灵之旅
文|《小康》记者苏枫
结识的人越来越多,朋友却越来越少;可以去的地方越来越多,却越来越爱做宅男宅女;床更舒服,夜生活更丰富,我们却越来越睡不着。热衷于各种方式找乐,却越来越爱用“郁闷”来描述自己和生活。在都市和职场的历练中越来越强悍,但身边却越来越频现让我们“崩溃”的事情和情感。是这个世界变化太多,还是我们自己越来越找不着北,越来越脆弱?
2011年5月29日下午,由《小康》杂志、《锦绣》杂志主办的第八期默客媒体沙龙“大家都有病--心理学家问诊都市职场人心病”在北京时尚廊书店召开。三位资深心理咨询师闫洪丰、祝卓宏、荀焱和《小康》杂志常务副总编、主持人陈艳涛一起,为都市职场中的白领把脉心病,开出个性药方,相约一次心灵之旅。
关于时间管理
不到最后一刻,就无法完成工作?拖延症是困扰很多都市职场人士的问题。为什么我们非要等到最后一刻,把自己逼到无路可退?
中科院心理研究所心理信息服务中心主任祝卓宏认为,容易产生拖延症状的人有两种:一是完美主义者,他们总在追求完美,总想把工作做得更完美一些,所以总是做不完;二是对生活、工作缺乏动力和兴趣的人,因为没有动力,工作效率非常低。
那么,如何才能战胜拖延症,实现良好的自我时间管理?
祝卓宏讲了一个非常形象的故事:你面前有一个空杯子、几块大石头、一些碎石块、一些细沙,还有一些水。先放什么,才能把大石块、碎石、细沙和水都放进杯子,并且放得最多?你会先放什么呢?
正确的顺序是:大石头、碎石块、细沙、水。
祝卓宏认为时间管理有两个维度:一个是重要程度,一个是时间维度,通过这两个维度可以把所有的事情分成四块--轻重缓急,大石块、碎石、细沙和水就是这四种类型的事务。有的人,他的生活被一些琐碎的事情填满了,大事情没法做,所以就产生了拖延。
所以,如果你真的想改变自己的拖延习惯,请试着先从最重要的事情做起。
闫洪丰则提醒我们反省,如果我们有拖延的习惯,从这个习惯里面,我们感受到的是痛苦还是快乐?我们在拖延中得到了什么样的心理获利?是不是我们从这种自虐中会有某种获益感?我们从这些行为当中,到底收获了什么,来驱动我们做这样的事情?这个问题至今在心理学界都无定论,需要你我的共同思考。
如何面对压力:觉察、接纳、感恩、行动
焦虑、郁闷、悲催、不爽、恐慌、无力、崩溃……这些社会和网络流行词汇折射出的,是人们怎样的心理状况?又反映了怎样的社会情绪?
祝卓宏认为,面对生活中的压力,面对濒临崩溃的情绪,有四个步骤可以让我们帮助自己从不良情绪中走出来:
第一步:觉察。
觉察意味着有能力知道自己生活在一种什么样的社会背景下,处于一种什么样的人生阶段。每一个人随着年龄的增加,这种觉察的意识会越来越强。谁能够比较早地觉察,谁就能够比较好地把握自己的命运,比较好地应对生活的压力,
觉察包括明确自己目前这个阶段的人生目标。只有明确了自己的目标,聚焦一点,才能够比较好的应对压力,否则的话,你会发现自己的精力总是不够。
另外,我们还要觉察自己每天的情绪变化。凡是能够对外界喊出来自己“崩溃”、“悲催”的人,对自己情绪的觉察力比较强,这是可喜可贺的事情。
第二步:接纳。很多人感到悲催、崩溃、郁闷,往往是因为不能够很好地接纳自己身上已有的、不能改变的东西。这就是所谓的努力去改变不可改变的,这是最傻的事情。就像来自美国的那段很著名的话:“乞求上帝,能够赠与一种平静,来接纳不可改变的,乞求上帝,能够赐予自己勇气,去改变可以改变的。”当你能够分清楚生活中哪些事情可以改变,哪些不可以改变时,去接纳那些可以改变的,有勇气去改变那些可以改变的,很多压力自然就会减退。
第三步:感恩。以自我为中心是我们每个人生而具有的天性,但我们生活中的很多压力却恰恰来自于以自我为中心。心存感恩的人,可以减少以自我为中心,可以降低自私带来的不必要的压力。
第四步:行动。我们每个人都会找到各种各样的减压办法,但是光知道没用,必须去做,比如说听音乐、练瑜伽、游泳、跑步,你一定要坚持去做,坚持去做,就可能会有效。
祝卓宏强调说,必须注意的是,每个人都是自己的预言家。你告诉自己这个事情你做不好,就有可能真的做不好。所以,现代人在说完“悲催”之后,必须马上告诉自己,我悲催的情绪已经喊出去了,我马上要振奋起来,可能生活从此就会发生改变。
如何增加安全感、幸福感
一觉醒来,你是否会觉得心里空空荡荡,或者心中充满了对未来的恐惧?
人类对未知的恐惧是造成压力的主要来源。我们经常担心的都是那些不见得会发生的事,但是我们总是去想,也许会发生?
荀焱说,根据一个心理学实验,我们生活中70%的压力来自于对未知的恐惧,而这些未知的恐惧里只有不到8%是真的可能会发生的。所以,面对未知的恐惧,你可以尝试闭着眼睛想象,把自己真正带进你最恐惧的场景中,想象最坏的结果是什么样的,并把它场景化。当你真正能够在想象中身临其境,你就会发现,最坏的结果也不过如此,很多恐惧不过是自己给自己造成的障碍。
闫洪丰认为,安全感的增加有两个途径,一个是具象化,二是增加确定感。回到现实中来,会更好地处理自己的安全感。
积极心理学创始人塞里·格曼博士有三条小建议,可以使你增加幸福感:第一,好人,每天晚上睡觉前用3到5分钟的时间,想一想今天你遇到过什么好人,对你有好处的人,对你评价比较好的人,让你感觉比较好的人;第二,好事,今天有什么事情让你感到高兴,今天有什么事情做得比较成功;第三,好梦,你今天晚上想做什么好梦,哪一类的好梦。如果你能够用几分钟时间想想这些,你的入睡就会快一些,你的心绪就会平静一些,你的烦心事有可能自动消退。
最重要的是喜欢自己
你,是否在乎别人对你的看法?你是不是总觉得在有些尴尬不愉快的事情发生之后,别人会铭记很长时间?你是否想成为情绪的主人,而不是情绪的奴隶?
荀焱说在心理学里有一个“去中心化实验”:在一个繁华的街头,一个小伙子把裤子撕破了,露着半个屁股在那儿呆着,路过的人都在笑,多好玩呀。然后,在只隔着两百米的地方把刚才冲着小伙子哈哈笑的那帮人,依次拦下来问,请问刚才有没有遇到什么有意思的事?
你猜怎么样?
超过70%的人都很奇怪,什么事?
200米,那个小伙子在别人的脑海里就消失了。
荀焱解释说,这个实验很好地说明了一个社交的基本定位,就是我们往往认为别人很关心自己,心理学专业术语叫做“自我中心化”。实际上,你有多在乎你自己,你喜欢不喜欢你自己,才是最重要的。我们喜欢自己“宅”的状态,也喜欢自己疯的状态,我们要学会喜欢自己所有的状态,包括痛苦的自己,快乐的自己,悲伤的自己……这是我们一生最重要的学习。
当你心情不好的时候,告诉自己吧:你的情绪可能很糟糕,但并不是--你很糟糕!
……
文|《小康》记者苏枫
结识的人越来越多,朋友却越来越少;可以去的地方越来越多,却越来越爱做宅男宅女;床更舒服,夜生活更丰富,我们却越来越睡不着。热衷于各种方式找乐,却越来越爱用“郁闷”来描述自己和生活。在都市和职场的历练中越来越强悍,但身边却越来越频现让我们“崩溃”的事情和情感。是这个世界变化太多,还是我们自己越来越找不着北,越来越脆弱?
2011年5月29日下午,由《小康》杂志、《锦绣》杂志主办的第八期默客媒体沙龙“大家都有病--心理学家问诊都市职场人心病”在北京时尚廊书店召开。三位资深心理咨询师闫洪丰、祝卓宏、荀焱和《小康》杂志常务副总编、主持人陈艳涛一起,为都市职场中的白领把脉心病,开出个性药方,相约一次心灵之旅。
关于时间管理
不到最后一刻,就无法完成工作?拖延症是困扰很多都市职场人士的问题。为什么我们非要等到最后一刻,把自己逼到无路可退?
中科院心理研究所心理信息服务中心主任祝卓宏认为,容易产生拖延症状的人有两种:一是完美主义者,他们总在追求完美,总想把工作做得更完美一些,所以总是做不完;二是对生活、工作缺乏动力和兴趣的人,因为没有动力,工作效率非常低。
那么,如何才能战胜拖延症,实现良好的自我时间管理?
祝卓宏讲了一个非常形象的故事:你面前有一个空杯子、几块大石头、一些碎石块、一些细沙,还有一些水。先放什么,才能把大石块、碎石、细沙和水都放进杯子,并且放得最多?你会先放什么呢?
正确的顺序是:大石头、碎石块、细沙、水。
祝卓宏认为时间管理有两个维度:一个是重要程度,一个是时间维度,通过这两个维度可以把所有的事情分成四块--轻重缓急,大石块、碎石、细沙和水就是这四种类型的事务。有的人,他的生活被一些琐碎的事情填满了,大事情没法做,所以就产生了拖延。
所以,如果你真的想改变自己的拖延习惯,请试着先从最重要的事情做起。
闫洪丰则提醒我们反省,如果我们有拖延的习惯,从这个习惯里面,我们感受到的是痛苦还是快乐?我们在拖延中得到了什么样的心理获利?是不是我们从这种自虐中会有某种获益感?我们从这些行为当中,到底收获了什么,来驱动我们做这样的事情?这个问题至今在心理学界都无定论,需要你我的共同思考。
如何面对压力:觉察、接纳、感恩、行动
焦虑、郁闷、悲催、不爽、恐慌、无力、崩溃……这些社会和网络流行词汇折射出的,是人们怎样的心理状况?又反映了怎样的社会情绪?
祝卓宏认为,面对生活中的压力,面对濒临崩溃的情绪,有四个步骤可以让我们帮助自己从不良情绪中走出来:
第一步:觉察。
觉察意味着有能力知道自己生活在一种什么样的社会背景下,处于一种什么样的人生阶段。每一个人随着年龄的增加,这种觉察的意识会越来越强。谁能够比较早地觉察,谁就能够比较好地把握自己的命运,比较好地应对生活的压力,
觉察包括明确自己目前这个阶段的人生目标。只有明确了自己的目标,聚焦一点,才能够比较好的应对压力,否则的话,你会发现自己的精力总是不够。
另外,我们还要觉察自己每天的情绪变化。凡是能够对外界喊出来自己“崩溃”、“悲催”的人,对自己情绪的觉察力比较强,这是可喜可贺的事情。
第二步:接纳。很多人感到悲催、崩溃、郁闷,往往是因为不能够很好地接纳自己身上已有的、不能改变的东西。这就是所谓的努力去改变不可改变的,这是最傻的事情。就像来自美国的那段很著名的话:“乞求上帝,能够赠与一种平静,来接纳不可改变的,乞求上帝,能够赐予自己勇气,去改变可以改变的。”当你能够分清楚生活中哪些事情可以改变,哪些不可以改变时,去接纳那些可以改变的,有勇气去改变那些可以改变的,很多压力自然就会减退。
第三步:感恩。以自我为中心是我们每个人生而具有的天性,但我们生活中的很多压力却恰恰来自于以自我为中心。心存感恩的人,可以减少以自我为中心,可以降低自私带来的不必要的压力。
第四步:行动。我们每个人都会找到各种各样的减压办法,但是光知道没用,必须去做,比如说听音乐、练瑜伽、游泳、跑步,你一定要坚持去做,坚持去做,就可能会有效。
祝卓宏强调说,必须注意的是,每个人都是自己的预言家。你告诉自己这个事情你做不好,就有可能真的做不好。所以,现代人在说完“悲催”之后,必须马上告诉自己,我悲催的情绪已经喊出去了,我马上要振奋起来,可能生活从此就会发生改变。
如何增加安全感、幸福感
一觉醒来,你是否会觉得心里空空荡荡,或者心中充满了对未来的恐惧?
人类对未知的恐惧是造成压力的主要来源。我们经常担心的都是那些不见得会发生的事,但是我们总是去想,也许会发生?
荀焱说,根据一个心理学实验,我们生活中70%的压力来自于对未知的恐惧,而这些未知的恐惧里只有不到8%是真的可能会发生的。所以,面对未知的恐惧,你可以尝试闭着眼睛想象,把自己真正带进你最恐惧的场景中,想象最坏的结果是什么样的,并把它场景化。当你真正能够在想象中身临其境,你就会发现,最坏的结果也不过如此,很多恐惧不过是自己给自己造成的障碍。
闫洪丰认为,安全感的增加有两个途径,一个是具象化,二是增加确定感。回到现实中来,会更好地处理自己的安全感。
积极心理学创始人塞里·格曼博士有三条小建议,可以使你增加幸福感:第一,好人,每天晚上睡觉前用3到5分钟的时间,想一想今天你遇到过什么好人,对你有好处的人,对你评价比较好的人,让你感觉比较好的人;第二,好事,今天有什么事情让你感到高兴,今天有什么事情做得比较成功;第三,好梦,你今天晚上想做什么好梦,哪一类的好梦。如果你能够用几分钟时间想想这些,你的入睡就会快一些,你的心绪就会平静一些,你的烦心事有可能自动消退。
最重要的是喜欢自己
你,是否在乎别人对你的看法?你是不是总觉得在有些尴尬不愉快的事情发生之后,别人会铭记很长时间?你是否想成为情绪的主人,而不是情绪的奴隶?
荀焱说在心理学里有一个“去中心化实验”:在一个繁华的街头,一个小伙子把裤子撕破了,露着半个屁股在那儿呆着,路过的人都在笑,多好玩呀。然后,在只隔着两百米的地方把刚才冲着小伙子哈哈笑的那帮人,依次拦下来问,请问刚才有没有遇到什么有意思的事?
你猜怎么样?
超过70%的人都很奇怪,什么事?
200米,那个小伙子在别人的脑海里就消失了。
荀焱解释说,这个实验很好地说明了一个社交的基本定位,就是我们往往认为别人很关心自己,心理学专业术语叫做“自我中心化”。实际上,你有多在乎你自己,你喜欢不喜欢你自己,才是最重要的。我们喜欢自己“宅”的状态,也喜欢自己疯的状态,我们要学会喜欢自己所有的状态,包括痛苦的自己,快乐的自己,悲伤的自己……这是我们一生最重要的学习。
当你心情不好的时候,告诉自己吧:你的情绪可能很糟糕,但并不是--你很糟糕!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