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门大潭山土地买卖肥了谁

  • 来源:澳门月刊
  • 关键字:澳门,大潭山,土地,买卖
  • 发布时间:2011-07-29 15:25
  原属於澳门国际机场建设用地的大潭山土地,经过两次转手,最后变成香港华人置业兴建26栋豪宅的用地。目前,正在开山劈石,所谓“澳门最大规模豪宅”的广告牌已经竖在路边,与负债累累的澳门国际机场形成鲜明的对比。

  澳门国际机场专营股份有限公司(下称机场专营公司),政府佔55.24%股份,虽以私营公司的名义运作,但政府是大股东,投入的注册资本以及储备金都是公帑,加上股东大会、董事局、执行委员会、监事会的部分成员均由官方委任,更重要的是,原本属於全体澳门居民的土地资源,机场专营公司竟将机场建设用地变相买卖,改为兴建豪宅项目用地,而发展商既不是政府,也不是机场专营公司以及该公司的私人股东,而是香港华人置业集团!这样兜兜转转,究竟是为了甚么?两次转让土地,其中的利益,到底去了哪里?机场专营公司有无卖地还债?又或者经过来回倒手,最终获利的除了发展商,是否还有澳门某些人?

  上世纪90年代,因为机场专营公司资金困难,政府出资回购先前批给该公司的上述5幅土地。2006年,特区政府以13.6亿元将这5幅土地卖给华人置业集团设在英国属地的公司。关於“钱去了哪里”的问题,土地工务运输局曾经在回覆议员质询时表示:其中12亿元交回政府,其余的交给机场专营公司以及各股东。

  回归前,澳门政府採取“左手交右手”的方法,利用属於市民的土地资源和公帑,为机场专营公司解決资金困难,这已经是过去的问题。但关键是到了回归后的2006年,特区政府凭什么将这5幅土地以不公开竞投的方式,转卖给有澳门个别商人参与的外地公司?更严重的是,当年以13.6亿元买下78,789平方米的土地,以发展商当年申请的建筑面积,楼面地价只是270元一呎,且发展商也表示,当时澳门的楼面地价是1,100元左右一呎。对比之下,他们在澳门买地的价钱,只是市价的四分之一,真是“平到笑、抵到烂!”

  5年后的今天,上述土地再加批8幅总面积5,204平方米,原本属於特区政府並无在物业登记局标示的新土地,令13块土地合而为一,总建筑面积增加到73万平方米,由原来的商业、写字楼、轻工业等改为纯住宅用途,政府再收6.4亿元溢价金,土地总价20亿元,由此可以算出楼面地价仍然是270元左右一呎。5年前,270元一呎,已经“平到笑、抵到烂”,5年后的今天,澳门的地价实际如何,大家都应该心中有数,仍然是270元左右一呎楼面地价,而且兴建的是超豪住宅,真是平到不能再贱!

  原本属於机场的建设用地,左手转右手,为何落得如此贱价的下场?对於广大市民来说,绝对有权力搞清楚。另一个问题是,如此“平靓正”的土地,机场专营公司的各位私人股东,为什么无份?

  在民间,有一种说法是,机场专营公司即使要卖地还债,按规定,股东享有优先权,做任何生意,都不应该是亏本倒贴钱,赚钱就无份。为什么一定要卖给澳门商人参与的外地公司?其实,道理很简单,这间公司,华人置业集团原本佔7成股份,另外的3成股份,在今年3月,也就是上述土地的批示刊登特区公报期间,有人就以十几亿元将3成股份全部卖给华人置业,甩手赚了一大笔。

  试问,如果上述土地由政府或者机场专营公司,又或者是该公司私人股东去发展,会不会能如此轻松就赚一大笔?事实上,特区政府一直参与上述土地的买卖,出於对社会、对市民负责的态度以及对机场专营公司的监管责任,当局有责任、有义务公开其中的内情,以便让公众知情。

  其实机场专营公司,即便卖地,也未能改变年年亏损、周身债的局面。当年注册资本40亿元,到2010年,已经累计营运亏损38.5亿元,用於机场发展建设的储备金,即使政府曾经补贴5亿元,也早已是负数,也就是说,机场根本没有钱去投资大型建设和支撐新的发展。

  虽然,回归后的十年中,机场专营公司不时变换方式处理公佈帐目,特别是在2005年后,改为只公佈负债、储备等的总额,不再公佈负债、储备等每个具体项目的情況。这样虽可以避免将历年的损益总额公诸於众,卻无法掩盖“周身债”的状況,面对这种状況,不知机场专营公司又是否会出新招或再卖地,例如,搞甚么物流园,然后再改变土地用途,变相卖地还债。

  民航事业作为公共事业,某种程度上的确需要政府投入,但这並不等於可以无度浪费公帑。作为政府控股的机场专营公司,对它的财务帐目,政府有必要加强监管,提高透明度;对有限的机场建设用地,应该严禁以任何形式转让或变卖,或者是改变用途。避免有一天,特区政府要为此背上一个沉重的大包袱,还让市民也付出沉重的代价。

  澳门/陈明金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